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惊人的违约舰”的旧日本海军“最上”级重巡洋舰


“最上”级重巡洋舰(日文:もがみ,英文:Mogami),原本是日本海军为了避开军备条约限制建造的一级轻巡洋舰,后来通过换装主炮变身成为重巡洋舰。

1922年,英国、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签定了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各海军强国主力舰建造,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列强海军军备竞赛的势头,但对巡洋舰以下辅助舰艇的数量没有限制。

因此各缔约国开始重点发展建造巡洋舰以下的其他舰艇,日本建造了妙高级和高雄级共八艘万吨级巡洋舰。在"海军假日"的前八年,各国围绕条约型重巡洋舰展开了激烈的竞争。1930年4月,为了堵住这一漏洞,美英日三国签署了伦敦海军条约,对三国巡洋舰以下舰只的总吨位、单舰吨位和主炮口径等做出了明确规定。


条约对于巡洋舰(标准排水量万吨以下的)主炮口径规定:超过8英吋的为A级巡洋舰(重巡洋舰),6.1英吋以下的为B级巡洋舰(轻巡洋舰),并对总吨位进行了限制。其中重巡洋舰单舰最高吨位为1万吨,主炮口径不得大于203毫米,三国重巡洋舰总吨位分别为18万吨、14.68万吨、10.84万吨,数量分别为18艘、15艘、12艘。

日本在建成高雄级后,已拥有古鹰、青叶、妙高、高雄四级共12艘重巡洋舰,重巡洋舰总吨位和数量已达到条约限额。

但此时日本轻巡洋舰吨位距条约规定的10.045万吨限额尚差2035吨,在此情况下,日本提出其部分3500吨和5500吨轻巡已经老旧、需要替换,于是条约允许日本预支限额48920吨,加上原来的余额,可以继续建造总吨位为50955吨的轻巡洋舰 。

1931年,日本海军在01舰艇补充计划中列入4艘8500吨级和2艘8450吨级大型轻巡洋舰,但只有前4艘获得批准,按照轻巡洋舰统一命名规则(以河流取名)分别命名为最上、三隈、铃谷、熊野,同年前两舰相继开工。

日本既然在军备条约中主力舰的建造上处处受限制,当然想尽一切方式来增加主力舰的数目,于是就把脑筋动到了最上级轻巡上。 最上级刚建造的时候就达到13400吨,同一时期进行了现代化改装的某些日本巡洋舰排水量甚至超过这个数字。

为了规避伦敦海军条约规定的重巡洋舰总吨位的限制,日本海军玩了个花招,最上级名义上是轻巡洋舰,对外宣称是"二等巡洋舰",但设计时是按照可迅速升级为重巡洋舰的标准,实际在设计中即考虑到换装8英寸口径主炮的需要,预留了空间。

最上级在西方被称为"惊人的违约舰"(Egregious Treaty Violation)。它们表面上装备了5座155毫米三联装炮塔,但该炮塔单重与203毫米双联装炮塔相当,一旦条约失效,可随时更换为203毫米主炮,成为重巡洋舰。

最上级排水量与高雄级重巡洋舰不相上下。舰体采用了较大长宽比。为了控制重量,大量采用了焊接技术,为了降低重心,在上层建筑大量使用轻制合金。由于焊接技术不成熟,导致强度不足的情况。

1937年期间条约失效,最上级这四艘所谓的轻巡洋舰接受改造,1939年-1940年大改装中,换上5座双联装8英寸(203mm)口径主炮,变身为重巡洋舰。最上级换下来的三联装155毫米口径主炮炮塔后来被利用作为大和级战列舰的副炮和大淀级轻巡洋舰的主炮。

“最上”级重巡洋舰共建造4艘,分别是“最上”号、“三隈”号、“铃谷”号和“熊野”号。四艘舰在太平洋战争中全部战沉。

标准排水量12400吨(改装后);舰长201.6米,宽20.6米(最上,三隈)/20.2米(铃谷,熊野),吃水5.5米;10座Kampon 锅炉,4座蒸汽轮机;最高航速36节,续航力8000海里/14节;编制850人。

5座双联装203毫米/50舰炮;4座双联装127毫米舰炮;4座双联装25毫米机关炮;2座双联装13毫米高射机枪;4座三联装610毫米鱼雷发射管;3架水上飞机。

最上号在昭和十八年撤去了后部炮塔,将位于后部桅竿和后部炮塔群之间的水上机整备甲板延伸到舰尾,延长了飞机搬运轨道,增设了转向点,成了一艘能搭载十一架水上机的航空巡洋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