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教的前身拜火教是這樣發展的

公元前20世紀,原居住在中亞草原地區屬於印歐語系的雅利安人越過現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交界處的興都庫什山脈湧入伊朗高原和印度次大陸西北部地區,創造了自己的文化和宗教。信奉多神特別是火神,並實行煩瑣的祭祀儀式。最早反映在《伽泰》中的諸神崇拜,光明神或善神阿胡拉·瑪茲達的地位已經十分重要。

早期的原始宗教還沒有一個唯一的“造物主”概念,但在眾神中漸漸發展出了“主神”。後來一神教的出現,和雅利安原始宗教多神崇拜中的主要內容:密特拉(mitra)崇拜,有直接的關係,密特拉崇拜在上古是最主要的崇拜對象之一,火、光明、太陽神崇拜都源自密特拉崇拜,它是古埃及多神崇拜文明之外較早具有一神論萌芽的宗教崇拜。有人認為世界上最早的的一神論,阿肯那頓法老(Akhenaten,有時亦譯作埃赫那頓)的宗教改革,有來自它的影響,當然證據還不充分。

瑣羅亞斯德教事實上已經是一個改革過的宗教信仰。到公元前6世紀,瑣羅亞斯德才真正完成了一神論性質的宗教改革,阿胡拉·馬茲達成為唯一的、最高的、不被創造的主神光明神,而它的原型密特拉則被降格為阿胡拉·馬茲達在人世中的代表。但後來伊斯蘭教進入波斯時,最負隅頑抗的不是當時波斯的主流信仰瑣羅亞斯德教,而是更古老的密特拉崇拜。

公元前522年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大流士一世執政後,為了統一波斯的需要,獨尊阿胡拉·馬茲達,力圖貶低部落的氏族神臺瓦等。其後繼者塞齊斯等追隨大流士的信仰,常自稱為阿胡拉·馬茲達的使者,聲稱神的意志通過皇帝宣示人世。據考證,瑣羅亞斯德的庇護者維斯塔巴就是大流士的父親,瑣羅亞斯德也獨尊阿胡拉。馬茲達為最高神。阿契美尼德

王朝時的宗教為祭司階層麻葛瑣控制,麻葛崇拜阿胡拉·馬茲達,反對惡靈,對死者實行天葬。因此有人把麻葛和反映瑣羅亞斯德教信仰的《伽泰》聯繫起來,認為該教是在阿契美尼德王朝前後時期的信仰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公元前4世紀,希臘亞歷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後,波斯進入希臘化時期,瑣羅亞斯德教受到沉重打擊,但在公元元年前後又重新活動。在波斯萬神殿中出現了希臘和波斯的混合神祇。阿胡拉·馬茲達及其僚神成了太陽神、月神等的夥伴。在羅馬統治時期,瑣羅亞斯德教諸神之一密特拉神(太陽神)成為地中海地區普遍信仰的對象。

明教的前身拜火教是這樣發展的

公元3世紀波斯薩珊王朝創建後,瑣羅亞斯德教重新興盛,取得了國教的地位。薩珊諸王都兼教主,自稱阿胡拉·瑪茲達的祭司長、靈魂的救世主等。他們蒐集、整理希臘化時期散佚的經典,編纂了《阿維斯陀》(Zent~Avesta),使該教教義有了具體、明確的內容。5世紀時,該教一部分教徒在瑪茲達克的領導下,進行了一場社會和宗教改革。491~529年之間,在波斯和阿塞拜疆等地掀起了大規模的、持續不斷的起義。薩珊王朝先後採取欺騙與高壓的政策,起義終於被鎮壓。

公元7世紀薩珊王朝亡於穆斯林。起初哈里發對瑣羅亞斯德教徒表示寬容,在依法納稅後容許其保持自己的信仰;若干年後強迫瑣羅亞斯德教教徒改信伊斯蘭教。殘留在波斯本土的該教教徒,被稱為迦巴爾(異教徒)。部分通過西域(今新疆)進入中國內地,使該教在南北朝和隋唐時期盛行於西域。

很多人錯誤地把瑣羅亞斯德教與摩尼教混為一談,實際這三者同源但教義不同甚至略有衝突。就如同猶太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的關係。據20世紀70年代統計,約有1.7萬人,分佈在伊朗南部的耶斯德和格爾孟等地;另一部分教徒從8世紀初由波斯遷往印度西海岸古扎拉特等地後,與迦巴爾失去聯繫,至15世紀中葉後又恢復聯繫。17世紀後,他們在孟買附近形成一個獨特的社會集團,被稱為帕西人。據20世紀80年代統計,帕西人約有10萬,大都經營工商業,在印度經濟生活中有重要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