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清徐縣的徐溝背棍為何很出名?

太原晚報


每年正月十五,全國各地都會有各自的“社火”表演。社火,又叫“紅火”,每個地方的習俗有一定差異,但是基本內容相同。包含有彩車,舞龍、耍獅子,騎毛驢、劃旱船,鑼鼓、高蹺、背棍表演等…應有盡有,層出不窮,也曾是很多70、80後記憶中最美的回憶。

在作者的記憶中,小時候,每到正月十五或十六,都會成群結伴去看社火表演的。那時候,大人們舞的是國泰民安,物阜民豐;小孩子們看的是紅紅火火,鑼鼓喧天。

在所有的表演中,最受歡迎和關注的莫過於踩高蹺,和背棍。說到踩高蹺可能很多人都不陌生,但是說起“背棍”,很多人就叫不上名字了。

所謂背棍,一般由兩人表演。身強力壯的男子在下邊,肩背一種專制的三角形鐵架,鐵架下扎於腰,中擱於肩;上部為一個鐵插座。鐵插座上面固定著年齡幾歲的小女孩或小男孩。

作者記憶中,除了這種肩扛身背的,還有一種是固定在花車上的“背棍”,這樣小孩們就會舉在半空,好幾米高。現在想想,也還為那些孩子們感動。

背棍表演,在全國的民俗表演中並不少見。但名氣最大,最為人稱道的,還是位於山西清徐縣的徐溝背棍。徐溝背棍不僅歷史悠久,是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最早走出山西,走向世界的晉韻民俗。目前,每年的正月十六,清徐縣還會有此類表演。

據記載,早在1959年,徐溝的十根鐵棍、二十根背棍,就代表清徐縣參加了在省城太原舉行的新中國成立十週年遊行活動。

1981年,背棍、鐵棍還被搬上銀幕在全國放映,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無限讚譽;1991年徐溝背棍、鐵棍應邀赴深圳特區表演,演員們還曾受到國務院總理接見,非常榮耀。

1995年徐溝背棍、鐵棍藝術為《外國人看中國》大型紀錄片所採用,正式走出國門,向西方世界展示了中國鮮活的民俗藝術。2010年,徐溝背棍更是作為上海世博會,山西活動周的壓軸演出而驚豔世界。

現如今,在清徐當地還流傳著“南莊的火,太谷的燈,徐溝的背棍愛煞人。”這樣的民謠,據說這樣的民謠在清朝的時候已經開始流行,由此可以看出清徐背棍歷史,源遠流長。

據《清徐縣誌》記載,徐溝背棍始於明代。據說當時在元宵節鬧元宵時,孩子們多由大人頂在肩上觀看,於是有一位民間藝人,從中受到啟發,便把經過挑選的女娃娃們,精心化妝,由大人雙肩頂著,走上街頭表演。後來又用背棍綁在大人的背上,娃娃由雙肩升到棍的頂端,漸漸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

徐溝背棍是一項集戲劇內容之精華、舞蹈動作之飄逸、雕塑造型之優美、雜技驚險之玄妙、繪畫色彩之繽紛於一體的獨特的傳統民俗文化。每逢年正月十五,表演背棍成了徐溝人最熱衷的事情,也吸引著全中國,甚至全世界觀賞者的追捧。是文化的傳承,更是文化之驕傲。

讀者們,關於民間藝術“背棍”,大家有怎樣的看法和感想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哦~


文史道


“南莊的火、太谷的燈,徐溝的鐵棍愛煞人”太原清徐徐溝的“背鐵棍”是一項民間表演藝術。其博採眾長,汲取秧歌、高蹺等民間藝術的優點,形成了獨特的藝術形式,受到了人們喜愛。 “背鐵棍”又名“抬閣”、“走閣”,由兩人組成,下面的表演者為成年男子,肩背一種專制的三角形鐵架,鐵架下扎於腰,中部為鐵棍,上部為一個鐵插座。上面的表演者為六七歲大的孩童,隨著背鐵棍男子的步伐起伏,身著五彩戲裝的孩童,在歡樂的節奏中,長袖飄舞(腿是固定的,不能動),做出各種姿勢。

“背鐵棍”作為一項古老民俗活動,可以追溯到金大定二年(1162)。說起“背鐵棍”的起源,它和其它地區的民俗一樣,與神靈有關。而對於農耕為主的古代,靠天吃放的農民祈禱最多的莫過於求雨。

時遇大旱,農民便上廟求神祈雨,偶爾得雨便抬神遊行,以示謝恩。在抬神這天,人們還要抬上一男一女兩個小孩作為侍神的童男童女,當時人們稱之為“抬閣”,經過演變和發展,慢慢形成了現在的表演形式。目前,徐溝“背鐵棍”已獲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


太原晚報


徐溝,太原南大門,一馬平川,地肥水美,三河環繞,民風純僕。交通發達,建城有千餘年,素有縣小人才多之美名。徐溝背棍流傳千年,至今老少皆喜歡。


二鬼365


是因為有個焰火晚會。小店以南的老鄉大多都會這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