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法蘭西精神的中心

巴黎圣母院——法兰西精神的中心

當地時間4月15日傍晚,法國巴黎聖母院主體建築發生嚴重火災。在400多位消防員的努力下,大火最終在4月16日上午被撲滅。

作為法國最悠久和最具象徵意義的歷史遺蹟之一,這座矗立於塞納河西岱島上的哥特式天主教堂,已經遠遠超出了一座建築的內涵,成為了人們心中的精神符號。無數文學巨匠在曾此地駐足,漫步在法國文學輝煌的歷史長河中,雨果和他的《巴黎聖母院》,一定也是那幾顆最閃亮明星之一。

巴黎圣母院——法兰西精神的中心
巴黎圣母院——法兰西精神的中心巴黎圣母院——法兰西精神的中心

巴黎聖母院大教堂(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是一座位於塞納河畔、法國巴黎市中心、西堤島上的哥特式基督教教堂建築,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座堂。它的地位、歷史價值無與倫比,是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建築之一。被維克多·雨果譽為“由巨石組成的交響樂”,躋身世界上最著名的大教堂之列。巴黎聖母院始建於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蘇利決定興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歷時180多年,正面雙塔高約69米,後塔尖約90米,是法蘭西島地區的哥特式教堂群裡面,非常具有關鍵代表意義的一座。祭壇、迴廊、門窗等處的雕刻和繪畫藝術,以及堂內所藏的13~17世紀的大量藝術珍品而聞名於世,是古老巴黎的象徵。雖然這是一幢宗教建築,但它閃爍著法國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被維克多·雨果譽為“由巨石組成的交響樂”,躋身世界上最著名的大教堂之列。然而到了拿破崙舉行加冕禮時,聖母院已經年久失修,面臨被拆除的危險。聖母院有很多宗教珍品,包括刺冠、聖釘和真十字架的殘段,但這些聖物只在耶穌受難日展出。另一個島聖路易島要更小一些,島上盡是偏街小巷,而西岱島上不僅有聖母院,還坐落著聖禮拜堂。教堂內精美的彩色玻璃堪稱世界一流。該教堂在法國大革命時期被用作監獄和巴黎警方總部。不遠處是巴黎司法警察局和巴黎偵查隊伍所在地。

巴黎圣母院——法兰西精神的中心

克多 · 雨果

巴爾扎克當然不是這一時期為巴黎城添彩的唯一偉大作家。同時代還有一位備受尊敬的作家——維克多·雨果。雨果於1802年出生在貝桑松,巴黎東南約250英里處的一個城鎮,距瑞士約30英里。他父親是一名將軍,全家有時需要搬家,因此雨果部分時間在馬德里、部分時間在巴黎綜合理工學院接受教育。

雨果是個很有天分的孩子,很早就決心將來要當一名作家。14歲時,他創作出第一部劇作。15歲時,他贏得法蘭西科學院的一項詩歌獎。20歲時,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一部名為《頌歌和雜詩》的詩集。不久之後他就開始頻繁發表作品,包括更多的詩集、小說和戲劇。這些作品大多幾乎已被遺忘,事實上是因為其後的作品更為傑出而相形見絀。但是,他有一部關於17世紀英國政治家奧利弗·克倫威爾的劇作,其中的序言被視為後來的浪漫主義運動的宣言,放棄古典作品中呆板規則的吶喊。

巴黎圣母院——法兰西精神的中心

1831年,雨果的首部偉大作品 Notre-Dame de Paris(《巴黎聖母院》)發表,意為“巴黎聖母”。書名來源於巴黎城中那座宏偉的教堂。但是,在後來被翻譯成英語時標題被改為《聖母院駝揹人》以突出其主要人物。小說以15世紀為背景,講述了住在教堂頂部滴水嘴之間塔樓裡的駝揹人卡西莫多的故事。這座哥特式建築規模極為宏大,今天仍然可以參觀,抬頭看去,可能還不免想到:卡西莫多會不會還在上面的某處木間?

這處地標性建築的建造工作始於1163年,大量的優秀工匠和工人花了180多年時間才將其建成。幾個世紀以來,因為與國王和王后的加冕緊密相連,教堂在大革命期間幾乎被毀。大革命後拿破崙於1804年在此加冕時,教堂已經破敗不堪,有些地方不得不用牆帷和掛毯遮蓋。教堂還曾經一度賣給一位廢品商,但卻從未真正拆除。

1831年雨果的小說發表時,教堂仍在繼續敗落。雨果決定為教堂做點什麼,畢竟,它不僅是巴黎,還是整個法國的精神中心。雨果發動了一場籌集資金、恢復教堂昔日榮光的運動。人們為這一計劃齊心協力,重建工作1841年開始。23年之後,教堂恢復了今日的壯觀景象。

巴黎圣母院——法兰西精神的中心

維克多·雨果

雨果此時已經成名,1833年,他在孚日廣場的一角(孚日廣場6號)得到了一座相當豪華的房子。接下來15年雨果在此居住,房子一直存在,就是今天的維克多·雨果博物館。裡面有雨果的手稿、照片、傢俱和雕像。博物館的照片中,有的拍攝的是雨果,有的是雨果拍攝的。他對照相這種新發明興趣盎然。

在孚日廣場一帶居住期間,雨果創作了大量作品。他在巴黎社會備受尊重,並於1841年被選入聲名遠播的法蘭西學院。這段時間,雨果對政治的興趣與日俱增,但是他似乎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他的家人是拿破崙·波拿巴堅定的支持者,但是雨果年輕時就已成為君主制的支持者,還在1845年受到國王路易·菲利普的表彰。但到了1848年,雨果卻成了共和主義者。他強烈反對拿破崙三世發動的1848年政變,結果雨果被這位新皇帝驅逐出境,並於1851-1870年間居住在海峽群島中的根西島。

巴黎圣母院——法兰西精神的中心

《悲慘世界》

流放絲毫沒有影響雨果的文學才能。事實上,1862年他創作了被認為是其最偉大的作品《悲慘世界》。小說的各種英文譯本通常都保留其法文標題,因為其意義極為清晰。小說描繪的是19世紀巴黎社會的陰暗面。《悲慘世界》中描述了一個叫“奇蹟宮廷”的地方。這個名字指的是發生在當地的奇蹟:每天晚上,結束一天的乞討生活回到家中,那些或盲或跛的乞丐們就又可以看見、可以行走了。奇蹟宮廷位於磊阿勒附近,那兒當時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乞丐們會用從市場上找來的木板搭造棲身之處。整個區域實際上就是今天所說的貧民窟,而且最終被市政當局夷為平地。

1870年,雨果在第二帝國倒臺後回到法國。他在思想上更加“左”傾,但同時又在1876年被選入相當於法國議會的機構。雨果於1885年逝世,他極受尊崇,因此停靈在凱旋門下供公眾瞻仰,但是遵其要求,他的遺體被裝進窮人的靈車,運到在先賢祠的長眠之地。今天在先賢祠仍可見到他的墓冢。

巴黎圣母院——法兰西精神的中心

本文觀點來自

《巴黎文學地圖》

巴黎圣母院——法兰西精神的中心

【內容簡介】

巴黎是浪漫之都,也是時尚之都,更是文學之都。幾個世紀以來,巴黎不僅是靈感的源泉,也是重要的文學場景,不但啟發了無數詩人和作家,更見證了文學思潮的湧現。在這裡,你可以欣賞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感受雨果的《悲慘世界》、品味波德萊爾的《惡之花》、觀察左拉的《小酒店》。同時,這裡還有莫里哀、拉辛、伏爾泰、狄德羅、司湯達、福樓拜、普魯斯特……在巴黎,每個看似不經意的角落、不起眼的建築,都可能曾有某位作家的身影。本書穿越歷史現場,將地理、人文和文學錯落有序交織在一起,帶領讀者鑑賞巴黎悠久的文學歷史,感受巴黎獨有的文學氣息,領略巴黎燦爛的文學世界。

【主編簡介】

哈羅德·布魯姆,當代美國極富影響的文學理論家、批評家。曾執教於耶魯大學、紐約大學和哈佛大學等知名高校。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詩歌批評、理論批評和宗教批評,代表作有《影響的焦慮》(1973)、《誤讀之圖》( 1975)、《西方正典》( 1994 )、《莎士比亞:人的發明》( 1998 )等,被譽為“西方傳統中最有天賦、最有原創性和最有煽動性的一位文學批評家”。

《巴黎文學地圖》

ISBN:978–7–313–17384–3

掃描二維碼購買此書

巴黎圣母院——法兰西精神的中心
巴黎圣母院——法兰西精神的中心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關注、點贊、留言、轉發,分享你的感受

長按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