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扇子的真正用途可不是納涼,面子、身份、地位都與扇子有關

酷熱難耐,怎能坐等清風?還好,還好,我們有扇子,蒲扇、從村頭小河裡,收割起當季新鮮的野生蒲葦,經晾曬、蒸煮、浸泡再次出現時,已經變了顏色。女人坐在小板凳上,手指在蒲葦之間靈活地穿梭,草葉子幹了,隨手在腳邊放著的大盆裡蘸蘸水。打扇心、鑲邊、收邊、纏房子把,約摸大半天的功夫,一把蒲扇就誕生了。它成本低廉,環保耐用,弧形扇面疏而不漏,扇動時更利於兜風,顯示了中國百姓生活的智慧。

古代扇子的真正用途可不是納涼,面子、身份、地位都與扇子有關

炎炎夏日,何以消暑? (春秋繁露)說,當“以扇逐暑”。此書乃漢人輯錄大儒董仲舒的遺作而成,如此看來,扇子在中國的歷史起碼已有兩千多年。而在另一部專門解釋古代各類名物的書籍《古今注》裡,作者西晉人崔豹,則在輿服”一篇,不經意地記下了可能是中國最早的一把扇子的由來:” 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堯禪,廣開視聽,求賢人以自輔,故作五明扇焉。”想不到吧,最早的扇子居然不是用來搧風的。 相傳舜帝有“四明”、四隻眼,接受堯的禪讓後,特製“五明扇”,好顯示自己有廣納賢能的氣魄,如同再得“一明”。扇為何與廣開視聽相連?我們看看東漢許慎《說文》的解釋:“扇,扉也,門兩旁如羽翼也。”“扇”字本義為“門扇”,像鳥的翅膀可以開合。想來這五明扇大抵狀如門扉,由他人手持,意喻廣開求賢之門。這種功能的扇子,發展到商周,有了專門的名稱“ 翣”篋或“箑”,用羽毛或植物的莖葉做成,是一種儀仗用具。

古代扇子的真正用途可不是納涼,面子、身份、地位都與扇子有關

大約也是在先秦,扇子的功能出現分化。演變的過程悄無聲息,我們無從得知,究竟是誰第一個腦洞大開,在那個扇子還在被帝王拿去裝飾棺槨或昭示權威的時代,忽然想到將它握在手裡,左右搖擺,生風取涼。到了漢朝,扇子“涼友"的功能就更加明確了。扇子搧風,可加快空氣流動,加速皮膚表面汗液蒸發,從而帶走熱量。這個原理當時人大概是不明白的,不過這並不妨礙他們享受伴隨搖扇而來的徐徐涼意。為此,班固還特意做(竹扇賦),誇扇子“度量異好有圓方,來風避暑致清涼”。扇子終於成為中國人逐暑散熱的必備之物。以至不

知從何時起,坊間開始流行首關於它的歌謠:“小扇有風,拿在手中。有人來借,等到秋冬。”您瞧,暑熱難耐的盛夏,扇子真是須臾不可離了。

來風堪避暑

在過去,如何使用扇子是一門學問。有句老話總結得頗為精妙:“文胸武肚轎褲襠,瞎目媒肩奶肚旁,道領青袖役半扇,書臀農背禿光郎。”什麼意思呢?“文胸武肚”, 是說文人墨客

喜好風雅,再熱也得“hold住腔調”。持一把摺扇在胸前,輕搖慢搧,方顯風度。而好勇爭勝的武夫顧不得這些,個性豪爽的他們,搧起扇子來猛而快,一般多搧腹部。至於轎伕,則因為職業的關係,雙腿內側特別容易出汗,停下來歇息時,總愛掮掮褲襠涼快涼快。

古代扇子的真正用途可不是納涼,面子、身份、地位都與扇子有關

盲人搧風衝著眼,媒婆搧風衝著肩。富貴人家的奶媽既擔心給小少爺捂出痱子,又怕扇子搧多了小孩腹背受涼,只好往腿肚子上搧。出家的道士和尚,道袍僧衣裹得嚴實,大領口是全身上下唯一能通風的部位。擅作書畫人又稱“青士”,揮毫之餘搧搧袖筒,頗有點“兩油清風身欲飄”的意思。“役半扇”就有些可憐了,那些給高門大戶當僕役的,成天侯在主人身側,只前給主子擁扇的機會,偷偷地“留”一半風給自己。至於最後一句, “書臀農背”好理解,“禿光郎”嘛,頭頂烈日,裸露的頭皮必定酷熱難忍,往頭上搧風的習慣就是這麼養成的吧。說了這麼多搧扇子的方式,那麼,什麼樣的扇子最能生風呢?還得數“芭蕉扇” 正所謂:"道高一尺魔千丈,奇巧心猿用力降。若得火山無烈焰,必須寶扇有清涼。”《西遊記》裡,孫悟空為過火焰山,曾向鐵扇公主三借芭蕉寶扇。太上老君在平頂山和金兜山出場時,手中亦持有芭蕉扇。據說這兩扇是相輔相剋的,太上老君用的芭蕉扇是至陽之物,搧出的陽風勾起火焰山的熊熊烈火,而鐵扇公主手中的芭蕉扇乃是至陰之物,一搧熄火,二搧生風,三搧下雨。

現實中的芭蕉扇遠沒有小說裡寫的那麼神奇。按照元代人陸友在《研北雜誌>裡的說法:“蒲葵也,乃棕扇耳。以其似蕉,故亦名芭蕉扇。”說白了,芭蕉扇就是許多人小時候家裡必備的蒲葵扇。它份量輕,搧出的風量大,價格還很低廉。在物質匱乏的時代,這麼一把便宜的蒲葵扇也得愛惜著用,女人們往拿布條針線給蒲葵扇包一道邊,一用好些年。

古代扇子的真正用途可不是納涼,面子、身份、地位都與扇子有關

廉價的蒲葵扇在晉代還曾經是一種時尚。據《晉書.謝安傳》載,名士謝安有一位同鄉在罷官還鄉前去拜訪他。謝安好心地問他回去的路費夠不夠,同鄉不好意思明說自己身上已無餘財,但又希望謝安可以幫他一把,於是抖了個機靈,說:“ 如今我身上只有五萬把蒲葵扇。”謝安何等聰明,自然心領神會。他從對方那裡取了一把蒲葵扇自用,但凡出門會客,便拿著它在朋友面前搖來搖去。過一陣子,京城中人不分男女老少都紛紛效仿起謝安來。不用說,那五萬把蒲葵扇很快便傾售一空。據說搖扇子也是一種鍛鍊,需要手指、腕、肘和肩關節肌肉協調配合。在夏天多搖搖扇子,消暑之外,還可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肌肉力量和各關節協調配合的靈活性。對於長期伏案工作的人來說,搧扇子能有效預防肩周炎,緩解頸椎、腰椎和手部關節疲勞。這麼說來,謝安也算是帶動了一股全民健身的熱潮吧。

古代扇子的真正用途可不是納涼,面子、身份、地位都與扇子有關

除了人手一把短柄蒲扇,有段時間還流行用大扇子搖風取涼。傳為東晉葛洪所作的筆記小說集《西京雜記》載:西漢時,“長安巧工丁緩作七輪扇,連七輪,大皆徑尺,相連續,一人運之,則滿堂寒戰。”看這描述,“七輪扇”頗有些人力電風扇的意味,只是形制如何,如今已無從可考了。比較能確定的是,有一種長柄大團扇。前面說過,僕人給主人搧扇子是“役半扇",這種扇子往往體量不小。五代王仁裕寫的(開元天寶遺事)上說,楊貴妃體胖,一到夏天,就要讓身邊侍兒交扇鼓風來散熱。周昉的《揮扇仕女圖》生動描繪了類似的一幕,畫中女官手中所執的就是長柄大團扇。

手中的道具

男士們常用的扇子,還有一種用細竹篾編制的“便面”。“便面”又稱“障面”,顧名思義,不僅可輕搖出風,還用來掩面遮容。1982年初春,在湖北沙洋縣十里鋪鎮馬山磚廠一號戰國墓的槨室裡,考古人員驚奇地發現了一把保存完好的短柄竹扇。扇面略近菜刀狀,又如古代的單邊門扇,用極薄的紅、黑兩色篾片編就,靠近手柄的一側,有兩個長方形孔,周邊夾以較寬厚的竹片。無獨有偶,二十多年後,江西靖安縣李洲坳古墓,又出土了一把距今約2500-2600年的春秋晚期竹扇。扇柄長37釐米,扇面寬25釐米,同為菜刀形。專家說,這是我國出土時間最早、保存最完好的扇類實物,史書稱其為“便面”。

古代扇子的真正用途可不是納涼,面子、身份、地位都與扇子有關

有一則關於便面的趣事,記載在《世說新語.品藻》。說是西晉末年衣冠南渡之前,晉室大將軍王敦每回見到武城侯周顗,都會用便面遮一下臉。南渡之後,王敦再見周顗,卻不再以扇障面。王敦自嘆道:”不知是我有長進,還是伯仁(即周顗)退步了?”以扇障面主要是遮掩自己的羞澀。此時的王敦和周顗在朝廷的地位調了個個,王敦成了輔助晉元帝的大功臣,大權在握,自然也就沒了當年初人官場的那份羞情。

不僅士人喜歡以扇障面,女子更是如此。同出自《世說新語》的“假譎”一篇,寫晉人溫嶠的堂姑母委託溫嶠為她的女兒物色夫婿。數日後,溫嶠回覆堂姑母說,他已物色好人選,此人門第與身世絕不低於他本人。成婚之日,新娘以扇遮面,待親友散去,才用手撥開掩面遮羞的紗扇,竟然發現新郎就是溫嶠。由此引出了“卻扇”一詞。

南北朝時期的庾信有詩《為上黃侯世子贈婦》,詩中有“分杯帳裡,卻扇床前”一句。此處的“卻扇”,也是用了溫嶠娶妻的典故。“卻扇”即退卻扇子,類似於掀蓋頭,到唐代成了婚禮中的必要環節,新郎欲見娘子芳容,還得獻上一首“ 卻扇詩”。

古代扇子的真正用途可不是納涼,面子、身份、地位都與扇子有關

此處新娘使用的扇子是團扇,又稱官扇、絹扇、紈扇,可說是女性夏日必備的隨身之物。《西京雜記》載,擅在掌中曼舞的大美人趙飛燕,被漢成帝冊封為皇后,妹妹趙合德送去許多珍寶作為賀禮,其中就有“雲母扇”、”雲母屏扇”、“琉璃屏扇”等造價昂貴的團扇。美人對團扇的追捧,使得從西漢至宋代,團扇流行了一千多年。即便後來摺扇從東洋傳人中國,也沒能搶過團扇的風頭。

漢成帝曾經的寵姬班婕妤寫過一首《團扇歌):“新制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這合歡扇就是團扇,口彩雖好,也逃不開秋扇見捐的命運(編者注:“秋扇見捐”,意為秋涼以後,扇子就被拋在一邊不用了。比喻女子遭丈夫遺棄)。熱戀就好比熱夏,一旦時令過去,終究難免遭遇被捐棄的結局。從《團扇歌》開始,美人的失意、感慨都不免同團扇發生聯繫。

便面也罷,團扇也罷,作為扇子,搧風取涼的功能都被嚴重弱化了,甚至連搧的動作有時都要刻意省略,蛻變為一種易於攜帶的可遮羞、可寄情、更可標榜身份的道具。

國人歷來講究物盡其用,且善於以不同材質、不同造型、不同工藝,實現功能最大化,涉及到“身份”問題就更是如此。譬如在團扇之前出現的羽扇。

古代扇子的真正用途可不是納涼,面子、身份、地位都與扇子有關

今人所能想象的關於男子搖扇的最經典畫面,恐怕還是一千年前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勾勒的那個美周郎~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周瑜好用羽扇,神機妙算的諸葛孔明也好用羽扇,晉代大才子陸機更是提筆做了一篇《羽扇賦》,似乎那個時代的名士,手中若沒有一把羽扇,簡直於己有虧。名士追求的,是羽扇在手時,自己由內而外發散出的那種翩翩風度。 如同名錶不易得,好的羽扇也並不多見。因為製作工藝相當考究:採羽、選羽、刷羽、洗羽、理毛、修片、縫片、裝柄、整排、飾絨……工序繁瑣。羽毛通常以純白者為上,羽片排列必須兩邊對稱,只能在一隻禽鳥身上拔取左右兩翼同一位置的翎毛配對成型。扇柄選材也很講究,奢華者甚至會選用象牙。無需贅言,如此大費周章做一把扇子,並不是為了招引清風。 然而,在名士中流行頗久的另一風雅趣事、畫扇,卻的確與扇子消暑的基本功能有些關係。據說蘇東坡在杭州任職時,有人遞來一紙訴狀,告發一個賣扇子的店主拖欠二萬錢遲遲不予歸還。蘇東坡找來店主,問其因由。店主說自己並非故意不還錢,只因現在天氣轉涼,又連著下雨,自家的扇子賣不去,實在沒有錢還。蘇東坡一聽,讓店家拿來二十把素面扇子,在上面揮筆畫上枯木竹石。結果,名人效益之下,東坡題畫的扇子都以一千錢的價格賣了出去,店家的債務難題迎刃而解。

古代扇子的真正用途可不是納涼,面子、身份、地位都與扇子有關

只不過,時間一久,名士們的遊戲又必然會沿著高大上的路子走下去了。南宋人鄧樁寫的畫論《畫繼》載:“政和間,微宗每有畫扇,則六宮諸邸競皆臨仿一樣,或至數百本。”這數百本扇子,又有幾個是拿來掮風祛暑的呢?

回頭再看,當扇子還被稱為“翣”時,是一種彰顯王權的禮儀用具,而這一效用在扇子分化出逐署、障面、遮羞、寄情等功能之後,其實並沒有消失。 有一種“儀仗扇”在唐代人閻立本畫的(步輦圖)上國看到原貌。周禮規定,天子八扇,諸侯六扇,大夫四扇,士二扇。其中周天子使用的儀仗扇“雉尾扇”最是華麗,一般用彩帛製作,通常繪有云紋,扇子外邊以雉的羽毛作裝飾。到了唐,一度改用孔雀羽毛來做故又稱“鳳尾扇”

古代扇子的真正用途可不是納涼,面子、身份、地位都與扇子有關

據《唐會要》記載,開元時期,唐玄宗的親家翁蕭嵩上疏建議:為強化皇帝權威,每月朔、望日即初一、十五受朝時,在上座前,可令侍從將長柄的雉尾扇障合起來,俯仰升降,如此一來,朝臣便不可隨意看見聖容。等到皇上坐定御座之後,再令人撤去雉尾扇。唐玄宗核准了蕭嵩的上疏,後來這套索扇制度就成了朝儀的一部分。王建《元日早朝》詩云:“左右雉扇開,蹈舞分滿庭。” 據說“儀仗扇”除了能彰顯身份,還起到遮擋太陽、遮蔽風塵的作用,故而又有“障日”之名。只不過,在皇權這個堪比天大的問題面前,一切瑣碎的實用功能都得為之讓步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