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燒紙起源於什麼時候,有什麼典故嗎?

w雲淡峰輕w


燒紙不僅僅是中國的傳統,而是東亞祭祀鬼神和祖先時候的傳統。

燒紙時候的紙稱為紙錢,又稱冥紙、冥錢、冥鏹、陰司錢、陰司紙、金銀紙,大多數紙錢是必須用火焚燒。

當然也有不焚燒的紙錢,如墓紙。古代墓祭用彩色紙剪成長縷,懸掛墓上稱為掛錢,繼承古俗,現代墓紙也不用燒,掃墓時用碎石子、土塊壓在墳墓上,代表有主墓地及修繕墳墓之意。

在死者喪事、移動棺材時,也有家屬會將紙錢灑在道路、河川上,以供路上、河川的鬼神花用,避免刁難死者亡魂,稱為“買路錢”。早時每至險阻、意外頻生之地,則會沿路丟灑紙錢,以安山川神鬼,枉死孤魂,避免其惡作劇甚至捉拿替身。也有人在棺材中放入紙錢陪葬的。

關於燒紙和紙錢的起源,有下面幾種說法,供各位參考。

紙錢起源於南北朝時,南齊廢帝蕭昭業好鬼神,剪紙為錢用來陪葬。史料記載:

“南齊廢帝好鬼神,常剪紙為錢,以代束帛,而有紙錢。”

另有記載是說在五代後周世宗出殯發引之日,百司路祭,以紙製作金銀錢寶之樣並雕印文字乃是金銀紙形制之始。

民間有一種說法認為燒紙起源於東漢時期,和造紙術的改進者蔡倫有關。

蔡倫有個弟子人稱尤秀才,他看著老師造出的紙張滯銷,於是想出個推銷“紙”方法:

他假裝重病死去,而其妻告訴所有鄰居,若將紙張剪成“銅錢”形狀焚燒之,賄賂神祇,死者即可復活。鄰居都不相信,後來尤妻一燒,尤果然立刻復活。

尤秀才施展方法之後,“紙”立刻成為暢銷品,同時成為燒紙的源頭。但是這個說法有些荒誕不經,很多人不同意。

燒紙錢起源於中國人原始時期祭拜祖先的習俗。

原始祭祖的習俗是為了悼念祖先的亡靈,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傳統有‘事死如事生’的觀念,當人死後要如生前般侍奉他,因此有給予金錢讓他享用的作法。起初是以真錢陪葬,後因發生盜墓,改為以陶製或其他材料的假錢陪葬,到最後改以燒紙錢。

由於神明也往往是凡人修成的,所以就從燒紙給祖先,演變出燒金紙給神明的習俗,意味著燒給他們享用。

有一種說法認為燒紙錢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燒符籙(符咒紙)的宗教儀軌,尤其是認為燒紙錢就像燒符咒紙一樣具能夠傳遞給祖先,或神鬼的神聖作用。

符籙最先在東漢時期天師張道陵創立正一道時就有了,但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符籙的發展又非常興盛,燒紙錢已經開始成為葬禮的一部分。到了唐朝,燒紙錢已經相當普遍,不僅燒給去世的家人,也燒給神鬼。


詩書君


在不少朋友的印象中,上墳祭掃時燒紙錢,是一個很古老的傳統,甚至有老年人指出,這是老祖宗留下的規矩。可實際上,燒紙的流行經歷了一個比較漫長的演變過程。顯而易見,既然是燒紙,就必須建立在有紙的基礎上。所以,在造紙術出現以前,是沒有紙錢一說的。

那麼,是否意味著有了紙便出現了紙錢呢?答案是否定的。紙張出現之初,雖談不上特別珍貴,卻也不會輕易用於焚燒。畢竟,物以稀為貴,大規模的燒紙是很不現實的。就民俗學和考古學的研究現實,紙錢出現的時間要晚於紙的出現,而燒紙錢的行為要出現的更晚。

紙錢是在西漢“瘞【音yì】錢”的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根據顏師古的解釋:“瘞,埋也。埋錢於園陵以送死也”。由此見,瘞錢是一種埋葬於陵園內的用以祭奠先人之錢。最初的瘞錢,為實打實的貨幣,在民間則多用銅錢。然而,使用銅錢隨葬和祭掃,不僅成本較高,而且還存在著被盜的風險。

為了防盜和節約成本,古人想出了用一些相對廉價的材料來製作替代品的方法。在此過程中,便有人用紙來剪成銅錢樣式,並用紙錢來代替實物貨幣。不過,最初的紙錢並非用於焚燒,而是同瘞錢的使用方式一樣,被埋葬在墓園。

那麼,燒紙行為又起源於何時呢?這個問題已經很難考證。根據學界的研究,多傾向於認為早期的燒紙出現於唐代,最初是民間的一種祭掃方式,後為皇家所採納。在《舊唐書·王璵傳》曾提到:

“(王璵)引古今祀典,請置春壇,祀青帝於國東郊。玄宗甚然之,因遣太常博士、侍御史,充祠祭使。璵專以祀事希幸,每行祠禱,或焚紙錢,禱祈福祐,近於巫覡。”——《舊唐書·王璵傳》

就此來看,唐玄宗時民間已經有燒紙的做法,只是違背社會上層採納。由於唐玄宗崇信鬼神,王璵則投其所好,在祭祀時加入了焚燒紙錢的做法。

不過,當時不少人對王璵的做法都十分排斥,可見最初社會上層是十分反對焚燒紙錢的。而且,反對燒紙錢的做法一直在宋代時還非常強烈,如司馬光便在《資治通鑑》中對唐玄宗和王璵進行了猛烈的批判:

“時上頗好祀神鬼,故璵專習祠祭之禮以干時。上悅之,以為侍御史,領祠祭使。璵祈禱或焚紙錢,類巫覡,習禮者羞之。”——司馬光:《資治通鑑》

事實上,關於燒紙的爭論,在南宋時還十分激烈。宋孝宗祭祀宋高宗時,就打算焚燒紙錢,曾招致大臣的反對。不過,宋高宗似乎對焚燒紙錢情有獨鍾,故而沒有聽取勸諫,反而一意孤行。

在皇家和民間都逐漸接受祭掃燒紙的風俗後,佛教也流行起來燒紙錢的做法。比如在佛教中,舉行盂蘭盆會時,會有信徒準備大批紙錢、紙人和紙馬,法會結束後便大肆焚燒。這使得“燒紙”的做法日益流行。

當然,即便唐宋時燒紙的行為日漸流行,可反對的聲音也一直不絕於耳。比如,一些佛教人士對於燒紙的做法還進行了尖銳批判,比較著名的便是淨土宗的王日休,他曾直言不諱的講到:

譬如有人,不為君子之行,以交結賢人、君子,乃寄錢於司理院獄子處,待其下獄,則用錢免罪,豈不謬哉!——《龍舒淨土文》,轉引自夏金華:《紙錢源流考》

在王日休看來,舉行法會或是燒香禮佛時焚燒紙錢,完全就是一種荒謬的行徑。可是,當一種行為獲得了社會上層的認可後,又勢必得到更為廣泛的流傳。就這樣,經元、明、清三代的發展,燒紙錢成了一種司空見慣的做法,以至於家家戶戶在上墳祭掃時,都要焚燒紙錢,而寺院中同樣也興起了燒紙的做法。

以上便是關於我國古代紙錢及燒紙風俗的發展梗概,是具相關研究梳理而成,如果有朋友對此比較感興趣,建議閱讀夏金華的《紙錢源流考》一文,該文講述的較為全面。


夕陽下的晚楓


燒紙錢的傳說有很多,具體如下:

一為有位孝子辛孝堂無錢葬母,對街坊四鄰又不好意思,就解釋為想多陪母親幾天盡孝道,後來傳開,所以一般親人過世多會盡可能在家停留幾天,時間越長越好以示孝道,但有一天縣太爺,母親過世,正值炎夏,在家時間放長了不妥,但是不放又怕別人說他不孝,於是將母親送到廟宇停放,可是廟宇排個小和尚看守,由於之後屍體腐爛惡臭,小孩子受不了就燒稻草和紙,用味道來去除惡臭,縣太爺看到了就問怎麼回事,小和尚的師傅立刻解釋道,這燒的不是紙是紙錢,陰間所用,後來傳開。

二為蔡倫和哥哥、嫂子的故事,蔡倫因為造紙名利雙收,讓嫂子眼紅,於是嫂子讓蔡倫哥哥去偷學,可是學藝不精造出的紙又黑又糙賣不出去,嫂子因此急火攻心氣死,哥哥便在嫂子的棺木前燒紙,突然棺材居然有響動,嫂子活過來了,說燒的紙能買通小鬼,然後放自己回來了!另一個也是關於蔡倫的,是說他的一個優秀學生,與嫂子還陽的說法相似,就不再細講了。

其實一般認為,紙錢是在魏晉之時出現,唐宋之時開始盛行,明清已經穩定,成為中原祭祀風俗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唐代封演的《封氏聞見記·紙錢》:“積錢為山,以錢送死。”根據《封氏聞見記·紙錢》所說,紙錢是從漢代演變而來的,上古祭祀使用玉器、金器等,漢代則以貨幣取代之,等到紙張發明之後,為了節約,就以紙寓錢。


新觀點評論


關於"燒紙"起源這個問題,眾說紛紜,但最核心的起源還是來自於秦始皇修萬里長城燒狼煙為信號,主要說明那時通訊工具落後,古人巧妙地借用光的傳播來傳遞信號。

怎麼和祭祀用的"燒紙"扯上關係?

主要源於宗教界(佛教、道教)效仿秦始皇的做法,他們用燒香來替代燒狼煙的方式向已故的祖師爺傳遞信號,隨著民間陰陽文化的不斷豐富,後來演化到"燒紙錢"這種方式來向逝去的親人送禮,如今很有地方還燒紙房子,紙轎車等等,這就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如今變到找不到最初的起源了。

關於典故,我們經常聽到的是"燒錢化紙,以免陽人"。意思是向已故的人寄去紙錢,讓他們到陰界日子好過點,主要是表達活著的人對逝去的人的一種囑託,願景。同時也是一種思念和關切。


墨明客棧


關於紙錢,來源已久,紙錢一般是用來燒的,但有些也不燒,比如死者出殯的時候,家人就會在路上撒紙錢,這叫“買路錢”,是陰間的過路費,不收買小鬼的話,會受到小鬼的報復。

還有一種“墓紙”,也是紙錢的一種,一般用於清明節掃墓是,壓在墳上,也有一種墓紙是剪成條狀掛在墓上,這種被稱為“掛錢”。

但大多數紙錢還是用來燒的,為什要燒紙,說法很多,我所知道的就有4種,跟大家分享一下。

1、起源於南北朝

這個說法記載於南宋人葉寘所著的《愛日齋叢鈔》,說南齊廢帝特別相信鬼神,他經常把紙剪成錢的樣子,於是就有了紙錢:

“南齊廢帝好鬼神,常剪紙為錢,以代束帛,而有紙錢”

束帛,就是把五匹帛捆成一束,作為禮物用。

2、起源於盛唐

明朝人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有一段紙錢起源於唐朝的記載。

唐朝時期經常發生一些鬼神之事,於是人們就用紙錢替代帛用來焚燒,被稱為“火紙”:

“盛唐時鬼神事繁,以紙錢代焚帛,北方用切條名曰板紙。故造此者名曰火紙”。

3、起源於東漢

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後,名利雙收,於是她嫂子就眼紅了,擠兌著他哥蔡莫去學習。誰知道蔡莫學藝不精,做出來的紙十分粗糙,跟蔡倫做的完全不能相比,根本沒有人買。

嫂子急了,心生一計,她假裝自己死了,蔡莫就在她的“屍體”旁邊燒紙(自家做的),一連燒了幾天,嫂子一咕嚕坐了起來。

她跟人說,有錢能使鬼推磨,她本來都死了,被幾個小鬼押著去陰間報道,蔡莫燒的紙到了陰間,都變成了錢,她用錢收買了小鬼,放了自己一馬,所以活了過來。

人們一聽,這簡直是續命良藥,便爭先恐後地買紙燒給亡人,這樣就形成了燒紙的習俗。

4、起源於原是崇拜

中國人本來就有祖先崇拜,你可以不信鬼神,但是一定要信自己的祖先。

在最開始人們祭祀的時候,就會用一些有價值的物品放在墳前,以表敬意。甚至會有一些陪葬,帝王家陪葬豐厚,普通人家也會放些日用品,以免祖先到了陰間沒法生活,這些陪葬品中,就有錢,或是真金白銀,或是幾個銅板。

那畢竟是普通人居多,哪有那麼多錢去陪葬呢,於是人們就把陪葬改為燒一些東西來替代,先是燒帛,但是帛也很珍貴啊,後來有了紙,人們就開始燒紙錢了。

時至今日,人們的環保意識越來越強,很多地方不流行或禁止燒紙了,而是採用獻花等方式祭奠先祖,這稱得上是一種進步,但是不論燒紙還是獻花,都是人們心中對於先祖的一種祭奠和敬畏,這個傳統是不變的。

有些人說,人都死了,你還祭奠什麼,真是迷信,我想說,記住一句話,祭奠亡魂,慰藉的是生人。



也可自話


中國的好多風俗是從當時當地比較有地位,有名氣的人土根據自己的想象或者貼身利益,或達到某種目的迷眾取利而來的,當然一部分是從生活實踐中得來的。繞紙錢這是迷眾取利而來的。據說蔡倫弟子尤秀才為銷售滯壓的紙做了一些不該做的事情。從此人們很認真地把″燒紙錢"延續到今天。是從漢興時期盛行起來的。


光輝歲月850198019812


民間傳說,燒紙錢的習俗源自造紙術發明者蔡倫之徒尤秀才。據說這是他為了推銷「紙張」而想出來的手法:尤秀才先假裝重病死去,再讓其妻告訴所有鄰居,若將紙張剪成銅錢形狀焚燒,賄賂神祇,死者即可復活。鄰居都不相信,後來尤妻一燒,尤果然立刻復活。於是「紙」立刻成為最暢銷的產品。這些說法,都被認為是鄉野傳說,娛樂可以,卻不太可信。


俺一直都很醜


民間燒紙錢,起於漢興於唐。古時候富貴人死了陪葬真錢,窮人家沒有錢在紙上畫錢燒給死人。說他們到了陰間可以當錢用。後人傳承了下來。


海納百川94189


傳說造紙太多,一時賣不出去,想個辦法讓變相購買,當然我們聽到的只是傳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