攔截一枚導彈有多難?

宗錡W


要說攔截一枚導彈有多難?用這樣一句話來形容就是“比你想的還難”。當然根據導彈種類的不同其攔截難度也是不同,其中攔截難度最高的是洲際彈道導彈,現階段比較容易攔截的是一些亞音速導彈。



舉例來說的話,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作為現代戰爭中常規打擊和戰略打擊中的兩種不同代表武器,是對敵進行第一波打擊的關鍵力量。我們以巡航導彈來說,美國在海灣戰爭期間,光是從軍艦上發射的戰斧巡航導彈就幾百枚,這些巡航導彈為美軍正式進攻提前摧毀了伊拉克的大量軍事營地和防空陣地等戰術目標,可以說戰斧巡航導彈是美軍現代戰爭中的急先鋒。而戰斧導彈從早期的基本型也發展到現在的戰術戰斧型,雖然射程、打擊精度等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其最大0.8馬赫的飛行速度和為了提高突防能力而採用的低空突防手段也讓戰斧巡航導彈被攔截有了可能。特別是對於一些射速較高的高射炮或者單兵防空導彈而言,攔截低空飛行的戰斧巡航導彈已經成了目標。


但是洲際彈道導彈的攔截就沒那麼容易了,美國在彈道導彈的攔截上努力耕耘幾十年,但是至今其對彈道導彈的攔截成功率始終在50%徘徊。也曾形容攔截彈道導彈的難度相當於在幾千裡外擊中蚊子腿上的一根毛,這樣形容就能想明白彈道導彈的攔截難度有多高了吧。

彈道導彈的攔截難度也是隨著彈道導彈的射程增加而成幾何倍增長的。彈道導彈難攔截的主要原因是難發現和難攔截。而其攔截方式主要有三種,一種是初始段攔截,也就是在彈道導彈剛發射階段就發射攔截彈攔截目標的成功率是最高的,因為在這個初始階段彈道導彈的還處於加速爬升階段,速度並不是很高,所以攔截成功率也是最高的,但是缺點就是攔截彈發射陣地要距離彈道導彈發射陣地儘可能的近才行,但是這顯然會遭到別國的抗議。比如此前美國在俄羅斯的鄰國波蘭和羅馬尼亞部署了陸基宙斯盾反導系統,俄羅斯立刻在邊境線部署了自家最新的S-400遠程防空導彈來攔截宙斯盾反導攔截彈。

因為彈道導彈的飛行軌跡是一個不可測的拋物線,而且在拋物線的下落階段的速度極高,特別是洲際導彈的核彈頭在末端下落時的速度往往都超過了10馬赫,所以以現有的技術攔截末端核彈頭是極不可能的,因為首先核彈頭體積小所以被發現的幾率不大,思思要想攔截末端速度超過10馬赫的核彈頭,攔截彈的飛行速度至少也得有15馬赫左右的速度,所以現階段國際上發展反導系統都基本忽略了末端反導攔截。

現在中美俄在對彈道導彈的反導攔截上主要是通過中段導彈攔截上,因為中段導彈相比初段反導而言可以將攔截彈部署到較遠的地區,比如美國的中段攔截彈主要部署在阿拉斯加和加州兩個地區,因為攻擊美國本土的洲際導彈基本都是從北極或者太平洋方向過來的,所以這也是美國為什麼將自家的中段反導攔截彈部署在上述兩個地區的原因所在。
首先因為洲際彈道導彈的飛行速度很高,而且隨著固體火箭發動機的技術進步,現在洲際導彈的體型也越來越小,所以就存在很難發現的問題。比如美國在反導系統建設上主要有太空的天基紅外、雷達高低軌偵察衛星,主要就是能夠更早的發現處於初始階段的彈道導彈的發動機高溫輻射和氣動加熱痕跡,然後根據飛行速度判斷導彈型號,同時將發現信號傳遞給美軍的海基X波段巨型雷達,雖然美國的海基X波段雷達號稱可以發現4000公里外相當於一顆高爾夫球大的物體,但是從以往的中段反導結果來看,現階段只能滿足對遠程彈道導彈50%的攔截成功率,對於洲際導彈來說還不具備一定的攔截能力,當然這些都是基於單彈頭的洲際導彈而言,如果是多彈頭的洲際導彈攔截難度有多高想都想不明白。

所以從導彈這根矛和反導系統的這張盾的長期對抗中,反導系統的建設無論是從資金還是從規模以及時間上來說,發展反導系統的難度要比發展彈道導彈難太多,所以現階段號稱擁有射程超過5000公里的遠程彈道導彈的國家不止五個,但是擁有中段反導能力的卻只有兩個。


魑魅涅槃


這個問題不是很好回答,因為你沒說明攔截的是什麼導彈。導彈安飛行方式分為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巡航導彈飛行速度慢,攻擊命中率高,這個還好攔截一點,比如二戰時期的德軍V1飛彈,戰鬥機飛行員用機翼就能把它拍下來,那怕是海灣戰爭中美國的大殺器“戰斧”導彈也經常有被機槍甚至AK47擊落的傳聞,不過現在的導彈飛行速度越來越高,有些還能進行戰術規避,攔截難度越來越大。至於彈道導彈那就更難攔截了,它的末端攻擊速度通常是聲音的幾倍甚至十幾倍,又是垂直攻擊很難攔截,彈道導彈通常搭載核武器,飛到頭頂了就是攔截成功也沒太大意義,核彈在腦袋上面爆炸打不打的準都一個效果,就算沒有核爆,那些放射物質粉塵也受不了。現在的彈道導彈多是一枚彈搭載數枚分導式核彈頭,並切飛行的彈道多變,子彈打子彈已經很困難了,何況還要打不斷跳躍的子彈,對於彈道導彈來說只能追求中段攔截,把導彈摧毀在大氣層外,別看老美把薩德吹噓的那麼神奇,真正效果自己心裡有數,除非激光技術取得突破。


明白她二大爺


即然有激光武器,攔截導彈一點都不難,就怕假光,手電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