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著名诗人有哪些鲜为人知的阴暗面?

我家在东北嘎啦


唐代诗人中有不少鲜为人知的阴暗面,今天讲一个关于宋之问的故事吧。

宋之问是个很有才华的才子,他的诗歌存世量很多,我们熟悉的有《渡汉江》《灵隐寺》等,其中“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初唐诗人宋之问

宋之问还是个帅哥,相貌堂堂,一表人才。宋之问生活在武则天时代,武则天好男宠,这位大诗人竟然亲自向武则天推荐自己。但女皇嫌他有口臭,无情地拒绝了他,据说事后宋之问还多方治疗,但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影视剧中的武则天

宋之问有个外甥叫刘希夷,也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刘希夷曾写过一首《代悲白头翁》的诗,其中有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宋之问看上了这个句子,让外甥让给他。但是刘希夷也对这句诗非常得意,不肯割爱,于是宋之问让人用土袋压死了刘希夷。

由此可见,宋之问是个有才有貌但缺德的无耻小人,武周政权倒台后,他被流放岭南。《渡汉江》就是宋之问从贬所北归,途径汉江(襄阳附近的汉水)所写,因为他做尽了坏事,担心家人受到牵连,所以才“不敢问来人”。


民国年间那些事


王勃

写出《滕王阁序》的天才诗人王勃,年轻时也放荡不羁,干过不少荒唐事。其中一件,可称背信弃义的小人,不是一句“少年无知”就可以开脱的。

那一年,他到虢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灵宝县这个地方作参军的小官。在此期间,一个名叫曹达的官奴,犯了死罪,到处逃匿。王勃开始或许是脑子一热,挺讲哥们情义、江湖义气,收留了他。

(图:张大千《李杜索句图》,1945年画)

但是,冷静下来,他越想越怕,担心受到牵连,犯窝藏之罪。正常做法,是偷偷放走人就是了,但王勃不是。他是生生把这位“朋友”给宰杀了。很快事情败露,王勃被抓,初判死刑,但他运气不错,正碰上朝廷大赦,保住了一条小命,永远被开除出公务员队伍,而他老爸王福畤则因此被贬到交趾做县令。

后来,王勃赶去交趾看望他父亲,路上因缘凑巧碰上南昌滕王阁宴会,再途中溺水而亡,就是这个前因后果。事见新旧两《唐书》。


杨炯

和王勃等人并称“诗坛F4”的杨炯,写《从军行》真是感天动地,但其人,在史上其实有以“酷吏”著称。

据《旧唐书》所记录:“炯至官,为政残酷,人吏动不如意,辄搒杀之。”就是说,杨炯同志在盈川即现在的浙江衢州这个地方做县令时,对人非常残暴,属下有谁稍微不让他不开森的,都是一顿暴打,血肉横飞、皮开肉绽。《旧唐书》文约辞简,当官打人这等小事情基本不提,而杨炯传不过千字,却专门提示,可见杨老师当年可能真是太过火了吧。

(图:大唐诗人“朋友圈”)

另外,杨老师极度自恋。还是《旧唐书》揭他黑料:“又所居府舍,多进士亭台,皆书榜额,为之美名,大为远近所笑”,就是说他喜欢威风,自我感觉太好,走到哪里都要题字,结果被人笑半死。

不过,他这个高雅的爱好,倒是被我们很多官员学到了,可谓“吾道不孤”。


宋之问

武则天主政前后的宋之问,是当时的大诗人,他的《渡汉江》中“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句,传唱千古,连我至今每每回老家,最会想到的唐诗,都是这一句。

但是这么一个深情的诗人,同样又以龌龊卑鄙留名,所以有人形容他“诗人中人品最烂,烂人中诗才第一”。他靠着投机钻营、歌功颂德的功夫,从九品步步爬到了五品,自荐做武则天的男宠,结果没被看上,据说,是因为武则天嫌弃他有口臭,害的他每天上朝都要口含鸡舌香——那个时代的口香糖啦。

(图:电视剧演绎中的宋之问)

后来,他投靠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倒台,他到处逃窜,幸被朋友王同皎收留。哪知道,有次王同皎与朋友张仲之在家中痛骂武三思,宋之问窗外听到,就紧急向武三思告发。结果,王同皎等“五王”被“正法”,也许至死都不知道告密之人是谁。


王维

大诗人王维,在唐玄宗开元七年,即公元719年,那年他才19岁,金榜题名,高中状元,从此一路开挂。但是他的状元确是“走后门”,攀附“上层路线”而得来的。

王维出生山西太原,自小就是天才。他年轻时也热衷仕进。很快,他也受到了歧王李范的赏识。但歧王没有什么政治野心,平淡度日,想扶助他但权力有限。当歧王意识到王维的抱负时,有意替他安排。

(图:传为王维所画的绝世极品《江山雪霁图》)

那时朝中最受皇帝唐睿宗宠爱的,是他的第九个女儿即九公主。于是,有天歧王专程拜访九公主,并把王维打扮成乐工,怀中藏着几首自己的得意诗,拎着琵琶,给九公主献艺。王维一亮相,一弹曲,九公主就呆了,停下来问他来历。王哥慌忙报上自己大名,并再呈上那几首诗。九公主很满意,说了句,“这次科考,如果你可以得到第一名,就算是对了”,这等于是一个承诺。

于是,毫无悬念地,王维大哥顺利夺魁。


崔颢

写出《黄鹤楼》这首名诗的崔颢大名鼎鼎,让李白这样自负的天才都说“崔颢题诗在上头”,不敢落笔。现今湖北武昌黄鹤楼都敢收80元门票,崔颢的贡献绝对第一,市政逢年过节不给他烧点纸钱,都有点不仁不义。

但老崔这人,在唐代,是入国史的“渣男”。《新唐书》这样数落他,“崔颢者,亦擢进士第,有文无行。好蒱博,嗜酒。娶妻惟择美者,俄又弃之,凡四五娶”,也就是说,他的罪名至少有三条:1,烂赌,2,滥酒,3,好色,始乱终弃——不断娶老婆,惟一标准是漂亮,玩腻了就休掉,反反复复。

(图:现今每日游人如织的湖北武汉黄鹤楼)

所以,有人说,崔颢的传记,是新旧唐书所有文人传记中,写得最奇怪的。没一句好话,记载的都是“有文无行”的劣迹。

崔哥,您老是不是得罪权贵了呀?

2018,7,23,傍晚

感谢阅读。会勉力坚持每天都写三两篇文史八卦、生活随感、人物看法、影视评论等。欢迎关注本号、点赞鼓励,若有其它看法,也欢迎大家留言批评——虽然我是不会改的。

刘愚愚


看到这个题目,有书君想给大家讲两个才华极佳,却人品很渣的唐朝大诗人的故事。

一、曾作《悯农》诗的李绅

有书君记得小学一年级的课本上便有一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告诫我们要好好爱惜粮食,不能随意糟蹋。

《悯农》诗共两首。另一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更是直击时弊,敢于叫板统治者,实在是勇气可嘉。

诗很通俗易懂。虽然过了千年,依然被广为传诵,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劳动者的不易。

那时候,因为这两首诗,诗人李绅被人诬为作反诗。不过运气好,却意外地得到了明君的赏识,反而由此开始,职场开挂。

看到这里,大家心想,作者李绅心系底层劳动人民,必定是个一心为民的好官吧。然而,事实的真相,却让人大跌眼镜。

1.热衷权术,傲慢自大。

随着官越做越大,李绅也渐渐的忘了为官的初衷。他热衷于玩弄权术,享受被人奉承的感觉,并乐此不彼。

据《云溪友议》记载,他发迹前,常到李元将家中做客。

因为对方年龄比自己大,他便称其为叔叔。而当他身为高官后,李元将自贬身份,欲与李绅以兄弟相称,李绅却极其傲慢,懒得搭理对方。直到其称自己为孙子,李绅才勉强答应结交与他。

2.为官暴戾,滥杀无辜。

而他为官的暴戾,更是远非“严苛”二字所能形容。

有一次,家仆与市民因为一点小事发生冲突,李绅竟不分青红皂白,以极刑处置了双方。要说是杀鸡给猴子看吧,也未免太过了些。

关于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在他治下的百姓,生活真是苦不堪言。于是,许多人纷纷逃离。

而李绅居然得意洋洋的说:“怕什么,百姓犹如稻谷,逃走的就像秕糠那样无用,何不让他随风而去。能留得下来的,才是良民呢”。

瞧瞧,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反而怪罪于他人,这都什么逻辑呀。

在他晚年任淮南节度使期间,秉性依然未改,反而变本加厉,滥施淫威。

比如,有人曾举报,时任扬州县尉的吴湘,有贪污公款、强抢民女之嫌疑。李绅在未经周密调查时,即酷施刑罚,屈打成招,生生的将他送上了断头台。

后来,此案得到了平冤昭雪。死去的李绅也受到了“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处罚,只可惜让其子孙代为受过了。

凡此种种举止,与当初口口声声要悯农爱农、以人为本的仁慈心肠的诗人之形象相去甚远,又怎能不让人对他的好感度大打折扣呢?

二、内线求升的宋之问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相信这句诗大家都耳熟能详吧。有书君估计,会有许多在外漂泊的游子,喜欢引用这句话发还乡之感慨。

该诗是唐朝诗人宋之问所写的《渡汉江》。全诗是这样的:“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短短二十个字,把游子久别故乡,终于回家的感受,十分传神地刻画了出来。勾起人一种心理上的共鸣,让读者无不赞叹。

然而,这诗背后隐藏的故事又有多少人知道呢?估计却鲜有人知了。下面,就让有书君为大家说道说道。

1.为求荣华,卑躬屈膝。

话说这宋之问也是个风流倜傥,且才华了得的美男子。可是这样的人,偏偏不肯凭自己的实力博取功名,却妄图走捷径,快速升官发财。

你别说,这样的门路,还真被他摸到了。原来,武则天当政期间,为了满足自己的荒淫无度的私生活,专门设了个叫“控鹤府”的机构。说白了,就是养男宠的地方。

那当时武则天最宠幸谁呢?当然是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了。于是,宋之问挖空心思钻到这兄弟俩身边。

为了讨好张易之,宋之问替他写诗文,以献媚皇上。他甚至伺候到给张端尿盆的地步,这文人的斯文真是扫地呀。

2.曲意奉承,夺得锦袍。

而他的努力也没有白费,终于换来了女皇的宠信。

据说,那次武则天游龙门,一时兴起,命一帮文人们创作应制诗,先成者赐以锦袍。

左史东方虬最先完成,得到了奖品。这时,宋之问也完诗。

武则天阅宋诗后,满篇皆是歌功颂德之辞,不禁龙颜大悦,毫不犹豫地将原本赐给东方虬的锦袍收回来,让宋之问穿上。君主本该无戏言,这“夺袍之爱”更凸显了女皇的偏心。

于是,宋之问虽然有才学,但更凭着溜须拍马的功夫,混成了北门学士。也就拥有了自由出入宫廷,直接面向女皇的特权。

这还不够,他还妄图凭自己的才貌,进一步亲昵女皇。奈何武则天嫌弃他有口臭,而不堪接受。无奈,他只能悻悻然作罢。

3.阴险狡诈,恩将仇报。

后来武则天被逼退位,张氏兄弟被杀,宋之问也连坐遭贬,被发配至岭南。

而这个不老实的人确实也胆大包天,流放期间竟然偷偷的跑回家。

因为做贼心虚,这才有感而发,写了这首《渡汉江》,实则是他真实心理的写照,而非单纯的怀念家乡之作。

在潜逃的过程中,他藏匿于曾经的好友——张仲之家。一般的人,对于敢收留犯罪者,肯定是感恩戴德了。而宋之问,却恩将仇报,将恩人出卖了。

原来,他无意中听到了张仲之与王同皎合谋,欲杀害再度掌权的武三思。

他明白武三思的势力如日中天,不如顺势攀上这棵大树。于是,便将消息通报给了自己的哥哥,让其代自己去告密。

事情败露,恩人自然被杀害。而他,却踩着别人的鲜血,再度获得封赏。

他的所作所为,实在为当时的士人所不齿。

4.觊觎作品,嫉恨杀人。

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作为一个无节操的文人,对别人的好作品,他也常怀觊觎之心。

比如,他对自己的外甥刘希夷的那首《代悲白头吟》便十分喜欢。尤其是其中的两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让他大为赞赏,于是便想据为己有。

谁料刘希夷也是个视作品如生命的人,不肯轻易给予。这下可惹恼了宋之问,竟派人用土袋子将外甥活活压死。

嗟乎,这样的行为与禽兽又有何异?

以上就是有书君和大家聊的,唐朝两位有名的诗人鲜为人知的阴暗面。窃以为,这样的人渣,哪怕再有才华,也是会被众人所唾弃的。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strong>


有书共读


倒也说不上是阴暗面,人无完人嘛,谁还能没有点黑历史。我在这儿扒一下,首先声明,都是野史传说,大家图个乐,不要较真。

杀人夺诗——宋之问


一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多么深刻的故乡之情,感动了一批又一批的来人。可是他为什么怯,因为这货是个逃犯!


宋之问这个人呐,一生还是干了不少惊天地泣鬼神的坏事,唐朝有个诗人名叫刘希夷,是宋之问的外甥,人年轻小伙子写了一首诗,题曰《代悲白头翁》,想着舅舅也是个大诗人,拿去给舅舅看一下呗。

老宋拿着外甥的诗稿,读到其中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时候,整个人都震惊了,这特么简直是神来之笔,我老宋辛苦一辈子怕也写不出来这么牛的句子了吧!


于是老宋就一门心思想着要把这句诗抢过来,自己冠个名,刘希夷肯定不同意啊,老宋眼珠一转,给人刘希夷杀了。


你现在看这首《代悲白头翁》,有些诗集上还挂着宋之问的名字。这找谁说理去。

不仅如此,宋之问作为一个大诗人,正遇上了喜欢文人的武则天当政,老宋又一门心思攀附权贵,直接舔皇帝肯定行不通,于是他就去舔武皇的男宠张氏兄弟,另一边整天给武则天写诗歌功颂德,但就是没机会上龙床。原因只有一个——口臭。


后来武则天嗝屁,曾经跪舔的人肯定跑不脱,宋之问就这样被流放,老宋一看这还得了,于是当了逃犯,即将回到家乡的时候,便写下了那句千古不朽的诗。


有文无行——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连李白都拜服的一首诗。


崔颢这个人呐,流传下来的诗不多,精品就只这一首,但这就足够了,《唐诗三百首》中更把这首《黄鹤楼》列为七律之首,足见诗人对这首诗的崇拜。

不过崔颢的人品恐怕真是不咋的,《新唐书·文艺》中有这么一段记述:


崔颢者,亦擢进士第,有文无行。好蒱博,嗜酒。娶妻惟择美者,俄又弃之,凡四五娶。终司勋员外郎。初,李邕闻其名,虚舍邀之,颢至献诗,首章曰:“十五嫁王昌。”邕叱曰:“小儿无礼!”不与接而去。

有文无行,意思是这人有才但是没有品格,人生有三大爱好:赌博、喝酒、美人。更过分的是,娶了美人回家,玩够了就抛弃,又娶又弃,不亦乐乎。


后来为了见李邕,写了一首《十五嫁王昌》,李邕一看,觉得这人有病,就没见他。

大燕伪官——王维


诗佛王维,佛系青年,即使放在今天,也应该是非常吃香的。


王维年轻的时候参加科举,一出道就考上了状元,真是羡煞旁人。当然了,根据民间传说,这其中玉真公主帮了不少忙。


皆因为王维有才人又帅,玉真公主初见就爱上了他,并且顺利推倒,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王维成了玉真公主的小三。但玉真公主30多岁,在青春年少的王维看来毕竟是个老年人,于是王维瞒着公主,娶了媳妇儿。


你拿着老娘的钱去泡别的妞儿,这不作死嘛?贬官贬官!

书要简短,中间的故事揭过不提,时间来到“安史之乱”,那年安禄山攻破长安,叛军抓住了王维,谁都知道这是个牛人,就硬塞给他一个官当,王维被迫授伪职。


虽然不是心甘情愿叛国,但也确实不是什么光彩事,先当小三,后当伪官,这人生两大污点,是洗不干净了。



也可自话


看到这个题目,一下子想到了白居易。其实也不是他有多么阴暗,不过是文人的通病,言行不一致,在他身上的表现比较突出罢了。

如果从诗的角度来说,白居易是我最喜欢的诗人之一,他实在是有太多厉害的诗句可以打动人心。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绚丽;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惬意;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落寞……

当时学他的诗,老师说他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还说他写诗十分通俗易懂,写完诗就找不识字的老太太读给她听,直到她们都可以听懂自己写的是啥才罢休。而《卖炭翁》里两鬓苍苍十指黑,心忧炭贱愿天寒等句,一个关心人民疾苦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而“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一句让我一度以为白居易是一个挣扎在温饱线上的贫寒文人,所以他才能够如此感同身受。同样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不就是有一段时间生活极其困难吗,所以才能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唤。


然而后来了解了一下白居易,发现他人与诗并不怎么相配,与他的名字倒是蛮相配的,就是到哪都易居。白居易出生官宦之家,少年时就特别努力好学,智商也高,那个才情是止不住的就流溢出来。比如十六岁他就写出离离原上草的诗句,注定了他在诗歌的道路上可以走很远。当然了,白居易的人生目标可不止写诗那么单一,更主要的是当官。他当过好多官,比如什么左拾遗,江州司马,苏州刺史,杭州刺史,翰林学士等等。就是在这些任上,他写出了众多忧国忧民的诗句,也有很多华丽多彩的篇章。

然而呢,白居易一边是忧国忧民,一边当着官,一边也悠然享受。这一点也许跟当时社会风气有关,白居易也毫不避讳,在诗歌里有关歌姬的诗句就有十几处,他的好基友元稹是个风流大渣男,两人对于这风月之事都是有特别爱好的。可以去想象一个画面,一个粗布文人,在田间悲天悯人,写了很多反映社会现实的诗句,没过一会儿,他就换上衣服去找什么小蛮、樊素、玲珑、盼盼……对于人间疾苦,他不过是看到了,写下来,要说感同身受,那是不可能了,有好多乐子可以享受呢。

其实呢,白居易开始担任过左拾遗的官,就是专门进谏的,那会儿的白居易还是比较积极努力工作的,频繁的进谏甚至导致当时的唐宪宗极为不快。而后期的白居易官场受挫,似乎是看开了,一切放飞自我,流连于美酒歌姬之间,悠悠自得。而且白居易晚年事佛,曾经花费巨资修缮香山寺,长期在寺院居住,所以他自号香山居士。于是乎,一边悲天悯人,一边享乐,一边事佛的香山居士出现了。



其实唐朝风气开放,男女之事在皇室都十分随意,狎妓在文人中盛行,白居易此举在当时十分正常,比他稍晚一些的杜牧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过幼时对他现实主义诗人的身份根深蒂固,一直把他想象成一个忧国忧民贫苦文人的形象,所以落差才会这么大。

其实放眼整个文学史,真正做到人如其文的文学家是极少数,优秀的文学家有着对生活极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妙笔生花,自己却极少跟笔下形象吻合。写罪恶的不会犯罪,写贫困的不会贫困,写神话的也不会神秘。作品是作品,文学家是文学家,两者往往没有多么深刻的内在联系。


一览众河小


我来说一个,大家应该都背过这首《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小时候读,常常被感动,农民伯伯确实很辛苦啊。进而想到,写出这首诗的人一定是个很同情劳动人民,而且很爱惜粮食的人吧。甚至是个苦哈哈吧。

不存在的!

这首诗的作者叫李绅,安徽人士,唐朝的宰相。曾爷爷当过中书令,曾经陪唐高宗读过书。

那李绅这个人怎么样呢?他本人长得很矮,有个外号叫短李,六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由母亲抚养长大。后面考中了进士,安排他去国子监当助教,他不去,跑到南方游玩,给镇海军节度使李琦当掌书记,就是大秘。

李琦后面造了反,起事后一个月仆街,老婆入宫当宫女,其中一个叫郑氏的被皇帝唐宪宗临幸后生了一个儿子叫李忱,李忱后面当了皇帝,这又是另一个传奇了,我在头条号的图文已经介绍过了。

李琦为人非常跋扈,别人也不敢劝,就只有李绅敢劝。后面触怒李琦被关了起来,因为这,反而因祸得福,没有受李琦的牵连。后面还召入京,当了宰相。可见,人一开始还不错的。但当了大官之后,他李大爷就不是他大爷了。

有一天,刘禹锡到李绅家做客,李绅摆了很丰富的宴,席间还有美女作陪,刘禹锡还看上了一位,李绅很大方,当场让美女去陪刘诗人,刘禹锡写了一首感谢诗: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诗名叫做《赠李司空妓》

李司空就是李绅,李绅还有家奴的。可见,绝不是什么朴素的人。综合来看,唐朝公务员待遇高,各种灰色收入不少,会写诗的还有各种外快,所以生活是很奢侈的。

所以,不要以为人家写了悯农诗,就真的以为诗人是一个苦哈哈。

人家才不会真的担心什么盘中餐。


脑洞历史观


玄宗时期的诗人,有一些经历了安史之乱,在乱世中,果腹尚做不到,如何能独善其身呢?有这么两位,就因此在私德上染上了一些污点。这两位就是王维和杜甫。



当然,主要是王维。杜甫是低级官吏,即使被抓了也没有把他当回事,于是顺利逃脱了。但王维不是,王维当时是正五品官员,职位是给事中,负责批复奏章文案。尽管当时他不是玄宗的核心成员,甚至出逃的时候都没有带他,他只能仓促跟着大队伍逃跑,但是还是被抓了。王维的问题在于有才,才名远播,年轻时曾一举登科,名满天下。被抓之后,安禄山对他青眼有加,力邀他留在洛阳做官。

王维自知左右为难,于是使用了一些避忌的手段,比如故意服用泻药,让自己腹泻不止,从而装病不出,还装聋作哑,时而装疯卖傻,让安禄山没有办法,于是他被软禁在寺庙当差。

在国耻面前,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尽管他并没有实际意义的出山、为叛党服务,但是依然算是投降叛军,并在叛军治下苟活,这成了他一生的污点,或者说是阴暗面。

由于他并没有实际为叛军出力,因此这样的苟活只能算私德有亏,不少人还是给予了理解,连唐肃宗也没有给他多少惩罚,只是象征性地贬官了事。之后,王维在仕途上更平顺了起来,但是安史之乱,还是成为他一生背负的包袱和不大不小的污点


大先生的故纸堆


大诗人王维,不是王维有阴暗面,是被别人造成了心理阴影!

王维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被后世人推崇为“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同时王维还精通音律,善书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而且王维是英俊潇洒,相貌堂堂。真是文有文采,人有人才,大唐朝的少女杀手。结果被唐睿宗李旦的女儿玉真公主看上了,之后就是联合歧王给王维设局下套,合起来唱双簧,通过宴席酒会,玉真公主推倒“强暴”了王维,并长期要王维当小三。要是公主年轻专一也就算啦,王维当个驸马也不错,可是公主是三十多岁的熟女,比王维大很多,她既然能推倒王维,也能推倒别人,对王维这种恃才傲物,十分骄傲的的人来说就是莫大的耻辱,但在统治阶级的玉真公主面前也是无力反抗,自此事件对他的刺激是相当的大,从此他的心中就充满了挥之不去的阴影。所以王维后来在妻子死后没有在续弦,而是自己独居30年,后半生的生活基本上都是留恋山水、看破红尘、痴迷禅宗。可以是被公主包养的黑暗经历一会缠绕着王维,成为心里永远的痛。



说完王维再来说说白居易,乐天先生那也是年少成名,在大唐赫赫有名的人物呀。被后世称为“诗王”一生作诗3000多首,一首《长恨歌》更是旷世经典,并且长寿,活到七十多!除了写诗,乐天先生最喜欢的就是检查红灯区的经营状况,特别是在杭州当官的时候,那真是流连忘返,而且还有个好基友陪着他,大诗人兼渣男元稹,他俩是出入杭州各大红灯区,被称为“元白”。乐天先生岁数大了也非常爱玩,真是老夫聊发少年狂,家里姬妾成群,“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说的就是他的两位爱妾樊素和小蛮。这两个小妾据说就是乐天先生在杭州红灯区包养的。他不仅自己玩,还喜欢开派对,大家一起玩,他非常羡慕牛僧孺一个打十个的风采,还问他要过钟乳(传说可以壮阳),有诗为证:“钟乳三千两,金钗十二行。妒他心似火,欺我鬓如霜。”后来乐天先生身体渐渐被掏空啦,晚年辞官定居在洛阳龙门香山,开始吃斋念佛,自称香山居士。没事就和其他八个和他一样的退休老干部们一起作诗喝酒,号称“九老会”。白居易死的时候把所有遗产都捐给了龙门香山寺!



青竹小筑


元稹有一个疑似黑点。

他写过一本《莺莺传》,里面的主人公张生对崔莺莺一见倾心,于是想方设法接近,最后通过崔莺莺的侍女红娘,两人见面,互相爱慕,到了私定终身,共赴云雨的程度。但后来张生果断分手,把崔莺莺抛弃了。

按说上过床之后再甩人,这在古代已经是很渣的行为了,但张生不同于他人的无耻之处在于,他对此毫无愧意,反倒理直气壮,振振有词的为自己辩解:“崔莺莺这种天生尤物我降不住,当年商周两代国家,尚且因为妲己、褒姒的原因灭亡。我要跟她在一块,说不定出什么事。所以还是分了吧。”

"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乘宠娇,不为云,不为雨,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

后人考证,这篇故事里的张生,很有可能是元稹的夫子自道。但毕竟没有铁证,所以只算个疑似黑点吧。

虽然张生是个渣,但抛开人物道德,单从艺术水平上来看,元稹《莺莺传》是一篇很优秀的唐传奇,因此后人对这个故事很感兴趣。

但张生这人物是必须得改的。所以后来人就把《莺莺传》加以修改,增添,形成了古代有名的一本戏剧——《西厢记》。历代《西厢记》不止一个版本,公认写得最好,也是我们提起《西厢》时候默认的,是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也称“王西厢”。

和原版《莺莺传》不同,《西厢记》改成了喜剧收尾,圆满结局。这也是古代群众们喜闻乐见的。谁都想看HE,对吧。

《西厢记》中的名段——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北门猿


人是复杂动物,所以人人都有阴暗面,只是多少不同。光鲜外表之下有多少阴暗的东西谁也不知道。

宋之问是唐初著名诗人,才学极高,因才学受到武则天欣赏,但是宋之问人品实在不怎么样,特别擅长趋炎附势、投机钻营而且卖友求荣。

作为武则天的面首,张易之自然深受武则天宠幸,于是宋之问果断和张易之成了好哥们。后来武则天去世,张易之兄弟被杀。与张易之恨不得穿一条裤子的宋之问自然也牵涉其中。为了避祸,宋之问逃到朋友张仲之家里。在张仲之家避祸时听到了张仲之要谋杀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听到这个秘密的宋之问对收容他的朋友张仲之毫无感激之情和感恩之心,反而让人告密。结果张仲之被杀,他却升了官。实在是无耻。

拍马溜须,趋炎附势,卖友求荣也就算了,最让人发指的是他为了一句诗竟然杀了自己的外甥。他的外甥刘希夷写了一首诗,诗中有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十分绝妙。宋之问看后想占为己有,遭到了刘希夷的拒绝。结果宋之问为了得到这两句诗竟然把自己的外甥用土袋子给压死了。真是禽兽不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