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來了莫張狂,禍來了莫亂套

福來了莫張狂,禍來了莫亂套


福來了莫張狂,禍來了莫亂套


福來了莫張狂,禍來了莫亂套

成大器者,他們的內心世界是很豐富的,他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宰相肚裡能撐船”“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這些人,往往是很能沉得住氣的,因而他們能在喜悅中沉靜思考,在失敗中從容面對。

古時候,有一老翁上街去趕集,不小心丟失了一匹馬,鄰居們都替他惋惜。老翁平靜地說:“這也許是件好事。”過了幾天,丟失的馬跑了回來,而且還帶回了另外一匹馬。鄰居們都很羨慕他。老翁平靜地說:“你們怎麼知道這不是件壞事呢?”大夥聽了不以為然。

幾天後,老翁的兒子騎馬時,一不小心把腿摔斷了。眾人都勸老翁不要傷心難過,老翁依然平靜地說:“你們怎麼知道這不是件好事呢?”鄰居們聽了難以置信。事隔不久,朝廷徵兵,凡是身體好的青年人都被拉去當了兵,戰後很少有人回來,而老翁的兒子因腿病卻留在了家裡。

這就是著名的“塞翁失馬,安知非福”的成語故事。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在災禍裡面,未必不隱藏著幸福,而在幸福之中,未必不隱含著禍患。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福與禍是一體兩面,福也好,禍也好,都要淡然處之。人生在世如果不懂得這其中的道理,就會受到福禍的捉弄。

福來了莫張狂,禍來了莫亂套


福來了莫張狂,禍來了莫亂套

人生自有其沉浮,有得志的時候,也總會有失意的那一天。“一時之勝不足喜一時之敗不足悲”是我們應有的態度。只有抱持這樣的生活態度,我們才能夠從容地面對人生中的波瀾起伏。

石苞,字仲容,東漢末至西晉時期官員,三國時曹魏和西晉重要將領,官至西晉司徒。石苞為人沉穩,戰功赫赫,深得晉武帝司馬炎的信任。當時,天下還未統一,長江以南還是由吳國統治,晉武帝便派石苞帶兵鎮守邊防,對抗吳國。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石苞為人正直,深受賞識,因此朝中有一部分人暗中嫉恨他。有一位官員叫王琛,當時在淮北一帶做監軍,他聽到一首歌謠說:“皇宮的大馬變成驢,被大石壓著不能出。”他認為這“馬”意指司馬炎,“石頭”代表石芭。於是,他就密奏司馬炎,說石苞意圖謀反。

巧合的是,與此同時,迷信風水的司馬炎也聽一個法師預測說:“東南方將有大將造反。”石苞剛好就在東南方位,晉武帝便開始懷疑石苞了。

正在石苞遭受司馬炎猜忌的時候,荊州官員送來了吳國準備派大軍進攻晉朝的報告。同時石苞也得到了探子的密報,立即著手準備戰鬥。司馬炎聽說石芭加固城牆準備戰鬥的信息後,不由得更加懷疑石苞的用意。

福來了莫張狂,禍來了莫亂套


福來了莫張狂,禍來了莫亂套

正在這個時候,又一件事情發生了。當時石苞的兒子石喬也在朝中任職。有一天司馬炎召見他,可石喬因事耽擱,沒有及時入宮覲見。這徹底引起了司馬炎的懷疑,於是他秘密派兵,準備討伐石芭。

在出兵之前,司馬炎發佈了一個罷免石苞官職的文告,認為石苞沒有得到準確消息就封鎖交通,修築工事,嚴重擾亂了百姓的正常生活。

消息傳到石苞這裡,石苞並不慌亂,他冷靜地想:“自己一向光明磊落,忠誠為國,並未做什麼違法亂紀的事情,怎麼會被朝廷派兵征討呢?這裡面肯定有誤會。”於是,他命令官兵放下武器,打開城門,他自己隻身來到都亭住下來,等候司馬炎的處理。

晉武帝司馬炎聽說了這些情況以後,頓時清醒過來,意識到自己差點誤解了石苞,對石苞的懷疑一下子打消了。後來,石苞被押送回朝廷以後,不但受到了司馬炎的盛情款待,還愈加得到司馬炎的重用和信任。

福來了莫張狂,禍來了莫亂套


福來了莫張狂,禍來了莫亂套

石苞之舉真有大將風範。在危難面前,石苞冷靜地對待、低調地處理,沒有因此而心驚膽戰、慌了手腳,也沒有因此而氣憤不平做出衝動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在“福至”的時候,石苞並沒有狂妄、目中無人,從而贏得了民心和皇帝的信任;在“禍來”的時候,石苞也沒有慌亂,而是冷靜地分析過後,選擇了最佳的方式打消了皇帝的疑慮。

俗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人生中所遇的“福”、“禍”其實都不是終點,而是一個個驛站,分佈在我們必經的路旁。不管你怎樣阻止,它們照樣會不期而至,我們唯一能夠改變的,就是對它們的態度。沉住氣,福來了莫張狂,禍來了莫亂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