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著名詩人有哪些鮮為人知的陰暗面?

我家在東北嘎啦


唐代詩人中有不少鮮為人知的陰暗面,今天講一個關於宋之問的故事吧。

宋之問是個很有才華的才子,他的詩歌存世量很多,我們熟悉的有《渡漢江》《靈隱寺》等,其中“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是流傳千古的名句。

初唐詩人宋之問

宋之問還是個帥哥,相貌堂堂,一表人才。宋之問生活在武則天時代,武則天好男寵,這位大詩人竟然親自向武則天推薦自己。但女皇嫌他有口臭,無情地拒絕了他,據說事後宋之問還多方治療,但都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影視劇中的武則天

宋之問有個外甥叫劉希夷,也是當時著名的詩人,劉希夷曾寫過一首《代悲白頭翁》的詩,其中有一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宋之問看上了這個句子,讓外甥讓給他。但是劉希夷也對這句詩非常得意,不肯割愛,於是宋之問讓人用土袋壓死了劉希夷。

由此可見,宋之問是個有才有貌但缺德的無恥小人,武周政權倒臺後,他被流放嶺南。《渡漢江》就是宋之問從貶所北歸,途徑漢江(襄陽附近的漢水)所寫,因為他做盡了壞事,擔心家人受到牽連,所以才“不敢問來人”。


民國年間那些事


王勃

寫出《滕王閣序》的天才詩人王勃,年輕時也放蕩不羈,幹過不少荒唐事。其中一件,可稱背信棄義的小人,不是一句“少年無知”就可以開脫的。

那一年,他到虢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南靈寶縣這個地方作參軍的小官。在此期間,一個名叫曹達的官奴,犯了死罪,到處逃匿。王勃開始或許是腦子一熱,挺講哥們情義、江湖義氣,收留了他。

(圖:張大千《李杜索句圖》,1945年畫)

但是,冷靜下來,他越想越怕,擔心受到牽連,犯窩藏之罪。正常做法,是偷偷放走人就是了,但王勃不是。他是生生把這位“朋友”給宰殺了。很快事情敗露,王勃被抓,初判死刑,但他運氣不錯,正碰上朝廷大赦,保住了一條小命,永遠被開除出公務員隊伍,而他老爸王福畤則因此被貶到交趾做縣令。

後來,王勃趕去交趾看望他父親,路上因緣湊巧碰上南昌滕王閣宴會,再途中溺水而亡,就是這個前因後果。事見新舊兩《唐書》。


楊炯

和王勃等人並稱“詩壇F4”的楊炯,寫《從軍行》真是感天動地,但其人,在史上其實有以“酷吏”著稱。

據《舊唐書》所記錄:“炯至官,為政殘酷,人吏動不如意,輒搒殺之。”就是說,楊炯同志在盈川即現在的浙江衢州這個地方做縣令時,對人非常殘暴,屬下有誰稍微不讓他不開森的,都是一頓暴打,血肉橫飛、皮開肉綻。《舊唐書》文約辭簡,當官打人這等小事情基本不提,而楊炯傳不過千字,卻專門提示,可見楊老師當年可能真是太過火了吧。

(圖:大唐詩人“朋友圈”)

另外,楊老師極度自戀。還是《舊唐書》揭他黑料:“又所居府舍,多進士亭臺,皆書榜額,為之美名,大為遠近所笑”,就是說他喜歡威風,自我感覺太好,走到哪裡都要題字,結果被人笑半死。

不過,他這個高雅的愛好,倒是被我們很多官員學到了,可謂“吾道不孤”。


宋之問

武則天主政前後的宋之問,是當時的大詩人,他的《渡漢江》中“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一句,傳唱千古,連我至今每每回老家,最會想到的唐詩,都是這一句。

但是這麼一個深情的詩人,同樣又以齷齪卑鄙留名,所以有人形容他“詩人中人品最爛,爛人中詩才第一”。他靠著投機鑽營、歌功頌德的功夫,從九品步步爬到了五品,自薦做武則天的男寵,結果沒被看上,據說,是因為武則天嫌棄他有口臭,害的他每天上朝都要口含雞舌香——那個時代的口香糖啦。

(圖:電視劇演繹中的宋之問)

後來,他投靠的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倒臺,他到處逃竄,幸被朋友王同皎收留。哪知道,有次王同皎與朋友張仲之在家中痛罵武三思,宋之問窗外聽到,就緊急向武三思告發。結果,王同皎等“五王”被“正法”,也許至死都不知道告密之人是誰。


王維

大詩人王維,在唐玄宗開元七年,即公元719年,那年他才19歲,金榜題名,高中狀元,從此一路開掛。但是他的狀元確是“走後門”,攀附“上層路線”而得來的。

王維出生山西太原,自小就是天才。他年輕時也熱衷仕進。很快,他也受到了歧王李範的賞識。但歧王沒有什麼政治野心,平淡度日,想扶助他但權力有限。當歧王意識到王維的抱負時,有意替他安排。

(圖:傳為王維所畫的絕世極品《江山雪霽圖》)

那時朝中最受皇帝唐睿宗寵愛的,是他的第九個女兒即九公主。於是,有天歧王專程拜訪九公主,並把王維打扮成樂工,懷中藏著幾首自己的得意詩,拎著琵琶,給九公主獻藝。王維一亮相,一彈曲,九公主就呆了,停下來問他來歷。王哥慌忙報上自己大名,並再呈上那幾首詩。九公主很滿意,說了句,“這次科考,如果你可以得到第一名,就算是對了”,這等於是一個承諾。

於是,毫無懸念地,王維大哥順利奪魁。


崔顥

寫出《黃鶴樓》這首名詩的崔顥大名鼎鼎,讓李白這樣自負的天才都說“崔顥題詩在上頭”,不敢落筆。現今湖北武昌黃鶴樓都敢收80元門票,崔顥的貢獻絕對第一,市政逢年過節不給他燒點紙錢,都有點不仁不義。

但老崔這人,在唐代,是入國史的“渣男”。《新唐書》這樣數落他,“崔顥者,亦擢進士第,有文無行。好蒱博,嗜酒。娶妻惟擇美者,俄又棄之,凡四五娶”,也就是說,他的罪名至少有三條:1,爛賭,2,濫酒,3,好色,始亂終棄——不斷娶老婆,惟一標準是漂亮,玩膩了就休掉,反反覆覆。

(圖:現今每日遊人如織的湖北武漢黃鶴樓)

所以,有人說,崔顥的傳記,是新舊唐書所有文人傳記中,寫得最奇怪的。沒一句好話,記載的都是“有文無行”的劣跡。

崔哥,您老是不是得罪權貴了呀?

2018,7,23,傍晚

感謝閱讀。會勉力堅持每天都寫三兩篇文史八卦、生活隨感、人物看法、影視評論等。歡迎關注本號、點贊鼓勵,若有其它看法,也歡迎大家留言批評——雖然我是不會改的。

劉愚愚


看到這個題目,有書君想給大家講兩個才華極佳,卻人品很渣的唐朝大詩人的故事。

一、曾作《憫農》詩的李紳

有書君記得小學一年級的課本上便有一首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告誡我們要好好愛惜糧食,不能隨意糟蹋。

《憫農》詩共兩首。另一首“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更是直擊時弊,敢於叫板統治者,實在是勇氣可嘉。

詩很通俗易懂。雖然過了千年,依然被廣為傳誦,讓我們深深地體會到了勞動者的不易。

那時候,因為這兩首詩,詩人李紳被人誣為作反詩。不過運氣好,卻意外地得到了明君的賞識,反而由此開始,職場開掛。

看到這裡,大家心想,作者李紳心繫底層勞動人民,必定是個一心為民的好官吧。然而,事實的真相,卻讓人大跌眼鏡。

1.熱衷權術,傲慢自大。

隨著官越做越大,李紳也漸漸的忘了為官的初衷。他熱衷於玩弄權術,享受被人奉承的感覺,並樂此不彼。

據《云溪友議》記載,他發跡前,常到李元將家中做客。

因為對方年齡比自己大,他便稱其為叔叔。而當他身為高官後,李元將自貶身份,欲與李紳以兄弟相稱,李紳卻極其傲慢,懶得搭理對方。直到其稱自己為孫子,李紳才勉強答應結交與他。

2.為官暴戾,濫殺無辜。

而他為官的暴戾,更是遠非“嚴苛”二字所能形容。

有一次,家僕與市民因為一點小事發生衝突,李紳竟不分青紅皂白,以極刑處置了雙方。要說是殺雞給猴子看吧,也未免太過了些。

關於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在他治下的百姓,生活真是苦不堪言。於是,許多人紛紛逃離。

而李紳居然得意洋洋的說:“怕什麼,百姓猶如稻穀,逃走的就像秕糠那樣無用,何不讓他隨風而去。能留得下來的,才是良民呢”。

瞧瞧,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反而怪罪於他人,這都什麼邏輯呀。

在他晚年任淮南節度使期間,秉性依然未改,反而變本加厲,濫施淫威。

比如,有人曾舉報,時任揚州縣尉的吳湘,有貪汙公款、強搶民女之嫌疑。李紳在未經周密調查時,即酷施刑罰,屈打成招,生生的將他送上了斷頭臺。

後來,此案得到了平冤昭雪。死去的李紳也受到了“削紳三官,子孫不得仕”的處罰,只可惜讓其子孫代為受過了。

凡此種種舉止,與當初口口聲聲要憫農愛農、以人為本的仁慈心腸的詩人之形象相去甚遠,又怎能不讓人對他的好感度大打折扣呢?

二、內線求升的宋之問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相信這句詩大家都耳熟能詳吧。有書君估計,會有許多在外漂泊的遊子,喜歡引用這句話發還鄉之感慨。

該詩是唐朝詩人宋之問所寫的《渡漢江》。全詩是這樣的:“嶺外音書絕,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短短二十個字,把遊子久別故鄉,終於回家的感受,十分傳神地刻畫了出來。勾起人一種心理上的共鳴,讓讀者無不讚嘆。

然而,這詩背後隱藏的故事又有多少人知道呢?估計卻鮮有人知了。下面,就讓有書君為大家說道說道。

1.為求榮華,卑躬屈膝。

話說這宋之問也是個風流倜儻,且才華了得的美男子。可是這樣的人,偏偏不肯憑自己的實力博取功名,卻妄圖走捷徑,快速升官發財。

你別說,這樣的門路,還真被他摸到了。原來,武則天當政期間,為了滿足自己的荒淫無度的私生活,專門設了個叫“控鶴府”的機構。說白了,就是養男寵的地方。

那當時武則天最寵幸誰呢?當然是張昌宗、張易之兄弟了。於是,宋之問挖空心思鑽到這兄弟倆身邊。

為了討好張易之,宋之問替他寫詩文,以獻媚皇上。他甚至伺候到給張端尿盆的地步,這文人的斯文真是掃地呀。

2.曲意奉承,奪得錦袍。

而他的努力也沒有白費,終於換來了女皇的寵信。

據說,那次武則天游龍門,一時興起,命一幫文人們創作應制詩,先成者賜以錦袍。

左史東方虯最先完成,得到了獎品。這時,宋之問也完詩。

武則天閱宋詩後,滿篇皆是歌功頌德之辭,不禁龍顏大悅,毫不猶豫地將原本賜給東方虯的錦袍收回來,讓宋之問穿上。君主本該無戲言,這“奪袍之愛”更凸顯了女皇的偏心。

於是,宋之問雖然有才學,但更憑著溜鬚拍馬的功夫,混成了北門學士。也就擁有了自由出入宮廷,直接面向女皇的特權。

這還不夠,他還妄圖憑自己的才貌,進一步親暱女皇。奈何武則天嫌棄他有口臭,而不堪接受。無奈,他只能悻悻然作罷。

3.陰險狡詐,恩將仇報。

後來武則天被逼退位,張氏兄弟被殺,宋之問也連坐遭貶,被髮配至嶺南。

而這個不老實的人確實也膽大包天,流放期間竟然偷偷的跑回家。

因為做賊心虛,這才有感而發,寫了這首《渡漢江》,實則是他真實心理的寫照,而非單純的懷念家鄉之作。

在潛逃的過程中,他藏匿於曾經的好友——張仲之家。一般的人,對於敢收留犯罪者,肯定是感恩戴德了。而宋之問,卻恩將仇報,將恩人出賣了。

原來,他無意中聽到了張仲之與王同皎合謀,欲殺害再度掌權的武三思。

他明白武三思的勢力如日中天,不如順勢攀上這棵大樹。於是,便將消息通報給了自己的哥哥,讓其代自己去告密。

事情敗露,恩人自然被殺害。而他,卻踩著別人的鮮血,再度獲得封賞。

他的所作所為,實在為當時的士人所不齒。

4.覬覦作品,嫉恨殺人。

更讓人瞠目結舌的是,作為一個無節操的文人,對別人的好作品,他也常懷覬覦之心。

比如,他對自己的外甥劉希夷的那首《代悲白頭吟》便十分喜歡。尤其是其中的兩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讓他大為讚賞,於是便想據為己有。

誰料劉希夷也是個視作品如生命的人,不肯輕易給予。這下可惹惱了宋之問,竟派人用土袋子將外甥活活壓死。

嗟乎,這樣的行為與禽獸又有何異?

以上就是有書君和大家聊的,唐朝兩位有名的詩人鮮為人知的陰暗面。竊以為,這樣的人渣,哪怕再有才華,也是會被眾人所唾棄的。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strong>


有書共讀


倒也說不上是陰暗面,人無完人嘛,誰還能沒有點黑歷史。我在這兒扒一下,首先聲明,都是野史傳說,大家圖個樂,不要較真。

殺人奪詩——宋之問


一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多麼深刻的故鄉之情,感動了一批又一批的來人。可是他為什麼怯,因為這貨是個逃犯!


宋之問這個人吶,一生還是幹了不少驚天地泣鬼神的壞事,唐朝有個詩人名叫劉希夷,是宋之問的外甥,人年輕小夥子寫了一首詩,題曰《代悲白頭翁》,想著舅舅也是個大詩人,拿去給舅舅看一下唄。

老宋拿著外甥的詩稿,讀到其中一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時候,整個人都震驚了,這特麼簡直是神來之筆,我老宋辛苦一輩子怕也寫不出來這麼牛的句子了吧!


於是老宋就一門心思想著要把這句詩搶過來,自己冠個名,劉希夷肯定不同意啊,老宋眼珠一轉,給人劉希夷殺了。


你現在看這首《代悲白頭翁》,有些詩集上還掛著宋之問的名字。這找誰說理去。

不僅如此,宋之問作為一個大詩人,正遇上了喜歡文人的武則天當政,老宋又一門心思攀附權貴,直接舔皇帝肯定行不通,於是他就去舔武皇的男寵張氏兄弟,另一邊整天給武則天寫詩歌功頌德,但就是沒機會上龍床。原因只有一個——口臭。


後來武則天嗝屁,曾經跪舔的人肯定跑不脫,宋之問就這樣被流放,老宋一看這還得了,於是當了逃犯,即將回到家鄉的時候,便寫下了那句千古不朽的詩。


有文無行——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連李白都拜服的一首詩。


崔顥這個人吶,流傳下來的詩不多,精品就只這一首,但這就足夠了,《唐詩三百首》中更把這首《黃鶴樓》列為七律之首,足見詩人對這首詩的崇拜。

不過崔顥的人品恐怕真是不咋的,《新唐書·文藝》中有這麼一段記述:


崔顥者,亦擢進士第,有文無行。好蒱博,嗜酒。娶妻惟擇美者,俄又棄之,凡四五娶。終司勳員外郎。初,李邕聞其名,虛舍邀之,顥至獻詩,首章曰:“十五嫁王昌。”邕叱曰:“小兒無禮!”不與接而去。

有文無行,意思是這人有才但是沒有品格,人生有三大愛好:賭博、喝酒、美人。更過分的是,娶了美人回家,玩夠了就拋棄,又娶又棄,不亦樂乎。


後來為了見李邕,寫了一首《十五嫁王昌》,李邕一看,覺得這人有病,就沒見他。

大燕偽官——王維


詩佛王維,佛系青年,即使放在今天,也應該是非常吃香的。


王維年輕的時候參加科舉,一出道就考上了狀元,真是羨煞旁人。當然了,根據民間傳說,這其中玉真公主幫了不少忙。


皆因為王維有才人又帥,玉真公主初見就愛上了他,並且順利推倒,在後來很長一段時間裡,王維成了玉真公主的小三。但玉真公主30多歲,在青春年少的王維看來畢竟是個老年人,於是王維瞞著公主,娶了媳婦兒。


你拿著老孃的錢去泡別的妞兒,這不作死嘛?貶官貶官!

書要簡短,中間的故事揭過不提,時間來到“安史之亂”,那年安祿山攻破長安,叛軍抓住了王維,誰都知道這是個牛人,就硬塞給他一個官當,王維被迫授偽職。


雖然不是心甘情願叛國,但也確實不是什麼光彩事,先當小三,後當偽官,這人生兩大汙點,是洗不乾淨了。



也可自話


看到這個題目,一下子想到了白居易。其實也不是他有多麼陰暗,不過是文人的通病,言行不一致,在他身上的表現比較突出罷了。

如果從詩的角度來說,白居易是我最喜歡的詩人之一,他實在是有太多厲害的詩句可以打動人心。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頑強;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絢麗;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的愜意;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落寞……

當時學他的詩,老師說他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還說他寫詩十分通俗易懂,寫完詩就找不識字的老太太讀給她聽,直到她們都可以聽懂自己寫的是啥才罷休。而《賣炭翁》裡兩鬢蒼蒼十指黑,心憂炭賤願天寒等句,一個關心人民疾苦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而“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一句讓我一度以為白居易是一個掙扎在溫飽線上的貧寒文人,所以他才能夠如此感同身受。同樣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不就是有一段時間生活極其困難嗎,所以才能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的呼喚。


然而後來了解了一下白居易,發現他人與詩並不怎麼相配,與他的名字倒是蠻相配的,就是到哪都易居。白居易出生官宦之家,少年時就特別努力好學,智商也高,那個才情是止不住的就流溢出來。比如十六歲他就寫出離離原上草的詩句,註定了他在詩歌的道路上可以走很遠。當然了,白居易的人生目標可不止寫詩那麼單一,更主要的是當官。他當過好多官,比如什麼左拾遺,江州司馬,蘇州刺史,杭州刺史,翰林學士等等。就是在這些任上,他寫出了眾多憂國憂民的詩句,也有很多華麗多彩的篇章。

然而呢,白居易一邊是憂國憂民,一邊當著官,一邊也悠然享受。這一點也許跟當時社會風氣有關,白居易也毫不避諱,在詩歌裡有關歌姬的詩句就有十幾處,他的好基友元稹是個風流大渣男,兩人對於這風月之事都是有特別愛好的。可以去想象一個畫面,一個粗布文人,在田間悲天憫人,寫了很多反映社會現實的詩句,沒過一會兒,他就換上衣服去找什麼小蠻、樊素、玲瓏、盼盼……對於人間疾苦,他不過是看到了,寫下來,要說感同身受,那是不可能了,有好多樂子可以享受呢。

其實呢,白居易開始擔任過左拾遺的官,就是專門進諫的,那會兒的白居易還是比較積極努力工作的,頻繁的進諫甚至導致當時的唐憲宗極為不快。而後期的白居易官場受挫,似乎是看開了,一切放飛自我,流連於美酒歌姬之間,悠悠自得。而且白居易晚年事佛,曾經花費巨資修繕香山寺,長期在寺院居住,所以他自號香山居士。於是乎,一邊悲天憫人,一邊享樂,一邊事佛的香山居士出現了。



其實唐朝風氣開放,男女之事在皇室都十分隨意,狎妓在文人中盛行,白居易此舉在當時十分正常,比他稍晚一些的杜牧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不過幼時對他現實主義詩人的身份根深蒂固,一直把他想象成一個憂國憂民貧苦文人的形象,所以落差才會這麼大。

其實放眼整個文學史,真正做到人如其文的文學家是極少數,優秀的文學家有著對生活極其敏銳的洞察力和妙筆生花,自己卻極少跟筆下形象吻合。寫罪惡的不會犯罪,寫貧困的不會貧困,寫神話的也不會神秘。作品是作品,文學家是文學家,兩者往往沒有多麼深刻的內在聯繫。


一覽眾河小


我來說一個,大家應該都背過這首《憫農》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小時候讀,常常被感動,農民伯伯確實很辛苦啊。進而想到,寫出這首詩的人一定是個很同情勞動人民,而且很愛惜糧食的人吧。甚至是個苦哈哈吧。

不存在的!

這首詩的作者叫李紳,安徽人士,唐朝的宰相。曾爺爺當過中書令,曾經陪唐高宗讀過書。

那李紳這個人怎麼樣呢?他本人長得很矮,有個外號叫短李,六歲的時候父親去世了,由母親撫養長大。後面考中了進士,安排他去國子監當助教,他不去,跑到南方遊玩,給鎮海軍節度使李琦當掌書記,就是大秘。

李琦後面造了反,起事後一個月仆街,老婆入宮當宮女,其中一個叫鄭氏的被皇帝唐憲宗臨幸後生了一個兒子叫李忱,李忱後面當了皇帝,這又是另一個傳奇了,我在頭條號的圖文已經介紹過了。

李琦為人非常跋扈,別人也不敢勸,就只有李紳敢勸。後面觸怒李琦被關了起來,因為這,反而因禍得福,沒有受李琦的牽連。後面還召入京,當了宰相。可見,人一開始還不錯的。但當了大官之後,他李大爺就不是他大爺了。

有一天,劉禹錫到李紳家做客,李紳擺了很豐富的宴,席間還有美女作陪,劉禹錫還看上了一位,李紳很大方,當場讓美女去陪劉詩人,劉禹錫寫了一首感謝詩: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詩名叫做《贈李司空妓》

李司空就是李紳,李紳還有家奴的。可見,絕不是什麼樸素的人。綜合來看,唐朝公務員待遇高,各種灰色收入不少,會寫詩的還有各種外快,所以生活是很奢侈的。

所以,不要以為人家寫了憫農詩,就真的以為詩人是一個苦哈哈。

人家才不會真的擔心什麼盤中餐。


腦洞歷史觀


玄宗時期的詩人,有一些經歷了安史之亂,在亂世中,果腹尚做不到,如何能獨善其身呢?有這麼兩位,就因此在私德上染上了一些汙點。這兩位就是王維和杜甫。



當然,主要是王維。杜甫是低級官吏,即使被抓了也沒有把他當回事,於是順利逃脫了。但王維不是,王維當時是正五品官員,職位是給事中,負責批覆奏章文案。儘管當時他不是玄宗的核心成員,甚至出逃的時候都沒有帶他,他只能倉促跟著大隊伍逃跑,但是還是被抓了。王維的問題在於有才,才名遠播,年輕時曾一舉登科,名滿天下。被抓之後,安祿山對他青眼有加,力邀他留在洛陽做官。

王維自知左右為難,於是使用了一些避忌的手段,比如故意服用瀉藥,讓自己腹瀉不止,從而裝病不出,還裝聾作啞,時而裝瘋賣傻,讓安祿山沒有辦法,於是他被軟禁在寺廟當差。

在國恥面前,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儘管他並沒有實際意義的出山、為叛黨服務,但是依然算是投降叛軍,並在叛軍治下苟活,這成了他一生的汙點,或者說是陰暗面。

由於他並沒有實際為叛軍出力,因此這樣的苟活只能算私德有虧,不少人還是給予了理解,連唐肅宗也沒有給他多少懲罰,只是象徵性地貶官了事。之後,王維在仕途上更平順了起來,但是安史之亂,還是成為他一生揹負的包袱和不大不小的汙點


大先生的故紙堆


大詩人王維,不是王維有陰暗面,是被別人造成了心理陰影!

王維被稱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被後世人推崇為“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維是人才”。同時王維還精通音律,善書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而且王維是英俊瀟灑,相貌堂堂。真是文有文采,人有人才,大唐朝的少女殺手。結果被唐睿宗李旦的女兒玉真公主看上了,之後就是聯合歧王給王維設局下套,合起來唱雙簧,通過宴席酒會,玉真公主推倒“強暴”了王維,並長期要王維當小三。要是公主年輕專一也就算啦,王維當個駙馬也不錯,可是公主是三十多歲的熟女,比王維大很多,她既然能推倒王維,也能推倒別人,對王維這種恃才傲物,十分驕傲的的人來說就是莫大的恥辱,但在統治階級的玉真公主面前也是無力反抗,自此事件對他的刺激是相當的大,從此他的心中就充滿了揮之不去的陰影。所以王維後來在妻子死後沒有在續絃,而是自己獨居30年,後半生的生活基本上都是留戀山水、看破紅塵、痴迷禪宗。可以是被公主包養的黑暗經歷一會纏繞著王維,成為心裡永遠的痛。



說完王維再來說說白居易,樂天先生那也是年少成名,在大唐赫赫有名的人物呀。被後世稱為“詩王”一生作詩3000多首,一首《長恨歌》更是曠世經典,並且長壽,活到七十多!除了寫詩,樂天先生最喜歡的就是檢查紅燈區的經營狀況,特別是在杭州當官的時候,那真是流連忘返,而且還有個好基友陪著他,大詩人兼渣男元稹,他倆是出入杭州各大紅燈區,被稱為“元白”。樂天先生歲數大了也非常愛玩,真是老夫聊發少年狂,家裡姬妾成群,“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說的就是他的兩位愛妾樊素和小蠻。這兩個小妾據說就是樂天先生在杭州紅燈區包養的。他不僅自己玩,還喜歡開派對,大家一起玩,他非常羨慕牛僧孺一個打十個的風采,還問他要過鍾乳(傳說可以壯陽),有詩為證:“鍾乳三千兩,金釵十二行。妒他心似火,欺我鬢如霜。”後來樂天先生身體漸漸被掏空啦,晚年辭官定居在洛陽龍門香山,開始吃齋唸佛,自稱香山居士。沒事就和其他八個和他一樣的退休老幹部們一起作詩喝酒,號稱“九老會”。白居易死的時候把所有遺產都捐給了龍門香山寺!



青竹小築


元稹有一個疑似黑點。

他寫過一本《鶯鶯傳》,裡面的主人公張生對崔鶯鶯一見傾心,於是想方設法接近,最後通過崔鶯鶯的侍女紅娘,兩人見面,互相愛慕,到了私定終身,共赴雲雨的程度。但後來張生果斷分手,把崔鶯鶯拋棄了。

按說上過床之後再甩人,這在古代已經是很渣的行為了,但張生不同於他人的無恥之處在於,他對此毫無愧意,反倒理直氣壯,振振有詞的為自己辯解:“崔鶯鶯這種天生尤物我降不住,當年商周兩代國家,尚且因為妲己、褒姒的原因滅亡。我要跟她在一塊,說不定出什麼事。所以還是分了吧。”

"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於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貴,乘寵嬌,不為雲,不為雨,為蛟為螭,吾不知其所變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據百萬之國,其勢甚厚。然而一女子敗之,潰其眾,屠其身,至今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勝妖孽,是用忍情。"

後人考證,這篇故事裡的張生,很有可能是元稹的夫子自道。但畢竟沒有鐵證,所以只算個疑似黑點吧。

雖然張生是個渣,但拋開人物道德,單從藝術水平上來看,元稹《鶯鶯傳》是一篇很優秀的唐傳奇,因此後人對這個故事很感興趣。

但張生這人物是必須得改的。所以後來人就把《鶯鶯傳》加以修改,增添,形成了古代有名的一本戲劇——《西廂記》。歷代《西廂記》不止一個版本,公認寫得最好,也是我們提起《西廂》時候默認的,是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也稱“王西廂”。

和原版《鶯鶯傳》不同,《西廂記》改成了喜劇收尾,圓滿結局。這也是古代群眾們喜聞樂見的。誰都想看HE,對吧。

《西廂記》中的名段——

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 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北門猿


人是複雜動物,所以人人都有陰暗面,只是多少不同。光鮮外表之下有多少陰暗的東西誰也不知道。

宋之問是唐初著名詩人,才學極高,因才學受到武則天欣賞,但是宋之問人品實在不怎麼樣,特別擅長趨炎附勢、投機鑽營而且賣友求榮。

作為武則天的面首,張易之自然深受武則天寵幸,於是宋之問果斷和張易之成了好哥們。後來武則天去世,張易之兄弟被殺。與張易之恨不得穿一條褲子的宋之問自然也牽涉其中。為了避禍,宋之問逃到朋友張仲之家裡。在張仲之家避禍時聽到了張仲之要謀殺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聽到這個秘密的宋之問對收容他的朋友張仲之毫無感激之情和感恩之心,反而讓人告密。結果張仲之被殺,他卻升了官。實在是無恥。

拍馬溜鬚,趨炎附勢,賣友求榮也就算了,最讓人髮指的是他為了一句詩竟然殺了自己的外甥。他的外甥劉希夷寫了一首詩,詩中有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十分絕妙。宋之問看後想佔為己有,遭到了劉希夷的拒絕。結果宋之問為了得到這兩句詩竟然把自己的外甥用土袋子給壓死了。真是禽獸不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