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靈:發展黃金市場為金融改革提供內驅動力

吳曉靈:發展黃金市場為金融改革提供內驅動力 | 教授觀點

黃金作為一種重要的金融資產類別,在整個金融發展史中具有獨一無二的地位。從交易貨幣到儲備資產,從金本位制到金匯兌本位制,黃金承載並見證了人類社會變遷、經濟發展的巨大進步。在佈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黃金與美元脫鉤,黃金價格轉而由市場供求決定,黃金也日益成為流動性較強的金融資產之一。根據世界黃金協會的數據,以美元計算,黃金日平均交易量高達1125億美元(數據截至2018年10月),略低於標普500指數。因此,黃金市場對機構投資者而言具有足夠的深度。同時,黃金也是各國央行儲備資產重要的組成部分。截至目前,中國的黃金持有量位列全球第六(IMF除外),美國、德國、意大利、法國及俄羅斯持有量均高於中國。至2018年中國黃金持有量佔儲備資產的2.42%,德國和美國均超過70%,意大利和法國均超過60%。與中國規模龐大的外匯儲備相比,黃金所佔儲備資產的比重較小。

2019年以來,世界經濟不確定性日益加大,表現在經濟復甦乏力、全球貿易摩擦日益加劇、新興市場土耳其股債匯市場暴跌、英國“脫歐”之路愈發撲朔迷離、意大利和希臘債務率仍居高不下等方面。在此背景下,全球主要央行立場轉為鴿派,有可能進一步推遲加息時點。與此同時,美聯儲預計也將在今年9月份停止“縮表”操作。若未來全球流動性重回寬鬆局面,必然對各類金融資產價格產生重要影響。研究表明,實際利率顯著影響黃金價格的波動,當實際利率不斷降低時,作為避險資產的黃金具有投資價值。所以,在當今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討論黃金的角色和作用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從貨幣政策與黃金市場的關係來看,兩者聯繫緊密,貨幣政策顯著影響黃金價格的走勢。作為避險資產,當貨幣政策立場發生轉變時,利率對黃金價格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同時,作為國際主要結算貨幣的美元,其週期在長期內也影響著黃金價格走勢。特別在佈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全球進入信用貨幣時代,黃金價格波動與美元呈現負相關的走勢。黃金市場作為金融市場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對貨幣政策傳導也具有一定影響。各國央行資產組合中黃金比例的升降同樣對市場預期和利率產生影響,從而影響市場主體的資產配置。

從外匯市場與黃金市場的關係來看,中國黃金市場的開放推動了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上海黃金市場國際板的開通,實現境內外市場的互聯互通,吸引著國外機構投資者參與黃金的定價,有利於中國黃金市場更快融入世界黃金市場。除使用可兌換外幣外,海外投資者也可使用離岸人民幣參與黃金投資,由此產生離岸交易需求,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黃金在央行貨幣政策和外匯市場開放改革中都承擔著重要角色。如何呼應時代的發展需求,應對經濟形勢和市場的挑戰,是需要我們思考的重大議題。針對中國市場我想提兩點建議:

一是建設更富活力和韌性的境內黃金市場。優化黃金市場投資者結構,增加長期機構投資者所佔比重。不斷增強黃金市場的廣度和深度,豐富黃金風險管理產品種類,提高對機構投資者的吸引力。適時放鬆對保險公司、社保基金、養老金等機構在資產組合中配置黃金的限制,為黃金市場引入更多的長期資金。

二是進一步開放黃金市場,擴大中國黃金市場的國際影響力,促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給國際社會多一種結算貨幣的選擇,逐步完善國際貨幣體系,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國際社會的共識。隨著人民幣進入SDR貨幣籃子,人民幣也成為一種選項。進一步開放中國黃金市場,特別是人民幣計價的黃金市場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途徑之一。

紐約和倫敦是全球的金融中心,紐約黃金期貨市場和倫敦黃金現貨市場更是黃金的定價中心,這兩個市場是黃金價格的主要引導力量。擴大金融開放是新時期提升中國全方位開放的重要內容,在黃金進口配額的基礎上適時推出黃金出口配額制度,使黃金的雙向流動更加順暢,也應是題中之意。黃金市場的雙向開放,吸引更多的海外長期機構投資者參與上海黃金交易所國際板,豐富不同期限的交易品種,提高產品流動性,可以擴大中國黃金市場的國際影響力。在人民幣計價的市場中率先雙向開放更有利於人民幣走向國際。中國是黃金的淨進口國,人民幣計價的黃金市場能加大人民幣的境外數量,增加境外人民幣向境內投資的資金來源。我們歡迎更多的機構投資人參與中國黃金市場,中國也將更積極的參與國際黃金市場的基礎建設和規則完善。

中國改革開放已經歷40年,黃金市場的發展無疑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史中重要的篇章。伴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處於深度變革期的中國金融市場面臨巨大的機遇和挑戰,而一個健康發展的黃金市場或許能為這場改革帶來最重要的內驅動力。讓我們攜手並進、聚力前行,以此次峰會為契機,為世界不同經濟體應對新形勢,為全球黃金投資者應對新挑戰,貢獻出我們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