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名的由來---以“營”為名的地名

北京地名的由來---以“營”為名的地名

北京以“營”為名的地方有很多。

最資深的“營”,首推順義區的“高麗營”,是公元六四五年唐太宗親征高麗班師後,安置歸順唐朝的高麗將士及家屬的地方,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曆史。

遼、金時代,糧食經船運到京郊,在壩河碼頭換用駱駝馱載進城,因此在碼頭建有駱駝房。押運糧食的都是軍人,他們的營盤叫“駝房營”,在今酒仙橋地區的壩河南岸。

一二七二年,忽必烈建立元大都。如今在圓明園西側有個“騷子營”,曾是蒙古兵軍營,因漢人蔑稱蒙古兵為“騷韃子”而得名。

一三六八年,明朝朱元璋稱帝這年,大將軍徐達拿下元大都,派副將軍常遇春鎮守通州,留下了“常營”,在今通州區西鄰的管莊北部。常遇春是回族,常營至今還有不少回民。

一四○六年,明永樂皇帝發兵征伐安南國(即古代越南),蒐羅安南工匠七千多名參加營建北京城,安置在安南營居住,即今大柵欄地區的“大安瀾營衚衕”。其中有個安南人阮安,在正統年間還任過續建北京城的指揮官。

明朝末年,四川女將秦良玉,曾兩次入駐京城,防範八旗軍的攻掠。四川兵的駐地叫“四川營”,今菜市口東有“四川營衚衕”。

如今在雍和宮西邊,有個“五道營衚衕”,明朝是“武德衛營”駐軍之地,後轉音訛變為“五道營”。

清朝是距今最近的朝代,留下的“營”字地名更多。一六四四年,多爾袞率清軍佔領北京城,於六月十五日下達“清城令”,將內城漢人全部驅趕至外城及郊外,將內城(除皇城範圍)劃分為八塊,分駐清軍八旗,號稱“京旗”。

清初的八旗軍作戰以騎馬射箭為主,因此各旗都設有修造弓箭馬具的工匠營。雍正八年曾有諭旨,“五匠俱系出征、行圍所需,命定期考驗,其技藝不精者勒限學習”。

京旗五匠的構成為:弓匠一千一百一十八名,鐵匠一千一百一十三名,鞍匠四百四十七名,盔匠二百二十二名,銅匠二十三名(雍正時的編制。“匠”指師傅,徒弟、助手人數在外)。

現存的工匠營地名列舉數例:東直門內海運倉有北弓匠營衚衕,阜成門內福綏境有東、西弓匠衚衕;福綏境有鞍匠衚衕;蒲黃榆一帶有東鐵匠營,建國門內古觀象臺的附近有鐵匠營衚衕和盔甲廠衚衕;東城區炮局衚衕(清初的造炮廠)附近以前有銅廠衚衕。

至於城外留下的營的地名就更多了,例如:東營房衚衕,在工體西里;西養馬營衚衕,在金融街以北;南營房衚衕,在日壇公園以北;北營房中街,在阜成門外華聯商廈以西;來廣營鄉,成了北京最大的居住小區———望京;勇士營,在朝來農藝園以北,是“九門提督”下屬的五營之一;火器營,在海淀區藍靛廠北路,是火槍手駐地;船營,在昆明湖南岸,是“昆明湖八旗水師”駐地。因水師教官是福建來的,舊時稱南方人為“南蠻子”,所以附近還有個“蠻子營”,是福建教官們的駐地。

北京還有許地名雖不帶“營”字,但也和軍營有關,如香山以東的正藍旗、正白旗、紅旗村等都是清代雲梯部隊“香山健銳營”的駐地。還有德勝門外的教場口街,宣武門外的校場口衚衕,都是明清兩代的練兵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