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鮮卑、突厥、蒙古的真實關係

匈奴是現代蒙古人和突厥人的共同祖先,匈奴帝國是蒙古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這是基本的歷史常識。

匈奴、鮮卑、突厥、蒙古的真實關係

2006年,在法國遺傳學家Christine Keyser-Tracqui的名為“Population origins in Mongolia:genetic structure analysis of ancient and modernDNA”的研究當中,用2,300年前的古匈奴貴族屍體與現在蒙古地區的蒙古人群體,以及現代安納托利亞的土耳其人群體進行的Y染色體、線粒體、常染色體脫氧核糖核酸分析。結果表明,古匈奴和當代蒙古人為延續世系,而現代土耳其人與蒙古人更多的是文化和語言學上的交流而非基因上的交流。

匈奴國末期被自然災害、內鬥折磨得逐漸衰敗,此時四周長期受匈奴欺辱的鮮卑、漢朝、烏孫、丁零、烏桓熱火朝天地進行反攻清算,鮮卑成為攻擊匈奴的主力。公元46年,由於鮮卑和其他民族長年地進逼,加上內亂不斷災荒不絕,曾經雄踞朔原的北匈奴被迫敗退到燕然山(今蒙古國杭愛山)和阿爾泰山地帶。其後奄奄一息的北匈奴又屢屢慘敗,最後由鮮卑國在匈奴國的原有領土上建立了強大的鮮卑國,60萬匈奴人融入鮮卑國,另有一部分匈奴西遷。

2007年的另一項名為“Genetic analyse sontheaff inities between Tuoba Xianbei and Xiongnu populations”的研究中,遺傳學者用拓拔鮮卑的mtDNA與匈奴進行對比,結果兩者高度吻合,證明匈奴與鮮卑的基因傳承關係。

突厥也是蒙古人種,高加索相貌是後來混入。所謂遊牧民族,就是到處遊蕩的放牧,今年在中國長城腳下放牧,過幾年草場鬧鼠災,蝗災或其他疫情時,就可能轉場去中亞草原了,再過十年中亞草原再鬧災時,可能就轉場去東歐草原了,一路掠奪人口,可能一個突厥男人在中國長城下放牧時搶了一箇中國女人生一個兒子是純蒙古人種,在中亞又掠奪了一個波斯女人生一個兒子是歐亞混血,十年後他歐亞混血的兒子在東歐又掠奪了一個俄羅斯女人生個孫子是純高加索人了,結果一家人蒙古人種,歐亞混血,歐洲人都有,最後沒準這個家族後裔就成土耳其人。

蒙古語和突厥語都源自突厥語,兩種語言底層都是相同的,兩種語言分化是突厥西遷後的事情,而突厥西遷前的固有詞彙,在當代蒙古語和當代土耳其語、烏茲別克語、維吾爾語是共同詞彙。

中國人說的“東胡”就是匈奴的另外一種古代名稱,中文是兩種表達,但是同一群人。原始突厥是匈奴裡的北匈奴一支,居住在貝加爾湖西邊,屬蒙古利亞類型,這個地方是蘇武牧羊之地,當時看管蘇武的匈奴人就是突厥人,貝加爾湖西岸跟西方人居住地很近,當時屬於高加索種人的塞種人遊牧地區跟此地接壤,所以突厥人在早期就混入高加索血統很正常,但那個時代突厥還是蒙古利亞人血統為主體的人群。

帖木兒時代,蒙古民族剛剛誕生,剛剛脫離了突厥別部概念,而突厥西遷也沒多長時間,那個時代的突厥人和蒙古人的關係,有點像今日的新加坡人和中國人的關係,屬於親屬的關係。

歷史上匈奴、突厥、蒙古同波斯的關係遠比同中國的關係要密切,匈奴、突厥的領土都是橫亙東亞中亞的,當時中亞居民是講波斯語的粟特人,塞種人等民族,這些民族也農耕民族,有富庶的城市群,匈奴、突厥人在東部邊界打中國,在西部邊界跟波斯語民族常年戰爭,並且匈奴經常直接管理中亞的波斯語城邦,而突厥更直接,突厥人則直接鳩佔鵲巢的搶奪了波斯語民族在中亞的城市,進而中亞的突厥人融入了波斯血統成為歐亞混血的穆斯林人群,所以波斯歷史書關於匈奴和突厥的記載遠比中國歷史詳細。

土耳其人和蒙古人一樣,原本也是信奉騰格里和薩滿,後來才皈依了真主。阿提拉屬於現在的蒙古和土耳其。

韃靼人一名,最早於西元5世紀出現於遊牧部族中(見“OtuzTatarBodu”,即“韃靼三十部”),其活動範圍在蒙古東北及貝加爾湖周圍一帶。韃靼人使用蒙古語,在蒙古部出現前,塔塔兒(韃靼)一詞代表說蒙古語的部族。13世紀初,這些蒙古突厥遊牧民族的不同群體成為蒙古征服者成吉思汗部隊的一部分,其後蒙古人與突厥人互相混雜在一起,因而入侵俄羅斯和匈牙利的蒙古軍隊,就被歐洲人統稱為韃靼人。

公元6世紀突厥汗國王族的長相,典型的蒙古人種

匈奴、鮮卑、突厥、蒙古的真實關係

成吉思汗時代是不存在蒙古民族的,成吉思汗本人是個突厥人,成吉思汗從來也不知道有個民族叫蒙古民族,因為蒙古民族形成是他死後的事,那個時代蒙古民族還沒誕生。

先有成吉思汗統一北亞草原突厥各部,建立蒙古國,蒙古國民開始自稱蒙古人,時間久了在共同的蒙古人認同下,才逐步誕生髮展固定下來了蒙古文明(含服飾文字宗教)等蒙古民族才誕生,這個先後順序要知道。成吉思汗西征,滅南宋的所謂蒙古人,準確定義是:蒙古國的人,而不是蒙古民族,因為那個時代蒙古國剛誕生,蒙古民族尚在形成初期,還沒有擺脫突厥別部概念。所以元帝國時代從中亞大量引進自己的伊斯蘭化的突厥親戚色目人來華一起統治中國人。

中國史書一直混淆蒙古人和突厥人的關係,真實的史實是:蒙古是突厥人的一支,屬於留守突厥人,突厥語和蒙古語在突厥西遷時才出現分裂,所以今天蒙古語的底層單詞比如牛羊馬這類的突厥時代就有的詞彙跟土耳其語一樣。帖木兒和成吉思汗時代突厥西遷不久,蒙古也剛剛脫離突厥別部概念,所以蒙古人只要西遷後皈依了伊斯蘭教,就演變成新的西遷突厥人。

蒙古人不是成吉思汗時代就一夜間從天上掉下來的,蒙古人自古就生活在蒙古高原,他們古代屬於北匈奴人的一支,屬於同屬北匈奴的突厥人,曾跟另外一個突厥部族土庫曼人一起生活並結成聯盟,中世紀突厥本部和土庫曼人西遷後,一部分突厥人留守了下來,成為後世的蒙古人。突厥西遷並非中國人所謂的被唐朝擊敗,唐朝之後的五代十國中突厥人的一支沙陀人還曾建立過後晉,後唐,後漢,北漢等幾個政權,突厥留守部族由多個部族組成,1162年留守突厥的蒙兀兒部裡誕生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統一了突厥西遷後分裂的北亞草原(當時蒙古人未誕生,所以還沒蒙古草原稱北亞草原或突厥草原),統一了北亞草原後,成吉思汗以蒙兀兒的名字命名新的統一帝國為蒙古,蒙古帝國建立後,北亞草原各留守突厥人都以蒙古為這個統一的民族名字,蒙古民族從此誕生,蒙古人就是留守突厥人,蒙古民族誕生前從北亞草原西遷的所有人都叫突厥人,蒙古民族誕生後西遷的蒙古人再伊斯蘭化後演變成新的西遷突厥人,會很自然的融入當地老突厥人中去。

突厥帝國建國前,突厥人(含蒙古人祖先)就叫匈奴人,屬於北匈奴人,古代遊牧民族和現在的俄羅斯一樣沒有人種概念,講同一種語言居住在各地的人們,在不同時代都以自己的政權名字自稱是什麼人,突厥人和蒙古人就是這麼誕生的,先有突厥帝國和蒙古帝國,後有突厥民族和蒙古民族,這個先後關係對農耕固定文化的漢人理解起來很困難,不論匈奴人,突厥人還是建國初期的蒙古人他們是一個語言群體,他們間一脈相承的關係並沒有割裂,不是中國人眼中的所謂“北方草原經常你來我往的更換民族”。

突厥屬於北匈奴人,突厥帝國建立後才誕生了突厥民族,蒙古屬於突厥,蒙古帝國建立後,才誕生了蒙古民族。打個中國人能理解的比喻:秦國屬於周朝人,秦人本是周朝西北地區的居民,秦人建立秦國後,秦民族才誕生,而劉邦屬於秦朝中原人,劉邦建立漢朝後,漢民族誕生,不論周人,秦人,漢人都是一脈相承的同一群體,漢人與匈奴/突厥/蒙古體系的區別是:漢人是農耕民族,自古定居在一塊地方輕易不遷移。而匈奴/突厥/蒙古體系民族是遊牧民族,居無定所,經常是本部遷移遊牧走了,強大的別部成為了新本部。

突厥蒙兀兒部大部分隨突厥本部西遷中亞,定居在河中地區東南部並且伊斯蘭化,就是蒙古爾斯坦地區,一部分蒙兀部留在了突厥草原(當時蒙古民族沒形成了,不叫蒙古草原),成吉思汗就是這部分的人。

帖木兒就是蒙古爾斯坦的伊斯蘭化突厥人,他祖先西遷前有與成吉思汗的祖先是親戚。

蒙古西征的地區,其實多是自己的同胞,西遷突厥人的地區,蒙古西征到多瑙河時,當地還居住著幾個西遷的突厥小部族,這些人日後演變成波黑人的祖先。

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紇、蒙古是一個國家的不同朝代,相當於中國的秦、漢、宋、明的傳承概念。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也是很多異族建立的政權,道理跟匈奴、突厥、回紇、蒙古是一個國家的不同朝代一樣。中國歷史上各朝代都是由不同民族建立,秦是戎狄;漢是楚南蠻;唐是鮮卑。至於遼金元清,根本就是純粹的外族國家了。

中國人一直強調中國的歷史統一性,而重點強調其他民族的不完整性,試圖給人一種錯覺:中國一直是一個統一體,而蒙古你來我往,主人經常更迭。而真實的史實是:蒙古也是本部遷移,別部當了新本部,人家也沒換主人,也是完整統一體的歷史進程。

而中國將其他民族的定義縮到無限小,把所謂“中華民族”的偽定義擴到無限大。現在中國官方把“中華民族”的大帽子往別人身上一扣,搞得很多民族都很鬱悶。眾所周知,“中華民族”有56個成員組成,而這56個民族包括蒙古族、俄羅斯族、哈薩克族、滿洲族、朝鮮族。那麼以此類推,既然中國境內的蒙古族、俄羅斯族、哈薩克族、滿洲族、朝鮮族都是中華民族,那麼俄羅斯的俄羅斯人和蒙古人、蒙古國的蒙古人、哈薩克斯坦的哈薩克人,這些人與我國的俄羅斯族、蒙古族、哈薩克族等都是同一個民族,所以按“中華民族”的可笑邏輯:全世界的俄羅斯人、蒙古人、哈薩克人、滿洲人和朝鮮人全部都是“中華民族”?

歷史上,中國經常被這些北方外國人滅了半壁江山甚至滅國,如果這些外國人是“少數民族”的話,歷史上那麼多南遷漢人都成阻礙祖國統一和抗拒民族融合的罪人了,楊家將、岳飛、文天祥也都成阻礙祖國統一和抗拒民族融合的罪人了。

因為中國很多少當代少數民族都跟匈奴/突厥有關係,外加現在突厥和蒙古民族主體都在境外,而且都有自己的母國,所以中國歷史書必須把匈奴/突厥和當代中國的很多民族割裂掉,千方百計的把匈奴/突厥納入所謂的“中國古代少數民族”,現代已經消失掉了。把匈奴/突厥打造成古代民族就跟當代很多少數民族沒有關係了,那些少民自然就成了所謂“中華民族“的幾十朵花了。

但是真實的史書和民族關係並不是這樣,匈奴/突厥的後代並沒滅絕。

中國千方百計的把匈奴/突厥納入古民族現在已經消失的人群,毫不猶豫的把講匈奴/突厥語言但在不同時代被漢字史書寫成不同稱呼的同一個人群或同一個人群中的一支,果斷的當做一個跟匈奴/突厥人完全沒關係的新民族,所以讀習慣了國際正常史書的外國人閱讀中國當代歷史書時,經常一頭霧水,“怎麼很多少民都好像從天上突然掉下來的,沒祖宗啊?”,“怎麼北亞草原經常更換主人啊,原來的主人一夜間都好像死光光了”。呵呵

並且中國當代史書還像韓國當代史書一樣固執的雷人,發明了很多讓讀習慣了正常史書的人噴飯的詞彙,比如“突厥化的蒙古人”,這個詞彙就跟“中國化的臺灣人”,“中國化的香港人”一樣雷人,但中國人卻認為很正常,因為他們不知道突厥和蒙古的真實關係,果斷的相信世界上有一種人叫“突厥化的蒙古人”。

突厥人原本就是跟今天蒙古人一樣的蒙古利亞類型人種,當代突厥人的語言相近,但人種分一下幾個集團:

【1】原始突厥人西遷中亞後,遊牧突厥人很少跟波斯人混血,主體還保留原始突厥人血統,還是蒙古利益類型的人種,比如:哈薩克人,吉爾吉斯人等民族。

【2】原始突厥人西遷中亞後混入波斯語諸民族的白種血統,農耕突厥人演變成歐亞混血的人種,比如:烏茲別克人,土庫曼人,維吾爾人等。

【3】歐亞混血人種的中亞伊斯蘭化突厥人繼續西遷,西遷的至高加索以西的歐亞混血突厥人混入了亞美尼亞人,希臘人血統,演變成白種人南歐型人種,比如:土耳其人,阿塞拜疆人等。

【4】歐亞混血人種和蒙古利亞人種的中亞伊斯蘭化的突厥人繼續北移,進入斯拉夫人的東歐,演變成東歐韃靼民族。韃靼人有兩個人種:斯拉夫人種的韃靼斯坦人,伏爾加韃靼人。歐亞混血人種的克里米亞韃靼人,西西伯利亞韃靼人。

長生天就是薩滿教,突厥人西遷前也是薩滿教徒拜長生天,成吉思汗是突厥人蒙兀兒部,他當然也是薩滿教徒。

長生天即蒙哥·騰格里,突厥語是ManguTangri,蒙古語是MongkeTangri

【安祿山】安祿山是突厥人,他兒時玩伴也是他日後的副手史思明也是突厥人,他們是同部族的老鄉。安祿山這個名字是土耳其語“戰鬥力”的意思,最初被翻譯成“阿犖山”或“扎犖山”,按照今天的翻譯方式應該是“亞力山大”,“安”這個姓是安祿山在其母改嫁於突厥軍官安延偃後冒用的姓。

【史思明】安史之亂的另一個始作俑者史思明也是突厥人,史思明本姓阿史那(Ashinas),他原名是阿史那·崒幹,這個名字在土耳其語的意思是“蒼色狼眼的狼”。

【石敬瑭】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本姓朱邪,屬突厥沙陀部(TurkeyCigil),該部就是突厥闕特勤碑提到九姓烏古斯(Oghuz),是古代西突厥最大的部族聯盟。突厥西遷後,在10世紀末,烏古斯改稱土庫曼(Turkmen)。

【李亞子】毛主席曾借用過一句古話“生子莫如李亞子”,李亞子暨李存勖,突厥沙陀人,後唐莊宗,生前實現了對中國北方的大部統一,以勇猛聞名。

安祿山,史思明,石敬瑭,李克用,李存勖都是土耳其語和漢語雙語使用者

就如同意淫“漢朝打敗匈奴導致匈奴西遷”一樣,中國人同樣意淫“唐朝打敗突厥導致突厥西遷”。其實動動腦子就會發現,唐朝都滅亡了,留守突厥人還有能力建立後晉後唐後漢北漢等幾個政權,突厥貴族石敬瑭都有出賣幽雲十六州的能力。而西遷的突厥本部勢力則更大,突厥西遷的真實情況是:當時中亞河中地區波斯人的龐大城市群被突厥人徹底拿下後,突厥人需要遷移大量人口去管理中亞的波斯城市群,而當代伊斯蘭化的突厥文明正是形成在中亞河中地區的前波斯人城市裡,河中地區是伊斯蘭突厥文化的發源地,在此之前在東方時,突厥人就是近代的蒙古人形象,是薩滿教徒而不是伊斯蘭。

唐末大亂天下最有實力的兩個集團就是突厥留守部族沙陀人和漢人朱溫集團,可見西遷的突厥本部實力更是了得,突厥留守部族沙陀人最終建立了後唐等政權。

列寧的祖父尼可萊·烏里揚諾夫出生在一個卡爾梅克蒙古農民家庭。祖母安娜·絲米爾諾娃是一個來自阿斯特拉罕的卡爾梅克女子。列寧的姓氏“烏里揚諾夫”在蒙古語中意為“水邊的白楊樹”。

過去的俄羅斯史學界通常把蒙古人統治的兩百多年的時間稱為“韃靼枷鎖”,但對這一時期-的看法卻不盡相同。其中,有些人對蒙古的統治持全盤否定態度。他們認為“蒙古的統治,是俄羅斯歷史上最具悲劇性的一頁,使俄羅斯脫離了歐洲大家庭”。但是,-也有人看法不同,如18—19世紀的歷史學家卡拉姆津,就主張“莫斯科的強大應該歸功於蒙古”。在當代學者中,以古米廖夫為代表,認為所謂的“韃靼枷鎖”-並不存在。相反,“俄羅斯與蒙古的聯合,使俄羅斯在與西方的爭鬥中,立於不敗之地”。今天,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俄羅斯的形成有明顯的當年蒙古的因素。1920年代,俄羅斯的-歐亞主義就說:“俄羅斯族人與西方不相干,與斯拉夫(Slavdom)也無關。”克柳切夫斯基和他的學生認為俄羅斯的統一,蒙古至少有一-半功勞。另一位歐亞主義哲學家特魯別茨科伊在他的經典著作《論俄羅斯文化中的圖蘭成份》指出莫斯科要感謝蒙古統治,俄羅斯政府制度也是蒙古式的。從本質上-說,俄羅斯是一個東正教蒙古國家。俄羅斯人的日常生活深受蒙古影響,有大量蒙古語借字、郵政、稅收、服飾也受蒙古影響,軍法制度也是從蒙古學的。

在蒙古四大汗國衰敗之後,前金帳汗國屬國的俄羅斯崛起並佔領了從前蒙古帝國中的相當一部分。俄國統治者曾經代表蒙古進行收-稅,因為蒙古人很少視察他們佔有的土地。今天,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俄羅斯的形成有明顯的--當年蒙古的因素。克柳切夫斯基和他的學生認為俄羅斯的統一,蒙古至少有一半功勞。另-一位歐亞主義哲學家特魯別茨科伊在他的經典著作《論俄羅斯文化中的圖蘭成份》指出莫斯科要感謝蒙古統治,俄羅斯在佔領喀山與阿斯特拉罕後才成為強國。在伊凡沙皇登基-時,俄羅斯宮廷中已有三分之一的人具有蒙古血統,俄羅斯政府的制度也是蒙古式的。從本--質上說,俄羅斯是一個東正教蒙古國家。俄羅斯人的日常生活深受蒙古影響,有大量蒙古-語借字、郵政、稅收、服飾也受蒙古影響,軍制與法制是從蒙古學的。

蒙古的喀山汗國、阿斯特拉汗國、西伯利亞汗國、克里米亞汗國、諾蓋汗國、藍帳汗國、白-帳汗國的蒙古貴族們後來供於俄羅斯公國,成為很多大公、王公貴族的姓氏起源。俄羅斯-曾有蒙古血緣的大公92個,50個王,13個公侯、300多個貴族姓氏。

根據弗朗西斯·福山的看法,俄羅斯的政府結構建立在傳統的蒙古式掠奪性方法之上。俄羅斯從未民主過。斯大林所採用的統治原則跟蒙古人一樣。而普京就是一個21世紀的蒙古人,而非其他。現在,因為俄羅斯還是一個富裕的國家,領頭的蒙古人意識-到為了獲得正統性和國民的愛戴,他必須分配出一部分財富。這就是現在低稅負和低負債的原因。由於上述原因,現在的俄羅斯抗議活動,我們必須讚賞和鼓勵的這-些活動,卻也無法打敗這個蒙古體系。

很多人誤以為唐朝是漢人建立的朝代,歷史上經常把唐朝跟漢朝並稱“漢唐”,這容易讓歷史知識欠缺的人產生誤解,尤其是在民族問題上。

那麼唐朝是農耕民族漢人建立的嗎?答案絕對是否定的,歷史資料證明:唐朝建立者的民族屬性毫無疑問是胡人(中國古代對北方和西方外國人的稱呼),即李唐王朝的統治者是遊牧民族的後代。一言以蔽之,唐朝是由遊牧民族建立的、經過高度漢化、但是仍保留民族特色的朝代。——這一點唐和遼相似。

一、唐王朝統治者家族的血統

唐王朝的血統已經清楚顯示出他們屬於突厥阿爾泰遊牧民族。當然這裡說的突厥人是當時北亞蒙古人種、信仰薩滿的突厥,也就是後世蒙古人的前身,而並不是現在伊斯蘭化且長相波斯化的那些突厥旁支。唐高祖李淵父系的七世祖名叫李暠,就是晉末張掖地區(月氏故地)西涼國的“涼武昭王”,西涼國是“鮮卑禿髮”,後為南匈奴單于沮渠蒙遜吞併。

《魏書·列傳》記載,西涼滅後李暠的後裔李翻投奔了阿爾泰山的柔然,曰:

“翻,字士舉(休屠),小字武疆(無者),奔伊吾(阿爾泰山),臣於蠕蠕(柔然汗國)。

李翻的兒子後來投奔了拓跋北魏,為“鎮西大將軍”,從此在北魏一朝“大享名器,世業不殞”,世襲貴族名號。

唐高祖李淵的祖父名叫李虎是西魏“八柱國”之一,另有“唐國公”稱號。西魏的“八柱國”與後世努爾哈赤的“八和碩”有一樣的文化內涵。

史載李虎娶妻“獨孤氏”,獨孤是西魏鮮卑帝族。李淵的皇后即李世民的生母也來自鮮卑,史稱“竇皇后”。李世民也娶妻鮮卑,稱“長孫氏”。唐帝室難覓一絲漢民族血緣成份。

淵起兵並非一人,這是與突厥始畢可汗聯手乾的。當時始畢可汗與李淵是君臣關係,他們可能還有血緣關係。史載李淵與始畢可汗有約,曰:“若入長安,民眾土地入唐公,金玉繒帛皆可汗有之”。他們聯手內侵,遵循著匈奴以來結盟南下的傳統。由於有突厥可汗的武力撐腰,李淵順利取得關中重地,突厥則滿載而歸。

二、唐太宗李世民會說突厥語

唐太宗李世民會說突厥語是明白無誤的。史書記載,唐高祖李淵時突厥頡利可汗率軍攻入渭水便橋,秦王李世民迎戰。在橋邊李世民屏退左右,單獨一人“與頡利可汗隔津而語,責以負約”。“太宗獨與頡利臨水交言,麾諸軍卻而陣焉”(《舊唐書》)。其時李世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還有誘之以利,於是突厥人抽身引退,並相約幾天後便橋再會。其後他們如約而至,“刑白馬,與頡利同盟於便橋之上”。

李世民說突厥語明矣,否則怎麼可能“臨水交言”呢?他們是完全的同類,他們說同樣的語言,有同樣的行為方式,有同樣的文化背景。《隋唐嘉話》說,單雄信曾呼李世民之弟李元吉為“胡兒”,李元吉小字亦叫三胡;《舊唐書》也說,李淵曾孫滕王李涉“狀貌類胡”,就是說其狀貌類同胡人。

史載突厥薛舉可汗及部下常與李世民共同圍獵,“太宗與之遊獵馳射,無所間然”,於是突厥部眾“鹹願效死”。如果李世民平時說漢語就不可能出現“無所間然”的情況。李世民頻頻狩獵,“狩與堯山”,“狩與岐山”,“狩與驪山”,不絕於史,這顯然是遊牧民族的生存方式。

李世民策劃宮廷政變,殺了哥哥太子李建成,奪得皇位,史稱“玄武門事變”。參與事變的五個主謀人物的姓名,也明白地顯示出民族背景:

長孫無忌,此人是後魏獻帝之兄的後代,與李世民祖先一樣也是世襲“柱國”,原姓拓拔,後改姓長孫,長孫無忌是唐太宗長孫皇后之兄。

房玄齡,此人是後魏鎮遠將軍的後代,與長孫皇后是同宗。

尉遲敬德,原為突厥一驍將,善騎射,後來歸降了李世民,成心腹。

屈突通,原為突厥將領,以勇武著稱,後歸降李世民,啜是“矢”的注音異寫,一種貴族稱號。

秦叔寶,此人悍勇異常,自稱“不習文法”,可能一個漢字也不識,一句漢語也不懂。

《闕特勤碑》中有這樣的話:“突厥的伯克們聽命了可汗,為之徵戰了50年,向東征戰到日出之地,直到靺鞨可汗之國,向西征戰到鐵門,降服了那裡的所有國家”。從另一個角度證明唐太宗依靠的是草原民族的軍事力量,在突厥人看來唐皇帝不過是入主漢人的突厥可汗。

當李世民還是秦王之時,他就與突厥貴族結為兄弟了,如突厥突利可汗(始畢可汗之子,頡利可汗之侄),西突厥大渡(韃靼)可汗,都是李世民的“安答”(蒙古語“兄弟”的讀音),這些可汗死訊傳來之時,太宗都為之擺朝舉哀。如果李世民不是突厥人就不會與之結拜,這是由遊牧文化的特質決定了的。

三、唐朝為什麼如此開放?

唐朝為什麼顯得比較開放?這跟唐朝建立者的民族成分有很大的關係。

史書記載唐王室屢現“亂倫”之象,太宗死後唐高宗便把太宗的美妾武則天擁為己有了。所謂“亂倫”是後人的說法,在唐高宗看來並無此嫌疑,“妻其後母”是遊牧民族的古老習俗,對於突厥出生的唐王室來說不存在道德障礙,乃是一種很自然的事。遊牧民族自古沒有守寡的傳統,故唐代公主再嫁也多。武則天的故事與清初皇太后下嫁多爾袞類似,在當事人看來並無不妥,完全符合風俗習慣。

李世民有廢太子名叫“承乾”,史載他學胡人椎髻,說胡語,吃胡食,愛慕突厥狼頭纛,甚至不願過宮廷生活,喜歡去草原遊牧,結果被廢黜。同樣的事情北魏也發生了,魏孝文帝太子元恂留戀草原竟不願南下,被迫南下後又擅自北上,孝文帝大怒,把他廢為庶人。兩個太子的行為已經清楚地反映出他們的民族背景。

我們看到唐初的“刺史”(地方軍政首領)為清一色的突厥人,並且都是世襲,那是遊牧民族固有的氏族軍事組織的影子,與遼金時代的“探馬赤軍”蒙元時代的“達魯花赤”非常相似,這種軍事制度並不來農耕文化。

唐太宗的身份首先是突厥可汗,其次才是中原人的皇帝,兩者主次分明,就像忽必烈首先是蒙古的大汗,其次才是中國的皇帝一樣。

唐太宗昭陵有14個蕃王石像,唐高宗乾陵有61個,這種立蕃王石像的葬制不是漢民族固有的葬制,那是突厥墓前立殺人石習俗延續。突厥可汗墓前立殺人石代表他生前殺死的敵方首領。《闕特勤碑》有這樣的話:“我為我父可汗立了殺人石,以無者可汗石列其首”。唐太宗立蕃王石像是對古老遊牧文化的認同和傳承。

《闕特勤碑》把“唐人”視作自己的遠房兄弟,告誡突厥子孫引以為戒,不要去走唐人的漢化之路,這從另一角度反映出他們存在血緣認同。而《闕特勤碑》的立碑者竟是唐朝皇帝,漢文碑文竟是唐玄宗所撰,又進一步說明了這個問題,碑文中有“結為父子”之語,如果沒有對突厥的認同就不會出現這種現象。

正因為唐朝皇帝是突厥血統,他們才會以極開放的心態面對中亞的遊牧民族國家,他們的眼光不侷限於中原,他們有興趣去開拓廣闊的東北和西北,那裡自古以來都是他們的活動區域。

我們看到唐朝與遊牧民族交往的那種深度和廣度是漢民族創建的朝代從未有過的,因為統治者的血緣對其基本國策必然產生深遠的影響,唐朝皇帝的遊牧民族血緣正是唐代開放大氣的深層原因。歷史上中國人一直在迴避唐朝皇帝的血統來源,因為不願看到大唐盛世與胡人的關係。當我們以此去閱讀和思考《舊唐書》的時候,許多問題就不再是問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