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為什麼要將四川的臨時省會設在閬中?有什麼特殊意義嗎?

閬金文化


誠邀!閬中重地,古稱保寧,位於如今四川南充。交通便利,地勢險要。處在四川盆地東北部,嘉陵江中游,秦巴山南麓,四面環山,三方繞水。東靠巴中,南連南部,西鄰劍閣,北接蒼溪。幾千年來一直都是巴蜀要衝,軍事重鎮。有著“閬苑仙境”、“閬中天下稀”之美譽,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明末清初之時,天下大亂,群雄揭竿而起。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領袖自立為王,割據四方。後來由於闖王李自成率軍攻下北京城,奪走吳三桂愛妻,導致吳三桂大開山海關,放清軍入關。起義軍內部又起糾葛,清軍一路勢如破竹,打下北方大半河山。一直打到四川成都。縱橫平原的滿清八旗軍在川渝大地的險要地區遇見了最大的阻力,成都久攻不下。迫於形勢,清軍只好將四川首府設在了軍事重鎮閬中,一直持續了十七年之久。直到後來攻下成都,才將首府陸續搬往成都,而閬中在這之後也逐漸落寞。如今慢慢發展成一個旅遊城市,往日的光輝埋進歷史的塵埃,成為人們心中彌留的回憶!

我是小逸聊史,品讀古今史實,探討人生哲理,感謝小夥伴們閱讀觀看,如果覺得小逸說的有道理,求大家動動小手,點點關注!😊


史韻丶


四川額省會城市是成都,恐怕很多人都是知道的,不過在清初的一段時間內,四川的省會城市卻設置在了閬中,而閬中隸屬於四川南充市下的一個縣級市。這是為什麼呢?(閬中景色)

清軍佔據閬中的軍事意義

閬中素有“閬苑盛景”、“巴蜀要衝”的美譽,說明這個地方景色非常美,同時又是軍事要地。

閬中素有川北重鎮之稱。看上圖,四川北部有一道巨大的山脈屏障,由劍門山脈和大巴山脈組成,把四川和北方隔離開來,這道屏障一共只有兩個入口。

一個是金牛道,一個是米倉道。而閬中正好處於米倉道的咽喉要衝,閬中城易守難攻,佔據這裡就是佔據進軍四川全境的根據地,保障了後勤補給。1646年,清軍佔據閬中,設置四川巡撫這一職務,就是看中了閬中的軍事地理意義。(張獻忠塑像)

清初四川的割據形勢

明末清初,四川全省正處於混亂之中。在四川除了清軍外,還有張獻忠的大西政權以及南明的部隊,他們互相混戰,短時間內難以平定四川,暫時以閬中作為四川的省會。

1644年,張獻忠佔領四川全境。年底在成都稱帝,他還搞了一次科舉,參加科考的人考完後被張獻忠全部殺了。這下惹毛了四川各地的人,地主武裝紛紛攻擊大西軍,殘餘的南明軍隊也攻擊張獻忠。糟糕的是,張獻忠的部將劉進忠佔據閬中,他投降了清軍,清軍豪格部不費吹灰之力佔據川北重鎮,站穩了腳跟。(豪格畫像)

張獻忠被射死後,他的主要部將仍然佔領重慶、成都等地,同時南明殘餘勢力也在四川,多股力量在四川反覆爭鬥。

1.1647年,清軍將領張德勝攻入成都,不久就被農民軍殺死,部隊逃回川北。

2.1651年,清軍高民瞻攻入成都,一個月後被迫退出。

3.1652年初,吳三桂攻入成都,張獻忠餘部劉文秀擊敗他,他跑回閬中。

4.1652年底,清軍李化龍再次佔領成都,不久被農民軍趕了出來。

5.1659年,清軍高民瞻再度佔領成都,這下穩定下來,清政府在成都設立了巡撫衙門。

1665年,徹底穩定了成都,清朝把四川省會改成了成都,閬中也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誰想到自1646年成為省會,直到1665年才遷到成都,閬中差不多將近20年作為清朝四川的省會。(吳三桂畫像)

吳三桂叛亂後,在四川又是一番征戰,四川人被殺的七零八落。湖南、湖北、廣東、河南、陝西等地的移民遷入四川,現在的四川人大部分是移民的後代,真正的老川人不多了。

穿越再現彼岸


四川省三大省城

成都(元明清民今)

重慶(元清民)【南明奪下重慶後四川軍政中心在重慶,我黨的四川中心也是重慶,包括早期四川黨政領導人楊闇公等,中共四川省(臨時)第一屆委員會召開地就是在重慶,選舉產生了第一任中共四川省委書記傅烈,領導四川的我黨,後來傅烈同志也是在重慶壯烈犧牲】

保寧【今閬中】(清)

重慶保寧多是臨時性質,成都之所以很穩固,除了古代農業經濟文化外,最重要的是軍事,元明清民今都有應對康藏地區的軍事戰略條件,所以今天鐵路局民航管理局大軍區司令部等交通軍事中心也是駐紮這裡,成為區域政治中心能更好的拉動穩住康藏局勢,儘管如今就經濟而言坐擁四川長江航運中心的重慶或許更能帶動起今川南川東北等經濟發展,歷史上這些地區也是和重慶經濟文化密切,重慶崛起於南宋,大機遇是經濟重心南移和長江流域開發,現實機遇是四川軍政中心轉到重慶【餘玠出任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重慶,重慶成為四川軍政中心】

當時閬中成為臨時省會實在是因為清軍當時在四川沒有什麼城市,川西川北和張獻忠勢力混戰(張獻忠就是在今西充鳳凰山和清軍作戰而死),川東川南明軍又和農民軍反覆爭奪(明軍殘部秦良玉曾英呂大器等人守住了今重慶瀘州部分地區,另外順軍一部進入了川東抗清,這就是後來著名的夔東十三家)川北保寧府離北方清軍勢力近又是川北大城市,便於作戰和供給,同時離成都重慶距離適中,便十分合適了

閬中縣是保寧府的府治,地位很重的,以清代五道(嘉慶時)可見閬中現在確實慘,保寧這個名都成了街道了...其餘四道治現在混的好的省級直轄市(重慶)和副省級省會城市(成都),再不濟也是個地級市(瀘州和雅安)

清嘉慶二十五年的四川五道:“()”表示今天的治所所在地,清代行政區劃大致上就是

省——(道)——府、直隸廳(州)——縣、散廳(州)

成龍綿茂道(道治成都府成都縣) :領成都府(成都市)龍安府(平武縣)茂州直隸州(茂縣)綿州直隸州(綿陽市)懋功直隸廳(小金縣)雜谷直隸廳(理縣)松潘直隸廳(松潘縣)

川東道(道治重慶府巴縣):領重慶府(重慶市)綏定府(達州市)夔州府(奉節縣)石柱直隸廳(石柱縣)忠州直隸州(忠縣)酉陽直隸州(酉陽縣)太平直隸廳(萬源市)

川北道(道治保寧府閬中縣) :領保寧府(閬中市)順慶府(南充市)潼川府(三臺縣)

川南永寧道(道治瀘州直隸州,州縣同):領瀘州直隸州(瀘州市)敘州府(宜賓市)資州直隸州(資中縣)敘永直隸廳(敘永縣)

建昌上南道(道治雅州府雅安縣):領雅州府(雅安市)嘉定府(樂山市)寧遠府(西昌市)邛州直隸州(邛崍市)眉州直隸州(眉山市)


洛基之怒


一句話就可以回答,因為當時經過明末戰亂,成都還處於基本全毀狀態,修復和遷入人口都需要時間。當時閬中還基本保持完好,而且閬中也屬於川中名城,所以暫時定在閬中。




忘了天空的翅膀


這個問題我不瞭解,不好意思。

但是從一般角度來看,設立省會城市要考慮很多因素,比如經濟地位,軍事意義,人口數量,交通情況等等。在冷兵器時代,尤其還要在軍事上考慮到易守難攻的問題。所以,從這幾個角度來考察應該能夠得出結論。


勤勞的貝貝兔


閬中是古代四川讀書人考貢生、舉人的地方,明末清初將其設為臨時省會,應該理由如此吧?


ZFR1412


閬中是巴蜀文化之鄉,舉人之鄉,科舉文化的興盛之地,巴人又善戰,從安定發展的角度看,選閬中不奇怪。


李大力46李達利


敗落的大明朝名存實亡,四川閬中軍事要地,以閬中為界能形成南北割居之勢。


大帥642


如果四川是一國,閬中的地理位置與北京一樣,與越南河內一樣,


白鴿52264148


成都沒打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