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念農村的日子
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寫道:“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孩子的性格就不能健康發展,孩子就沒有歸屬感。”
孩子需要鼓勵,但是鼓勵不代表一味地誇獎。
為什麼一味誇獎孩子,反而會更糟?
斯坦福大學著名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曾經花費十年時間研究一個課題:表揚對孩子的影響。
他們的團隊在紐約20多所學校,要求孩子做拼圖測試,分四輪完成。
第一輪的題目比較簡單,孩子們拼好後,研究人員告訴其中一組孩子:“你在拼圖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聰明”,而告訴另外一組孩子:“你剛才非常努力,表現得很出色”。
在接下來的兩輪,誇聰明的孩子傾向於選擇跟上一輪一樣簡單的題目,且遇到問題容易沮喪,而被誇努力的孩子大多選擇了難度更大的題目,且一直在積極地尋找解決方法。
在第四輪中,題目難度等同於第一輪,結果卻令人吃驚:被誇努力的孩子,獲得分數高於第一輪30%;被誇聰明的孩子,成績卻低於第一輪20%。
卡羅爾·德韋克指出,表揚孩子聰明會讓孩子形成“固定性思維”,不願意去改變和嘗試。被表揚努力的孩子則會形成“成長型思維”,認為成就是可以通過努力取得的,更容易去接受挑戰和戰勝挫折。
那麼,應該如何鼓勵和誇讚孩子呢?
(1)注重細節,不要泛泛而談
當孩子用積木塊成功地搭建起一個車子或房子,不要簡單地誇獎“寶貝,你真聰明”“寶貝,你真棒”,而是將其細節化。
你可以誇獎孩子:“寶貝,你搭建的這個房子,色彩搭配的很漂亮,媽媽很喜歡”
(2)不要輕易地用獎勵的方式鼓勵孩子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跟孩子說:“考好了,媽媽給你買滑板車”“考好了,媽媽帶你去旅遊”。
一方面,孩子會陷入一種為了獎勵而學習的惡性循環中,缺乏學習的內驅力。
另一方面,一旦家長不能說到做到,很容易破壞孩子的信任感。
鼓勵孩子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重點在於給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
深夜聊育兒
誇孩子聰明,對孩子一點好處都沒有。
我舉個例子吧,我認識孩子,從小呢,就比別的孩子聰明,。而且所有的人都誇他聰明。包括他上學的時候,老師也誇他聰明。
他上課從來不認真聽講,就是在玩兒,但是老師叫他起來的時候回答問題,他所有的東西都會。很機靈的一個孩子,所以,從小到大,他身上有一個非常明顯的標籤,就是聰明,所有的人都不遺餘力的誇他聰明。於是孩子慢慢的有了一種意識,我很聰明,不需努力,我聰明我做什麼都沒問題。
於是這個孩子上課從來不認真聽講,不好好學習,結果高考的時候只考了200多分。家裡的條件坦白講不是特別好,到最後家裡還是花了不少錢,勉強讓他上了專科,上了專科之後呢,他又依著自己的聰明,並沒有好好的學習,畢業之後也沒有找到很好的工作。
這就是典型的被聰明耽誤了一生的例子。
你說現在的孩子笨嗎?從孃胎裡各種營養都補,吃的特別好,出生以後家裡又照顧得非常精細,所以孩子的大腦發育都不差,智力其實都差不多。從現在的孩子來說,只有天才才算得上聰明,否則的話,智力其實都是差不多的,沒有笨的!作為家長要認清事實,不要總覺得自己家孩子比別人家的孩子多了不起,其實大家都是一樣。
第二,你總誇孩子聰明,孩子就有這種心理,我很聰明,因為我聰明,所以我不需要努力,其他事情我只要聰明我就能做好,聰明我就可以,,他慢慢的就會懈怠了,而這種聰明就會變成小聰明,而小聰明是最害人的。
我們要教給孩子的是努力,但還是靠聰明學習,考完100百分,不要說“你真聰明,考了一百分”而要說,“你非常努力,所以能考一百分”,你要讓孩子知道所有的好結果都是通過努力換來的,而不是通過聰明
木小暖同學
經常誇孩子好聰明,對孩子有好處嗎?
這種方式犯了一個大忌。讓我們看看哈佛大學教育專家:表揚孩子,這些話不能說,很多家長卻天天說
我們都會表揚孩子,因為我們認為這是在建立孩子們的自尊,但是我們的表揚方式可能會讓孩子無意中掙扎。以下是哈佛大學教育專家給出的建議:這八句讚美的話不要對孩子說,這屬於無意義的讚美,會讓孩子迷失方向。
1.“你真聰明!”
前幾代人可能非常嚴格,不願讚揚自己的孩子,但如今的父母可能會過度補償。根據兒童發展專家的說法,表揚的意義在於鼓勵積極的行為。但是簡單的“聰明”並不是一種行為,孩子們並不認為這是他們可以控制的。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克里斯蒂亞·斯皮爾斯·布朗博士說,因此讚揚他們的行為“沒有幫助,因為孩子和成年人通常認為聰明是與生俱來的,是固定不變的”。“他們認為你天生就有一定的‘聰明’,如果學習很容易,那麼你就是聰明,如果學習很困難,那麼你就不聰明。”因此,當他們掙扎或失敗時,他們會發現這是一個更加令人沮喪和無法克服的問題。
相反,研究表明,父母對孩子努力工作的讚揚,而不是他們與生俱來的能力,更能培養他們的毅力。布朗博士說:“像‘我為你在數學方面的努力感到驕傲’或‘我為你在拼寫方面的努力感到驕傲’這樣的話告訴孩子,成功是努力的結果。”“然後,當孩子們遇到困難時,他們更可能為了成功而努力工作,而不是放棄,因為他們只是‘不夠聰明’。”
2.“我很驕傲你的考試成績”
當然,如果孩子取得好成績,家長們會感到自豪,但應該表揚的是孩子的進步,而不是最終的結果。研究表明,當人們有一種‘成長’的心態而不是‘固定’的心態時,他們會更快樂,《平和的父母,快樂的孩子:如何停止叫喊並開始聯繫》一書的作者勞拉·馬卡姆博士說。
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有成長思維的孩子在學習成績和技能方面進步更多,因為他們相信如果他們努力學習,他們會變得更好。馬克漢姆博士說:“我們希望鼓勵孩子們養成成長的心態,讓他們變得更有韌性,更有能力努力工作來實現人生目標。”一個更好的讚美方式是向他們展示他們的努力是如何導致他們的成功的。
3."你的作品太美了"
這裡還有一個棘手的問題:也許你確實認為他們的作品很漂亮,但通過這樣表揚孩子,你是在鼓勵他們從外部尋求認可。這在告訴孩子,他的工作總能得到他人的評價,這削弱了他的信心。
自尊心較低的孩子們在他們的藝術作品上被高估了,他們往往會選擇畫一幅更簡單的畫,而不是一幅更具挑戰性的畫,因為這是更安全的選擇。為了避免無意中讓孩子們失望,可以讚美他們對這個項目的投入程度,提供關於這幅畫的細節,比如“我看到你用紋理展示了海洋中的波浪”,然後詢問他們對自己作品的看法。重要的不是你的同意,而是他們自己的。相反,你的工作是培養孩子們對他們正在做的事情的興趣。家長要把精力集中在孩子的實際行動或感受上,而不是評估產品呢。
4.“你是個好孩子!”
稱讚一個孩子是“好”的,是對他們的內在價值的肯定,而不是對他們的行為的肯定,所以他們認為自己要麼是“好”,要麼是“壞”。每個孩子都知道他們並不總是‘好’的,他們的想法和感受是你不喜歡的,所以,如果你告訴他們他們很好,他們就需要通過做壞事來告訴你,否則他們就會被愚弄——或者他們會花大力氣讓你被愚弄,他們會覺得自己不得不隱藏真實的自我,變得完美,這就更糟了。父母要經常提及孩子的行為,而不是自己評價孩子。
父母不應該把表揚看作是建立自尊的一種方式,因為它不是。相反,表揚可以強化我們想在孩子身上培養的特質,幫助他們成為更成功的成年人。
聰明的父母都會關注J媽學堂,每日分享孕產育兒小知識。
有愛的父母都會分享這篇文章,讓更多的人受益。
我是J媽,創建了寶媽自媒體創業營,帶領全營寶媽實現經濟獨立!曾經以為自己足跡踏遍幾十個國家和地區是值得驕傲的一件事情,現在認為做了媽媽才是人生的王道!曾經的職場達人,現在的育兒達人,專心在頭條碼字,每天更文,專注於育兒經驗和寶媽自我提升以及時間管理,分享我的所學所思,所有文章,一字一標點,全部是我一個一個敲打出來。J媽學堂的美國家庭萬用親子英文教學課程已經上線啦!關注即可免費獲得!
J媽學堂
心理學家卡蘿爾·韋德克曾經做過一項研究,8道非常難的智商測試題,發給幾百名學生。他們對一部分學生的能力進行了讚揚,給他們說,哇,你們做對了八道題,這個成績非常棒,你在這方面非常聰明。對另一部分學生說,哇,你做對了八道題,你一定非常非常努力。
兩組的學生起點是一樣的,但是當他們接受不同的誇獎之後,他們的走向開始不同了。被誇獎聰明的那一部分學生,他們對有挑戰性,可以讓他們從中學習的新任務表示拒絕,他們害怕任何可能暴露自己缺點的事。而被誇獎努力的那一部分學生,都希望挑戰可以讓他們學到新知識的新任務。
所以,當我們誇孩子很聰明的時候,往往得到的結果卻事與願違。
鄰居家的孩子在學校是書法最厲害的孩子,從小就被周圍的人誇聰明。六年級的時候,校長想讓他去參加一場市級比賽,但是他拒絕了。後來上初中,九年級的時候,他的英語很好,班主任想讓他去參加一個市級比賽, 他又一次拒絕了。
這麼好的機會,可是這個孩子都拒絕了。我很疑惑。後來有一次他跟我說,為什麼我要冒這個險呢?從一個勝利者,變成一個失敗者。
經常被誇獎孩子害怕風險,害怕暴露自己的不足,於是他們故步自封,受到了限制。
子謙媽媽育兒經
觀點1:誇孩子有好處,肯定比不誇強。
家長肯誇孩子,說明家長在關注孩子,孩子心裡會覺得溫暖,會覺得受到了家長的重視,不管是學習還是做事情,都會更有動力,這是誇獎的魅力。
在誇獎中長大的孩子,孩子更自信,做事更有衝勁。而在沉默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孩子的心氣不高,熱情有限。
觀點2:誇孩子有方法,與其誇孩子好聰明,不如誇孩子很努力,肯堅持等等。
但具體到怎麼誇孩子是有方法的。誇孩子聰明,不是最佳方案。
因為聰明是一種天賦。
心理學家做過實驗,一組誇孩子聰明,一種誇的努力,在挑戰難度增加的時候,被誇聰明的那種孩子為了維持這樣一個標籤往往不願意再繼續參加挑戰了。
所以,與其家長誇孩子聰明,不如誇孩子後天的努力,比如肯堅持不放棄,能夠想辦法等等。
如果您是有心的家長,請您一定要:
誇讚孩子的過程,不是誇獎孩子的結果;
誇獎孩子的後天努力,而不要誇讚孩子的先天天賦;
誇讚孩子做事情的細節,而不是僅僅泛泛而談。
如果覺得有幫助,歡迎您對本答案點贊,也歡迎您關注我小公主變形計!
小公主變形計
誇孩子也是要講究方法的,但是經常誇孩子“聰明”,並不是一個好的方法,對孩子的思維模式發展沒有好處。
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拼圖實驗”,把孩子分成兩組,一組孩子在完成拼圖後得到的評價是:“哇,你完成了拼圖,你真聰明!”另一組孩子完成拼圖後得到的評價是:“你完成了拼圖,你肯定很努力!”
結果被誇聰明的孩子,因為想要繼續保持聰明而拒絕挑戰更高難度的拼圖;被誇努力的孩子在遇到難的拼圖時還在認真想辦法克服困難,希望完成拼圖。
實驗結束後,德韋克在研究報告中寫道:當我們誇獎孩子聰明時,就等於告訴他們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所以為了保持“聰明”,孩子會避免失敗;如果不得不面對失敗,他們往往束手無策。與之不同的是,當我們誇孩子努力時,會給孩子一個信息:你可以自己把控成功。孩子會更享受挑戰帶給他們的樂趣,因為他們知道,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又學到了新的知識。
這就是我們要幫助孩子塑造的思維模式,是固定型的思維模式還是成長型的思維模式。
所以我們在誇孩子的時候,不能直接誇讚孩子:“你真聰明!”,以免孩子長期接受這種誇獎,形成了不願意邁出自己舒適圈的固定型思維。想要塑造孩子的成長型思維模式,要用以下兩種方法誇孩子:
一、表揚孩子的努力,描述事件,主體一定要是孩子
孩子考了100分,家長說:“寶貝你真棒!爸爸媽媽真為你高興!”這樣的表揚方式對嗎?不對,這句話換個說法就是:你考的很好,我們很開心。主體成了家長。
家長可以試著這樣說:“寶貝你真棒!你這次能考這麼好的成績,肯定是你最近認真複習了課本,紮實掌握了知識點,堅持不懈的結果。”這樣孩子才能知道他之所以考了100分,不是因為自己聰明,也不是為了讓爸媽開心,而是自己努力學習的結果。
二、表揚孩子的優秀品質
孩子幫助同學解決了問題,幫助家長做了家務。家長都可以就孩子所表現出的助人為樂、勤勞等品質進行表揚,而不是光禿禿說一句:“孩子你真聰明!你真棒!”要讓孩子知道自己具體做了哪些事情,這其中體現了哪些好的習慣好的品質,幫助孩子更好地塑造性格。
誇孩子,一定要具體到描述出事件及孩子的表現,進而對這種表現進行針對性的評價,讓孩子知道自己到底是哪裡做的好。單純誇孩子“你真聰明”“你真棒”,不僅對塑造孩子的成長型思維沒有幫助,還會讓孩子在聽厭了這些“敷衍了事”的表揚後,愈加不願意做出值得表揚的事情。
時雨育兒說
速強觀點:正確的誇獎對孩子的影響是積極的甚至是終生的,但違心的誇獎可能適得其反。如何把握這個度呢?或者說誇孩子需要掌握那些藝術?
一、誇孩子的藝術核心
真心發現孩子每一點那怕微小的進步,再積極回應。切忌假、大、空。
二、例子:
我們機構裡有位女設計師,聊天時談到為什麼學畫畫時,說:小時在農村,小學時較搗蛋調皮那種,在課間,和其它二個同學到黑板上畫老師頭像。老師突然進教室,幾個來不及擦黑板溜回座位,等著被老師批評。
這是位語文老師,倒認真的看了黑板上畫自己的頭像,笑著說:我知道你們覺得我太嚴厲,畫得我凶神惡煞的……左邊這幅應是小楊同學畫的吧?畫的鼻子眼睛都很像,一看就知道畫我。我們班不小心可能會出個大畫家!
語文老師的話在小楊幼小的心田播下了希望和嚮往的種子。小楊回家很開心將此話務農的爸爸。爸爸很高興,以後省吃儉用省錢給女兒買材料學畫畫。
三、效果好的誇,和效果不好的誇
妻子弄了新發型,走到丈夫面前笑而不語。
丈夫一眼就注意到了髮型的變化,“咦?……新發型!好酷!”(關注具體的變化,或許丈夫覺得花哨的不適合,但沒直接說)
妻子:好看不?花了三百多呢
丈夫:這年紀還注重保持自己的優雅形象,很難得呢,我覺得很值(肯定她好的一面,表達對她愛美的支持),錢掙了就要花的。可能剛做好,髮型太曲,有點生硬,遲些應會變自然些,這樣和你的氣質就更配了……(委婉表達自己的期望)。下次去做頭髮,我也想和你一起去,我也要注意下形象,要不,襯不起你了。
如果丈夫沒正眼看一下妻子,等她問是不是好看時再應付式的機械誇獎“好看……好看”,估計她要忍著才不發脾氣。
四、建議這樣誇孩子
“你真聰明!”“你真棒!”這樣的效果並不好,孩子聽了不知道他做了那具體的值得你誇的事。
“你剛才做作業時很專注,都做了半小時了,比上次的時間長了”
“你摔跤後,我都覺得會很痛,你卻不哭……你真勇敢!我覺得以後可以保持媽媽了”
“張阿姨來我們家做客,你雖然沒和她打招呼,但我看到你和她點頭微笑了,媽媽見你越來越懂事講禮貌了,很高興。下次再見她時,你一定會和她打招呼的,是嗎?”
……
分享15年符合孩子天性的學習和親子教育方法,謝謝你關注 @速強畫說兒童教育
速強畫說兒童教育
無論何種年齡段何種身份的人,在見到熟人的孩子時,都會處於禮貌誇讚這個孩子真聰明,也許正是大人們這些客套似的話語,誤導了一大批孩子。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帶孩子出門最常聽到的這句話就是“這孩子真聰明”,但從看一眼就知道這孩子聰明,這眼力真如火眼金睛了!大人知道,其實不過是好聽的客套話罷了,可是孩子自我認知能力還沒完全成熟,對自我的認知是通過別人的評價來積累塑造起來的。就像一個人在照鏡子,別人都孩子評價的話語就猶如那面鏡子。因此,誇獎一個孩子是要講究方法的:
一是可以表揚孩子所付出的努力。當孩子通過一上午的努力,終於背誦過一篇短文時,你可以誇獎孩子:“孩子,你已背的滾瓜爛熟了,這與你一上午的朗讀是分不開的。”當孩子下書法課興高采烈地把春節對聯拿給你看時,你可以說:“孩子,這就是你堅持每晚練習書法的最好證明,寫得真不錯!”而不要簡單的誇孩子:“你真聰明!你真棒!”
二是可以表揚孩子的優秀品質。當孩子看你蹲著洗衣服,給你搬來板凳時;當你勞累了一天,孩子主動為你捶背時,你可以誇孩子:“你真孝順!”“百善孝為先”,孝順就是一項重要的優秀品質,需要大人提出來表揚。
三是可以表揚孩子做事情的態度。當孩子認真地完成一頁字帖,覺得很滿意拿給你看時,你應該誇獎她寫字帖的態度很認真,而不是單純的你真棒!
總之,無論是對自己孩子還是別人孩子,別老是誇獎聰明瞭,你能找一項具體的事情來稱讚,效果會好得多!不要因為你經常誇孩子聰明,影響了孩子的錯誤認知,這樣孩子自以為聰明,再做事情就不會付出更多努力了!
瑞媽銳言
每天三分鐘,讓你獲得一個心理知識,這裡是壹心理的3分鐘心理學。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為什麼誇孩子“聰明”其實是害了他?
本次分享內容來源於Dr.魏,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運動控制學博士,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把4歲的孩子分為兩組,一組事先告訴他們“你很聰明”,另一組告訴他們“你很努力”,然後再給出一系列不同難度的拼圖遊戲,讓他們自由選擇。
結果發現,“聰明”的孩子都表現得較為保守,傾向於選擇更容易的任務,而“努力”的孩子則傾向於選擇更難的任務。
換句話說,被誇聰明的孩子會躲避挑戰,而被誇努力的孩子會選擇挑戰。<strong>
為什麼呢?
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30年前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她提出了兩種心智模式:固定型心智和成長型心智。簡單來說,你認為自己的智力、能力等是固定不變的,還是可以通過後天努力來改變的?如果覺得是固定不變的,就是固定型心智;反之則是成長式心智。
心智模式,是你看待自己、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是我們時刻戴著的一副眼鏡,你完全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卻能改變甚至決定你看到這個世界的樣子。就像實驗中,孩子們正是因為不同的心智模式,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反應。
誇孩子“聰明”,等於是告訴孩子“你做得好,是因為你聰明”,這無形中會給孩子一種暗示——
我受表揚是因為聰明、有天賦,所以要想再被表揚,就要繼續表現出“聰明”的樣子。那怎麼辦?當然是選擇容易的任務,再次漂亮地完成。
相反,誇孩子“努力”,孩子會覺得,你最看重的是他的努力,而不是他多有天賦,所以要想繼續得到認可,就要繼續努力。所以,他會更願意選擇困難的任務。
一個簡單的不同措辭,就能造成孩子們截然不同的後續表現。 可見,這副看世界的“眼鏡”,往往是我們父母在不經意間給孩子選擇的。
所以,在表揚和批評孩子的時候,尤其要注意:
• 表揚孩子時,要表揚努力,而不是表揚天賦;表揚過程,而不是表揚結果;表揚成長,而不是表揚表現。
讓孩子知道你在乎的並不是他一時的表現,而是他能夠養成從錯誤中學習和成長的習慣,那才是真正關係到他一生成長的關鍵。
• 批評孩子時,第一要指出他哪裡錯了,第二不要放大錯誤行為,不要給孩子貼標籤,第三要告訴他如何改正。
如果既不告訴他哪裡錯了,也不告訴他如何改正錯誤,只是一味地說他不好,那就不叫批評,而是發洩情緒。這樣批評出來的孩子,長大後容易形成固定型心智模式,缺乏自尊和自信。
總結一下,心智模式決定了孩子看待世界的方式。無論表揚還是批評孩子,讓孩子知道你看重並不是他的天賦或一時表現,而是他的努力和成長,將會讓他受益終生。
那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這裡是壹心理3分鐘心理學。更多有趣有用心理知識,請關注公眾號【心理公開課】,還可以領取60節心理學入門精選課哦~壹心理
如果經常無原則地誇孩子聰明,不只不利於孩子成長,還有害。
誇孩子也是有方法的,不是說無論孩子做了什麼事,總是表揚他,就會讓他不斷地進步。實際上,當你總是無原則的地誇孩子時,會導致孩子驕傲自滿,經受不住考驗,一遇到挫折就撂挑子。
這是因為聰明通常是說孩子不用努力就表現出來的天賦,但實際上,每個孩子的成功都不可能單靠天賦,更需要堅持和勤奮。而孩子在家長的誇獎中會認為做什麼都很輕鬆,反而在遇到難題的時候不想堅持,會選擇逃避或是煩躁不安。
因此,誇孩子也要講究方法。
一是要表揚孩子努力而不是聰明。這樣能讓孩子更關注自己在過程中付出了多少,以後做事的時候更願意付出努力。
二是鼓勵孩子要怎樣做,而不是說他聰明什麼都能做到。有時候,孩子做得不好,你會說你很聰明,肯定能做好,結果他還是不知道如何做。所以家長要在鼓勵孩子的同時,告訴他們應該怎樣改進才行。
本頭條號擁有30餘位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背景的專家學者,將與活動號(微信公眾號:親子溝通如何說)一起,致力於推動有品質的親子溝通,“你問我答”功能已經開啟。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