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阿哥胤禛早就是內定的接班人,從來就沒改遺囑的事情

雍正,清世宗,康熙的第四個兒子,名胤禛(yìnzhēn)。在“九子奪嫡”的最後關頭,通過將康熙的遺照“傳位十四皇子”改為“傳位於四皇子”的故事,簡直是歷史愛好者們人盡皆知、競相傳頌的大劇。通過影視劇和網絡小說的宣揚後,更加深入人心,基本成為真實歷史了。估計雍正在底下也睡不著。

其實真實的過程是怎麼樣的,在當事人去世後,大部分的事實就已經湮滅在時間的長河中。後人無論再怎麼考證、翻查資料、推理查證,也不可能復原歷史的細節。但對於雍正繼位的這件歷史大事的各種傳說究竟有多少真實性?我們可以通過進入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去分析和猜想部分的事情概況。

四阿哥胤禛早就是內定的接班人,從來就沒改遺囑的事情

首先,我們看一下所謂九子奪嫡的大概情況:

按《清史稿》的記載和一些歷史資料,包括影視劇,都顯示當時的爭奪立儲成為皇太子的勢力主要有四個人。太子、四阿哥、八阿哥和十四阿哥。

對於這個故事,我們要注意,這些勢力的出現是有時間順序的,而不是所有人一起出現在舞臺上開始你死我活的鬥爭的。而是一個勢力倒下了,然後再起來第二個、第三個勢力的。

首先出場的是原皇太子胤礽(réng):

奪嫡的事情本來不會發生,但康熙在1675年,就已經立了2歲的胤礽為皇太子,只要胤礽老老實實的等著做皇帝就行了,後面的故事也就沒了。

但偏偏康熙在1708年以太子“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為由,把胤礽廢了。這個時候太子已經35歲了,等待了33年,康熙還非常的健康。從此太子空缺,權力鬥爭加劇,所謂的“九子奪嫡”開始進入高潮。

這是康熙最喜歡和最看好的接班人,第一次被廢后,1709年又重新立為太子,可見康熙對他的寵愛和認可。只不過後來的一些行為讓康熙極為反感,主要是嫌棄他對康熙和其他兄弟沒有感情,很冷漠,而且在康熙還很健康時就有逼康熙退位的想法和趨勢。估計他也是覺得作為一個太子,在其他人的爭奪和攻擊下,一直等下去,怕等到自己死了康熙都還在,所以有冒險一搏的想法也不奇怪。

在1712年胤礽第二次被廢,這次已經是完全沒有希望了,所有人都對其失去了信心。後來還有一個大臣勸說康熙第三次復立太子,反而被康熙賜死。從此太子胤礽失去奪嫡能力的。

四阿哥胤禛早就是內定的接班人,從來就沒改遺囑的事情

第二個是所謂的“八賢王”胤禩(sì):

其實這個八阿哥是最早出局的。在1708年太子被廢后,他就通過大阿哥勸說康熙立八阿哥為太子。說八阿哥有帝王之相,還說要幫康熙殺掉原太子。估計在之前八阿哥他們與太子之間的鬥爭,康熙也是知道一些。所以結果就是大阿哥被囚禁,八阿哥被囚禁、奪去爵位和俸祿。後來八阿哥病得半死,康熙一時憐惜,才恢復了他的俸祿,但爵位還是沒有了。

所以,八阿哥是最先失去多滴的機會的,而太子還有第二次復立的機會,可惜沒把握好。

1712年,太子再次被廢,位置又空缺了出來。這個時候,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褆才開始慢慢的露出水面。之前他們兩個基本的打醬油的。就算有很多的計劃和動作也是非常隱秘,根本不敢在康熙面前顯擺的。看看八阿哥一黨的下場就知道了,槍打出頭鳥,那時毫不客氣的。

四阿哥胤禛早就是內定的接班人,從來就沒改遺囑的事情

老四與十四之爭:

這個時候,就剩下兩個人了,也就是後來的所謂十四皇子與四皇子之爭的主角了。接下我們看看這兩個人的經歷和康熙如何對待他們的。

在《清史稿》中,一直到1718年才有幾個皇子的記錄,這一年10月,十四阿哥還是貝子的爵位,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出征青海;後來還進入西藏,最後駐紮甘州。基本遠離北京政治權利中心,這基本不是一個康熙準備讓他接班該有的安排。

這一年,還有第七、第十、第十二皇子,被康熙安排任命負責正黃、正白、正藍旗事務。

到1721年,康熙去世前一年,康熙在位60年,因此在一月份派四皇子帶領十二皇子等人去拜永陵、福陵、昭陵。這是四阿哥第一次負責如此重大的事情。

這一年10月份,康熙召十四阿哥回京,見完之後十四阿哥仍然回到西北前線,沒讓他呆在北京。其實那是前線已經沒有什麼重要的戰事,十四阿哥連西藏都已經平定了,軍功早到手了。但康熙還是讓他回去鎮守西北。

1722年3月,康熙到四阿哥家的花園喝酒,還要求將四阿哥的兒子弘曆搬到宮中去住,也就是後來的乾隆。但這在往常都不是什麼特別的事情,因為包括太子等好幾個皇子的兒子,也就是康熙的孫子,都在宮中長大。

4月,康熙命四阿哥帶領一幫大臣,巡視各地糧食倉庫的儲備情況;這時已經在不斷的讓四皇子接觸具體政務了。也已經可以看出,康熙慢慢的在改變主意,或者說是基本確定了心目中的人選了。

四阿哥胤禛早就是內定的接班人,從來就沒改遺囑的事情

最後的場景:

十一月初七,康熙病倒,兩天後的初九,康熙命四阿哥代自己去祀天,估計是去為康熙禱告,祈求上天的保佑或贖罪之類的事情。但,祭天可是絕對的大事,可不是誰都可以做的。所謂“國之大事 在祀與戎”,自古以來祭祖和祭天是皇帝的特權,只有皇帝或皇帝的特權代表(一般是太子)才有權利做這些事情。應該說,事情到了這裡,康熙也知道自己命不長了,已經確定了繼承人了,那就是唯一的較好的選擇——四皇子胤禛。

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去世,由康熙近臣步軍統領隆科多宣佈康熙口頭遺囑,指定宣胤禛繼承皇位。

這是一份由一個人口頭宣的、關於皇位繼承的遺旨,首先它就不存在改不改的問題。其次,按道理如果四皇子不是大家公認的人選,這是要引起戰爭和內亂的事情。但偏偏雍正很輕鬆、正常的登上了皇位,並沒有引起什麼動亂。最多隻是十四皇子,被譽為大將軍王的胤禵一個人不滿而已。就算他統兵三十萬,也沒有任何大臣支持他去搶奪皇位。整個王朝從大臣到宗室,都比較平靜的接受了這個事實,這都說明京城裡的人基本都理解了康熙的死前的意思,那就是讓四皇子繼承皇位。反而是民間及現代的無數人去猜測這個權力交接的過程。

權力交接是王朝最重要的事情:

關於皇帝的權力交接,為什麼中國人死守著長子繼承製,就是因為這是最穩妥、最沒有風險的權力交接方式。自古以來,只要是人類社會中,權力交接都是任何一個組織保持穩定和發展的最重要的事情。而王朝更加不用說,權力交接失控或交接不穩,那是致命的危險。想想我們的在幾十年前的權力交接時何其的慘烈。只有現代政治文化和社會環境下,權力交接才慢慢變得的文明。

所以,康熙作為一個在位61年,獲得了無數次權力鬥爭、軍事鬥爭勝利的皇帝,他怎麼可能不知道權力交接的重要性。他怎麼可能不提前做好安排,要留到自己死後再安排接班人,這不是找死路嗎。無論按照什麼邏輯、常理,對於皇帝傳位這件事情上,都不可能如此兒戲。那種找不到繼承人,讓大家去鬥、去猜的,都是皇帝年輕時突然死亡後才會發生的。康熙可以在兒子兩歲時就立了太子的,可見他的謹慎。

所以,可以看到,康熙在幾年前,在感覺到自己衰老、命不久矣的時候,就已經暗中做了安排。剩下的、有能力治理國家的兒子當中,明眼人都可以看得出,只有四皇子和十四皇子。

為了避免權力交接出現問題,但又不能立太子,給其他的兒子當靶子。只好先把次選的十四皇子安排到西北、安排到西藏去。在那裡掌握軍權,除了減少老四和十四之間的鬥爭,也讓十四慢慢淡出權力中心,讓慢慢失去爭儲能力。讓他失去對皇位的直接威脅,從而減少新皇上位後發生屠殺兄弟的悲劇的機會。雖然後來還是沒能避免,但估計康熙是這麼考慮的。因為原來的太子、大皇子、八皇子都是倒黴在對兄弟沒有感情、沒有情義上面。

然後將首選四皇子帶在身邊,暗地裡開始培養接班人。如果一個皇子毫無從政、政治鬥爭、權力鬥爭的經驗。在老皇帝死後,突然之間等上權力的高峰,如果不是天下,唯一的結果就是權臣或外戚掌權。那些在朝堂上行走和鬥爭了幾十年的老江湖,分分鐘能把一個新手皇帝忽悠到找不著北。想想現代人,認知水平如此之高,面對辦公室政治時依然糊里糊塗的情形,就可以知道作為一個皇帝,坐在龍椅上是多麼的難。

康熙曾經兩立兩廢太子,之後只要誰敢勸他立太子,不是殺就是重罰,可見其對這件事情已經極度的牴觸和惱怒。而當他感覺自己快要不行的時候,還是必須做出選擇,而且還要告知其他人知道他的選擇。那就是派四皇子胤禛代皇帝去祭天。

所以,從這點關鍵的事情可以判斷,就算康熙死前一年活一個月,都沒有決定繼承人人選,那麼,到了安排四皇子祭天的時候,就已經明確了四皇子是繼承人的事實。而且,到了這個時候,四皇子基本上把所有對手都熬下去了,也只能選他才保險,才不至於出現權力交接時的動盪和危險了。

也就是說,皇位已經在康熙死前幾天定下來了,只要是人都不想死,所以康熙不願意明說而已。那有什麼“傳位十四皇子”改為“傳位於四皇子”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