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名”几近灭绝的东汉末年,为何都是单字?只因“复名”贫贱?

喜欢历史的朋友大多熟读《三国演义》,在这本书中的政治权谋与英雄好汉并存,为我们展示出三国期间的英雄传记。不过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为什么在从东汉开始,一直到晋朝建立,三国演义中的所有人名几乎都是单字的呢?仅有的三字的姓名,也多是诸葛亮、夏侯惇等复姓加单字。以东汉十三帝为例,从汉光武帝刘秀到最后的汉献帝刘协,整整十三帝都是单名,这究竟是何缘故呢?

“复名”几近灭绝的东汉末年,为何都是单字?只因“复名”贫贱?

如此大面积的单名,肯定是当时的社会对于单名的追捧,这种追捧是出自什么原因呢?目前存在着两种主流的说法,一是王莽改制,二是文化传承。

在两汉交接之际,中间存在了一个短命的王朝,那便是王莽的新朝,王莽在建朝之后崇尚古制,于是提出了“不得有二名”的政策。其实在王莽辅政的时候便提倡“去二名”。而“二名”的观念深入人心还是通过了一次对比。王莽的长孙本名会宗,而王莽为了表示单字尊贵,于是将长孙改名为王宗,而因为王宗意图篡位,事情败露自杀,王莽又恢复了王会宗的称呼,一前一后的对比便表现出“复名”的贫贱。

“复名”几近灭绝的东汉末年,为何都是单字?只因“复名”贫贱?

王莽“去二名”的政策被后人沿袭,所以才会有东汉末年众人皆单字的情况?但是实际上,新朝仅仅存在十五年的时候,最多一代人的时间,真的能够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吗?

在清朝著作《蠡勺编》中便出现了对王莽“去二名”的质疑,文中并没有否认东汉、三国期间盛行单名,不过它认为导致出现单名的原因是因为传承和避讳。作为百姓的姓名,是蕴含着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换一句话说,名字作为个人的代称,不仅仅寄托了上一代人的希望,而且也是下一代的人的传承源,仅仅凭借着王莽的政策是绝对不会撼动百姓心中的传承的。

“复名”几近灭绝的东汉末年,为何都是单字?只因“复名”贫贱?

从传承的角度看,我国自从周朝来世,便大量的使用单名,这种对于单名的尊重是在潜意识中的,在商周乃至春秋战国秦,皇帝基本上都是以单名为主,而且并不是仅仅有单名,人的称呼是由姓、名、字、号四部分组成,以诸葛亮为例,姓诸葛、名亮、字孔明。称呼的组成和现代的姓名是有所不同的,自然不能用现在的眼光评判。

“复名”几近灭绝的东汉末年,为何都是单字?只因“复名”贫贱?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了数千年才形成,从上古的尧舜禹开始,崇尚单名便成为人们默认的规则,这种现象一直到了东晋时期,因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才逐渐开始消散,经过南北朝时期的长期融合,对单名的尊崇才消散殆尽,此后的唐宋明便没有这种单名尊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