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 隱居60年

[在人間]  隱居60年

[在人間]  隱居60年

河北盧龍縣北部山脈,夜幕四合,繁星漫天。山裡的夜,黑暗濃得化不開,唯一一縷刺破黑暗的光線,來自隱居者王樹用來查看羊圈的手電筒。茫茫大山中的這一點點人煙,已經緩慢生長了百年。 秦皇島晚報 楊寬、姜濤/攝 周磊/文

[在人間]  隱居60年

清朝末年,剛剪了辮子頭的王樹爺爺帶著新婚妻子和一挑子家當翻過大山外出謀生,被山這邊秀美風光吸引便在此紮根。夫妻倆在山坳坳裡搭起柴草棚,男耕女織,在荒蕪的大山裡添了七子兩女。作為家族的第三代,王樹一出生就生活在這裡。如今,63歲的他也到了花甲之年。

[在人間]  隱居60年

環繞著王家祖屋,一塊塊用粗石壘成的梯田錯落有致,至今已有百年曆史。從清朝開始,王樹的爺爺在此開墾荒山,闢出的一排排整齊的梯田養活了3代人。遠離了世俗繁雜,山裡的日子簡單而又快樂,八十年代國家推動聯產承包責任制,王樹和老伴花3350元將三代人自清朝開始居住的大山承包了50年,每年67元,分25年交清,同時也成為了一名護林員。

[在人間]  隱居60年

屋子裡唯一的一個相框內,擺著從王樹父親一代開始三代人的照片。老人比較遺憾的是爺爺生活的年代家中沒有條件拍照,現在家中沒有一張爺爺的照片。

[在人間]  隱居60年

山裡的時光像靜止了,生活方式還停留在古老的年代。山中的一日,從給牲畜餵食開始。天剛矇矇亮,王樹的老伴張桂華就從炕上爬起來,穿戴嚴實出門,給羊餵食。寒冬裡,產奶的母羊要靠填料哺育小羊。

[在人間]  隱居60年

近幾年,山羊成為王樹家中數量最龐大的成員。這400多隻羊也是老兩口主要的收入來源。除此之外,老兩口還養了四頭幹活的毛驢,兩隻小貓,一條尾隨身後的小狗看家護院。

[在人間]  隱居60年

北方冬日裡的大山地荒樹枯,除了放羊,沒有農活可乾的王樹主要肩負森林防火的任務。

[在人間]  隱居60年

放羊途中,老人坐在山腳下休息,旁邊是爺爺當年打的井。

[在人間]  隱居60年

老伴則在家料理已經收穫的油葵。秋季一畝地豐收的油葵,可以榨出老人一家人全年的食用油。

[在人間]  隱居60年

靠山吃山,鍋裡的土雞蛋是自家養的柴雞下的,燒火的柴火是冬季裡的枯枝,幾代人就是這麼生活過來的。

[在人間]  隱居60年

山裡的泉水是可以直接飲用的,即便是在冬天,王樹也是拿起水管就喝。喝著山泉水,吃的是純天然蔬菜,連食用油都是自家榨的油葵,大山純淨的空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讓王樹老兩口很少感冒。

[在人間]  隱居60年

許多人嚮往隱居深山、摒棄了世俗煩惱的生活。但現實中的王樹不這麼看,雞飛到屋頂啄了白薯、獾來地裡掰走了棒子、自家的驢也經常翻過大山去青龍縣地界溜達一圈,大自然中的各種動物經常和老人“鬥氣”,去年冬天,老兩口忙活半宿抓到了一隻來偷雞的山狸子。圖為傍晚,王樹要去溝裡找驢,老伴在

身後叮囑。

[在人間]  隱居60年

老人對下午出門的溜達的驢嚷嚷,驅趕其回家。王樹自己說,一天天也挺忙活,晚上往床上一躺,又不知道忙的是個啥。

[在人間]  隱居60年

這神秘的大山幾年前還曾帶給王樹一段奇遇。那是一個漆黑的晚上,他在山坳裡的井口圈羊飲水,看到遠處一個發著白光的“大鍋蓋”懸在山脊上空,幾十年來,大山之上能發光的只有星星月亮,而這一次王樹卻終因害怕而選擇逃離。“這鍋蓋究竟是啥”在王樹心裡一直是個謎。每當提起這事老伴就笑話他膽子小,自那時起王樹再也沒有晚上去過井口附近。圖為老人比劃著當時的情景。

[在人間]  隱居60年

看著長城外落日的餘暉,老伴張桂華開始拾柴生火做飯。在山中生活久了,獲知時間基本上都是依靠看太陽。

[在人間]  隱居60年

枯萎的秸稈和樹枝是冬日裡做飯取暖的必需品。

[在人間]  隱居60年

常年沒電,一入夜,老兩口就只能靠點蠟燭照明。

[在人間]  隱居60年

沒有電視,沒有網絡,除了出山,王樹和老伴瞭解外界信息的渠道只有一臺可以接收到周邊縣城電臺頻道的收音機。這臺收音機還成了家中的“小大夫”,家中的各種治療風溼的藥物,基本上都是通過聽廣播買來的,只是藥吃了不少卻不怎麼見效。

[在人間]  隱居60年

小年,老兩口坐毛驢車到山外的集市上採購年貨。

[在人間]  隱居60年

走出這個廢棄石料堆砌的豁口就到了山外的東風村(原名佛耳峪,文革時期改名東風村)。

[在人間]  隱居60年

集市上,老人說要請張財神到家,希望明年的家裡的羊可以賣個好價錢。

[在人間]  隱居60年

大山裡的生活冷清卻也快樂。

[在人間]  隱居60年

相對於冬天的慢節奏,老兩口夏天的生活要繁忙得多。除了要照顧牲畜,還要料理種植的各種作物和蔬菜。

[在人間]  隱居60年

王樹用穿線管連接1500米,將爺爺打的井水引到家中。

[在人間]  隱居60年

老伴翻看日曆,計算給家中母驢接生的日子。

[在人間]  隱居60年

一不留神,羊就會跑進玉米地裡偷吃糧食,這是王樹每天都要操心的事情。

[在人間]  隱居60年

偏僻的大山裡沒有電,手電是生活必備品,乾癟的電池佔據了王樹家三分之一的窗臺。

[在人間]  隱居60年

常年的深山隱居勞作,王樹的雙手佈滿了老繭。

[在人間]  隱居60年

家中依然保留著老傳統,男人在家需要女人來端茶送飯,飯後也是老伴來收拾碗筷。

[在人間]  隱居60年

在山裡,只要勤奮總會有收穫。圖為老伴在分揀王樹摘來的花椒。

[在人間]  隱居60年

老兩口緊張地看著長城口外山的另一側冒出一股白煙,擔心發生山火。

[在人間]  隱居60年

王樹和老伴育有一男一女。如今,一雙兒女早就搬到了山外的東風村。圖為女兒一家偶爾進山看望父母,女婿特地為岳父準備了啤酒。

[在人間]  隱居60年

王樹的兒子也會經常回家幫父母做農活。他說老了以後,他不排斥回到山裡來養老。

[在人間]  隱居60年

雖然家人都已經離開大山搬到附近的村裡,但老兩口卻不願意離開,他們習慣了大山裡的生活。

[在人間]  隱居60年

隨著歲數的增大,老伴張桂華也曾嚮往過山外的生活。前些年,張桂華曾在山下的兒子家生活過兩年,可最終因為放不下老伴而回到山裡。圖為老兩口在山裡住了一輩子,基本上沒拍過照片,面對鏡頭時,兩人露出酣甜的笑容。

[在人間]  隱居60年

王樹走路有點跛,山裡長年的涼氣讓他和老伴都有些風溼。近些年,王樹在遠處的梯田上種了許多核桃樹。他希望在自己百年之後,子女能經常回來看看,山裡依然有可收穫的果實。

[在人間]  隱居60年

大山對於王樹來說,不僅是一個家,更是根和一個家族的傳承,“我這輩子都不會搬出去了”,王樹望著不遠處山頂上的長城敵樓,目光悠遠。

[在人間]  隱居60年

站在漫天繁星下,王樹的身影有些孤單。作為王家生活在山裡的最後一輩兒人,等到他故去的那一日,也意味著王家幾代人山居生活的終結。這段經歷,最終成為一個家族的歷史符號和時代記憶。

[在人間]  隱居6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