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古琴——形制、材料、琴絃與音色

認識古琴

古琴在數千年中華文化的懷抱裡生長成熟,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浸透於琴器,令其滿溢文明的光彩。現今古琴的形狀尺寸在一千八百年 至近兩千年前的東漢年間就已基本定型。而琴的歷史則更加久遠。

《周易》有言:“昔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以觀法於地。遠取諸物,近取諸身,始畫八卦,扣桐有音,削之為琴。”以伏羲為琴的創始者。

古籍裡說,“雲和”“空桑”“龍門”之琴瑟皆取梧桐木製作而成。據說某日伏羲來到西山的桐林,見鳳凰棲梧桐上,以為神異,於是砍下梧桐做成“伏羲式”琴,從此中華民族的標誌性樂器——琴產生了。上古先民視鳳凰為神鳥,能通應天地,協和五音,合於九德。風凰非竹實不食,非醴泉不飲,非梧桐不棲,至今仍被中國人作為最喜愛的吉祥物。而伏羲式古琴因其美麗久遠的傳說和古雅大方的造型至今仍是人們最喜愛的琴式之一。亦有人說,琴依人而制,琴如人形,項、肩、腰、足無處不透出生命的靈秀和萬物之靈的神韻。古琴象徵著自然的氣的和生命的靈光。

瞭解古琴——形制、材料、琴絃與音色

瞭解古琴可以從認識琴器開始。古琴長約1250毫米,寬約220毫米,形制修長,琴面有七條弦,故也稱七絃琴。歷史上古琴僅稱為琴,稱為古琴只是近幾十年的事。琴還有很多別稱:玉琴、瑤琴、焦尾、枯桐等。

古琴形制與琴體尺寸

琴的外形修長,由復瓦型的面板和平直(或微呈仰瓦型)的底合成一扁箱式整體。其結構由琴面制度:鳳舌、琴額、承露、嶽山、琴肩、鳳翅、琴腰、焦尾、冠角、龍齦、山口、十三徽、琴底制度:護軫、軫池、龍池、鳳沼、雁足、尾貼;槽度制度:舌穴、軫池、大槽腹、天柱、上納音、地柱、雁孔、小槽腹、下納音、韻沼;構件:弦、軫、絨剅構成。古人皆用傳統文化的意念對琴的各部位進行文化的解釋。

古琴全長約為1250毫米,古尺三尺六寸六分,法周天360度,或期年之365天。寬約220毫米,古尺六寸稱天地之前後左右上下六合。琴面如覆瓦之天,陽也,用桐木。琴底如地面之平,陰也,用梓木,合為一天地字宙。琴首稱額,琴額約長80毫米,其下端靠嶽山處鑲胺有一條約20毫米寬的硬木條,乃稱承露。上鈷七孔,為七條弦的弦眼,用以拴弦並連接琴底的軫。

瞭解古琴——形制、材料、琴絃與音色

古琴示意圖

嶽山緊貼承露,橫貫琴面,也有兩邊各空分許的。嶽山高約分半用硬木製,用以承弦。由嶽山至琴尾部承弦處,有效弦長約為1.1米,嶽山是全琴的最高處,古人對嶽之巍然有著崇敬之心,言其巍然如山嶽之高,故名之嶽山。

琴面依次下來是琴的琴肩、鳳翅、琴腰和琴尾。鳳翅又可稱為風鳳項,其形平正,為全琴最寬處。又有稱仙人肩的,稍瘦的琴肩又可稱為“美人肩”。琴尾前向內收變化部分稱為“琴腰”,如美人之纖腰婀娜。冠角用硬木製作,鑲嵌在琴尾兩側,中裝龍齦以承弦。

琴底木板厚約一分,最前面兩側有兩個旁彎的角,稱為護軫,主要用來保護軫池的軫不受撞擊。稍下有橫向長條形微凹的淺池,用硬木條鑲嵌,上開七絃眼,與琴面承露對應,稱為軫池。軫子套上絨扣,穿過軫池弦眼至琴面,把七條弦安置在嶽山上,然後轉動軫子調整弦的鬆緊,就可以調出弦的音高了。軫的本意是車轉動的中軸,同時也有著力量的意思。戰國時期,有“萬乘”戰車便是力量強大的大國,君主亦稱為“萬乘之軀"。

瞭解古琴——形制、材料、琴絃與音色

約對琴面五、六徽間和十、十二徽間的位置,開有或為圓形或為方形的兩個出音孔,上者稱為龍池、下者稱為鳳沼,取潛龍在天、鳳凰來儀、隱跡深地、潛聲逸出之意,龍鳳至今仍是中國人最喜愛的吉祥物。古時到處皆有水澤,今日的八百里洞庭據說只有古時雲夢澤的十分之一、到處潮流暗湧的雲夢澤不知幾千裡。古琴為一天地,其面有嶽山,其下有池沼、自然山水具備其中。

往下當九、十徽約全琴三分之二處向兩邊對稱,安有兩雁足,用以纏繞琴絃。其“雁足”之名包含著古人的深意,雁在古人眼中是十分誠信的動物,深秋飛向南方而春初返歸北方,從來守時不誤。拴弦欲其固而不變,音高穩定,琴方可彈。因而取“雁”守誠不變之意,誠為古德中為人之要義,無誠信不可以立天下也。雁足的位置重要,處於琴內兩腔間,與聲音之共鳴有所關聯。同時又用以支撐琴的安放。琴放於案上,從正方看去宛若會動的游龍,琴首四徽處往下彎曲,護軫下流蘇飄動。琴尾微向上翹,雁足支在琴約三分之二尾處,正是黃金分割、視覺位置極佳的地方,美觀而生動。尾端鑲有硬木製的與琴面龍齦相對應的“齦託”和與冠角相對應的“尾託”。

琴體材料

琴體材料多選用梧桐木、杉 松木等樹種木材。古人選材累積了無數的經驗,其中最重要的兩點,一是“紋堅理疏”,二是“木性已盡”,紋堅理疏則聲音的傳遞性良好,木性已盡則無礙而透,其聲發越。

梧桐最適合斫琴,應是千百年經驗的積累。田紫芝《琴法》中記載:“莊子曰:樂出乎虛,虛為通,實則礙,礙而不通,樂何由作。惟桐之材,其心虛而理疏,理疏則虛不特在心而在體,舉則輕,擊則松,斤則脆,挽則滑,謂之四善,四善之備,以虛而已。”琴材有輕、松、脆、滑“四善”之 說,斫出來的琴具“九德”之備。唯梧桐兼有此“四善之美,並須選取生長在山石間多年以上的老梧桐,取其孫枝方可。古書上載,徐州的嶧山多適合造琴的桐樹。《尚書·禹貢 徐州》曰:“徐州厥貢,嶧陽孤桐。”《琴書大全》載:“琴材以嶧陽孤桐夾石生者向陽孫枝面,梓楸為底。”而古書記載的“雲和”“空桑”“龍門山之桐材為琴,聲音清濁有別,各適合以鍾為宮、函鍾為宮、黃鐘為宮,而分別用於祀天、禮祈、祭廟之用。

瞭解古琴——形制、材料、琴絃與音色

梧桐木

歷史上著名的琴材非常多。東漢蔡邕的“焦尾”琴歷經千年依舊享譽盛名。《後漢書·蔡邕傳》記載:“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裂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裁而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焉。”因此典故也稱琴為焦侗,可見蔡氏琴技之不凡,琴緣之深厚。

傳世名琴中,唐代雷琴也是琴中至寶,材美工良,古雅大方,現今已然價值超億。雷家世代造琴,其中以雷威最為著名。傳說他的技藝經神人指點,又傳說他常在大風雪天去深山老林,於狂風震樹之時,聽樹之發聲而選良材,說明雷家選材之嚴謹精良和斫琴之良苦。而據蘇軾《雜書琴事》所載:雷公琴的特點是“其嶽不容指,而弦不散。其聲出於兩池間。其背微隆,若薤葉然。聲欲出而溢,徘徊不去,乃有餘韻,其精妙如此"。正由於雷公琴的這些優點,“成都雷生所制之琴,精妙無比,彈之者眾”。不過雷氏所選之琴材是巴蜀山上絕壁石間的孤松,可見好的琴材也不限於梧桐。峨嵋松據說實際是一種杉樹。

瞭解古琴——形制、材料、琴絃與音色

老杉木

朱長文《琴史》第六卷敘述選材制琴又別是番味道: “言其材者,必取於高山峻谷,迥溪絕碉,盤紆穩深巉巖嶇瞼之地,其氣之鐘者, 至高至請矣。雷霆之所摧擊,霰雪之所飄壓,羈鸞獨鵠之所棲息,鵬黃鴨鵬之所翔鳴,其聲之感者,至悲至苦矣。泉石之所磅礴,琅開之所叢集,祥雲瑞靄之所護被,零露惠風之所長育,其物之助者,至深至厚矣。根盤擎以輪菌,枝紛鬱以葳蕤,歷千載猶不口(原文缺字),挺百尺而見枝,其材之成者,至良至大矣。一日夔襄鍾牙之儔,睨而視之,嘉其可以為琴也,於是命般倕之徒,斤斧之,繩墨之,鎪中襄間平面去病,按律呂以定徽,合鍾石以立度,法象完密,髹採華煥。於是飾以金玉瑰奇之物,張以弦軫駒弭之用,而琴成矣。”

琴絃與音色

琴面張七條弦,上面最粗弦為一弦,依次往下最細為七絃。古琴最早為五絃琴,《淮南子·泰族訓》中記載:“舜為天子,彈五絃之琴,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可見太古時期琴為五絃,後傳說由周文王、周武王各加一-弦,從此成為七絃琴。所加六、七絃稱文弦、武弦,其聲與一、二絃同,只是高了八度,稱為“半”或“少”。如一弦為黃鐘律高,那麼六絃也是黃鐘,只不過它高了一個八度,為少黃鐘。加了六、七絃雖仍是五聲,但它的音域變寬了,同時表現力也豐富了很多。

瞭解古琴——形制、材料、琴絃與音色

五絃配五音宮商角徵羽,稱五正聲,中國傳統古琴音樂採用五聲音階。

五絃配五音也和傳統文化中的五行相配。

此中有先民對自然宇宙的樸素認識,亦有由原始社會發展而來的神秘思想和社會制度觀念給予的牽強聯繫。

古琴的五聲反映著中國古代關於五正聲的觀念。當然中國很早就有了幾種豐富的七聲音樂,但宮商角徵羽仍然是傳統的正聲概念,其餘聲音皆為正聲之變,如清角(角聲高一律)、 變徵(徵聲低一律)之類。

十三徽

在琴的一弦外側鑲嵌了十三個徽點, 多用貝殼製作,亦有用玉作軫、金作微的稱為“金徽玉軫”,以示琴的珍貴。徽是弦的聲音節點所在,凡弦的整數點處皆為諧音之點。古人稱為“天籟”之音。除用於按奏時識別位置外,左手輕點徽位處,都會發出美妙如珠玉、清亮如水晶的泛音。

古人對十三徽的文化解釋與節歷對應,十三徽為一年十二個月加上閏月每半徽間為一節令,對應二十四節氣。季節與節氣對古代農業的中國有著重要意義,與農業的運作緊密關聯,關切民生,決定著國家的安穩繁榮。十三徽點從右數起,七徽居中,一、十三、七微都非常好找,初學時只需牢記四微和十微的位置便可。其餘的旁邊,可以迅速找到。

琴軫、絨剅、弦結

琴軫:一般用硬木或玉石製成, 古人有語:“徽以麗水之金,軫以鐘山之玉。”則用的是金徽玉軫,自然是華貴成十分鐘愛之琴所配用。軫用以系弦和調音。

瞭解古琴——形制、材料、琴絃與音色

絨剅:用細絲線十多股搓結而成,用以穿軫系弦。

弦結:弦頭打結成蝴蝶狀繩頭,以便繫於絨剅上。

琴式

古琴造型優美,各種琴式都有古老美麗的外形,配上表面天然大漆透出的慄黑色光澤,顯得雅緻古樸。各種古琴造型都有著自己文化寓意,直至明代,琴書中所述的琴式已有五六十種之多,明萬曆年間,林有麟《青蓮舫琴雅》中列有51種琴式,現今常見的有仲尼式、伏羲式、連珠式、蕉葉式、混沌式等琴式。伏羲式透著遠古的神秘樸素,仲尼式因中華文化對孔子的崇敬而顯簡潔神聖。近代以來琴式更是豐富多彩,蕉葉式因其靈動飄逸和簡樸自然受到大眾的喜愛,百衲式因其繁複精巧受人追捧。

瞭解古琴——形制、材料、琴絃與音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