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簡單易懂的意思,哪位大師能解釋一下?

佔吉


我們這代人,接受的都是唯物主義的教育。儘管早知教科書及有關評論,都對王陽明的心學定義為唯心論並加以批判過。個人還是對王陽明在中華文化的深度求索精神讚賞有佳,非常崇拜!



忘了那位先賢曾說過,人類有三個主要關係一定要解決:一是人與物質世界,二是人與人類社會,三是人與自已內心。做為一個讀書人,王陽明在歷史上功過是非,歷史自有公論。可他能用有限的生命去求索思考人類的重大問題並有所悟,不管所悟結論是否接近真理與否,還有待在現實社會中繼續檢驗,但其執著的精神永遠是我們後來人的典範!

最近網上有大量介紹王陽明及其心學的文章,某些網友直接將王陽明吹成千古聖人,五百年獨一無二。 這不嚴謹,有草率對待中華文明,中華文化,聖人標準之謙,也不是客觀公正對待王陽明的應有態度,對弘揚繼承傳統文化不是好事!

世界到底是先物質還是先精神?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二大意識形態爭論的焦點,亦是亦非至今還在討論。我們漸且擱置起點和終點,那麼這個世界就是人心靈對物質加精神的訴求了!這就是王陽明心學的價值所在。

最近網上在熱銷《知行合一王陽明》作者在後記中有一段話;"我是用王陽明自己創建的心學來解構他本人的一生,從而得出的結論應該就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的生存“天理”。因為他說了,人心是古今中外相同的"。學習王陽明及他的心學,學什麼?怎麼學?恐怕直到今 天很多朋友們都和該作者說的一樣,繞著王老先生的心學理論打轉吧?我很贊成作者的觀點——

王陽明的心學不是理論,而是一個工具而已。

個人對知行合一理解——用禪宗的說法,叫明心見性,立足當下,一切現成,而起心動念;用現在通俗的話說,叫做實事求是,理論連繫實際之近義吧!

大千世界,人海茫茫,但願天下上至君子聖人,下至凡夫俗子,每當起心動念之剎那,尚能“知我心眾心之天成",共同營造更美好人間世界!


夢寄鄉情


不好意思,我不是什麼大師,我也只是試著把我理解的「知行合一」的意思說出來,不一定對。

其實,就我所瞭解,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是揭示人的一種基本行為方式,是客觀事實,所以沒什麼神秘的,每個人做的事情都符合「知行合一」,只是有的人沒意識到而已。

就像王守仁自己常舉的例子一樣,你遇到一個糞坑,心生厭惡,掩鼻疾走。或者,你遇見自己喜歡的女生,心生歡喜,會偷偷看她。

這兩個例子說明,你心生厭惡或者歡喜時,你所變現出來的行為方式跟你內心是對應的。這就是「知行合一」的一種。

他還舉過例子,就是關於“孝”。如果你真的孝順,那你所表現出來的,也一定能體現出“孝”。如果你內心沒有“孝”,即使你表現出來孝順父母,那也是不會長長久久的。內心的“孝”是根,表現出來的“孝”就是枝葉。根不穩,枝葉也不會長久。這也是「知行合一」的體現。

看過另一個網友總結「知行合一」就是“知道但是做不到,那就是不知道”

其實,這個可以解釋很多事情,比如你讀了很多成功學的書,你就是不能成功。你知道了很多大道理,還是潦倒一生。為什麼?你沒真的理解成功學,沒真理解那些大道理。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我再舉個例子,你去學開車,不是學了理論之後,你就會開車了。你不僅需要知道怎麼操作,還需要去實際練習才能真的會開車。

再說一個「知行合一」的例子,杜甫的詩“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大家都懂這句詩的意思。可是為什麼有的會說,你能讀懂詩卻讀不懂詩人?其實,這句詩所表現出來的心情,你是不懂的。“萬金家書”這種心情,你沒經歷過,所以不會懂得。我理解的這也是「知行合一」的一種。

如果錯誤,就當我胡說八道好了。有大佬肯教我就更好了。哈哈


風吹星光顫


大道至簡:

知行合一,就是四個字,

但核心是一,知與行為二,

如何合於一?

合於一者何?

一,

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

道生一,一生二。

天得一以淸,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所以行之者,一也。

一,大體來說是道丶純丶全丶貫丶基等義。

第一個層面:儒家重天,人乃天地和合之靈,人稟天賦,性相近(性本善),才有偏差(得氣之不均),習相遠(繼天性則成賢聖,反之愚不肖)。如良知良能,所謂不學而知不慮而能者,正是乾易知坤簡能之化也,知能即知行,是以合於天地之德,歸於太極之一,

第二個層面:心即理,知即行,皆在於天理之存於心,合一即合於心之理(天),與前面還是一致的。

一個是向外求,一個是向禸求,似乎不同,其實乃一;

知似乎內行似乎外,但是不行非知不知非行,還是歸於一。

違於天理即不一也。



我是商業模式師袁連法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作用在於格物致知,才能知行合一。

事上的事,從根本上講,無所謂對錯!對錯只是人們心中的幻像而已,,也無所謂是非,是非也只是人們某些群體,之間的利益取捨博棄而已。道德是世俗的約定俗成,,,

那豈不是什麼也不是了?

不!人們心中有天生的善,仁,義之內心平衡!也有眼裡的,心裡的事物的客觀規律!和一顆認識和了解客觀世界的心!

六祖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正是以上此意。

四季是輪轉的,白天夜晚是交替的。世間萬物是陰陽對立,相互轉換衍化的。人分大人小孩,男女,年青,年老,至死亡,又出生,,,

人生在世,儒家講仁義禮知信,對國家講忠,對父母兄弟講孝悌。這就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們關係規律!

人有貪嗔痴,有愛恨情仇,有恩恩怨怨!但,這一切也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利益交換和利害之取捨關係!人都有所出生,又所環境。這決定了其的文化教育程度和眼界,興趣愛好等等,,,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是儒家與佛家的,儒化結合體認識論!它缺少道家的,清虛靜氣的,清靜無為的大勢!和從容自然之境!過份的強調,入世,人為之意!這也是明代知識分子,在中華文明認識體系中,前文化傳續斷代後,造成的缺陷的悲哀!

為免,有些急功好利之嫌!這也是明代權貴之鬥爭之現實反映!在王陽明身上之結果,,,

這也是明代滅亡之因索,,,

也就是後面清代漢人士子們心中,隱隱之痛,而不能將之發揚光大!且清庭也不會允許之,,,

反而在日本之社會變革的社會環境中,對其推祟!(日本人不信道教的,他們只有天皇類的神道教。韓國,信道教,但早已變性失數易之理,空有其相,與道家是兩回事)


非才


知為良知(良知也叫心知,現代人叫心智,不是我們明明白白的腦知,而是習慣上叫潛意識的不明不白的知見),行就是行為,合一是描述陰陽關係,

王陽明用這四個字描述他觀察到良知呈現出來的狀態。

事實上,王陽明誤解了知行之間的邏輯關係,

知行屬於因果關係,因果關係應該用和合來描述,

合理的描述應該是“知行和合”,

最正確的描述應該是“心行如一”。


知識力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我瞎嗶嗶,講幾點

1知行合一的目的,儒家的最高目標,做聖人。人皆可為堯舜。內聖外王,但做聖人,比較難,中華五千年,有人說,只出了二個半聖人。做君子,切實可行,伸手可及,己之不欲,勿施於人,就是儒家的重心了。

2知行合一,的知,什麼內容,不單是知識,而是指的儒家有智仁勇三德,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是君子的標準。

3行是什麼意思,儒家講,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4怎麼做到知行合一了,這就是王陽明的創造性了,王陽明講了許多,我來講講皮毛,

a放下自我,慾望要少,莫道山中無供給,明月清風不要錢。

b越是艱難處,越是立身時。人須在事上磨。不得脫離現實,一切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

c人皆有良知。致良知。即使是江洋大盜,也不意思,當眾脫褲子。

d吃飯,穿衣,工作,皆是修行。不坐金丹不參禪,飢來吃飯倦來眠。

f活在當下。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

王陽明,天賦異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身,為往聖續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 令人神往。我輩凡夫俗子,知行合一,只問耕耘,莫問收穫。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好好幹吧!


天天扎心13君


我很想分享哲學,但哲學是系統的認識,不是一句話可以理解的,故最好是關注一下吧!理論簡單又複雜而重在應用!

知行合一有兩個層面。據我所知,絕對多數人只理解到一個層面。即說到做到,就是理論知識和行為的統一。從這個理解上相當的成功者具備了這個素質,實踐和理論知識的互相幫助,從而得出結論成功的人更重實踐,而不是誇誇其談!

相對於失敗者的認識就是知行合一的另外一個層面。如重言語的人通常是認識不到成功的要素的。故他們也是言行一致的認識,只是認識不到成功才不會行動。相對於這個層面了還有一個意思是言行不一的辯證關係。即通常理解的說一套做一套。我們要看透其本質是內心的認識在行為的統一。並不因為其言語不同就否定了知行合一。這裡有兩個例子,對外表現可以是虛偽,對內表現可以是人格分裂。這裡不包括為行採取的策略。

最後就是任何人都是知行合一的踐行者,此理論是統一於我們每個說的,就是失敗者如同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一樣。成功是成功的認識,失敗是失敗的認識!

唯一的不同是幾率和能力!至於知行合一的重要理論知識知為良知,則有巨大的理論缺陷造就了知行合一理論的虛無縹緲或者難以理解,是另外一個問題。


路上有長生果


知行合一,心想的跟行為行動是一至的,當然,你學到的要是正確的,什麼是正確理解?這個說來就話長了,懶得說。

簡單說一說知行不合一,就是知法犯法,象我旁邊的一個女人,每天教孩子學習,就是大吵大鬧,暴跳如雷。有天我實在忍不住,找個話題跟她聊了幾句,隨便說說教育孩子要有耐心,她說我以知道教孩子要有耐心,可是,就是忍不住。我本想還說幾句,一見這麼固執己見,算了。本來我很想說,你這樣教孩子,還不如不教,孩子學習可能差點,但是,秉性會好點。其實,現代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照顧孩子,的行為非常愚蠢,象教學孩子,總罵孩子愚笨,其實是把大人的智力思維去要求孩子,一個幾歲的孩子,又不是天才型的人,怎麼可能比得了大人的智力。不聽的罵,孩子頭都罵睧,其智力表現就更差,你就更是氣憤😤


道之人137113144


封建時代的產物,知行合一是口號,因為社會架構和技術平臺實現不了這四個字,一個個的一邊道德文章,一邊貪汙腐敗,一個個的禮儀廉恥,一邊老百姓食不果腹,所以古代哲學不存在實踐的可能。看看有道理,實際是洗腦大眾奴性文化,根本不是科學方法論,你學了王陽明,卻不會擰螺絲和編程,也瞧不起底層工作,自詡所謂的文化人,這就是浪廢生命,不切實際。

古代知識不能給你產生任何價值,還是會做事才是正道。


傳說111781981


我理解是知道,還要行動,只知道沒有行動,就是紙上談兵,不能說真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