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口撓閣(舞蹈)(代縣)(民俗)

省級批次:省級第一批

國家級批次:國家級第二批

(摘自山西文化雲)

峨口撓閣是流傳於代縣峨口鎮及雁門關周邊地區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發源於郝街、西村、樓街一帶,後流傳至聶營、陽明饢等地。

撓閣由樂隊與表演隊兩部分組成。樂隊的樂器有鼓、嗩吶、笙等八種。表演隊伍一般由60架(組)左右撓閣組成,每架(組)2人(大人小孩各一人),特殊架(組)3人。小演員選五、六歲的漂亮小孩,妝扮成各種各樣的古裝戲劇人物,站立在特製的鐵架子上,用寬布帶綁縛固定好,再由體魄健壯、音樂感強的成年男子將小演員撓在肩上。樂曲響起,下面的壯漢邁粗獷沉穩的舞步,上面的小演員也翩翩起舞。在熱鬧的音樂聲中,小孩與壯漢配合默契;演員的情緒與音樂的氛圍也相得益彰。

峨口撓閣形象而集中地反映了古代州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追求和精神企盼,這種古老傳統的雜藝形式是天、地、人和諧共處的藝術典範,發掘、搶救、保護峨口撓閣,對提高當地人民群眾的整體素質,促進民族文化事業發展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