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無畏艦巨大的上層建築是用來裝什麼的?

劉秉福


前無畏艦乃至無畏艦的上層建築,看似龐然巨物,實際上功能很有限。

如果不考慮副炮,從艦首向艦尾看過去,上層建築不外乎是下面這些:

1、艦橋

在主炮後方,首先出現的就是艦橋建築,因為還沒有複雜的火控、指揮等設備,基本上的構造和鐵甲艦時代沒什麼區別。

(日本戰艦“朝日”,其艦橋是典型的四層構造。底部是艙室、2樓平臺上設了司令塔,3樓平臺上有駕駛室,駕駛室頂上還有一個露天羅經平臺)

F1通常來說,艦橋分為四層結構,底層是一層艙房,內部會佈置有值班室、廁所等功能艙室。

F2艙房上面,是一座類似碉堡的裝甲司令塔,內部設有舵輪、車鍾、羅經、傳話筒等設備,適用於在戰時指揮、駕駛。司令塔的後方往往會有一個木質的艙房,通常是海圖室或信號旗室。

(日本戰艦“朝日”司令塔頂上的飛橋,前方居中是一個駕駛室,後面的小房子是海圖室、信號旗室。照片中還可以看到頂上還有一個安裝了標準羅經的露天平臺)

F3在司令塔的頂上,是一層飛橋結構,通常居中會有一座用於平時駕駛、指揮用的駕駛室(也有不設的),擁有較大的窗戶,視線良好,但沒有裝甲防護,適於平時指揮。也有一些軍艦會把海圖室或信號旗室設在這個房子後面。

F4在駕駛室頂上,一般會是一個露天平臺,安裝標準磁羅經(在鋼鐵的船上,為了避免受艦船本身的鐵質影響造成磁偏差,標準磁羅經的安裝位置越高越好),用於瞭望、校正羅經等,稱為羅經甲板。

2、煙囪

從艦橋、桅杆向後,前無畏艦中部最顯眼的建築就是大煙囪。在大煙囪的底部(接近露天甲板的部分),通常有圍殼或甲板室建築,內部通常佈置給、排風設備。

3、機艙棚

在煙囪之後,或者在幾座煙囪之中,露天甲板上會出現一個帶有(人)字頂,表面有玻璃圓窗或方窗的棚狀建築,即機艙棚。通常處在主機艙的正上方,用於為下方提供採光、通風。

4、尾部甲板室、備用艦橋

猶如是前方艦橋建築的縮小復刻,在軍艦尾部也有一處類似的上層建築,通常也是多層。底部設值班室、軍官艙等艙室。上方會有一個簡易飛橋,安裝有羅經等設備,有些軍艦的尾部飛橋上還會設置一間類似駕駛室的小房間。


海研會


前無畏艦的上層建築並不巨大,可以說非常簡陋。而擁有複雜上層建築的,則是在前無畏艦之後出現的超級無畏艦(超無畏艦),主要複雜在艦橋部分,其他地方就是堆放的副炮、高射炮比較多。

“莊嚴”級戰列艦

前無畏艦,是19世紀90年代中期,至20世紀初期這段時間內,各國建造的戰列艦的統稱。這種戰列艦,取代了先前的鐵甲艦,成為當時各國海軍的主力。前無畏艦在武裝方面,一般為305毫米的主炮和6到18門,口徑在119至191毫米之間的副炮。在防禦方面,均為強化過的鋼製裝甲。在動力方面,均為燃煤的蒸汽機。

“莊嚴”級戰列艦設計圖

在前無畏艦成為各國海軍主力的這段時間內,各國戰列艦的設計,可以說都非常相似。它們都是以英國皇家海軍的“莊嚴”級戰列艦為藍本進行設計的。當時戰列艦上的佈置大致是這樣的:在艦艏和艦艉的中心線上,各佈置一座主炮(一般為雙聯裝)。在前主炮塔後方,有一個二層甲板,在這個甲板上,會依次佈置艦橋(艦橋上有前部桅杆)、煙囪(一般為一到兩根,甚至是三根)、後部炮塔指揮所和後部桅杆。而在這個二層甲板周圍或者內部,則會佈置副炮。另外,還會佈置起重機。


日本“三笠”號戰列艦的艦橋部分

當時的戰列艦,因為雙方交戰距離近等方面的原因,艦橋設計都非常簡單。一般都是由駕駛室、司令塔和露天的指揮平臺構成。以日本“三笠”號戰列艦為例,在這艘戰列艦上,其艦橋自下而上,分別為司令塔、駕駛室(可以容納指揮等相關人員)和觀測平臺、露天的指揮平臺。

20世紀初,隨著戰列艦之間的交戰距離越來越遠,比前無畏艦更強大的無畏艦出現了(從1906年英國皇家海軍“無畏號”戰列艦下水服役開始)。這時的戰列艦,因為要觀測更遠的目標進行攻擊,所以艦橋上就需要佈置更多的設備,為了容納這些設備,比起前無畏艦要稍微複雜些。但是其他部分,與前無畏艦差不多。

美國無畏艦“南卡羅來納”號戰列艦

真正開始複雜,是從超無畏艦開始。在英國皇家海軍“無畏”號戰列艦服役僅5年後,英國就開始建造比無畏艦更強大的戰列艦,這就是“俄裡翁”級戰列艦。隨後,各海軍強國也開始陸續建造這種戰列艦。因為這種戰列艦,比之前的戰列艦更加強大,所以被稱為超無畏艦。

因為超無畏艦裝備的主炮,口徑都增加到342至380毫米,這就導致其重量增加的同時,射程出現在視線以外。最初,各國在艦橋方面,還是維持一戰的設計。海戰中,主要還是依靠主桅杆上的觀察人員負責指揮火炮進行射擊。但是隨著火炮技術,觀瞄技術等方面的發展(主炮口徑變大,火炮仰角變大),戰列艦之間的交戰距離越來越遠,因此原先簡單的瞄準方式已經難以滿足現狀。這時,人們開始在這些戰列艦上進行升級改造。

美國“田納西”號戰列艦

例如英國,就將原先簡單的艦橋,改造成類似於住宅樓一樣的大艦橋。不過,各國戰列艦改造中最有特點的,還是舊日本海軍的戰列艦。

日本“扶桑”號戰列艦,其上層建築,特別是艦橋變得非常複雜

當時,舊日本海軍在改造戰列艦時,就通過在原先的三腳主桅基礎上增加平臺,來容納新的設備。例如日本的“扶桑”號戰列艦,就在原先的主桅上,增加了平臺來容納射擊指揮及觀測設備等設施。例如安裝光學測距儀、探照燈,佈置射擊指揮所、主炮觀測所、高射指揮所等。這時候戰列艦的艦橋,可以說是非常複雜。


鼎盛軍事


無畏艦的出現標誌著人類的海戰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從過去幾乎貼臉硬雜到現在十幾公里距離互相比人品拼信仰。而無畏艦給廣大小夥們的流下深刻印象的除了是宏偉的火炮以外就是上層巨大但是看似凌亂甚至給人感覺是違章搭建的建築了,那麼這些建築到底用來幹什麼的呢?

海戰的距離從過去的幾百米,幾公里上升到了10公里以外意味著其需要更強的觀瞄能力,要知道由於地球曲率的存在海平面上的可視距離特別有限,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在高處看了,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誰都懂。在那個沒有偵察機更沒有雷達的年代探測地方戰艦全憑肉眼,為了能夠看到更遠的軍艦就不得不加高上層建築的高度了,不光如此還需要把儘可能多的觀瞄設備裝在極可能高的地方,這也是佈置凌亂的上層建築的由來。

當時的指揮模式和現在也有很大的不同,現在的艦長躲在恆溫恆溼的作戰指揮中心(CIC)裡面喝著咖啡美滋滋,當時可不是這樣,沒有雷達這類玩意兒的支持只能在艦橋上指揮以獲得最新的消息。像艦長這樣的大人物怎麼說也要有一系列配套設施吧,反正不用白不用當時也沒有隱身的概念,因此就加大上層建築面積吧。

再者艦橋上環境那麼好,就作為寢室使用吧,因此當時想艦長這樣的高級指揮官的辦公和就寢地點都在艦橋上,要知道這也是很佔面積的。


紫龍防務觀察


前無畏艦的上層建築其實相對來說還不算巨大,其上層建築主要是艦橋司令塔,這裡是艦長及其參謀指揮的地方,而戰列艦其實最引人入目的還是那高高的桅杆。

戰列艦的桅杆高大,其實在風帆時代就已經有了,因為擁有高的桅杆之後就能掛大的風帆,從而更快的驅動船的快速航行,得到了燃煤時代。戰列艦一般只保留前桅杆和後桅杆兩根,而且一般都是單桅杆(就一根大柱子),前面掛指揮旗,後面掛國旗。並且前桅杆,有很高的嘹望臺用來觀察和旗語通信,但是這樣的單位真有個不好的地方,那就是一旦被炮彈擊中倒下就失去了指揮和聯絡的功能甲午海戰北洋艦隊就是吃了這個虧,後來英國人又創新發明了三角桅,這樣能保證不會被一炮擊倒。



其實戰列艦擁有高大的建築其實就只有日本一家,它是將艦橋和桅杆融合在一體,並且將所有的觀瞄設備都放在裡面。其中就包括了主炮,副炮的觀測儀、測距儀戰鬥艦橋、羅經艦橋等等。而英美德因為有雷達技術不需要像日本那樣在艦橋上安裝大量的觀瞄設備,所以上層建築就沒有日本的那麼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