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无畏舰巨大的上层建筑是用来装什么的?

刘秉福


前无畏舰乃至无畏舰的上层建筑,看似庞然巨物,实际上功能很有限。

如果不考虑副炮,从舰首向舰尾看过去,上层建筑不外乎是下面这些:

1、舰桥

在主炮后方,首先出现的就是舰桥建筑,因为还没有复杂的火控、指挥等设备,基本上的构造和铁甲舰时代没什么区别。

(日本战舰“朝日”,其舰桥是典型的四层构造。底部是舱室、2楼平台上设了司令塔,3楼平台上有驾驶室,驾驶室顶上还有一个露天罗经平台)

F1通常来说,舰桥分为四层结构,底层是一层舱房,内部会布置有值班室、厕所等功能舱室。

F2舱房上面,是一座类似碉堡的装甲司令塔,内部设有舵轮、车钟、罗经、传话筒等设备,适用于在战时指挥、驾驶。司令塔的后方往往会有一个木质的舱房,通常是海图室或信号旗室。

(日本战舰“朝日”司令塔顶上的飞桥,前方居中是一个驾驶室,后面的小房子是海图室、信号旗室。照片中还可以看到顶上还有一个安装了标准罗经的露天平台)

F3在司令塔的顶上,是一层飞桥结构,通常居中会有一座用于平时驾驶、指挥用的驾驶室(也有不设的),拥有较大的窗户,视线良好,但没有装甲防护,适于平时指挥。也有一些军舰会把海图室或信号旗室设在这个房子后面。

F4在驾驶室顶上,一般会是一个露天平台,安装标准磁罗经(在钢铁的船上,为了避免受舰船本身的铁质影响造成磁偏差,标准磁罗经的安装位置越高越好),用于瞭望、校正罗经等,称为罗经甲板。

2、烟囱

从舰桥、桅杆向后,前无畏舰中部最显眼的建筑就是大烟囱。在大烟囱的底部(接近露天甲板的部分),通常有围壳或甲板室建筑,内部通常布置给、排风设备。

3、机舱棚

在烟囱之后,或者在几座烟囱之中,露天甲板上会出现一个带有(人)字顶,表面有玻璃圆窗或方窗的棚状建筑,即机舱棚。通常处在主机舱的正上方,用于为下方提供采光、通风。

4、尾部甲板室、备用舰桥

犹如是前方舰桥建筑的缩小复刻,在军舰尾部也有一处类似的上层建筑,通常也是多层。底部设值班室、军官舱等舱室。上方会有一个简易飞桥,安装有罗经等设备,有些军舰的尾部飞桥上还会设置一间类似驾驶室的小房间。


海研会


前无畏舰的上层建筑并不巨大,可以说非常简陋。而拥有复杂上层建筑的,则是在前无畏舰之后出现的超级无畏舰(超无畏舰),主要复杂在舰桥部分,其他地方就是堆放的副炮、高射炮比较多。

“庄严”级战列舰

前无畏舰,是19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世纪初期这段时间内,各国建造的战列舰的统称。这种战列舰,取代了先前的铁甲舰,成为当时各国海军的主力。前无畏舰在武装方面,一般为305毫米的主炮和6到18门,口径在119至191毫米之间的副炮。在防御方面,均为强化过的钢制装甲。在动力方面,均为燃煤的蒸汽机。

“庄严”级战列舰设计图

在前无畏舰成为各国海军主力的这段时间内,各国战列舰的设计,可以说都非常相似。它们都是以英国皇家海军的“庄严”级战列舰为蓝本进行设计的。当时战列舰上的布置大致是这样的:在舰艏和舰艉的中心线上,各布置一座主炮(一般为双联装)。在前主炮塔后方,有一个二层甲板,在这个甲板上,会依次布置舰桥(舰桥上有前部桅杆)、烟囱(一般为一到两根,甚至是三根)、后部炮塔指挥所和后部桅杆。而在这个二层甲板周围或者内部,则会布置副炮。另外,还会布置起重机。


日本“三笠”号战列舰的舰桥部分

当时的战列舰,因为双方交战距离近等方面的原因,舰桥设计都非常简单。一般都是由驾驶室、司令塔和露天的指挥平台构成。以日本“三笠”号战列舰为例,在这艘战列舰上,其舰桥自下而上,分别为司令塔、驾驶室(可以容纳指挥等相关人员)和观测平台、露天的指挥平台。

20世纪初,随着战列舰之间的交战距离越来越远,比前无畏舰更强大的无畏舰出现了(从1906年英国皇家海军“无畏号”战列舰下水服役开始)。这时的战列舰,因为要观测更远的目标进行攻击,所以舰桥上就需要布置更多的设备,为了容纳这些设备,比起前无畏舰要稍微复杂些。但是其他部分,与前无畏舰差不多。

美国无畏舰“南卡罗来纳”号战列舰

真正开始复杂,是从超无畏舰开始。在英国皇家海军“无畏”号战列舰服役仅5年后,英国就开始建造比无畏舰更强大的战列舰,这就是“俄里翁”级战列舰。随后,各海军强国也开始陆续建造这种战列舰。因为这种战列舰,比之前的战列舰更加强大,所以被称为超无畏舰。

因为超无畏舰装备的主炮,口径都增加到342至380毫米,这就导致其重量增加的同时,射程出现在视线以外。最初,各国在舰桥方面,还是维持一战的设计。海战中,主要还是依靠主桅杆上的观察人员负责指挥火炮进行射击。但是随着火炮技术,观瞄技术等方面的发展(主炮口径变大,火炮仰角变大),战列舰之间的交战距离越来越远,因此原先简单的瞄准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状。这时,人们开始在这些战列舰上进行升级改造。

美国“田纳西”号战列舰

例如英国,就将原先简单的舰桥,改造成类似于住宅楼一样的大舰桥。不过,各国战列舰改造中最有特点的,还是旧日本海军的战列舰。

日本“扶桑”号战列舰,其上层建筑,特别是舰桥变得非常复杂

当时,旧日本海军在改造战列舰时,就通过在原先的三脚主桅基础上增加平台,来容纳新的设备。例如日本的“扶桑”号战列舰,就在原先的主桅上,增加了平台来容纳射击指挥及观测设备等设施。例如安装光学测距仪、探照灯,布置射击指挥所、主炮观测所、高射指挥所等。这时候战列舰的舰桥,可以说是非常复杂。


鼎盛军事


无畏舰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的海战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过去几乎贴脸硬杂到现在十几公里距离互相比人品拼信仰。而无畏舰给广大小伙们的流下深刻印象的除了是宏伟的火炮以外就是上层巨大但是看似凌乱甚至给人感觉是违章搭建的建筑了,那么这些建筑到底用来干什么的呢?

海战的距离从过去的几百米,几公里上升到了10公里以外意味着其需要更强的观瞄能力,要知道由于地球曲率的存在海平面上的可视距离特别有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在高处看了,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谁都懂。在那个没有侦察机更没有雷达的年代探测地方战舰全凭肉眼,为了能够看到更远的军舰就不得不加高上层建筑的高度了,不光如此还需要把尽可能多的观瞄设备装在极可能高的地方,这也是布置凌乱的上层建筑的由来。

当时的指挥模式和现在也有很大的不同,现在的舰长躲在恒温恒湿的作战指挥中心(CIC)里面喝着咖啡美滋滋,当时可不是这样,没有雷达这类玩意儿的支持只能在舰桥上指挥以获得最新的消息。像舰长这样的大人物怎么说也要有一系列配套设施吧,反正不用白不用当时也没有隐身的概念,因此就加大上层建筑面积吧。

再者舰桥上环境那么好,就作为寝室使用吧,因此当时想舰长这样的高级指挥官的办公和就寝地点都在舰桥上,要知道这也是很占面积的。


紫龙防务观察


前无畏舰的上层建筑其实相对来说还不算巨大,其上层建筑主要是舰桥司令塔,这里是舰长及其参谋指挥的地方,而战列舰其实最引人入目的还是那高高的桅杆。

战列舰的桅杆高大,其实在风帆时代就已经有了,因为拥有高的桅杆之后就能挂大的风帆,从而更快的驱动船的快速航行,得到了燃煤时代。战列舰一般只保留前桅杆和后桅杆两根,而且一般都是单桅杆(就一根大柱子),前面挂指挥旗,后面挂国旗。并且前桅杆,有很高的嘹望台用来观察和旗语通信,但是这样的单位真有个不好的地方,那就是一旦被炮弹击中倒下就失去了指挥和联络的功能甲午海战北洋舰队就是吃了这个亏,后来英国人又创新发明了三角桅,这样能保证不会被一炮击倒。



其实战列舰拥有高大的建筑其实就只有日本一家,它是将舰桥和桅杆融合在一体,并且将所有的观瞄设备都放在里面。其中就包括了主炮,副炮的观测仪、测距仪战斗舰桥、罗经舰桥等等。而英美德因为有雷达技术不需要像日本那样在舰桥上安装大量的观瞄设备,所以上层建筑就没有日本的那么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