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機器人,將成為中國結構調整新動能產生的抓手和起點

服务机器人,将成为中国结构调整新动能产生的抓手和起点

紅燒排骨、炒青菜、青椒小炒肉、番茄炒雞蛋...四菜一湯只要20分鐘就能出鍋,這不是什麼大廚正在表演美食節目,而是這幾日上海的盛會--第七屆中國(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以下簡稱“上交會”)上“味霸”炒菜機器人給前來參展的觀眾獻上的佳餚。

上交會將於今日閉幕,但此次上交會首設的服務機器人專區,除了上述的炒菜機器人,還有物流機器人、迎賓機器人等,讓不少市民體驗了一把“被機器人服務”的高科技生活感,回味無窮。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會長、商務部原部長陳德銘表示,服務機器人會成為中國結構調整新動能產生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抓手和起點。

最接近消費終端的產品,市場大有可為

據中國產業研究院的《2018-2024年服務機器人市場發展現狀調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預測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298.2億美元,其中,工業機器人168.2億美元,服務機器人92.5億美元,特種機器人37.5億美元。2013-2018年的平均增長率約為15.1%。這其中,服務機器人的增長備受矚目。

報告顯示,2018 年全球家用服務機器人、醫療服務機器人和公共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分別為 44.8 億美元、25.4 億美元和 22.3 億美元,其中家用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佔比最高達48%。

2015年,國務院頒佈的《中國製造2025》裡就提到了對於服務機器人發展的規劃:重點開發養老助殘、家政服務、社會公共服務、教育娛樂等消費服務領域機器人,重點開發醫療康復機器人,空間機器人,救援機器人,能源安全機器人,無人機等特種機器人。

家政服務、兒童教育、老人的陪伴以及更多的安防等等都需要大量的機器人,我並不瞭解這個專業,但是我可以講幾句話,我就代表著那些中國65歲以上的1.7億老人,希望其他更多更好的服務機器人為我們所用。

在此次上交會舉辦的第二屆人工智能-中國國際服務機器人創新發展大會中,陳德銘表示非常看好服務機器人這個市場,並希望有更多的落地場景出現。

“服務機器人說到底是一個接近最終端消費的產品,而中國是一個有14億人口的國家,我們的終端消費應該是全球最大的。”根據目前的統計,中國去年的消費總額大概是美國消費總額的95-96%。“相信今年我們的消費總量會超過美國,成為最大。”因此陳德銘表示,“服務機器人無論是家務、醫療或者是公共領域,都是一個極其廣闊的天地。”

“為我所用”,如何讓服務機器人更懂服務?

既然市場大有可為,那麼作為一線的市場實踐的企業們,應該遵循怎樣的戰略讓服務機器人更好地研發產品、更有效地落地呢?

根據上交會上舉辦的第二屆人工智能-中國國際服務機器人創新發展大會中各企業的發言,億歐總結了幾個觀點,供大家參考。

1、產品研發:人工智能+機器人結合

有句話說得好,

比人類更厲害的不是AI,而是掌握了AI的人類。為人類服務的服務機器人其實就是AI和機器人的結合。那麼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是什麼樣的關係?

小i機器人創始人兼CEO朱頻頻表示,人工智能的核心技術包括搜索、語音識別、語音理解、機器學習和大數據分析,“我們在這些技術的基礎之上構建不同的領域,通過不同的渠道把智能服務的能力提供給客戶。”

也就是說,企業在服務中發現,把人工智能的能力和每個領域的知識,和很多的硬件結合在一起,可以形成自助的、線下的服務模式。

“機器人就是人工智能最好的載體。”而服務機器人對人工智能的要求會比較高,“所以人工智能跟服務機器人的結合會非常好。”

2、場景落地:相互取捨,技術與業務場景開發

怎麼解決場景落地?

思嵐科技有限公司CEO陳士凱認為,這是一個

相互取捨的過程。“第一,我們要有技術能力,技術性能要達到適用於各種不同的場景。第二,需要為這些場景做研發週期,考慮以什麼樣合適的成本讓這個產品在實際的場景中落地,並且要業務層級開發。

因此,要把一個服務機器人真正在場景中落地,需要考慮各種各樣不同的技術做整合。在技術整合中,“不可能一家企業把什麼事都做了,所以每一家企業都有自己不同的側重點。”也就是會有業務和市場的細分。

另外陳士凱提到,這些實際的產品落地,我們都需要尊崇一個80-20原則。即80%的問題中的20%是核心理論,這些理論在傳統的學術界已經研究的很透徹,“但是放到真正的場景中有很多工程化的問題,這個工程化的問題就是服務機器人企業所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從理論,到實際,並不是一番風順的。

比如在室內環境中不能用的機器人,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如何為機器人做定位和導航?比如說傳統的做法是通過激光雷達,但是進口的激光雷達非常的昂貴。那麼如果我們自己要做一個定位導航的算法和基礎,可能開發週期也很長。

陳士凱說,“一些人工智能企業作為核心技術的提供商,需要考慮如何幫助大家縮短這個週期,讓產品更好、更快地進入到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基於服務機器人的發展趨勢,大會現場的不少企業在最後都提到了“出海”的佈局。“服務機器人出海對於我們來說是必然會做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