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如何灭掉蒙古的?

奋斗5867931


蒙古高原一分为二,蒙古国与内蒙古,但内外蒙古之分并非到了近代才有。

元朝覆灭之后,蒙古各部日渐分裂,成祖皇帝屡次御驾亲征,致使北方骑兵多年不敢犯边。在这段历史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漠南”、“漠北”这样的名词,而它们事实上也是内蒙和外蒙的前身。一般来说,征讨蒙古的中原军队都是出长城,先平漠南,而后穿沙漠,再击漠北。这里的“漠”就是区分内蒙和外蒙的地理标识。

蒙古高原是诞生游牧民族的摇篮,但这里却并非都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在今蒙古国南部东戈壁省、南戈壁省、戈壁阿尔泰省,以及我国内蒙古锡林郭勒西部一带就是浩瀚的沙漠。在汉朝和唐朝的历史文献里,这片沙漠经常被冠之以“瀚海”,到了明末清初,围绕着这片沙漠一共盘踞着三大蒙古势力,分别是“漠北蒙古”、“漠南蒙古”和“漠西蒙古”。

漠北蒙古主要是喀尔喀部,后来演化为今天的蒙古国;漠南蒙古主要是科尔沁部和察哈尔部,后来演化为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漠西蒙古主要是准噶尔部,后来就是今天的新疆。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就是源自科尔沁部的,换句话说内蒙古才是蒙古帝国的正统继承者。但明末之时,漠南蒙古逐渐式微,东面有强势崛起的后金,西面则是一心称雄的准噶尔。

此时黄金家族的掌舵人为林丹汗,这也是蒙古帝国法理上的最后一位大汗。林丹汗想效仿其祖先入主中原,但首先要统一北方,而此时他面对的最大敌人却是盘踞于白山黑水的女真人。漠南蒙古与后金的战争爆发,努尔哈赤势如破竹,很快将林丹汗的军队击溃,漠南也就顺势被后金收入囊中,改称“内属蒙古”,即内蒙古。因为归顺满人的时间最早,所以清廷对内蒙的控制最为牢固。后来满蒙联姻无一不是从内蒙挑选后妃,外蒙则从来没有这个待遇。

漠南摆平之后,剩下漠北和漠西,但此时满人忙着入主中原,也就没空关注贫瘠的蒙古高原。恰在此时,准噶尔部的扩张却促成了外蒙的归附。发源于伊犁河谷的漠西蒙古日渐强大,准噶尔汗国决心吞并漠北,喀尔喀部不敌,于是向清廷告急。康熙皇帝问讯料定准噶尔在吞并漠北之后必然要与清廷一决雌雄,当即率师出征,准噶尔被击退。此战遏制了漠西蒙古的东进步伐,同时也将漠北收入版图,改称“外藩蒙古”,即外蒙古。

至此,内外蒙古尽皆被清廷控制,此后满人对其采取不同的管理制度,从某一方面来说也固化了两地的差异。而漠西蒙古直至乾隆年间才彻底平定,历经康雍乾三朝用兵,准噶尔汗国终于从地图上消失了。对于这片土地,清廷没有再以“西蒙古”之类的称呼命名,而是取“新开辟疆土”之意,取名“新疆”。

早在俄罗斯进入亚洲之前,蒙古各部就已经四分五裂。而在后来的演化当中,由于地理阻隔、历史纠缠等各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内蒙和外蒙两大区域版块,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


地图帝


清廷对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使用的是先以军事实力为后盾,再以旗盟制度、划定牧区,再辅以崇其官爵、重其俸禄、互相结亲等各种手段加以掌控,使其成为了清朝大一统政权的一部分。

而漠西蒙古由于长时间与清廷对抗(准噶尔汗国),并在归降后又背叛(阿睦尔撒纳之乱),清廷采取大部分消灭的政策,除杜尔伯特部投降后始终没有背叛得以保留,其他三部人口全部被抹杀。

计厄鲁特四部中,惟杜尔伯特部徙科布多以东之拜达里克河,以车棱始终无二,且以兵擒纳默库有功,获保全。


再来看看第二小问,清廷运用了什么绝招使蒙古人口损失这么大(关于九成这个数字我先存个疑)?

这个所谓的绝招就是清朝在蒙古地区大力推行黄教以制蒙古之力的政策。

只以蒙古诸部敬信黄教已久,故以神道设教,藉仗其徒,使其诚心归附以障藩篱,正王制所谓“易其政不易其俗之道也。


在进入正题之前,我先来辟个谣。就是现在有一种说法,就是清朝命令蒙古之家族只保留一丁繁衍后代,其他男丁入寺庙为喇嘛,这个说法早已被史书否定了,请看史料。

至谓蒙古崇黄教,家有三子,必使二子为喇嘛者,实谰言也。

清朝大力推崇黄教的手法更多的是在政策优惠上,而不是强迫蒙古人做喇嘛。其效果是非常明显的,由于喇嘛享受不用服徭役,也不用纳税,所以蒙古百姓趋之若鹜,一户人家往往是想尽办法让自己的子弟成为喇嘛。

喇嘛不应差徭,不纳税,蒙民趋之如鹜,往往有倾家运动,以得遣子弟充喇嘛为荣者。


蒙古人崇信黄教确实给他们带来了不利影响。

不利影响一、黄教使蒙古人骁勇善战的精神大为退化,曾经强悍勇猛的蒙古铁骑不复存在。就比如说漠北喀尔喀蒙古就是因为长期崇信黄教而废武事,被厄鲁特蒙古轻易击败,在南逃后被轻易收服。

惟以久处专制政体下,并为喇嘛所感化,其独立不羁、自由平等及宽以容众,勇于战斗之特性,渐已变迁,徒以迷信蓐食、怠惰不洁等习,使近世人种学家据为口实,良可慨矣!


不利影响二、清末蒙古人人口减少确实和崇信黄教有关系,这也是史书记载的。

蒙族之生殖既不及汉族矣,而喇嘛教又从而耗之,是以人之消减愈速。

所以,蒙古的实力削弱和人口减少也确实和清廷的这一政策息息相关的。


论史


清朝的这种做法是非常高明的,由于满清与蒙古王公的大力推崇,藏教在蒙古非常兴盛。清圣祖指出:朕意以众蒙古倾心阪向达赖喇嘛,此虽系假达赖(第七世达赖)而有达赖喇嘛之名,众蒙古皆服之……


清朝与方面的元朝尊敬番僧一样,推崇藏教,尤其是蒙古地区。喀尔喀蒙古(外蒙古)的哲布尊丹巴活佛与漠南蒙古(内蒙古)的章嘉活佛,以及藏教最高领袖达赖喇嘛,在蒙古的威望已经无与伦比。满清统治者用藏教,极大巩固了对于蒙古地方的思想控制,然而推崇藏教的影响还远不止如此。

清朝时代,蒙古地区藏教盛行,大量男子出家为僧。而这些僧侣不能婚配、不能繁衍子嗣,也不从事劳动生产,反而享受着更多的物质条件,最终极大加重了蒙古女人的劳动负担。蒙古地方能够繁衍生息的男性数量锐减,而负担沉重的女性被折磨得,要么早死,要么丧失生育能力。最终,明末清初,整个蒙古大约1100多万人口,到晚清,已经只剩下六七十万。

清朝对蒙古的“减丁”政策,要比当年的金朝的暴力手段,高明太多。


澹奕


满洲与蒙古族,同于蒙古者衣冠骑射,异于蒙古者语言文字。

清朝开国为了更好的统治蒙古,采用了三种方式。一是八旗蒙古,二是外藩蒙古,三是内属蒙古。



一、八旗蒙古

是指满族在战争中俘虏或者自愿归附的蒙古族,天命七年,科尔沁部明安等17个封建主率领属民3000余人归附努尔哈赤,满族把他们独立编制成八旗蒙古,旗色、官制和满族八旗相同。

八旗蒙古随清朝入关,他们部分驻守京师,部分驻扎在全国各地。他们离开世代居住的草原,长年生活在满族、汉族中间,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思想感情上,已经不同于一般蒙古族,其中部分在清朝初年满化,清朝后期又汉化。

二、外藩蒙古

清代外藩蒙古由于地理位置不同,主要以瀚海为界,主要包括喀尔喀蒙古、科布多蒙古、青海蒙古、新疆蒙古和套西蒙古。

清朝为了拉拢和怀柔外藩蒙古,给予外藩蒙古王公贵族享受种种特权,获得丰厚的物质享受和掌握政治权力。而且清朝与外藩蒙古的联姻是全面和持久的。这些政策稳定了外藩蒙古,巩固和加强了满清的政治联盟,提高和坚定了外藩蒙古对清朝的向心力。

三、内属蒙古

内属蒙古的土地与属民由清朝直接管辖,由清朝直接任命官员进行统治,各级官员是流官,随时更换和任命。

内属蒙古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外藩蒙古封建主发动叛乱或犯有重罪,清朝剥夺了他们的土地和属民,改为中央管辖,类似郡县。二是原准噶尔部和托辉特部统治下的各部,清朝采取直接统治。

清朝通过以上政策,牢牢的控制了蒙古族。


纵贯历史


努尔哈赤起兵时,蒙古四分五裂。虽说林丹汗也算能干,不过,比起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差远了。林丹汗被皇太极打败了,几个妃子成了皇太极的老婆。蒙古也成了满族的势力范围,必竟东北离蒙古很近,控制了东北,就控制住蒙古了。把部分蒙古精锐编入蒙古八旗,增加了满清的军事力量 皇太极联合蒙古,对抗明朝。满清入关后,大量满清宗室娶蒙古女人作妃子,比如赫赫有名的孝庄太后。大量的满族宗室女人也嫁给蒙古王爷。这样一来,满蒙混血成一家人了。蒙古也彻底融入中华民族了。 满清不仅跟蒙古人通婚,而且大量扶持蒙古喇嘛教,大量的蒙古人信喇嘛教,最后人口锐减,蒙古人就是到了现代,人口也不过几百万。信佛的蒙古人,再没有勇武精神,昔日吃肉的狼退化成萌萌哒了。这样的蒙古人怎么可能是满清的对手。 何况康熙雍正乾隆对不听中央的蒙古叛军格杀勿论。蒙古人中一支,比如准格尔,基本杀光了。


俺犀利哥


清朝入关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汉人帮忙,比如吴三桂等人接应。所以满清取得政权后,一直提防蒙古政权与汉人接触,并且不断削弱蒙古政权势力。其中限制了蒙古通往中原的关口,仅有山海关及喜峰口可通行。隔绝蒙古人与汉人交流,防止他们一起对付自己。同时在蒙古的势力范围内宣扬宗教势力,广建喇嘛庙。采取宗教合一政策,为限制其人口数量增长,颁布规定,若谁家有五个儿子,必须送两至三个去寺庙出宗。和尚不能娶妻生子,这样人口大大减少。曾经最为强悍,征服了亚欧大欧的游牧民族,从清初的一千多万人口一直下降到清末的一百多万,人口减少了九成。这一切都是满清针对蒙古政策造成的结果。


道临1


清朝在某种程度上,是满蒙联合政权。谈何“灭掉”?

-1-

后金及清代皇帝的皇后很多就是蒙古王公女儿。最著名的就是孝庄,其是蒙古科尔沁部;

-2-

在有清一代,蒙古拥有与满族平行的贵族系统,有亲王、王爷、贝勒、贝子,甚至还有铁帽子王;

-3-

满族统治者倾向于重视与蒙古族的互动。比如在慈禧时期,在满族八旗战斗力下降的情况下,其就特别仰重蒙古的力量,其重用僧格林沁就是一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