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道德經》:真正成事的人,只算人生的“大賬”

吳強 正和島 今天


作 者:吳強 私人董事會教練

來 源:正和島



第十九章

電影《教父》裡有一句經典臺詞:一秒鐘內看到本質的人和花半輩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質的人,自然是不一樣的命運。

對於領導者而言,能否洞悉問題的本質,決定著領導行為的成敗。我的意思並不是說領導者必須智商高於常人,恰恰相反,聰明反被聰明誤,過於聰明反而會讓人偏離本質。

《莊子》裡曾記載過一位琴師的故事。

魯國有個叫梓慶的人,非常善於用木頭削制樂器,見過他製作的樂器的人,無不驚歎說這一定是鬼神的手藝,絕非人力所為。

魯侯見過他的樂器也很好奇,就派人把他召進宮裡問道:“你這樂器到底是用什麼法術做出來的?”

梓慶回答說:

“我只是個木匠,哪裡會什麼法術。雖說如此,我還是有一樣本事。

我從準備做樂器時起,便不敢耗費一絲精力,以齋戒靜心。

齋戒三天,不再想受賞、封爵和俸祿等名利之事;齋戒五天,就不再管別人的褒貶、讚歎和誹謗了;齋戒七天,彷彿忘掉了自己的四肢和形體,進入忘我之境。這時候,我心神專一,眼裡已沒有公室朝廷,外界的擾亂全都消失。

狀態到了,我便進入山林,觀察各種木頭的形態,尋找與我心中的樂器最相合的。當合適的木料出現在我眼前時,我便取回來,順手一加工,樂器就做成了。

我做的事情無非叫做以天合天,就是我的天性和木材的天性相結合。所以我的樂器製成以後,常常被人家譽為鬼斧神工!”

這個故事說明,洞悉本質的能力不在於你多麼聰明,而在於你能多靜定。這也是老子希望告訴領導者的道理。

絕智棄辯,民利百倍;

絕偽棄詐,民復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屬,

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斷絕了智巧和雄辯,才能給人們帶來百倍的好處;拋棄了虛偽和欺詐,人們才能恢復孝順慈愛的天性;不再巧取豪奪算計利益,盜賊自然會消失殆盡。

(智辯、偽詐、巧利)這三樣東西全是文飾,讓你看起來很精明,但不足以成就真正的事業。所以,想讓人們真正有歸屬感,領導者應該有一顆素直、樸實的心,減少私慾。

那些自以為聰明的領導,通常喜歡算計員工。但世界上誰都不比誰傻,你算計員工,員工也會算計你,大家彼此彼此。

員工的行為只是領導者行為的投影。領導者善於算計,員工就窮摳;領導者虛偽狡詐,員工就會惡毒地盼著領導摔跟頭;領導者滿腦子都是個人的名利,員工做事也會不擇手段。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不丹國王旺楚克曾經說過,每個人心裡都有兩條龍,一條善龍、一條惡龍,你餵養哪條龍,哪條龍就會變大

他的意思是,人之初的本性,有善惡兩面,最後倒向哪一面,全在自己的選擇。

好的領導者,能把人們心中的善龍喂大,把惡龍餓死。糟糕的領導者,恰恰相反。而喂龍的方法,老子已經教給了我們,就是:絕智棄辯,絕偽棄詐,絕巧棄利,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堅持按老子說的去做,你的內心會越來越乾淨清澈,洞悉事物本質的能力也會越來越強,帶領的團隊也會越來越多顯現出“性本善”的光芒。


讀《道德經》:真正成事的人,只算人生的“大賬”


第二十章

上一章我們討論了兩個問題,如何提升洞悉事物本質的能力,如何激發和釋放每個人的善意。但知道和做到之間,還隔著一個太平洋。如果不去做,知道再多也無濟於事。

德魯克先生說過: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

老子在這一章就告訴人們,他自己是怎麼做的:前提是要端正心態,不要指望有什麼一吃就靈的仙丹妙藥,不要整天想著學什麼絕招。只有摒棄了那些讓你迅速成功的異化之學,內心才不會被攪擾。

那些在你面前唯唯諾諾的人,和那些對你呼來喝去的人,難道差別很大嗎?人性的良善面與醜惡面,難道離的很遠嗎?

世俗的價值判斷,有時候就像三月的天氣,說變就變。但即便如此,我也不會任性而為,大家所畏懼的,我也不能不有所畏懼。

可是,我的內心是自由的。宇宙如此浩瀚,真理如此深邃,我在精神領域的探索,如同荒原般開闊,沒有盡頭。所以,

我會保持永遠獨立,哪怕與孤獨相伴。

眾人都喜歡熙熙攘攘地湊熱鬧,比如去參加盛大的祭祀活動,比如春天登臨樓臺遠眺美景。而我,卻喜歡像一個未開竅的嬰兒一樣獨處,淡泊寧靜,讓思緒漫無目的般自由飄蕩。

眾人都希望自己富貴有餘,而我卻希望扔掉名利的包袱!我真是愚人的心腸,看起來混沌無知。

世人都希望聰明,我卻追求難得糊塗;世人都志向遠大,我卻讓自己冥頑不化、鄙陋寡聞。

我沉靜的樣子,好像湛深的大海;我飄逸的樣子,好像永無止境。眾人都希望所有施展,唯獨我願意頑愚而拙訥。

我的追求看起來異於常人,那是因為我非常珍惜大道母體中的養份啊!有什麼奇怪的呢?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

這段表達的原文如下: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美之與惡,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儡儡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老子的追求,是不是覺得很可笑?當然可笑,“人不笑不足以為道”。但這是老子的堅持,是他的價值觀。

為什麼老子有這樣的價值觀?因為他的人生追求和我們不一樣。我們追求業績、追求榮譽、追求人前顯貴,而老子用一生在追求真理。

真理和名利同時放在天平上,天平會如何傾斜呢?這要看觀察者的世界適用什麼法則。

每年回家過年,村裡的街坊鄰居都或明或暗地互相攀比。攀比是德行嗎?不,比的是誰當的官大、誰開的車貴、誰娶回來的老婆漂亮、誰家的孩子有出息。

“攀比”所依據的尺度,就是價值觀。價值觀後面是人生觀,而人生觀的背後是世界觀。“三觀”並沒什麼絕對的對錯,只有人們的相信和選擇。

相信成功學,勢必計較名利;相信大道,就會追求德行。老子必然是孤獨的,否則就不會有孔子的那一聲嘆息: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有什麼相信,才會有什麼選擇和行動。知與行能否合一,還在於是不是真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