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茶館:判斷是不是信陽土著,讀這個地名一聽便知

判斷一個人是不是本地人有許多方式,除了飲食、方言、習俗等之外,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用讀地名。不過,即使是在這裡生活過很多年的外地人,也能夠熟練地講一口地道的信陽話,甚至於能夠熟練地把說(shuo)讀作薛(xue),但是有一個小細節恐怕是他們始料不及的,就是一個地名的發音。

這個地名叫甘岸,它位於淮河和107國道的交叉處,距離市中心僅15公里。甘岸的地名據說與當地一處名叫甘露寺的廟宇有關。據記載,甘露寺位於甘岸老街南半段,廟宇很大,佔地面約四畝。幾百年中國動盪不安,甘露寺毀於戰火之中,只遺留有殘碑半截。因年代久遠,碑文模糊不清,無法辯認。僅有甘露寺三字還能認得出來。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甘岸又糟受毀壞,全街化為灰燼。過後居民建房時發現甘露寺殘碑,碑上僅存甘露兩字。因甘岸歷史上是淮河渡口南岸,人們便把這地方叫甘岸。


老茶館:判斷是不是信陽土著,讀這個地名一聽便知

很多第一次聽到這個地名的人顯然會按照普通話的發音模式來讀,但是隻有長期生活在信陽的人們才知曉它準確的發音。的確,至今仍有一部分老信陽人習慣把這個地名讀作剛燕(gang yan)。

儘管外地人很難理解這一地名的發音,但稍微有點語言學知識的人總能為其提供準確的解釋。語言學中的同化現象就能很好地說明一切。所謂同化,就是語流中兩個鄰近的不同的音,其中一個受到另一個的影響而變得跟它相同或相近。

在英文中,字母“n”出現在發音/k/(字母或字母組合“c”、“ch”、“k”、“q”、“x”)前,或者出現在發音/g/(字母“g”)之前時,由於發音位置與/ŋ/相同,“n”受到同化,也發成/ŋ/。這叫做“發音同化”現象。如:“thank”、“language”。

有的人可能會持懷疑態度,因為在甘岸(gan an)這個地名中,沒有ng,但是不要忘了,岸這個字在信陽話中為數不多保留古代疑母字的幾個特例,類似的例子還出現在信陽方言的日常用字中,如「我」「硬」)等,例如,信陽方言把硬讀作ngen就是例子。

岸這個字也是一樣,在部分信陽人的口音中儘管受到普通話的影響讀作(an),但在一些郊區鄉間,仍有人會讀作(ngan),因此聯繫到剛才說到的語言學現象,就能很好作出解釋。在甘岸(gan ngan)中,甘(gan)後面的n由於受到岸(ngan)聲母ng的影響而同化為剛(gang),而岸的變化則是疑母和影母字的轉化。(這裡是信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