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有後代嗎?後代是誰?為何選一個丫鬟延續香火?

yuuuu_蕭蕭


包拯有後代,包拯有兩個兒子,其中一個兒子叫包綬,延續了包家的血脈。

包拯早年娶過一房妻子,但是妻子早早就去世了,也沒有留下子嗣。後來他又娶了董氏,後來生下長子,可惜運氣不好,後來死在了任上。


包拯也是一個正常的男人,他曾經有一個侍妾孫氏。在他五十多歲的時候,曾經和這個侍妾發生過關係,於是這個侍妾就懷孕了,當然,當時倆人誰都不知道。後來因為這個女子不合他的心意,他就把人家給休了。

但是孫氏懷孕的事情,後來被他的兒媳知道,就是他長子的媳婦崔氏。那崔氏知道自己的公公是個非常耿直的人,他認定這個侍妾不適合做夫人,那肯定是對她徹底沒好感,如果此時將事情說出來,說不定他會做一些極端的事情。

崔氏也知道,自從公公的長子走後,他就面臨著無後的局面,關鍵他此時年事已高,一旦錯過了這個機會,估計以後也不會再有孩子了。於是她就揹著公公,私底下經常去見孫氏,還送去錢財。後來孫氏果然沒讓人失望,居然生下了一個男孩,這下好了,包拯終於有後了,不過大家依然沒有告訴他。

在他60歲壽誕上,兒媳崔氏鄭重地把這個孩子交給了包拯,他當時激動得要命,因為自己終於有後了,於是給這個兒子取名就叫包綖,後來又叫包綬。


雖然包拯很疼愛自己的這個兒子,可是卻依然拒絕把那個侍妾接回來,而且才過了五年,他就病死了,留下的兒子就被妻子董氏和兒媳崔氏照料。後來董氏先死,崔氏便負責照顧他,雖然是自己的小叔,實際上和自己的兒子一樣。後來崔氏年邁,還把他的生母孫氏接過來一起住,也算是全了這對母子之情。不過包綬因為早就跟著崔氏生活,所以對他才最是依戀,崔氏死後,他非常難過。

包綬雖然不像父親一樣,考試並不理想,但是他性格卻和包拯一樣,清廉、正直,所以受到舉薦,也在朝中任職,但是後來在外地赴任的時候,卻不料得病死去。因為太廉潔,所以他都沒錢讓自己回到故土安葬,一直又過了16年,後人才把他接回了老家,重新安葬。包拯為官清廉,兒子更加如此,甚至比他還牛,所以最終沒有墮了父親的英明。


所以包拯是有後的,只不過他的這個唯一的兒子,從來就對自己的父親沒有印象,但是在董氏、崔氏的教導下,卻依然繼承了父親的品行,做了大宋有名的清官。不過包家到此就暫時沒有什麼後文了,保守的兒子不少,但是好幾個都夭折了,最後只有兩個兒子成家,而他的遺體也是由這二位籌錢運回去的,但是再往後,就沒有什麼消息了。

包拯的一共有兩個兒子,長子在赴任潭州通判的時候死去,大孫子在五歲的時候夭折;二兒子五歲的時候他去世,而這個二兒子也是死在了去潭州上任的路上,這個潭州可以說讓包拯差點絕了後。


小鎮月明


包拯當然有後代!他的後代就是香港首富李嘉誠的恩公,世界七大船王之王(首)的包玉剛!包起然(1918年11月10日-1991年9月23日)字玉剛,他乃包青天的二十九代子孫。要明白包拯為何選一個丫鬟延續香火,福垊得先從包拯的家庭開始談起。

包拯的家庭

包拯的父親是被追贈刑部侍郎的包令儀,他是大宋的同齡人(960年出生),24歲中進士,有子三人:長子包播、次子包振、三子包拯。包拯是出身於官二代的高富帥,歷史上的包拯一點都不黑,也沒什麼月牙。他還是學霸二代,28歲都中進士了,還是甲等。包拯有妻妾三人。

【原配】李氏:包拯的原配李氏的資料不詳,福垊關於她知道的是去世比較早,而且沒有子女。

【繼室】董氏:李氏去世後,包拯娶妻董氏,育有兩女一男。長女嫁給了縣主薄王向,福垊推測這個王嚮應該是王回的弟弟,王向跟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關係非常好,曾鞏對他文學造詣評價很高。次女嫁給了宰相文彥博的兒子。1033年包令儀去世,這年34歲的包拯的嫡長子包繶出生。包繶在19歲時,娶了三朝宰相呂蒙正的外孫女崔氏為妻。

【滕室】孫氏:很多答友回答這個問題,說孫氏為包拯的妾室。其實孫氏的級別是滕,滕比要妾的地位高些。滕一般是正妻的妹妹,最起碼是正妻貼身心腹丫鬟。從包青天妻滕的姓氏不同,福垊判斷這個孫氏應該就是董氏的陪嫁丫頭。就是這個陪嫁丫頭,延續了包家的血脈。

包拯血脈危機

1053年,對54歲的包拯來說是悲喜交加。悲的是,剛已弱冠的嫡長子包繶病逝,包家成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失獨家庭。喜的是,包拯這年抱上了大胖孫子,並給長孫取名為包文輔。1058年,右諫議大夫、權任御史中丞包拯建議喪子的宋仁宗早日立別人的孩子為太子,一心想要兒子的宋仁宗當時很生氣,質疑他是不是有想法。包拯悲傷地說,他都是70歲了(其實59歲),沒有兒子,而且孫子包文輔剛五歲也夭折了,怎麼會有想法?一心想要兒子的君臣倆在一起同病相憐。宋仁宗說:立太子的事,以後再說吧。宋仁宗48歲,他還想爭取要個兒子。包拯雖然沒有受到宋仁宗的懲治,但心中挺悲傷的,自己都年近花甲的人了,唯一的兒子,唯一的孫子都沒了。當年自己還曾說,兒孫為官貪墨者,不認其為包家子孫,不能葬在包家祖墳,如今包家的香火要斷在自己手中嗎?

雙喜臨門包家後繼有人

1059年二月十五,包家舉辦宴會,包播、包振及其兒孫都來了,一家其樂融融。這天是包青天的六十大壽,包拯表面很開心,其實很憂傷,他認為最好的禮物就是上天能給他一個兒子。宴會上,包拯還逗弄包繶的“兒子”包永年。這包永年就是包播的孫子,包播曾令其子包經將包經次子包濱過繼給包拯,包拯改包濱的名字為包永年。

突然,兒媳崔氏抱著個兩歲的孩子,匆忙趕來。原來包繶、包文輔去世後,崔氏敬佩公公,同情公公,一直沒有離開包家,後來宋哲宗還親自冊封崔氏為永嘉郡君,冊封詔書還是我們的大才子蘇東坡撰寫的呢。

崔氏進來先為自己來晚而道歉,再祝壽,然而大家都一臉疑惑的看著這個兩歲的大胖小子。最疑惑而又最渴望是他的孩子的包大人,準備張口問:為什麼抱孩子?孩子是誰?等問題時,崔氏怯生生地說:“這個孩子,是送給公公的禮物。因為怕公公生氣,故而在大喜之日,告訴公公包家有後了。”她如此這般地一說,知道真相的包拯,一向嚴峻剛正,不苟言笑的包拯哭了,笑了。他高興的像個孩子,手舞足蹈的。

原來這個寶寶是包拯滕妾孫氏所生。早在包繶去世後,董夫人就勸包青天納房小妾,以延續包家血脈。包拯拒絕了她的好意,但同意董夫人將陪嫁丫鬟為包家延續香火的提議。然而從1053年到1056年這幾年,包拯並沒圓夢,而且孫氏也曾頂撞了包拯,就被包拯一怒之下給休了。誰知,孫氏被休的時候,竟然是有孕在身。1057年,誕下一子,孫氏不敢向包拯報喜。只好找到崔氏,崔氏也怕公公因為孫氏而遷怒孩子,就偷偷地幫助餵養。趁包拯過六十大壽時,再將這個好消息告訴他。最起碼不會惹他生氣,那麼多人呢?說不定還會更加高興呢!

崔氏給孩子取名為包綖,而包青天雙喜臨門給孩子改名為包綬。“綖”是線,“綬”是條。包綬五歲時,包拯去世,宋仁宗親自祭奠包拯。他對包拯非常羨慕,也就非常厚待包拯的獨子包綬,五歲的包綬就被封為太長寺太祝。一年後,一輩子都沒要上兒子的宋仁宗(三個兒子都夭折)帶著遺憾駕崩了。後來,包綬的嫂母崔氏將其養大,而這也是後世傳包拯為其嫂娘養大的原型。包綬長大後娶文彥博的女兒為妻,繼室包拯的門生張田之女,都被皇帝封為縣君。包綬育有四男三女,包康年,包耆年,包彭年,包景年。包綬不僅為包拯延續了血脈,而且人丁興旺,光大了包拯一族。


福垊


1973年的春天,文物部門收到了來自民間的報告,說是發現了一處古墓。等到工作人員前去搶救性發掘的時候,最後才發現原來是包青天包大人的。


整個墓葬比較寒酸,就連稍微好點的墓誌銘也碎成了幾塊。其中一塊是《宋樞密副使贈禮部尚書孝肅包公墓銘》,另一塊是《宋故永康郡夫人董氏墓誌銘》。

包公好理解,就是包拯。那麼董氏又是誰?原來他是包拯的老婆,而且還是原配。最後他和包拯埋在一起就很好理解了,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一些骸骨。

包拯為何選擇一個丫鬟延續香火。

終於在包拯35歲的時候,他和夫人生下了大兒子包繶。而他也順利長到談婚論嫁的年齡,可惜剛剛結婚一年,生下兒子沒多久便去世了。包拯有了一個孫子,按理說不應該斷後。

可惜的是在孫子還沒5歲的時候,便夭折在了懷中。而包拯的兒媳婦也成為了寡婦,本來按照包拯的意思,勸她趕緊改嫁,畢竟年齡還小。

但是兒媳婦崔氏認為,既然已經嫁了過來,自己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改嫁的。最後包拯勸不過她,只能隨她的意思。但是包家不能絕後,全家人都著急了起來。


還是董氏決定,乾脆就給包拯重新納個妾吧。古代基本上都是這樣的情況,只要是正房長時間沒有孩子。可以主動提出來納妾,但是地位不能變。

就是這樣的情況下,包拯娶了家中的一名丫鬟。在當時這樣的情況很常見,家裡面老爺看中哪個丫環,很有可能就納為小妾。而這名幸運的丫鬟就是藤孫氏,當時包拯已經58歲了。

沒想到包拯的身體條件還這麼好,竟然真的就讓藤孫氏懷了孕。不過也是因為是小妾的原因,藤孫氏在包拯家裡面一直受氣。剛剛結婚沒多久,便因為頂撞包拯,被包拯一紙休書送回孃家。

但是沒想到的是,等到回到孃家的時候,發現自己已經懷了身孕。隨後這件事情被包拯的兒媳崔氏得知,心裡面開始焦急起來。因為她和這個小婆婆年齡差距不大,雖然關係上是婆婆,但是更像是姐妹。

後來崔氏偷偷的去看望自己的這個小婆婆,從她那裡得知,自己竟然多了一個小叔子。由於古代被休的女子,基本上是出不了門了。藤孫氏是有苦難言,不過最後還是決定把孩子生下來。


孩子生下來之後,崔氏就過來把孩子抱走。回去告訴包拯,這是自己在外面收養的。包拯聽到挺高興的,感覺也算是後繼有人,於是就給他取了個名字包誕。

轉眼之間5年過去了,包拯因為生病眼看就要不行了。崔氏感覺實在是瞞不下去了,於是就把這孩子的事情告訴了他。包拯聽到這個消息之後非常意外,但是也可以放心的走了,畢竟包家有了後人。

那麼包拯的後人在哪?

文章開頭的時候也講過,包拯的墓穴發現在1973年。其實早在金兵入侵的時候,包拯的墓穴就被破壞過一次,遷移到距離原來地址30米的位置。

合肥文物保護局在1973年整理包拯墓穴的時候,在墓穴當中發現了他兩個兒子、兒媳、夫人還有一個孫子的骸骨。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的墓誌銘, 那麼就來帶大家看一下包拯的後人。

一、在安徽的舒城和桐城

在安徽的舒城和桐城兩個地區,曾經發現兩本《包氏族譜》。舒城的那一本編纂於民國年間,總共有將近15本。追根溯源是來自於明朝的包相,他們在明代的時候從合肥搬到了舒城。

雖然族譜是這樣記載,但是並沒有說包相是包拯的第幾代,上面只不過是寫了自己是包拯的後人,他們這一代是包拯一脈。

桐城的是編纂於光緒年間,總共有將近25本。他們的始祖則是包裕禎,在元朝的時候搬到了桐城。也沒有標明自己是幾代孫,只是說祖上是包拯。

二、浙江鎮海衡河堰和甬東

在上世紀的80年代,號稱是世界八大船王的包玉剛。在外稍微有點成就之後,於1964年的時候回到老家寧波。在這次回家的過程當中,參觀了當時到天一閣。

天一閣是一處藏有非常多古書的地方,由於他本人姓包,所以來這裡查看一下《包氏族譜》。當時就在偶然之間,他發現自己竟然是包拯的9代嫡孫,也是一個非常意外的收穫了。


這本族譜編纂於明朝崇禎年間,也被認為是最靠譜的一本。他們這一脈清楚的記載,祖輩是一位名叫包世懋的人,在哪個朝代搬過來的沒有明確的記載,但卻是寫了屬於包拯的29世孫。

三、江西南城包坊村包氏

這一個支系一直以來都是存疑,首先不說他有關於包拯的記載。後面有關於包拯後人的記載,都和包拯墓穴當中出土的墓誌銘有很大的不同。

儘管他們聲稱族譜編纂於南宋時期,但是攀龍附鳳的嫌疑更大。如果有興趣的可以去這裡來看一下,或者去找一些歷史資料去考證一下,這裡就不再多加介紹。


史之策


包拯,包大人,我們不陌生,無論是電視劇還是各種歷史小說,翻來覆去的出現,我還記得小時候,《少年包青天》好幾部,我也是翻來覆去的看,就特別喜歡電視劇裡包拯那憨厚又牛逼的樣子。



題主問到包拯有沒有後代?冷不丁一問,確實讓人一愣,包青天很熟,公孫策很熟,展昭也很熟,電視劇裡沒怎麼說包拯的後代啊?別急,我們來翻翻歷史。

說到包拯的後代,咱們就得說說包拯的家庭了,我們都知道包拯剛正不阿,但我們一定不知道包拯的出身吧?包拯可是一個集官二代與富二代於一身的人,包拯的父親包令儀,刑部侍郎,24歲中進士,共有三子,包拯排行老三,這個包拯啊,和電視劇裡不一樣,首先,沒有月牙,不過話說回來,正常的人額頭上都沒有這玩意兒,其次呢,他也沒電視劇裡那麼黑,包拯其實就是個普通人,包拯比自己的父親晚中進士,但排名不錯,甲等,所以,包拯不僅是官二代,富二代,還是個學霸。



說完包拯的父親,咱們再來看包拯自己的家庭,包拯前後共有三個妻子,第一個,也就是原配是李氏,由於去世的早,所以,資料幾乎沒有,咱們就暫且忽略。

第二個是董氏,和包拯還是有孩子的,其中還有男孩,包繶,而且包繶還和三朝宰相呂蒙的外孫女崔氏結婚了。

第三個就是孫氏,說起這個孫氏,嚴格意義上來說,包拯並不看中她,孫氏也不是他的正夫人,是個妾,有的書裡說到是滕,這個滕比妾的地位要高一點,實際是正夫人的貼身丫鬟,但包拯並不喜歡她,甚至還休過她,可誰曾想,這個孫氏竟然懷上了包拯的血肉,而這個孩子則稱得上是包拯真正的後代。

為啥這麼說?因為包繶並沒有活多久,在包拯54歲時,包繶就病逝了,在當時的包拯眼裡,包繶的病逝對包拯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無後了啊,這別說在當時了,就拿現在,也可以說是致命的打擊。但,老天並不想讓包拯絕後,因為此時的孫氏已經背地裡給包拯生下了一個孩子,還是男孩。

為什麼說背地裡,因為包拯看不上這個孫氏,而且還休過,所以,包拯對孫氏根本就不聞不問,有孩子的事兒就更不知道了,突然有一天,兒媳婦兒崔氏抱過來一個男孩,說是包拯的孩子,包拯這才得知自己還是有後的,這個孩子的名字叫包綖,這名字是兒媳婦兒崔氏給取得,因為孫氏其實早就生下來了,但孫氏不敢告訴包拯,因為包拯不待見孫氏,但崔氏知道,包拯一直為沒後而失落,所以,崔氏就經常暗地裡幫助孫氏,給些錢財,甚至幫助帶孩子。



所以,當崔氏將包綖抱到包拯面前時,可給了包拯一個大驚喜,包拯後來將名字改為了包綬,但好景不長,在包綬五歲時,包拯就去世了,所以,包綬對包拯的印象很少,但有孫氏和崔氏的悉心教導,包綬還真是延續了包拯的路子,走上了官場,而且還和父親包拯一樣,做了個清官,至少沒給父親丟臉。

謝謝大家,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們會喜歡。


寒舍閱獨


北宋大清官包拯的生平,正史上和演義裡,都寫的非常多,能夠看出包拯的生平,即便在民間,包拯也是一個清官能臣的典範。不但在宋朝,直到現在,包拯都是名揚四海的人物。

這樣一個名垂青史的能臣廉吏,後人卻並不多,包拯先後娶了兩個老婆,他的原配夫人姓李,很早就去世了。後來的夫人,姓董,名字不詳,一般稱她為董氏。

包拯的長子,名字叫包繶,這是他的嫡長子,也是包拯最寵愛的一個孩子,他的妻子,也是大有名氣,姓崔,崔氏的外公,是當朝宰相呂蒙。

但可惜的是,這個孩子只活了20歲,就死了,留下一個兒子,名字叫包文輔。

包拯家裡,不知道得罪了哪路神仙,崔氏在包繶死後,一直沒有改嫁,含辛茹苦的撫養包文輔,希望包文輔可以成就一番偉業,但很遺憾,包文輔只活了五年,在他五歲的時候,也病死了。


因此,如果從嫡系角度來看,包拯的兒子,孫子,都死了,包拯家幾乎有了絕後的風險。

在現代社會,丁克也並不少見,但在古代,這種事情,是要被別人戳脊梁骨的。這時候的包拯和董氏,已經是人到中年,生孩子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包拯家的後人,無法從嫡系裡選,只能從旁系庶出的孩子中選擇,總比絕後要好很多。

在歷史記載中,包拯的次子名字叫做包綬,幼名包綖,這個孩子的出身,實際上極為低微,甚至連庶出都不算是。

而他的出生在歷史的記載上非常的籠統,據說只是包拯一個陪床的丫頭生出來的,而且,一生出來,就被送走。

可見,包綬的出生,完全是在錯誤的時間,發生了錯誤的關係。

從包綬剛一出生,就被匆匆送走,甚至連他的生母,也被送走,可見,這中間的關係,很是不清不白。

包公可能也覺得這次的錯誤,有些太過荒唐,覺得影響自己的聲譽,因此決定還是把自己的侍妾送走比較好。



但他的兒媳崔氏,卻是一個極為善良的人,雖然她不敢違逆公公的做法,卻暗自資助,讓包綬出生,並且偷偷撫養長大。

崔氏沒有想到的是,她的這個善舉,居然奇蹟般的讓包拯家有了後人,也是包拯家唯一的一個後人。

在包公的嫡長子死去後,這個孩子,終於得到包拯家的認可,從而改名叫包綬,自然而然的成了包拯家的繼承人。

包綬從不清不白的出身,一舉成了包拯家的繼承人,他最感激的,就是自己的嫂子崔氏,他把崔氏,當成自己的親生母親一般。

而崔氏,也體現出一個大家閨秀的涵養、胸懷以及智慧,她明白母子天倫不可改變,於是多方尋找包綬的親生母親,並且讓母子團圓。

這也讓包綬,從內心深處,尊重愛戴自己的這個大嫂,甚至崔氏死時,包綬披麻戴孝,痛不欲生。

這是包拯家唯一的繼承人,同樣,他的官運也非常好。包綬是幸運的,而且也是相當懂得感恩的,這種感恩,也體現在了他的為政方面。

和包拯一樣,包綬也是一個相當清廉的人物,並且非常能幹。因為長期的兢兢業業的工作,又甘於清貧,使得他的身體越來越不好,包綬死的時候,只有47歲。

包綬的後人,據史料記載有四個男子,三個女子,其中,早夭了五個,只活下來的兩個男子,家道出現過一段時間的沒落。

然後,家道又中興起來。

包拯這一家子,說是幸運,其實也是很不幸的,險些就家道中落,甚至面臨絕後的危險,但也許是因為包拯積德行善的緣故,居然讓包拯在險些絕後的情況下,奇蹟般的有了一個庶出的孩子。而這個庶出子,非常的爭氣,不但沒有玷汙了包拯的美名,而且簡直和包拯一樣,又能幹,又清廉,人品極佳,官聲也相當不錯,這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


小小嬴政


歷史中的包拯不僅有後代,他還自幼父母雙全,並不是很多歷史演義中所說由長嫂撫養長大的孤兒,在說到包拯的後代之前,我覺得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包拯的大概人生。

包拯出身書香門第之家,父親是宋朝退休的老官員,身份非常顯赫,在這種家庭背景下,包拯從小是不愁吃不愁穿的,成長過程中基本沒有太多的忐忑。


在他後來考取了功名、被委任了一個重要官職之後,他甚至因為父母對自己的思憶而辭掉了自己的官職回家陪伴父母,直到父母紛紛百年後,才選擇了重回官場。

從這點人生經歷來看,我們就可以知道包拯的家庭狀況好到了什麼程度,要不然他也無法閒置在家那麼多年都活得好好的。

包拯所擔任過的重要官職

回到官場之後,包拯憑藉著自己為人的剛直而獲得了皇帝的賞識、而得到了一路仕途飛昇的機會。

宋朝的皇帝可謂是任人唯賢,在後來,宋朝皇帝就專門針對包拯剛直不阿的性格給他委任了一個諫官的職位,使得他能更好地發揮出了自己的作用以及能力。

在包拯擔任的所有職位中,大家最為熟悉的應該就是他在開封府的職位,在很多傳說演義中都說包拯擔任的是開封府尹。


但實際上包拯根本就沒有擔任開封府尹,他所擔任的官職名字叫做權知開封府,簡單點說,就是代開封府尹,是一個有著開封府尹的權力,而沒有開封府尹地位的代理官職。

而在包拯人生最巔峰的時候,他所擔任過的官職是三司使。

所謂三司使就是北宋的財政部長,掌握著最高的財政大權,這在北宋時期是個非常重要的官職,地位僅次於朝中的“宰相”。

從這種種的方面,我們就可以知道包拯在當時的歷史地位有多麼之高了。


包拯大兒子和孫子的接連離世

包拯一共有兩任有名分的妻子,這兩任妻子中第一任妻子並沒有為包拯生下孩子,為包拯生下孩子的是他的第二任妻子,這第二任妻子一共為包拯生下了三個孩子,其中有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

因為古代一般談及後代不會考究人們嫁出去的女兒,所以關於包拯女兒們的後代傳承,我們是不得知曉的。

因此接下來我們就簡單地講一下包拯兒子們的後代。

包拯第二任妻子為他生下的兒子名字叫做包繶,包繶作為包拯當時唯一的一個兒子,自幼受到了包拯的萬千寵愛,在其19歲年齡的時候,包拯專門為他安排了一門婚事,女方是三朝宰相呂蒙正的外孫女,在歷史中被稱之為崔氏。

包繶和崔氏結婚後,生下了一個男孩,不過這父子二人運氣都不是特別好,在包繶20歲年齡的時候,他就因病離開了人世,他的兒子也沒能支撐多久,很快的就夭折了。

從古代以男性後代為傳宗接代準則的傳統來說,包拯當時算是絕了後。

包拯小兒子的出生

而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在包拯將近五、六十歲的時候,上天賜予了他一個兒子。

這個兒子是孫氏為他所生,孫氏原本是包拯第二任夫人的丫鬟,在包拯的大兒子死後,因為包拯的第二任妻子一直無法再度為包拯生下傳宗接代的兒子,於是她就把念頭轉到了跟隨自己一同來到包拯家的丫鬟身上,讓包拯把她納為了小妾,以承擔傳宗接代的大任。

成為小妾的孫氏在很長一段時間中都沒能給包拯生下孩子,一直到包拯因故把給她休掉後,她才找到了包拯一直沒有改嫁的大兒媳,聲稱自己已經懷上了包拯的骨肉。


在孫氏所懷的孩子生下之前,孫氏懷孕的事情一直只有她自己和包拯的大兒媳知道,因為生活難以為繼,孫氏是在包拯大兒媳的暗中資助下才生下了包拯的孩子、從而勉強保住了包拯血脈的流傳。

孩子出生後,孫氏和包拯的大兒媳雖然很想把這件喜事告訴包拯,但因為一直沒有找到機會,所以她們就把這件事情拖了很久。

一直到包拯過60歲大壽的時候,包拯的大兒媳才抱著包拯的小兒子來到廳前,告訴了包拯這件大喜的事情。

得知此事後,包拯非常的開心、欣慰,當即給這個孩子取了個包綬的名字。

不過由於這個小兒子出生時包拯的年齡實在太大了,所以還沒等孩子長大成人包拯就因年老離開了人間。

而也好在包拯的大兒媳出身名門世家、有著不俗的財產支撐,因此,在包拯大兒媳的撫養下,包拯的小兒子才得以長大成人、娶親生子、繁衍出了諸多的後代。

這就是包拯最重要的一個後代,至於要說到包拯繁衍到至今的後代都有哪些人、都分佈在哪裡,那就未可得知了,因為國內但凡姓包的人,無論跟包拯到底有沒有血緣關係,都大多自稱是包拯的後代,因此在他們的干擾下,人們現在基本很難判斷到底哪些人是包拯的後代、哪些人不是包拯的後代。


所以說包拯是有後代的,至於他為何要選一個丫鬟延續香火,實際上並不是他自己的想法,而是因為他的第二任妻子擔心他絕後,才主動幫他促成的。


孤客生


包拯當然有後代,他的後代現在大多居住在合肥肥東縣包家集。而網上流傳的船王包玉剛其實不是包拯的直系後代,而是包拯的胞兄包播的後代。


包拯一共有兩任夫人。第一任夫人是李氏,沒有生養就去世了。後來包拯仕途通暢,又娶了富家小姐董氏。

婚後董氏育有一子二女,兒子取名包繶,包繶成人後娶妻崔氏,生有一子包文輔,包繶曾官至太常寺太祝、通判潭州。但不幸的是,包繶英年早逝,隨後遺孤包文輔五歲時也夭折了。

為延續包拯這一脈的香火,長兄包播就把自己的孫子過繼給包拯為嗣,交由董氏扶養,後改名為包永年。這在南宋學者包遜所寫的《盱江包氏家譜原序》中有記載:“播子經,命仲子濱歸合肥為包氏嗣。”



雖有長兄過繼了後代,但畢竟不是直系血脈,董氏一直心存愧疚,多次勸包拯納妾。但包拯為人正直,不貪女色,無奈之下董氏就讓自己丫鬟孫氏做了通房丫頭,期望能幫包家留個後人。

幾年時間過去了,孫氏肚子一直沒動靜,包拯一生氣就把孫氏趕回了孃家。但包拯夫妻並不知道此時孫氏已經懷孕在身。但後來此事被包繶夫人崔氏得知,為了給包拯夫婦一個驚喜,她便私下照顧孫氏,天佑包家,孫氏果真生下一男孩。

孩子生下後,崔氏將他帶回自己家中偷偷扶養,直到第二年包拯的六十大壽生日。



古代過六十大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但由於看不到子孫滿堂,包拯夫妻十分難過。當崔氏抱著小孩跟包拯夫妻說明緣由時,包拯黑了幾十年的苦臉,終於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並當場替孩子取名包綬。

在包綬五歲時,包拯駕鶴西去。鑑於包拯一生的功績,宋仁宗親自到包公府弔唁。當仁宗看到曾身居高位的包拯家中竟十分貧寒,心有不忍,隨即賞賜包家財物,並欽封包綬為太長寺太祝。

包綬一生頗受宋王室關照,成人後育有四子,包拯死後子孫昌盛,包家後代繁衍不息,一代忠臣終功德圓滿。




花木童說史


包拯有後代嗎?後代是誰?為何選一個丫鬟延續香火?(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包拯當然有後代,作為北宋名臣,包拯的名字婦孺皆知,包拯一生共有一妻兩妾,育有兩兒兩女,似乎是享盡了齊人福,其實卻是一把辛酸淚,長子長孫早逝,次子也差點失之交臂,今天我們就講講包拯延續香火的故事,真是小孩沒娘,說來話長。


一妻兩妾,長子長孫早逝

包拯的髮妻是李氏,但是很可惜,李氏不能生育,沒有為包家留下血脈,自己很早就病逝了,所以歷史上記載的也不多。

李氏去世後,包拯又娶了董氏,董氏出身官宦世家,“父浩,鄂州武昌令”,宋朝的鄂州武昌就是今天的武漢武昌,當時只是一個縣級單位,董氏的父親就是武昌縣令,相當於縣委書記的女兒,董氏嫁過去的時候,還帶去了一個貼身丫鬟孫氏,董夫人為他生下了長子包繶,在父親的光環下,包繶受到宋仁宗的賞識,賜封為太常寺太祝,包繶長到19歲的時候,包拯就為他娶了三朝宰相呂蒙正的外孫女崔氏,崔氏14歲嫁到包家,做了長媳,夫妻恩愛,可惜包繶福薄,第二年就去世了,包拯痛心疾首,所幸的是崔氏成功的為包家生下了長孫包文輔,有道是福不雙至、禍不單行,精心撫養包文輔到五歲的時候,孩子竟然夭折了,失去長子長孫的打擊對包拯來說是巨大的,雖然受禮教約束,但是包拯的思想還是開明的,他不想看到兒媳婦崔氏守一輩子活寡,極力勸她改嫁,崔氏作為名門之後,雖然喪父喪子,但看到公公婆婆失子失孫後的痛苦,決心留下來代丈夫侍奉二老。

君臣唏噓

包拯擔任諫議大夫並代理御使大夫,想到自己的遭遇,便奉勸宋仁宗從皇族收養一個孩子,立為皇儲,明確接班人(宋仁宗的三個兒子全部早亡),宋仁宗以為包拯有借立儲邀寵之意,便警惕起來,包拯感嘆道“我都是快60歲的人了,如今兒子孫子都沒有了,還能有什麼想法呢”,宋仁宗知道包拯是有感而發,但還是沒有接受包拯的建議“立太子的事兒,以後再說吧!”47歲的宋仁宗認為自己還有機會,而59歲的包拯恐怕沒有機會生兒子了。

俗話說“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董夫人多次奉勸包拯娶妾生子,有意將自己的貼身丫鬟孫氏給包拯為妾,傳遞香火,在董夫人的不斷規勸下,為延續煙火計,無奈包拯只好娶了孫氏為妾,自古以來妾難當,地位低,待遇差,基本就是一個生育工具,有時候還要受下人的氣,沒多久孫氏就和包拯發生了矛盾,以至於頂撞包拯,被包拯一紙休書送回孃家。

誰知道,回到孃家的時候,孫氏意外發現自己有了身孕,被休的孫氏不敢告訴包拯,便偷偷告訴了兒媳崔氏,原來,兩人年齡相差不大,平日裡關係非常好,雖然是婆媳關係,但暗地裡卻情同姐妹。

崔氏知道被休女子的地位尷尬,孫氏現在是有苦難言,但這也許是包家唯一的血脈了,崔氏便勸孫氏無論如何生下來,孩子出生後,崔氏就把這個小叔子抱回家中,不敢說是孫氏所生,便謊稱從外面抱養的,包拯看孩子五官清秀,也很是高興,就取名包誕,也算是後繼有人了。

認祖歸宗

1059年,包家慶祝包拯六十大壽,看到大哥、二哥一家子其樂融融,後繼有人,雖然表面上高興,其實包拯心裡卻是很難受的,為了安撫弟弟,大哥包播將自己的孫子過繼給包拯的兒子包繶門下,改名包永年。

兒媳崔氏卻抱出兩歲的包誕作為禮物給公公祝壽,眾人一臉迷惑,崔氏便把孫氏懷孕生子的事情全盤托出,包拯本來以為自己已經絕後了,沒想到竟然是雙喜臨門,六十歲生日之時喜得貴子,高興得老淚縱橫,給兒子包誕改名包綬。

從此民間有了“老嫂比母”這一說法。

好人自有好報,這也是一個團圓的結局,後來包拯又把孫氏接了回來,幾年後,包拯去世,宋仁宗親臨弔唁,包拯5歲的兒子守在靈前,仁宗環顧包府上下一片寒酸,與包拯顯赫的身份極不相符,便賜包綬為太常寺太祝並賞賜了一些財物,包綬官至朝奉郎、通判潭州,共有四子三女,香火不斷,包公泉下有知可以瞑目矣!

歡迎關注、轉發、評論,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讀有趣的歷史!


葛大小姐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這是古人非常看重的一件事情,吃的可以差一點,穿的可以差一點,但是後代那是一定要有的。宋仁宗後期,有兩個人遇到了這樣的危機,導致茶飯不思。

這兩個人,一個是君宋仁宗,生了幾個孩子都夭折了;一個是臣包拯,本來有一個兒子,但這唯一的兒子英年早逝,唯一的孫子在5歲時也上了西天,這可怎麼辦呢?

包拯的“遺憾”

包拯是北宋初期的有名賢臣,和宋仁宗可謂是“黃金君臣搭檔”,其正面的形象被後人不斷傳唱。

包拯的仕途不錯,得遇明主,而且職位不低。但家庭生活略有一些“遺憾”,早年間娶了正妻李氏,可惜此女子福薄,早早就去世了。

於是乎,為了傳宗接代,包拯娶了第二任妻子董氏。董氏還算是比較給力,生了二個女兒一個兒子。如果沒有意外,包拯就這樣過下去了。

但是,天總不遂人願。公元1053年,包拯年輕的兒子包繶去世了,五年後,孫子包文輔也上了黃泉大道。就此,58歲的包拯兩次白髮人送黑髮人,痛苦不堪。

但更讓包拯痛苦的是,兒子和孫子的死,讓包拯一脈斷了香火。

有一次,包拯和宋仁宗聊起了孩子的事情,包拯勸宋仁宗“從皇族收養個孩子”,早立儲君。但宋仁宗沒有采納包拯的意見,因為在他看來,當時47歲的他完全有可能再生孩子。同時,宋仁宗倒是覺得包拯已經沒戲了,因為包拯當時已經59歲了。看起來,包家的遺憾好像避免不了了。

但傳奇的是,某一天,兒媳婦崔氏帶著一個小孩過來了,說這是包拯的後代,這到底怎麼回事?難道是包拯扒灰了不成?

真相原來如此

當兒媳崔氏把真實情況告訴包拯時,包拯喜極而泣,真是天助包家,這到底怎麼回事呢?

原來,在兒子死後不久,在妻子董氏(年紀大了,當時已不能生養了)的建議下,包拯把董氏的丫鬟孫氏納為妾了。但這騰妾孫氏性格比較倔強,在數次和包拯頂嘴後,被包拯一紙休書給休了。但剛休,孫氏就發現自己已經懷有身孕,此事孫氏第一時間告訴了包拯兒媳崔氏,畢竟年齡相仿。

公元1057年,孫氏生下個大胖小子,但孫氏沒敢告訴包拯,而是將消息告訴了包拯的兒媳崔氏。崔氏把孩子抱養了過來,當作自己的孩子般養育。難道她不告訴包拯?當然是要告訴的,只是崔氏想等到包拯六十大壽時把好消息告訴公公。

聽完崔氏講完孩子的來龍去脈,看到孩子粉嘟嘟的小臉,包拯仰天高呼“老天待我不薄啊!”

包拯有後了,但宋仁宗努力了又努力,那些美女妃子的肚皮就是不見動靜,多年後,只得傳位於侄子,這就是宋英宗。

那包拯的後代後來怎麼樣了呢?

包拯後代枝葉茂盛,遍地開花

(孫氏)

這個騰妾孫氏生的孩子,起名包綬,又名包誕。這孩子好福氣,在包拯去世後(公元1062年去世),受到了宋仁宗地極大關照和重視,宋仁宗賜給包家許多財物,還欽封包綬為“太長寺太祝”。年僅五歲就有了官職了,這不得了。

又過幾年,孩子八歲時,升成了“大理評事”,這是個八品官。可以說,孩子還沒長大,就已經有了和包拯當進士後一樣品級的官職。

包綬九歲時,董氏去世,開始有嫂子兼養母崔氏照料孩子的起居。後來,經崔氏張羅,娶了知州張田的女兒張氏,可惜這張氏也是短命的女子,生了幾個娃後走了閻王殿。不久,崔氏再次張羅婚事,這次娶了宰相文彥博之女文氏。而且為了讓母子團聚,崔氏主張把孫氏接來,讓母子完成團聚。崔氏真是一個好女人,只是包拯大兒福薄。

(教子圖)

崔氏沒有了孩子,將包綬當自己孩子一樣盡心竭力撫養。慢慢長大的包綬像極了包拯,為人愛恨分明,嚴於律己,知書達理,一舉一動都有包拯的影子。

公元1094年,養大了包綬的崔氏一命嗚呼,享年62歲。此時正擔任國子監丞的包綬,聞聽此消息,悲痛欲絕,連夜趕回合肥(包拯死後,大家運送包拯靈柩回到了老家合肥,並安了家),披麻戴孝,就像對待生母一樣。

公元1105年,包綬去世,死時只有47歲。

包綬有四個兒子,三個女兒,其中兩兒一女死得比較早。但無論如何,另外的兩個兒子將香火傳遞了下去,並且開枝散葉。

近代,為人所熟知的香港船王包玉剛就是包拯之後,是包拯29代孫。

(包玉剛)

包拯的時代已經遠去,但一身正氣,感染了無數人,包拯也成為了無數後人的榜樣。


藍風破曉


包拯在歷史上不僅有後代,他的後代還非常多。根據包氏族譜看,現在包拯的後代數量在數萬人左右,其中不乏一些政商界名人。包拯沒有後代的說法主要是源於包拯和宋仁宗的一段對話。<strong>

包拯曾經勸皇帝早日立下太子,以利於國家的安定。皇帝反問包拯:你感覺誰比較合適呢?包拯明白這是皇帝懷疑自己想要在新君面前邀功,於是回答說:“臣的年齡已經老了,又沒有子孫。臣是為了宋朝江山才請求的陛下,不是為了臣自己。”在這段話中,包拯稱自己年齡大了,而且沒有子孫。很多朋友也以此為依據,認為包拯沒有孩子。

包拯說這句話的時候已經59歲了,距離包拯去世只有短短5年的時間。這時候包拯其實有一個兒子,只是他還不知道罷了。包拯的一生一共有三段婚姻,他的第一段婚姻是原配妻子張氏。張氏沒有生育能力,和包拯結婚很久也沒有生下孩子。包拯是一個正直的人,在張氏去世前沒有納妾。到了包拯快40歲的時候張氏去世了,包拯娶了董氏做妻子。董氏給包拯生了一個兒子和兩個女兒,包拯的兒子長大後娶了妻子崔氏,生下了兒子包文輔。

沒想到禍不單行,包拯的長子在19歲的時候因病去世,沒過幾年長孫也去世了。也就是這個時期,包拯和宋仁宗進行了那段對話。不過這時候的包拯也不能說沒有後代,包拯沒有後代的說法主要是一些人斷章取義的結果。包拯有兩個女兒和多名外孫,只能說這時候的包拯沒有兒孫。

給包拯生下第二個兒子的不是包拯的妻子,而是包拯的妻子董氏嫁給包拯的時候陪嫁的一個丫鬟,也就是包拯的第三段婚姻。這個丫鬟就是孫氏。孫氏在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觸怒了包拯,被包拯掃地出門,趕回了孃家。回到孃家的孫氏發現自己竟然懷孕了,她告訴了正在守寡的崔氏。崔氏是包拯的兒媳婦,為了保全包拯家的血脈,她偷偷的接濟孫氏,在孩子生下之後自己把孩子抱養過來撫養。<strong>

在很多戲劇中包拯是嫂子養大的,這個故事就是取材包拯二兒子的故事。在歷史上包拯的父母都活到包拯做官後,包拯還是一個孝子,看到父母年齡大了,辭了官去給父母養老送終。因為擔心包拯不承認,崔氏一直沒有把這個消息告訴包拯,等到包拯過60大壽的時候,崔氏才把包拯的小兒子帶給包拯看。包拯正在為沒有兒子犯愁,看到了這個孩子後,當場就領回了家。這個孩子被取名叫包綬,是包拯去世前唯一的子孫。包綬在包拯去世的時候只有5歲,被嫂子崔氏養大,包綬長大後崔氏又把包綬的生母找來,讓他們母子相認。

包綬在成年後受到了朝廷的優待,做到了六品官,和父親一樣為官清廉,在當時留下了好名聲。包綬後來娶了當朝太師的女兒文氏,留下了4個兒子和3個女兒。直到現在,包拯的後代仍然在國內一些地方繼續開枝散葉,人丁越來越興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