包拯為何含淚斬公孫策?

宜男


1、包公的三口銅鍘


我們熟悉關於包公的很多東西大約歷史上從沒有出現過,比如公孫策,比如三口鍘刀,這些道具的創造者是清末說書藝人石玉昆,石玉昆在評書《三俠五義》中不但創造出來五鼠弟兄,創造出來南俠展昭北俠歐陽春等人,還創造出來公孫策和三口鍘刀。


包公的故事很早就有了,比如關漢卿就寫過《包待制智斬魯齋郎》的戲曲,這裡用的是斬而不是鍘,因為鍘刀一直以來都不是官方用的刑具,所以生活在元朝的關漢卿不會憑空想象出三口銅鍘來給包公當刑外之刑。


明朝時,包公的故事更是越來越多,包公成了箭垛似的人物,市面上寫破案類的故事,只要掛上包公的名字,必然暢銷,所以包公的故事越來越多,萬曆年間安遇時編纂的小說《包龍圖判百家公案》,整整收集了市面上一百個包公破案的故事,這些故事中包公一次也沒有用鍘刀殺過罪犯。


因為明朝時期鍘刀也是不能作為行刑的刑具的。


直到石玉昆寫《三俠五義》時,包公要去陳州放糧,臨行時宋仁宗給了包公三張蓋章的空白文書,讓他在遇到事情時可以任免官吏,便宜行事,這三份文書叫御札三道。


包公回府把御札三道給了公孫策,讓他參詳參詳。這時候公孫策剛剛投奔包公,為了得到包公的重用,他大開腦洞,把御札三道諧音成了御鍘三刀,設計出了龍頭鍘虎頭鍘狗頭鍘三口鍘刀。


公孫策製造好了三口鍘刀後,讓包公來參觀,本以為包公會怪罪自己腦洞開的太大了,沒想到包公看到鍘刀後:不由春風滿面,口中急急稱讚:“先生真天才也!


然後包公讓人抬著鍘刀讓宋仁宗欣賞一下,宋仁宗一看竟然也龍顏大悅,於是三口銅鍘就成了包公的符號。


為啥石玉昆能想到設計三口鍘刀呢?大約他真的見過用鍘刀殺人。


石玉昆生活在清末,太平軍襲擾南中國,清朝權力下放,死刑不用再上報朝廷,地方督撫抓到盜匪可以就地正法,這種背景下,地方沒有訓練有素的劊子手,於是各種奇怪的刑具也就紛紛出現了,比如鍘刀。


2,公孫策想要死在鍘刀下


自從金超群的《包青天》火了以後,作為一個大IP,圍繞這包公拍了很多電視劇。


金超群和範鴻軒就演了不知道多少包青天和公孫策。


當年包青天的電視劇可謂婆娘的裹腳布,太長了。


要拍這麼多的包公故事,明朝《包龍圖判百家公案》那一百個故事肯定不夠用的,於是編劇發揮想象編了很多包公的故事,包公揮淚斬公孫策這故事也是編劇編的。


這個故事大約講的是包拯南巡太湖,一個叫江龍的人屢次刺殺他刺殺,江龍還有個養女翠英幫助他,在查案的過程中,公孫策意外地發現,翠英竟然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兒。


愛女心切的公孫策私下放走了她,然後擔起所有的罪責。包公秉公執法要揮淚鍘公孫策,不過公孫策比馬謖幸運,展昭帶著聖旨救下了他,後來當然是真相大白,大團圓結局。


好人怎麼會死呢。


這部電視劇好像叫《包公奇案之怒鍘公孫》,19年前的一部電視劇。


3,包公


歷史上的包公肯定沒破過這麼些案子,但是他的確剛正不阿,被老百姓喜愛,民間甚至有諺語說:


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可見包公在民間的聲望很好,得到人們的愛戴,人們稱他為包青天,願意把很多奇怪案件的破獲歸到他的名下。


包公也有正真載入史冊的破案故事那就是智破牛舌案。

歷史上的包公不像《三俠五義》上寫的那樣小時候要放牛為生,其實他的家境殷實,不窮,小時候自然也沒有放過牛,所以腦袋上沒有那個被牛或者驢蹄子踩出的月牙,而且看畫像上,包公很白,不黑。


==============



薛白袍


談及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聊聊傳頌百世的北宋名臣——包拯。包拯處在北宋時期為當朝名臣。包拯二十多歲考取進士,曾先後任開封等多地知縣。去世後還被皇帝追贈,在民間更是享有盛譽。

包拯,不附權貴,鐵面無私,執法嚴明,剛正不阿,且英明果敢,敢於替百姓申抱不平,故被百姓尊為包青天。此外還有一個原因是由於坊間傳他是面相非常黑。


包拯面對官商勾結貪官汙吏,秉持綱紀,正風氣,守良政。兢兢業業,恪守綱法。由於包拯為人正直忠正,朝廷裡外不畏權貴,鬥奸臣殺惡霸,上至皇親國慶下至平民百姓在國法面前全都一視同仁。國家大法是正義的標尺,丈量出國家正義。而他朝堂鬥霸奸臣,用詞智酷言剛語激,朝野震動 ,正義之詞響徹長塘。

公孫策對於包拯而言,我們從書中影視劇中可以看到二人。在斷案生活中的彼此扶協,公孫策也是有恩於包拯。那麼包拯為什麼要斬殺公孫策?這一聽可能讓人著實讓人難以理解。要想知道到底為什麼?我們必須瞭解事件的經過。

事情是這樣,包拯南巡時發現太湖面上出現了一具屍體,於是就讓人去調查而在這件案件公孫策也參與其中。有個叫江龍刺客說是為了他的弟弟報仇,多次去刺殺包拯。刺殺過程中並非一人所為。


公孫策在查案過程中發現在暗中有一女子從中幫助,讓他脊背一涼。他竟然發現那位如憶是多年前失散的親生女兒如憶,當他得知這個信息時候欣喜如狂,但又悲痛不已,因為多年前在外女兒走失悔恨不已。現在他要面對的情況是自己的女兒竟然殺了人,而自己作為一個父親,內心又是多麼痛苦,最後一時心軟,私自放女兒。公孫策知法犯法,又為官員罪加一等。

那麼擺在包拯面前的情與法的矛盾衝突,放大點可以是個人與國家關係的怎樣理性處理?我們從兩個角度去分析。

他網開一面,其實也不失公正,對自己的的名譽也毫無損失,最重要的是可以救自己最好朋友一命。但這卻違背國家法律,自己的為官准則,有愧對百姓給予的青天之尊稱,身為父母官的良心。


他鐵面無私也是有理有據。他執法嚴明,是他個人的明顯的性格烙印也刻在骨子裡烙在心裡。我想包拯之所以辦他死罪,更多的是他經過長期官場鬥爭對正義法律的恪守在自己心中形成了一套正義是非的標準 ,一直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自己。在心理上徹底的改變自我。不管怎樣他也是一個人,是人就會有感情,當他下令時我們誰又能知道他的內心是多麼的痛苦,如刀割般。

法是國家大法情是自我的情,法和情就像魚和熊掌,二者不可得兼,捨棄自我利益個人感情畢其一生於國家,我想這就是他之所以千古留名受萬人敬仰的原因吧。


籬上青


公孫策為包拯發明出龍、虎、狗三口執法銅鍘,最終卻將自己送到了鍘刀之下。這一刻,素有鐵面無私之稱的包拯也是眼含熱淚,究竟原因何在?

公孫策跟隨包拯之初,偶然見到包拯打算呈遞給朝廷的陳州賑災奏摺中,直言當今聖上宋真宗趙恆用人之過。因此,心下大驚,認為包拯會被罷官去職,當即收拾行禮,準備各奔東西,另謀生路。

這時,包拯府中下人包興急匆匆報來喜訊,言包拯已被當今聖上加封為龍圖閣大學士,並被派往陳州賑糧救災。同時,為了增加包拯的執法權重,又賞賜三道御禮。聽後,公孫策也是心下大喜,看來不用再另謀前程去了。

不久,包拯下朝回來,找來公孫策進行商議:“為了我方便辦差,聖上恩賞三道御禮,你幫著想個好主意,不能辜負了聖上大恩。”

聞聽此言,公孫策認為是包拯想要趕自己走,卻又抹不開情面,才以此事來為難自己。所以,公孫策暗思,反正要散夥,隨便想個辦法糊弄一下包拯算了。想到這裡,公孫策立即擺好筆墨紙硯,設計出了龍、虎、狗三個檔次的執法鍘刀,並註解好說明。

當公孫策將此方案提交給包拯時,已做好了被其痛罵一番的準備。誰知,包拯看後大喜,並派他指導木匠儘快將此物做出來。次日,包拯令人抬著三口執法鍘刀,呈給聖上御審。聖上及朝臣盡皆驚歎不已,朝議當廷通過。至此,包拯執法之時,便以龍、虎、狗三口鍘刀為執法工具,以此來懲治奸佞,威懾宵小。

接著,為了配合包拯審案,公孫策又發明出刑具杏花雨,既不傷人筋骨,又能令人痛入骨髓,因此在案件審理中多有建樹。

從此,公孫策便死心踏地輔佐包拯,以自己的足智多謀、回春妙手等優勢,成為包拯的左膀右臂,並被後世稱為“再世諸葛”。平日裡,公孫策在包拯面前自稱“學生”,而包拯和展昭則尊稱其為“公孫先生”。一者,公孫策同包拯之間名為上下級,實已達到了亦師亦友的地步;二者,公孫策確實有大才華,才會被狀元之才的包拯和南俠展昭尊為“公孫先生”。

後來,聖上命包拯南巡各府縣期間,一日路經太湖時,有人前來報案,言太湖中發現一具浮屍。接著,包拯便令公孫策、展昭一同查辦此案。

經過數日調查,兇手混江龍被擒,招認因報兄弟之仇而殺人,又有養女孟如憶,從旁相助。但是,當公孫策調查孟如憶時,通過龍鳳手鐲的線索,竟然發現該女子原來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兒丫丫。

這下,令公孫策心生糾結。一邊是自己虧欠多年的女兒,失而復得;一邊是為救養父脫身,殺害多名官兵的兇手山賊。結果,律法的天平傾向了情感一方。最終,知法犯法的公孫策,私自將親生女兒放走。

事後,公孫策心生愧疚,遂決定以死明志,主動投案自首。作為鐵面無私的包拯,雖然心中不忍,但還是根據律法條款,含淚宣判了公孫策的死刑,擇日處斬。

孟如憶逃離後,思慮再三,認為不能陷生父於不義,同樣也來投案自首,並死在了公孫策的面前。

處斬公孫策當日,若非展昭從聖上處求來赦免旨意,公孫策定然人頭落地。

注:以上情節均來自電視劇廖啟智版公孫策的《包青天》。同時,《宋史》中並無公孫策其人的記載。其實,在中華書局出版的《三俠五義》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小五義》中均沒有包拯含淚暫公孫策的情節記載。

所以,此情節應該為編劇臨時添加。不過,卻也如同畫龍點眼之筆,起到驚醒世人的作用。但是,無論是什麼版本的《包青天》,包拯都離不開公孫策這個得力助手。

從整個情節來看,只有公孫策來承擔這個責任,結局才更加完美。如果,公孫策真是冷血到捉拿愧對一生的親生女兒,世人會如何評價人間真情。事後,作為執法犯法的公孫策,又能主動投案自首,並承擔責任,則又顯示出其重義重情的一面。同時,雖然包拯號稱“鐵面判官”,但是他在判決公孫策死刑時,卻能眼含熱淚,足見包拯也是個重情重理之人。面對情理法的權重問題,執法如山的包拯果斷選擇了重法輕理去情,將律法的公平、公正完美體現。如此以來,不就將人間的情理法給予了更加完美的詮釋嗎?


祥子談歷史


包拯不含淚斬公孫策難道還要笑著斬他嗎?公孫策可是包拯的親密戰友,他和展昭一文一武,是包拯的左膀右臂,三人的感情可不是一般的深,所以包拯斬公孫策那肯定得哭而不能笑!


哈哈,以上只是跟大家開個小玩笑。我們都知道,包拯是出了名的鐵面無私,別說皇親國戚斬起來沒有絲毫猶豫,就連自己的親侄子斬起來也真是毫不手軟,包拯本是他嫂嫂一手帶大的,所以包拯非常的敬愛嫂嫂,為此他還稱呼嫂嫂為“嫂娘”,大有為其養老送終之意,但就是這樣他還是毅然決然的斬了嫂孃的唯一兒子—包勉。

所以在包拯眼裡,人沒有任何尊卑貴賤,人情遠近之分,只有清白與犯罪之分,任何人犯了罪都要受到懲罰,誰都不能免。而公孫策被斬也是出於自己犯下了包庇之罪。


話說當年包拯南巡時,在江面上發現一具浮屍,於是包拯一行人開始調查浮屍案,而此案主謀江龍為了阻止包拯查案屢次行刺包拯,就在公孫策協助包拯查案過程中發現江龍有一養女,這個養女多次助紂為虐,協助江龍刺殺包拯,是本案另一位主要犯罪嫌疑人,但當公孫策繼續深入調查後又發現一個令他吃驚的真相,江龍的養女竟然是自己的親生女兒!

於是公孫策陷入了兩難的境地,是抓捕自己的女兒歸案還是放她一條生路?公孫策難以抉擇!由於公孫策和女兒很早就失散了,所以他從沒盡過當爹的責任,因此公孫策內心充滿了對女兒深深的愧疚之感,就這樣他下定決心放了女兒,但他也清楚自己這是徇私枉法,因而他一心求死,這樣一來既可以代替女兒接受懲罰,又可以避免讓包拯也陷入兩難之地,雖然包拯也很不忍心斬公孫策,但國法難容,最終他還是將公孫策判了斬刑。


不過慶幸的是,就在行刑之際,宋仁宗下了一道聖旨,赦免公孫策的罪行,這樣一來公孫策也保住了性命。

不過以上故事情節也都是取自小說《三俠五義》以及改編的影視劇,並不是正史,其實在正史記載中是沒有“公孫策”這個人的,連原型都沒有,所以大家也不必將這些事情當真。


鹹魚閒聊


包拯含淚斬公孫?不存在的,這是早年港劇的一個橋段,因為公孫策是個虛構人物,歷史上並不真實存在,所謂“含淚斬公孫“是《包青天》為代表的港劇演繹故事。

公孫策和展昭一文一武,分別是包拯的左輔右弼,公孫策雖然不如展昭名氣大,但也是包拯不可或缺的參謀智囊,協助包拯破獲了不少案件,但這一次嫌疑人變成了公孫策。

包拯揮淚斬公孫的故事有兩個不同版本。

一個版本是金超群、焦恩俊、範鴻軒版。

講的是公孫策年輕時有一個意中人韓翠英,兩人情投意合但沒能結婚成家,分手後韓翠英嫁給一個王爺,產下一女小冰,女兒是公孫策的,但公孫策對此並不知情。

後來公孫策與翠英重逢,引起王爺嫉妒,同時翠英的師兄常彪發現了小冰的身世秘密,翠英為了保守秘密殺死了常彪,此案在王爺的施壓下,引得包拯親自調查。

公孫策得知小冰的真實身世後,覺得對不住翠英和小冰母女,便決定替翠英頂罪,主動供述說常彪是自己殺死的。不得已之下,包青天只得揮淚斬公孫……

另一個版本是狄龍、黃日華、蔡少芬版。

這個版本講的是,包拯南巡時太湖面上出驚現浮屍,引發轟動,包拯立刻著手調查,發現屍體很可能是當地按察使劉巡,而現在的按察使劉巡系江湖大盜"混江龍“假扮!深入調查過程中,公孫策竟發現大盜”混江龍“一個養女,竟然是自己失散多年的親生女兒,並且已經被”混江龍“培養成一名專門行刺的殺手!

發現真相的公孫策內心極其掙扎,他不忍心抓捕自己的親生女兒,到最後甚至徇私釋放了她。為了替女兒脫罪,公孫策決定投案自首,說自己就是太湖浮屍的真正凶手,願意以死謝罪。包拯不得已,只得揮淚斬公孫……

當然,無論是哪個版本,公孫策最終都沒有被斬首,就在眼看人頭落地之時,一道“刀下留人“的聖旨拍馬趕到,把公孫策從鬼門關救了回來……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包拯要斬公孫策只是出現在電視熒幕中,而且有兩個版本。

  • 一個是1995年由狄龍、呂頌賢等人主演的《包青天》,裡面有一小段叫《揮淚斬公孫》;

  • 另一個是2003年由焦恩俊等人主演的《包公奇案》,裡面有一小段叫《怒鍘公孫》。

從兩部電視的主題可以看出,包拯斬公孫策的時候心情是不一樣的,下面就給大家分別介紹這兩個故事。

揮淚斬公孫

這個故事是由一具浮屍案說起。包拯在接到浮屍案以後,命令公孫策調查此事,結果不查還好,一查原來是公孫策的親生女兒所為。公孫策知道包拯的性格,如果把女兒交給包拯肯定是死路一條,就在親情和守法之間,他選擇了前者。

放走女兒後,公孫策便到包拯面前請罪。包拯是又氣又無奈,只能將判公孫策斬首之刑。幸好展昭一直在中間周旋,最後這件事傳到皇上耳朵裡,皇上連忙下了一道聖旨赦免了公孫策的死罪,聖旨由展昭快馬送來,這才救了公孫策一命。

怒鍘公孫

一看怒鍘二字就知道,包拯在鍘公孫策的時候是憤怒的。這個故事是來自《包公奇案》,這次公孫策要救的不是自己的女兒,而是初戀情人。由於初戀情人捲入一宗命案,公孫策挺身而出為初戀頂包,但紙始終是包不住火的,案子經過峰迴路轉後還是被包拯知道了真相,最後初戀情人自殺,公孫策也悲痛地離開了傷心地,繼續跟隨包拯做師爺。

不管是怒鍘公孫,還是揮淚斬公孫,都只是影視作品,在《三俠五義》原文中也沒有記載,屬於改篇的故事。但第一個故事我認為是有瑕疵的,表面上看是在彰顯包拯鐵面無私,但實際上也反映了他的私心。

公孫策犯罪事實不假,皇上赦免也是事實,但如果皇上可以赦免死罪,為何當初還要“打龍袍”?皇上自己犯的錯,自己赦免不就行了?我們經常說“法不外乎人情”,但法又不能容情!包拯鍘了駙馬陳世美,斬了自己的侄子包勉,為何就此放過公孫策?因為有皇帝的聖旨,這個鍋就很完美的甩給了皇上了。


水煮汗青


包拯含淚斬公孫策?包拯和公孫策不是摯友嗎?看過包青天的都知道,包拯和公孫策兩人都非常聰明,擅長推理斷案,當年兩人還一起進京考科舉,兩人還屢破奇案。

在《三俠五義》中他是開封府的師爺,也是包拯的得力助手。這裡面都沒有提到包拯含淚斬公孫策,包拯含淚斬公孫策是由香港無線拍的電視劇《包青天》中的一劇,那麼包拯為何要含淚斬了這個好友兼軍師的公孫策呢?

公孫策跟隨包拯出巡來到了家鄉寶來縣,在寶來縣的時候,有一天晚上公孫策不知為何大晚上的私自外出,然後就遇到刺客襲擊,幸好得展昭相救,不然就命喪黃泉了,展昭救了公孫策並抓住了刺客,經過審問公孫策跟隨包拯出巡來到了家鄉寶來縣,在寶來縣的時候,有一天晚上公孫策不知為何大晚上的私自外出,然後就遇到刺客襲擊,幸好得展昭相救,不然就命喪黃泉了,展昭救了公孫策並抓住了刺客,經過審問刺客得知,十六年前的時候公孫策曾今是寶來縣的一名醫師,當地有個富豪朱明德的夫人得了重病,就請當時的醫師公孫策去看病,結果因為病情嚴重,醫治無效死亡,朱明德認為公孫策沒有盡全力醫治自己的夫人,一時想不通就把夫人的死歸罪於公孫策身上,但一直無機會為夫人報仇,而此時公孫策回到寶來縣對於朱明德報仇是個好機會,於是就出現了公孫策夜裡外出遇刺之事。因公孫策未被殺害,朱明德心中之恨難解,於是就尋求王爺的幫助,王爺就命人開棺驗屍,發現死者胃骨之間有一團鉛砂,朱明德就認為此事是公孫策所為,要查個水落石出,於是王爺就命包拯徹查此案。

在查案的過程中,公孫策居然發現當今的王妃竟然是自己的初戀女友,而王爺的女兒竟然是自己的女兒,自己竟然給當今的王爺戴了一頂綠帽子,這劇情還真是狗血。就在這個時候公孫策的師兄常彪不知道從哪在查案的過程中,公孫策居然發現當今的王妃竟然是自己的初戀女友,而王爺的女兒竟然是自己的女兒,自己竟然給當今的王爺戴了一頂綠帽子,這劇情還真是狗血。

就在這個時候公孫策的師兄常彪不知道從哪冒出來,並且還多次找王妃,想讓王妃勸公孫策幫助自己安排一份差事,這常彪想找差事做不直接找公孫策,而是通過王妃來做中間人,這其中肯定有貓膩,最終我們大公無私的公孫策先生當然不會答應常彪的請求了。多年未見初戀女友,而且還知道自己有了女兒,公孫策心裡非常高興,在這期間還私下和王妃見過幾次面,然後還被王爺知道,王爺知道後非常生氣,於是讓常德以此來威脅公孫策,公孫策雖然受威脅,但他生性正直,並未對常德做出什麼事情來,而王妃就不一樣了,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及名聲,她直接把常德殺了,公孫策知道後為了保護自己的初戀,原意替王妃頂罪。包拯等人都不相信公孫策會殺人,公孫策又一心想為王妃頂罪,包拯一時之間找不到洗脫公孫策殺人的證據,公正嚴明的包拯只能斬了包拯。王妃知道公孫策要被問斬之後又捨不得,王爺則怕王妃救下公孫策,於是王爺就命人在刑場劫走了公孫策,並讓人劫走了女兒,想嫁禍給公孫策,讓公孫策身敗名裂,以解他心頭只恨。

但計謀最後還是被包拯識破,救走了公孫策,事情敗露之後,王妃為維護王府的尊嚴自殺了,而王爺大病不起,女兒也沒跟公孫策走,最終留下來照顧自己的養父,而公孫策因無罪最後還是跟隨包拯離開了此地。包拯決定斬殺公孫策其實是一個計謀,公孫策一心頂罪,他又找不到洗脫公孫策罪名的證據,只有出此下策,讓王妃心存內疚主動認罪,所以包拯含淚斬公孫策只是他斷案的一個計謀,並非真的斬了公孫策。


微暖1685


包拯一生公正廉潔、鐵面無私、更是為百姓打抱不平,民間百姓都稱他為青天大老爺。

都說每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有個默默為他付出的女人,然而包拯不一樣,他身邊有很多為他默默付出的男人,除了展昭,就屬公孫策了。


但是包拯在任監察御史的時候,卻要將公孫策斬首,這又是為何?

包拯在南方巡視的時候,無意中在太湖海上發現一具男屍體,包拯迅速展開調查,然而就在調查的過程中屢屢遭受江龍的刺殺。

後來詢問得知,江龍之所以要殺包拯,是因為要為自己的弟弟報仇雪恨,江龍還有個養女,也曾幫助過江龍刺殺包拯。

公孫策在這件案件中發現了一個秘密,原來江龍的養女竟是自己的親生女兒,因為公孫策在女兒手中留下了手鐲。而公孫策的女兒因為手鐲在公孫策手中,想要奪回,於是在公孫策家中冒充下人,趁機將公孫策推下井,然而卻聽到公孫策將這個手鐲和自己女兒的事情,最後心緒凌亂。

後來孫策最後為了自己的私心,放走了自己的女兒,並供出自己的罪證,人證物證皆有,認為這樣做唯有一死才能對得起包拯。

包拯只能將狗頭鍘抬出來,決定斬公孫策,展昭在一邊勸包拯,但是包拯又不敢耽擱,怕百姓說自己徇私舞弊,明知證據確鑿,卻遲遲不殺公孫策,所以決定還是將公孫策斬首。

奈何王爺來到,說明了原有,直接指出,包拯正是因為罪犯是公孫策,才如此迫切,就是怕被他人說道,如果換做他人,這案件看似證據確鑿,但是漏洞百出,很明顯是公孫策一心求死。




包拯聽完之後很是慚愧,最後決定關押公孫策,查明真相後再審!


羽評郡主


我是花木童說史。公孫策是仁宗皇帝親封的開封府主事師爺,儀表堂堂,才思敏捷,協助包拯破過無數案子,包拯也是他為左膀右臂。那包拯因何事要斬公孫策呢?

影視劇《包青天》有一段這個故事。話說包拯南巡至湖州查一命案,途中卻屢遭人暗殺,說為弟報仇。經過深入調查,抓獲刺客及一女從犯,在審案過程中公孫策發現此女子竟是自己失散多年的親生女兒。公孫策一下左右為難,情急之下他在正義跟親情之間選擇了親情,私自放走了女兒。因觸犯了法律,包拯所以要斬公孫策。

我覺得按包拯及公孫策的為人性格和處事風格來判斷,應該不會發生這種事情。就案情而言,案發江龍刺殺沒成功,算殺人未遂,從大宋法律來看,主犯都罪不至死,何況從犯。所以公孫策不至於為了女兒收到一點小刑罰而知法犯法。

而包拯性格剛毅,辦案公正,鐵面無私,素有“包青天”的美名。即使公孫策徇私放走了女兒,從法律角度也罪不至死。所以我覺得包青天揮淚斬公孫策純粹是影視劇藝術需要而改編的。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評論區留言。


花木童說史


清代小說家石玉昆寫了一部堪稱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的武俠小說,這部書就叫做《三俠五義》。而公孫策便是《三俠五義》中的一個文學人物,真實歷史中,並未有公孫策這個人。小說中的公孫策被稱為再世諸葛,可見其能力不一般。公孫策可謂全才,醫術高超,還是一個技藝高超的兵器製造家(設計了開封府的三口鍘刀)。為人和善,心思縝密,謙遜而足智多謀。後在瞭然和尚的引薦之下,與包拯相遇相惜,隨後追隨左右。

小說中並未提及公孫策被包拯斬殺這件事,“包拯含淚斬公孫策”這一橋段是電視劇中出現的。那麼,和展昭一起,作為包拯一文一武兩個得力助手的公孫策,到底犯了什麼不可饒恕的錯誤,讓包拯“大義滅親”呢?說白了,還是因為一段不了情。當然也只有電視劇才能有這樣狗血的劇情。

在95版的香港無線《包青天》中,當朝王爺有個女兒,叫小冰,後來被公孫策認出,小冰竟是公孫策年輕時候欠下的風流債。當年的公孫策與現在的王妃翠英,竟然是初戀關係。還莫名其妙生下了一個女兒,便是小冰。據說,前任見面,分外眼紅。畢竟曾經巫山雲雨時,現在見了更是少不了纏綿一番。所以,公孫策在知道翠英已是王爺的女人的情況下,還私底下與王妃有接觸。紙終究是包不住火的,王爺知情後,表示要收拾公孫策。就拿公孫策的師兄常彪來威脅王爺(為啥拿常彪威脅就不清楚了),這個時候,王妃決定為公孫策犧牲一把。

王妃先下手為強,殺了關鍵證據鏈常彪。這件事被公孫策知道了,很震驚!很快,包拯等人也聞到了味道,將要查到這件事了。公孫策跟包拯一樣,大公無私,但最終還是過不了美人關。眼看初戀王妃即將身陷囹圄,公孫策毅然攬下所有罪責,替初戀開脫罪責。後來,證據確鑿之下,包拯也知道了這件事,但是公孫策一心求死,證據又充分,向來以公正著稱的包拯,也只能含淚將他斬殺。這個時候,初戀翠英,也就是王妃主動要投案,被王爺阻止了。王爺為了留住翠英,最終阻止了包拯斬殺公孫策,還勸說包拯重新查這個案子。公孫策這才免於一死。最後,在一些狗血又亂七八糟的劇情之下,公孫策當然沒有死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