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如何滅掉蒙古的?

奮鬥5867931


蒙古高原一分為二,蒙古國與內蒙古,但內外蒙古之分並非到了近代才有。

元朝覆滅之後,蒙古各部日漸分裂,成祖皇帝屢次御駕親征,致使北方騎兵多年不敢犯邊。在這段歷史裡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漠南”、“漠北”這樣的名詞,而它們事實上也是內蒙和外蒙的前身。一般來說,征討蒙古的中原軍隊都是出長城,先平漠南,而後穿沙漠,再擊漠北。這裡的“漠”就是區分內蒙和外蒙的地理標識。

蒙古高原是誕生遊牧民族的搖籃,但這裡卻並非都是一望無際的草原,在今蒙古國南部東戈壁省、南戈壁省、戈壁阿爾泰省,以及我國內蒙古錫林郭勒西部一帶就是浩瀚的沙漠。在漢朝和唐朝的歷史文獻裡,這片沙漠經常被冠之以“瀚海”,到了明末清初,圍繞著這片沙漠一共盤踞著三大蒙古勢力,分別是“漠北蒙古”、“漠南蒙古”和“漠西蒙古”。

漠北蒙古主要是喀爾喀部,後來演化為今天的蒙古國;漠南蒙古主要是科爾沁部和察哈爾部,後來演化為今天的內蒙古自治區;漠西蒙古主要是準噶爾部,後來就是今天的新疆。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就是源自科爾沁部的,換句話說內蒙古才是蒙古帝國的正統繼承者。但明末之時,漠南蒙古逐漸式微,東面有強勢崛起的後金,西面則是一心稱雄的準噶爾。

此時黃金家族的掌舵人為林丹汗,這也是蒙古帝國法理上的最後一位大汗。林丹汗想效仿其祖先入主中原,但首先要統一北方,而此時他面對的最大敵人卻是盤踞於白山黑水的女真人。漠南蒙古與後金的戰爭爆發,努爾哈赤勢如破竹,很快將林丹汗的軍隊擊潰,漠南也就順勢被後金收入囊中,改稱“內屬蒙古”,即內蒙古。因為歸順滿人的時間最早,所以清廷對內蒙的控制最為牢固。後來滿蒙聯姻無一不是從內蒙挑選後妃,外蒙則從來沒有這個待遇。

漠南擺平之後,剩下漠北和漠西,但此時滿人忙著入主中原,也就沒空關注貧瘠的蒙古高原。恰在此時,準噶爾部的擴張卻促成了外蒙的歸附。發源於伊犁河谷的漠西蒙古日漸強大,準噶爾汗國決心吞併漠北,喀爾喀部不敵,於是向清廷告急。康熙皇帝問訊料定準噶爾在吞併漠北之後必然要與清廷一決雌雄,當即率師出征,準噶爾被擊退。此戰遏制了漠西蒙古的東進步伐,同時也將漠北收入版圖,改稱“外藩蒙古”,即外蒙古。

至此,內外蒙古盡皆被清廷控制,此後滿人對其採取不同的管理制度,從某一方面來說也固化了兩地的差異。而漠西蒙古直至乾隆年間才徹底平定,歷經康雍乾三朝用兵,準噶爾汗國終於從地圖上消失了。對於這片土地,清廷沒有再以“西蒙古”之類的稱呼命名,而是取“新開闢疆土”之意,取名“新疆”。

早在俄羅斯進入亞洲之前,蒙古各部就已經四分五裂。而在後來的演化當中,由於地理阻隔、歷史糾纏等各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內蒙和外蒙兩大區域版塊,並且一直延續到今天。


地圖帝


清廷對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使用的是先以軍事實力為後盾,再以旗盟制度、劃定牧區,再輔以崇其官爵、重其俸祿、互相結親等各種手段加以掌控,使其成為了清朝大一統政權的一部分。

而漠西蒙古由於長時間與清廷對抗(準噶爾汗國),並在歸降後又背叛(阿睦爾撒納之亂),清廷採取大部分消滅的政策,除杜爾伯特部投降後始終沒有背叛得以保留,其他三部人口全部被抹殺。

計厄魯特四部中,惟杜爾伯特部徙科布多以東之拜達裡克河,以車稜始終無二,且以兵擒納默庫有功,獲保全。


再來看看第二小問,清廷運用了什麼絕招使蒙古人口損失這麼大(關於九成這個數字我先存個疑)?

這個所謂的絕招就是清朝在蒙古地區大力推行黃教以制蒙古之力的政策。

只以蒙古諸部敬信黃教已久,故以神道設教,藉仗其徒,使其誠心歸附以障藩籬,正王制所謂“易其政不易其俗之道也。


在進入正題之前,我先來闢個謠。就是現在有一種說法,就是清朝命令蒙古之家族只保留一丁繁衍後代,其他男丁入寺廟為喇嘛,這個說法早已被史書否定了,請看史料。

至謂蒙古崇黃教,家有三子,必使二子為喇嘛者,實讕言也。

清朝大力推崇黃教的手法更多的是在政策優惠上,而不是強迫蒙古人做喇嘛。其效果是非常明顯的,由於喇嘛享受不用服徭役,也不用納稅,所以蒙古百姓趨之若鶩,一戶人家往往是想盡辦法讓自己的子弟成為喇嘛。

喇嘛不應差徭,不納稅,蒙民趨之如鶩,往往有傾家運動,以得遣子弟充喇嘛為榮者。


蒙古人崇信黃教確實給他們帶來了不利影響。

不利影響一、黃教使蒙古人驍勇善戰的精神大為退化,曾經強悍勇猛的蒙古鐵騎不復存在。就比如說漠北喀爾喀蒙古就是因為長期崇信黃教而廢武事,被厄魯特蒙古輕易擊敗,在南逃後被輕易收服。

惟以久處專制政體下,併為喇嘛所感化,其獨立不羈、自由平等及寬以容眾,勇於戰鬥之特性,漸已變遷,徒以迷信蓐食、怠惰不潔等習,使近世人種學家據為口實,良可慨矣!


不利影響二、清末蒙古人人口減少確實和崇信黃教有關係,這也是史書記載的。

蒙族之生殖既不及漢族矣,而喇嘛教又從而耗之,是以人之消減愈速。

所以,蒙古的實力削弱和人口減少也確實和清廷的這一政策息息相關的。


論史


清朝的這種做法是非常高明的,由於滿清與蒙古王公的大力推崇,藏教在蒙古非常興盛。清聖祖指出:朕意以眾蒙古傾心阪向達賴喇嘛,此雖系假達賴(第七世達賴)而有達賴喇嘛之名,眾蒙古皆服之……


清朝與方面的元朝尊敬番僧一樣,推崇藏教,尤其是蒙古地區。喀爾喀蒙古(外蒙古)的哲布尊丹巴活佛與漠南蒙古(內蒙古)的章嘉活佛,以及藏教最高領袖達賴喇嘛,在蒙古的威望已經無與倫比。滿清統治者用藏教,極大鞏固了對於蒙古地方的思想控制,然而推崇藏教的影響還遠不止如此。

清朝時代,蒙古地區藏教盛行,大量男子出家為僧。而這些僧侶不能婚配、不能繁衍子嗣,也不從事勞動生產,反而享受著更多的物質條件,最終極大加重了蒙古女人的勞動負擔。蒙古地方能夠繁衍生息的男性數量銳減,而負擔沉重的女性被折磨得,要麼早死,要麼喪失生育能力。最終,明末清初,整個蒙古大約1100多萬人口,到晚清,已經只剩下六七十萬。

清朝對蒙古的“減丁”政策,要比當年的金朝的暴力手段,高明太多。


澹奕


滿洲與蒙古族,同於蒙古者衣冠騎射,異於蒙古者語言文字。

清朝開國為了更好的統治蒙古,採用了三種方式。一是八旗蒙古,二是外藩蒙古,三是內屬蒙古。



一、八旗蒙古

是指滿族在戰爭中俘虜或者自願歸附的蒙古族,天命七年,科爾沁部明安等17個封建主率領屬民3000餘人歸附努爾哈赤,滿族把他們獨立編製成八旗蒙古,旗色、官制和滿族八旗相同。

八旗蒙古隨清朝入關,他們部分駐守京師,部分駐紮在全國各地。他們離開世代居住的草原,長年生活在滿族、漢族中間,在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和思想感情上,已經不同於一般蒙古族,其中部分在清朝初年滿化,清朝後期又漢化。

二、外藩蒙古

清代外藩蒙古由於地理位置不同,主要以瀚海為界,主要包括喀爾喀蒙古、科布多蒙古、青海蒙古、新疆蒙古和套西蒙古。

清朝為了拉攏和懷柔外藩蒙古,給予外藩蒙古王公貴族享受種種特權,獲得豐厚的物質享受和掌握政治權力。而且清朝與外藩蒙古的聯姻是全面和持久的。這些政策穩定了外藩蒙古,鞏固和加強了滿清的政治聯盟,提高和堅定了外藩蒙古對清朝的向心力。

三、內屬蒙古

內屬蒙古的土地與屬民由清朝直接管轄,由清朝直接任命官員進行統治,各級官員是流官,隨時更換和任命。

內屬蒙古主要有兩種情形。一是外藩蒙古封建主發動叛亂或犯有重罪,清朝剝奪了他們的土地和屬民,改為中央管轄,類似郡縣。二是原準噶爾部和託輝特部統治下的各部,清朝採取直接統治。

清朝通過以上政策,牢牢的控制了蒙古族。


縱貫歷史


努爾哈赤起兵時,蒙古四分五裂。雖說林丹汗也算能幹,不過,比起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差遠了。林丹汗被皇太極打敗了,幾個妃子成了皇太極的老婆。蒙古也成了滿族的勢力範圍,必竟東北離蒙古很近,控制了東北,就控制住蒙古了。把部分蒙古精銳編入蒙古八旗,增加了滿清的軍事力量 皇太極聯合蒙古,對抗明朝。滿清入關後,大量滿清宗室娶蒙古女人作妃子,比如赫赫有名的孝莊太后。大量的滿族宗室女人也嫁給蒙古王爺。這樣一來,滿矇混血成一家人了。蒙古也徹底融入中華民族了。 滿清不僅跟蒙古人通婚,而且大量扶持蒙古喇嘛教,大量的蒙古人信喇嘛教,最後人口銳減,蒙古人就是到了現代,人口也不過幾百萬。信佛的蒙古人,再沒有勇武精神,昔日吃肉的狼退化成萌萌噠了。這樣的蒙古人怎麼可能是滿清的對手。 何況康熙雍正乾隆對不聽中央的蒙古叛軍格殺勿論。蒙古人中一支,比如準格爾,基本殺光了。


俺犀利哥


清朝入關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漢人幫忙,比如吳三桂等人接應。所以滿清取得政權後,一直提防蒙古政權與漢人接觸,並且不斷削弱蒙古政權勢力。其中限制了蒙古通往中原的關口,僅有山海關及喜峰口可通行。隔絕蒙古人與漢人交流,防止他們一起對付自己。同時在蒙古的勢力範圍內宣揚宗教勢力,廣建喇嘛廟。採取宗教合一政策,為限制其人口數量增長,頒佈規定,若誰家有五個兒子,必須送兩至三個去寺廟出宗。和尚不能娶妻生子,這樣人口大大減少。曾經最為強悍,征服了亞歐大歐的遊牧民族,從清初的一千多萬人口一直下降到清末的一百多萬,人口減少了九成。這一切都是滿清針對蒙古政策造成的結果。


道臨1


清朝在某種程度上,是滿蒙聯合政權。談何“滅掉”?

-1-

後金及清代皇帝的皇后很多就是蒙古王公女兒。最著名的就是孝莊,其是蒙古科爾沁部;

-2-

在有清一代,蒙古擁有與滿族平行的貴族系統,有親王、王爺、貝勒、貝子,甚至還有鐵帽子王;

-3-

滿族統治者傾向於重視與蒙古族的互動。比如在慈禧時期,在滿族八旗戰鬥力下降的情況下,其就特別仰重蒙古的力量,其重用僧格林沁就是一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