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都當過什麼官?他為什麼受百姓愛戴?他的頭上為什麼有一個月牙?

用戶8301279424880


包拯出生在宋真宗年間,在宋仁宗年間任各種官職,在他十九歲的時候就已經考中了進士,但是包拯是個大孝子,因父母年邁辭官回鄉盡贍養之責,就算父母雙逝也守孝三年後才入京聽選,整整十年,和他一起考中的都已經小有名氣了!雖然他因孝道早已為人稱頌,但是剛入仕途,也要先從地方官做起,先是在安徽做一個縣長,後升遷到廣東肇慶做市長,廣東肇慶(當時稱作端州)出硯臺,當地百姓為了討好官員,經常送各種名貴的硯臺,但是包拯概不接受,在做滿一年官回鄉的時候,一方硯臺也沒帶回家,可見其清正廉潔!然後就到了京城做官了,做的是監察御史,是個言官,其實宋朝言官的權利是相當大的,期間他還出使了一次遼國,並圓滿的完成了使命,再後來就被任知諫院,期間向皇上上疏正行法令,還彈劾了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後又被貶官,一年後才復任,到開封府,在開封府做了一年半的官又被升為右諫議大夫,只在開封府待了一年半,我們就可以想象出好幾十集的破案神片,人民的想象力多偉大!諫議大夫又是一個言官,彈劾才是我們包大人一生的追求,他彈劾過宰相,貴妃的伯父還有各路權貴,名副其實的“彈劾王”,所以以“執法嚴峻,不畏權貴”著稱!不僅如此,他在各地任地方官的時候,善於體察民情,興利除弊,為民請命,因而頗有政績,廣受百姓愛戴!關於我們所看的電視劇或者戲曲中包公的腦門處有一個彎彎的月牙形狀,這一臉譜為戲劇中的包拯專用。包拯的前額所畫,俗稱“月形腦門”,學名“太陰腦門”。傳說中包拯剛正威嚴,“日斷陽間夜斷陰”,白天料理人間的案子,夜晚則主持陰間的訟事,需要陰陽兩界的“通行證”,而這“月形腦門”,就起到“通行證”的作用,被老百姓稱為“包青天”!直到現在他任職過的地方都還設有包公祠,開封府等古蹟!



秦桑之


包青天、包公、包龍圖、包待制……北宋名臣包拯大概是外號最多的歷史人物了,論知名度也是最高的之一,就算是不識字的農村老太也知道這位青天大老爺,足見包拯在民間的受歡迎程度。

在影視劇中,包拯的職務通常是開封府知府,額頭上有一個月牙,最突出的特徵是臉長得黑,因此又稱“包黑炭”,這些角色設定是正確的嗎?試看作者一一分析。

包拯的仕途任職經歷

包拯是北宋名臣,進士出身,主要活躍在宋仁宗年間,他的主要經歷如下:

1、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中進士,授大理評事,出任建昌知縣,相當於建昌縣縣委書記兼縣長,但因為父母年邁需要照顧,一向孝敬的包拯辭官不赴任,一直沒去上班。

2、後來,包拯被委任監和州稅,相當於和州稅務局局長,但因為父母年邁,不想讓兒子離開,包拯再度辭任,在家贍養父母,沒有赴任。

3、再後來,父母相繼去世,包拯按禮制守孝三年,守孝期滿後,包拯終於赴任天長知縣,相當於安徽天長縣縣委書記兼縣長。4、宋仁宗慶曆元年(1041年),調任端州知府,相當於端州市市委書記兼市長;又升任殿中丞,屬於臺諫監察官,相當於國家監察委員會的廳司級幹部,負責監察百官,同時給皇帝提意見建議,是個得罪人的活。

5、不久,拜監察御史裡行,改任監察御史,仍相當於國家監察委員會的廳司級幹部。

6、後歷任三司戶部判官,出京任京東轉運使,改尚書工部員外郎、直集賢院,調任陝西,又調任河北,入朝任三司戶部副使。這一系列官職都負責財經工作,其中三司戶部副使相當於財政部的廳司級幹部。

7、又受任為天章閣待制、知諫院,屬於諫官的最高長官,仍是監察官,相當於國家監察委員會的副部級幹部。

8、除任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仍屬副部級的財政官員。

需要說明的是,包拯的帶職是“龍圖閣直學士”,不是什麼“龍圖閣大學士”,實際上整個北宋就沒有“龍圖閣大學士”這個職務,純系民間以訛傳訛,很不專業。

9、調任知瀛州……知揚州……知廬州,遷升刑部郎中,仍屬副部級官員,相當於以副部級兼任地方市委書記兼市長一職。

10、調任江寧府,召任權知開封府,遷升右司郎中,提拔為正部級幹部,相當於直轄市市委書記兼市長。

需要說明的是,開封府最高長官是“開封府尹”,一般由親王兼任(皇帝的兄弟或兒子),當由普通官員擔任時,不稱“開封府尹”,而叫“權知開封府”,以示區別。很多影視劇中稱包拯是“開封府尹”,就很不專業了。

11、升遷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李世民沒有必要也沒有膽量幹掉自己的親爹。李建成、李元吉死後,皇儲位置非他莫屬,何況李世民又掌握軍事力量,能和平解決皇位問題最好,何必動刀動槍呢?

12、升任給事中,任三司使,相當於國家財經委主任兼財政部部長,正部級幹部。

13、拜樞密副使,相當於軍委副主席,副國級幹部,且病逝於樞密副使任上。

由此可見,包拯從出仕開始任正縣處級幹部,去世前幹到副國級,仕途相當成功。

包拯為何受百姓愛戴

包拯受到百姓愛戴,不是因為他位高權重,而是因為兩方面,一是他“斷案如流”,無偏無私,公正坦蕩,讓老百姓感受到了公平正義;二是他“鐵面無私”,是對貪官汙吏絕不放過,讓老百姓十分振奮。

包拯額頭上的月牙

正史資料從未記載包拯額頭上有月牙,月牙的說法最早源於民間說書。

話說包拯小時候調皮,一次玩耍時不小心掉到一口井裡,額頭被硬物磕破,小包拯倒是很冷靜,為了止血,他抹了一點井底的泥巴糊在自己的傷口處,果然立竿見影。

過了一段時間,傷口結疤了,卻留下一個月牙狀的疤痕,以當時的醫學技術,包拯找不到能實施整容手術的醫生,只好對月牙疤痕聽之任之。久而久之,包拯額頭上有月牙的形象便被作為其顯著特徵,在民間廣泛傳播,但歷史上的包拯畫像,是沒有這個月牙的。

親愛的朋友們,歷史上的包拯已經成為一個文學形象。對包拯的官職、額頭月牙,以及他為何受到百姓愛戴,你們有什麼高見,歡迎留言討論!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包拯,他剛正執法、鐵面無私,不畏權貴,常為百姓申冤。故而包拯在民間很受愛戴,所以包拯也有包青天和包公之稱。而在民間傳說中,包拯不僅在陽世能斷案,而且他還能斷陰,是日斷陽夜斷陰的星主。同時在民間傳說中,包拯的額頭上還有一個月牙。


那包拯都當過什麼官呢?他為什麼受百姓愛戴呢?他的頭上為什麼有月牙呢?

包拯,字希仁,後來包拯中進士,被任命為大理評事,為建昌知縣,但是包拯很孝順,因為他的父母年齡大了,所以包拯請求在他家附近為官。所以包拯又被改任命為和州知縣。後來包拯的父母去世,守喪滿後,包拯被任命為天長知縣。

之後包拯又為端州知府,後來包拯屢有升遷,又做了殿中丞,監察御史。在1045年的時候,包拯為契丹正旦使出使遼。而後包拯又做了三司戶部判官、京東路轉運使、尚書工部員外郎、陝西轉運使。


1048年的時候,包拯又為河北路轉運使、三司戶部副使,之後包拯又被任命為天章閣待制、知諫院、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

之後包拯又為高陽關路安膚使、後又知瀛洲、揚州、廬州,同時又為刑部郎中。

1055年,包拯因他推薦的官員獲罪,包拯被貶為兵部員外郎。後來又任命他為刑部郎中、權知開封府,遷右司郎中。

1058年,包拯又為諫議大夫、權任御史中丞。1061年包拯升為給事中、三司使。沒多久包拯又升任為樞密副使。後來包拯去世,贈為禮部尚書,諡號為孝肅。


至於包拯為什麼深受愛戴,是因為包拯鐵面無私、不畏權貴,敢於替百姓申冤,只要百姓有冤情,包拯不論犯罪之人身居何職、地位高低,都會替百姓打不平,將犯罪之人繩之於法。故而包拯有青天之譽,包拯會深受百姓的愛戴。

而在民間傳說中包拯的形象是面黑的同時,額頭上還有一個月牙。這個月牙傳說是包拯有一次掉進井裡,剛好磕到了他的額頭,但包拯好了後,他的額頭上也就有了月牙形的標記。

包拯鐵面無私、不畏權貴,有青天之名,在民間中包拯面黑讓他更加有威嚴,同時包拯還能日斷陽夜斷陰,所以包拯可謂是一個非常神的人物。

但包拯是陽世之人,他要斷陰間的案子,就需要一個通向陰陽兩界證明,包拯額頭上的月牙就是起到這樣的作用。所以在民間傳說中,包拯的額頭上會有月牙。


中孚鑑


現在我們所瞭解的包拯主要是《三俠五義》中的形象,清朝創作的這部小說,把包拯描述成了不畏強權、公正廉明、鐵面無私、斷案如神等高大上形象

方便他查案斷案,於是有了三件寶貝:陰陽鏡(問鬼神)、遊仙枕(計算機推理)以及古今盆(看古今)

不畏強權,賜予他鍘刀三口護身:狗頭鍘斬橫行鄉里的地主惡霸,虎頭鍘斬魚肉百姓的達官權貴,龍頭鍘斬作奸犯科的皇親國戚

至於鐵面無私,那隻能委屈一下包拯長相,讓他黑一點,再黑一點

臉太黑,雖然能展現出鐵面無私形象,但是終歸醜了些,索性結合上古大神聞仲的三眼形象,又給他在眉心按了一個月牙,這樣不僅好看,還有入陰為判功能

這麼一打扮,青天大老爺形象就出來了

當然,官面上的重重阻撓解決了,背地裡的明槍暗箭也需要人對付,於是王朝馬漢張龍趙虎四大護衛應運而生,還有玉貓展昭專門對付高手。再加上公孫師爺出謀劃策,開封府一套班底就成了

這樣完全按照民間青天大老爺形象塑造的包拯,如何不受百姓愛戴?

史書中的包拯,確實清正廉明,不過他的主職到不是斷案,而是民生

他做過縣令,做過廣東某地知府,做過地方財政加上交通廳長,做過監察御史,小說中的開封府尹,包拯只暫代過一年多點,這在他二十多年的為官生涯中只佔一小部分

另外,包拯不黑,包家祠堂中的包拯畫像是白面書生,挺和藹的,眉心也沒有月牙


靈石蘊珠寶


北宋名臣包拯俗稱包公,是中國古代最負盛名的清官代表之一,素有包青天之稱,以剛正不阿、鐵面無私的形象著稱,民間傳說更是將包拯的清正形象渲染得無以復加,描繪其斷案奇聞的《包公案》流傳很廣,民間甚至將其神化為陰曹地府的“閻羅王”,可見其在民間百姓中的受愛戴程度。關於包公頭上的月牙是怎麼來的?據有關資料考證,宋朝時期的包公臉譜和畫像上並無月牙,由於包公天上皮膚較常人黑一些,只是在黑臉上畫兩道白眉,以顯示眉、眼的位置,從明代中葉以後,傳播包公傳奇事蹟逐漸增多,有人便在兩道眉下畫了一塊白,額上畫一個“日月太極圖”。後來,為了構圖美觀,逐步演變成白月牙,它主要給下層人民帶來光明的意思。

包拯的主要仕途經歷大致如下:

包拯生於宋真宗鹹平二年(999年),於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考中進士。

1.被授任為大理評事,並出任建昌縣(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父母年邁,他向朝廷請求改任家鄉合肥附近的官職,並沒有實際上任。

2.朝廷考慮到包拯的實際情況,改任其為和州(今安徽和縣)監稅,父母又不想讓他離開,包拯就辭去官職,回家贍養父母。

3.在家侍奉父母直至過世並守孝滿三年後,景佑四年(1037年)包拯赴京聽選,獲授天長(今屬安徽)知縣。

4.宋仁宗慶曆元年(1041年),調任端州知府;又升任殿中丞,屬於臺諫監察官,負責監察百官,同時給皇帝提意見建議。

5.隨後歷任三司戶部判官,出京任京東轉運使,改尚書工部員外郎、直集賢院,調任陝西,又調任河北,入朝任三司戶部副使。

6.受任為天章閣待制、知諫院,屬於諫官的最高長官,相當於現在的國家監察委主要成員。

7.除任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

8.調任權知開封府,遷升右司郎中,相當於直轄市市長。

9.升遷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

10.升任給事中,任三司使,相當現在的國家財政部主要負責人,主管全國財經工作。

11.拜樞密副使,是北宋最高軍事長官樞密使的副手,嘉佑七年(1062年),病逝於樞密副使任上。


滄海拾遺錄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剛考中進士的時候,皇帝讓他去建昌縣當縣令,他說父母都老了,沒人照料,不能去。又讓他去和州當稅務官,他的父母又不想讓他去,包拯於是辭職回家,奉養雙親。過了好幾年,父母相繼去世,包拯結廬而居,守孝三年,徘徊不忍離去。鄉里鄉親的都來勸他節哀順便。

又過了幾年,他才出山,去天長縣當了縣令。有人割了耕牛舌頭,耕牛的主人前來報官,包拯說,你回去吧,把牛殺了賣了。沒兩天就有一個人告發此人私殺耕牛。包拯說,你為啥要割人家牛舌頭,然後又來誣告人家。盜賊驚歎伏法。

有盜割人牛舌者,主來訴。拯曰:"第歸,殺而鬻之。"尋復有來告私殺牛者,拯曰:"何為割牛舌而又告之?"盜驚服。

過了幾年升任監察御史,出使契丹,契丹的外交官問包拯,雄州開了一個便門,是不是想引誘我們這邊的叛亂分子,打探邊疆情報。包拯說,我們再涿州也開了便門啊。何況打探軍事情報用得著開便門嗎。契丹外交官無言以對。

包拯之後擔任了很多官職,給老百姓幹了很多好事,大大減輕了老百姓負擔,這是他最終得到老百姓千古頌揚的主要原因,而不是我們通常看到的斷案判案。包拯的貢獻在於他首先是個優秀的政治家,是個時刻想著人民利益的好官,其次才是斷案高手和神探。

包拯為人剛毅,貴戚宦官在他面前不敢扎刺,人們聽了他的名字都非常忌憚。由於難得見他笑一面,因此京師傳言,見包拯笑比見黃河清還難。無論婦女兒童都知道他的大名,都親切的稱呼他包待制。人們都說,地上地下只有兩個地方沒法搞關係,一個是閻王,一個是包拯。所以包拯去世後人們都說他去地府當了閻王。

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師為之語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包拯當了諫議大夫,讓宋仁宗早立太子,宋仁宗說,你想立誰。包拯說,我在其位謀其政,既然當了這個諫議大夫,所以不得不勸您早立太子。這是為了我大宋朝千秋萬世考慮。現在您問我立誰,這是不信任我。我今年已經七十多了,連個兒子都沒有,我圖啥您說。宋仁宗一聽大喜,老包別生氣,這事慢慢商量。

遷諫議大夫,奏曰:"東宮虛位日久,天下以為憂,陛下持久不決,何也?"仁宗曰:"卿欲誰立?"拯曰:"臣不才備位,乞豫建太子者,為宗廟萬世計也。陛下問臣欲誰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無子,非邀福者。"帝喜曰:"徐當議之。"

包拯由於鐵面無情,得罪了不少人,包括宋祁歐陽修。歐陽修說,包拯就是那種讓人牽著耕牛耕田耕牛不小心踩踏了莊稼卻把耕牛罰沒的人。這事幹的也太過分了吧。包拯聽了,辭職回家避嫌,很久才出山。

歐陽修言:"拯所謂牽牛蹊田而奪之牛,罰已重矣,又貪其富,不亦甚乎!"拯因家居避命,久之乃出。

過了不久,包拯就生病去世了,享年六十四歲。贈禮部尚書,諡孝肅。

包拯性峭直,惡吏苛刻,務敦厚,雖甚嫉惡,而未嘗不推以忠恕也。與人不苟合,不偽辭色悅人,平居無私書,故人、親黨皆絕之。雖貴,衣服、器用、飲食如布衣時。嘗曰:"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

這就是人們把他稱為包青天的原因吧。後世的海瑞也是如此。最近大火的電視劇裡面的李達康,也是這樣吧。沒有朋友,親人疏離,疾惡如讎,不講情面,不講排場,除了工作沒有任何生活樂趣,心裡完全裝著國事和百姓,所以贏得老百姓紛紛讚譽。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