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名”幾近滅絕的東漢末年,為何都是單字?只因“複名”貧賤?

喜歡歷史的朋友大多熟讀《三國演義》,在這本書中的政治權謀與英雄好漢並存,為我們展示出三國期間的英雄傳記。不過細心的讀者會發現,為什麼在從東漢開始,一直到晉朝建立,三國演義中的所有人名幾乎都是單字的呢?僅有的三字的姓名,也多是諸葛亮、夏侯惇等複姓加單字。以東漢十三帝為例,從漢光武帝劉秀到最後的漢獻帝劉協,整整十三帝都是單名,這究竟是何緣故呢?

“複名”幾近滅絕的東漢末年,為何都是單字?只因“複名”貧賤?

如此大面積的單名,肯定是當時的社會對於單名的追捧,這種追捧是出自什麼原因呢?目前存在著兩種主流的說法,一是王莽改制,二是文化傳承。

在兩漢交接之際,中間存在了一個短命的王朝,那便是王莽的新朝,王莽在建朝之後崇尚古制,於是提出了“不得有二名”的政策。其實在王莽輔政的時候便提倡“去二名”。而“二名”的觀念深入人心還是通過了一次對比。王莽的長孫本名會宗,而王莽為了表示單字尊貴,於是將長孫改名為王宗,而因為王宗意圖篡位,事情敗露自殺,王莽又恢復了王會宗的稱呼,一前一後的對比便表現出“複名”的貧賤。

“複名”幾近滅絕的東漢末年,為何都是單字?只因“複名”貧賤?

王莽“去二名”的政策被後人沿襲,所以才會有東漢末年眾人皆單字的情況?但是實際上,新朝僅僅存在十五年的時候,最多一代人的時間,真的能夠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嗎?

在清朝著作《蠡勺編》中便出現了對王莽“去二名”的質疑,文中並沒有否認東漢、三國期間盛行單名,不過它認為導致出現單名的原因是因為傳承和避諱。作為百姓的姓名,是蘊含著濃厚的中華傳統文化的,換一句話說,名字作為個人的代稱,不僅僅寄託了上一代人的希望,而且也是下一代的人的傳承源,僅僅憑藉著王莽的政策是絕對不會撼動百姓心中的傳承的。

“複名”幾近滅絕的東漢末年,為何都是單字?只因“複名”貧賤?

從傳承的角度看,我國自從周朝來世,便大量的使用單名,這種對於單名的尊重是在潛意識中的,在商周乃至春秋戰國秦,皇帝基本上都是以單名為主,而且並不是僅僅有單名,人的稱呼是由姓、名、字、號四部分組成,以諸葛亮為例,姓諸葛、名亮、字孔明。稱呼的組成和現代的姓名是有所不同的,自然不能用現在的眼光評判。

“複名”幾近滅絕的東漢末年,為何都是單字?只因“複名”貧賤?

中國傳統文化歷經了數千年才形成,從上古的堯舜禹開始,崇尚單名便成為人們默認的規則,這種現象一直到了東晉時期,因為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才逐漸開始消散,經過南北朝時期的長期融合,對單名的尊崇才消散殆盡,此後的唐宋明便沒有這種單名尊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