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山島戰役為何對解放軍如此重要?

今日的“一江山島營”,可謂解放軍軍改最新成果的代表,舊式摩托化步兵快速向多兵種協同作戰方向改進,站在了陸軍調整轉型的前沿。

事實上,也正是這支英雄部隊,在64年前作為浙東沿海“一江山島”登陸作戰主力,打贏了我軍歷史上第一次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揭開了我軍現代化戰爭的嶄新一頁。

時隔半個多世紀,兩次成為解放軍現代化變革的先鋒,這是一種傳承。

如今,解放軍仍在從一江山島戰役中總結經驗和教訓,不斷革新。

那麼,圍繞當年那場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江山島戰役,解放軍是如何完成對自身的突破的?

文 | 王正興 戴琦暉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首發於2018年6月17日,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1

小試牛刀宰只雞

1954年對新中國而言是相當振奮人心的一年,而對蔣介石而言則是相當糟心的一年。

5月,解放軍取得東磯列島戰役的勝利,解放了東磯列島;

7月23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一定要解放臺灣》;

8月1日,朱德在建軍節講話中也強調“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臺灣”;

11月14日,人民海軍魚雷艇部隊在東磯列島以東海面擊沉了國民黨海軍主力軍艦“太平”號;

12月2日,美國和臺灣當局簽訂了《共同防禦條約》,條約只將臺灣和澎湖附近列入美國協助防禦的範圍,沒有提及臺灣當局佔據的大陸沿海島嶼。

此時,臺灣當局的“中華民國浙江省”實際只剩下大陳島、一江山島、披山島、南麂島、漁山島等島嶼,核心區域是大陳島。

早在抗美援朝期間,華東軍區就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開始擬定解放東南沿海島嶼的作戰方案。朝鮮戰爭結束後該計劃被正式提上議程。

1954年8月2日,彭德懷在總參謀部主持召開解放浙閩沿海島嶼作戰會議,聽取華東軍區參謀長張愛萍關於解放大陳島戰役方案的專題彙報。

聽了張愛萍的彙報後,總參謀長粟裕說:

“這是我軍陸海空三軍首次聯合渡海作戰,組織工作比較複雜,還要估計到美國可能插手,要作艱苦的打算。”

彭德懷基本同意華東軍區的這個作戰設想,但強調一定要作好充分準備,慎重初戰,攻則必勝。他用一番話點明瞭這場戰役的目的:

“人們常說‘殺雞焉用牛刀’,這次我們就要用宰牛的刀子去殺雞。為什麼這樣做?一是要小試一下牛刀,我海、空軍剛建立,要通過這場戰役檢閱一下三軍配合立體作戰的能力;二是殺雞給猴看,以打擊美帝的協防陰謀。

8月27日,浙東前線指揮部成立,張愛萍任司令員兼政委,林維先(浙江軍區代司令員)、聶鳳智(華東軍區空軍副司令員)、彭德清(華東軍區海軍副司令員)、馬冠三(華東軍區海軍參謀長)為副司令員。指揮部就設在寧波天主教堂的大院裡,下設海軍前線指揮所、空軍浙東指揮所和登陸指揮所。指揮部匯聚三軍首腦,開始為人民解放軍第一次三軍協同作戰

運籌帷幄。

建立指揮部之後,擺在張愛萍面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他手上的這把“牛刀”應該先“殺”哪隻“雞”。

在陸海空三軍指揮員會議上,儘管多數人主張直取國民黨守軍的核心大陳島,或者進攻敵人守備力量薄弱的披山島,張愛萍還是力排眾議,選擇一江山島這個更小、更近、地理位置更重要的目標。

為什麼如此選擇?

一江山島坐落在大陳島和台州之間,西北距台州三十餘公里,東南距大陳島約16公里,是大陳島的門戶。打開了門戶,才能順利地進一步向大陳島進攻。作為戰役突破口,拿下一江山島後還可能“不戰而奪取”其他島嶼

注:後來的戰事發展也證明了這一判斷。解放軍攻佔一江山島後不久,大勢已去的國民黨軍被迫撤離大陳島,一江山島戰後一個月,浙東沿海島嶼全部解放。

一江山岛战役为何对解放军如此重要?

一江山島位置十分重要

一江山島分為南北兩島,中間隔著一道110到250米寬的海峽,故名“一江山”。北一江面積約1.1平方公里。南一江面積約0.65平方公里。島四周大都為高10-40米、坡度40-70度的海岸陡壁,且都是堅硬而光滑的岩石。近岸水深約7-8米。整個一江山島海岸,可供登陸的地段長度還不足1000米。除天然屏障外,國民黨守軍還大修工事,構築了154座碉堡和2道塹壕,廣設鐵絲網、絆網和地雷,守軍總數為1039人。能夠支援一江山島的國民黨軍包括大陳島的6艘軍艦和來自臺灣的F-47螺旋槳戰鬥轟炸機。

可見,雖是“殺雞”,卻也困難重重,解放軍的“牛刀”將如何揮下?

2

運籌帷幄,三軍蓄勢待發

針對這個易守難攻的小島,解放軍指揮官們在制定策略上花了大心思。

考慮到一江山島地形狹小,張愛萍決定動用四個步兵營3600人。為了保證第一波登陸部隊能在登陸場站穩腳跟,他將三個營編入第一梯隊,第二梯隊只留一個營。

“牛刀”不在人多,而在火力強。

解放軍此戰動用的空中力量有空軍轟炸航空兵第20師60團,強擊航空兵第11師的3個大隊,殲擊航空兵第3、第12和第29師各一部,獨立第1、第2團以及海軍航空兵7個飛行大隊,共184架飛機。

動用的海上力量有護衛艦4艘、炮艦2艘、魚雷艇12艘、炮艇24艘、火箭炮船6艘、各種登陸艦艇和運輸船138艘。

動用的火炮不僅來自陸軍,還有海軍的海岸炮,共計119門;此外還有高射炮60門。值得一提的是解放軍“特製”的火箭炮船。這是一種改裝的漁船,將從蘇聯進口的喀秋莎火箭炮安裝在漁船的前甲板上,可謂軍民融合的典範。

一江山岛战役为何对解放军如此重要?

整裝待發的轟炸機群

一江山岛战役为何对解放军如此重要?

海岸上的榴彈炮陣地

一江山岛战役为何对解放军如此重要?

火箭炮改裝漁船

彼時,解放軍還從未有過陸海空協同作戰的經驗,三軍的強大火力如何協調、合理運用,必須詳盡規劃。

經過參謀人員的精心計算,一份精密的《協同動作計劃表》出爐。這份計劃表就像劇本一樣,整個戰役如何進行,各個部隊怎麼行動都寫在裡面。其主要內容如下:

*登陸地面部隊擬於1955年1月18日對一江山島發起攻擊,預計於12時35分至13時22分先後航渡,於14時10分展開戰鬥隊形,14時30分至14時35分實施登陸突破。


*支援登陸的炮兵從12時20分至14時27分進行火力準備;海軍艦炮於13時30分實施火力準備;火箭炮兵13時10分和14時10分進行2次火力急襲;伴隨炮兵和海軍火力支援隊直接支援登陸部隊登陸突破和縱深戰鬥。


*以殲擊航空兵12個大隊和1個夜航中隊,遂行空中巡邏掩護任務,控制戰區制空權,晝夜掩護登陸部隊和艦艇的集結、航渡和防禦,間接掩護轟炸機和強擊機的戰鬥行動;以殲擊航空兵2個大隊為轟炸機和強擊機直接護航。


*以轟炸航空兵3個大隊和強擊航空兵2個大隊,於8時開始對一江山島實施第一次航空火力準備;同時,以轟炸航空兵1個大隊和強擊航空兵1個大隊,對大陳島大岙裡敵指揮所和榴彈炮陣地實施縱深空中突擊;以轟炸航空兵4個大隊和強擊航空兵3個大隊,於登陸前1個小時開始對一江山島實施第二次航空火力準備。


*殲擊、轟炸和強擊航空兵都留出部分兵力作為預備隊,做好戰鬥出動準備,待命打擊可能來襲的國民黨軍飛機和艦艇,保障後方基地和前方部隊的安全。


*計劃還規定,轟炸機部隊和強擊機部隊共同對敵地面和海上目標進行攻擊時,需做到一方剛退出,另一方馬上進入,保持航空火力的連續。當強擊機飛臨目標上空時,為避免誤傷我機,炮兵立即停止射擊,或將火力轉移到目標側翼,當強擊機離開目標上空時,炮兵則恢復射擊,不給敵人以喘息機會。

3

“信息戰”先聲奪人

解放軍計劃的登陸作戰是在1955年1月18日,但其實這場戰役早已打響。

從1954年8月到1955年1月18日登陸開始前,解放軍通過一系列的“信息戰”,先聲奪人,搶佔了戰場的控制權和主動權,為正式登陸戰鋪平了道路。

雖然當年既沒有複雜的電磁環境,也沒有電子對抗條件,但解放軍卻將信息戰的理念發揮得淋漓盡致。

信息戰,首先是獲取信息。

戰前解放軍多次組織偵查。從1954年8月到12月,空軍先後組織對一江山、大陳、披山、漁山等島進行8次航空照相,還進行了不間斷的目視偵察,基本查明瞭一江山島地面上的情況。張愛萍還派人夜間乘船登上一江山島附近的茶花島,查明瞭地形和潮汐規律。

注:當然,解放軍的偵察行動還有所紕漏。因為沒有使用傾斜照相,導致沒有查明預定登陸場坡度較大這一狀況;為了避免暴露行動,在登陸前一個月沒有進行照相或目視偵察,導致沒有發現敵人新增加的火炮和工事。

其次是阻止敵人獲取信息。

東磯列島戰役之後,國民黨空軍只敢在複雜氣象和夜間才出動小編隊甚至單架飛機對解放軍進行偵查、襲擾。臨近登陸作戰期間,為了讓敵人摸不到我軍作戰意圖,解放軍空軍在臺州以南三十多公里的松門鎮設立對空引導站,引導戰機攔截國民黨飛機。

1月17日,張愛萍組織了一次對披山島的佯攻,吸引國民黨軍的注意力,影響其對我軍真實意圖的判斷。

空軍還組織夜航中隊在登陸部隊集結海域以南巡邏,於1月18日凌晨4時11分擊退國民黨空軍PB4Y夜間偵察機一架,此時距離我軍登陸艦艇出發只有不到8個小時。

最後是切斷敵人的信息傳輸渠道。

1月18日上午8時許,空20師的圖-2轟炸機和空11師的伊爾-10攻擊機對一江山島展開登陸前的第一輪轟炸,除了炸燬火炮陣地和部分碉堡之外,這輪轟炸還著重炸燬了一江山島上所有無線電對空聯絡電臺,並切斷了島上絕大多數有線通信聯絡。與此同時,海航1師的圖-2和空11師的伊爾-10還突擊了大陳島上的指揮所、氣象站、導航臺和遠程炮兵陣地,不僅使大陳島上的國民黨軍指揮系統陷入混亂,還切斷了大陳與臺灣的通信聯絡。

如此,即使國民黨空軍從臺灣起飛戰機,也少有飛行員能在沒有天氣預報和導航的情況下飛過茫茫大海找到大陳島。因此直到當天下午5時,才有零星8架國民黨空軍F-47戰機陸續趕來增援。要知道,據戰前估計,國民黨空軍在一江山島上空每日最多可出動飛機100架次以上,可一旦信息流被切斷,他們就是有力使不出。

成功的“信息戰”讓解放軍在戰場上佔盡了先機。

一江山岛战役为何对解放军如此重要?

解放軍的圖-2轟炸機群

一江山岛战役为何对解放军如此重要?

解放軍的伊爾-10強擊機群

4

三軍立體奪取制海權

用“信息戰”把敵人打成聾子、瞎子的同時,解放軍還展開了對制海權的爭奪。

制海權對兩棲登陸戰來說,至關重要。國民黨海軍在大陳附近具有相當的實力,不僅有驅逐艦、炮艦,還有多艘坦克登陸艦。假如登陸當天駐大陳的國民黨軍出動軍艦攔截解放軍登陸艦艇,或者使用登陸艦載運陸軍增援一江山島,那麼戰局就會陷入複雜。張愛萍對此早有預見,他決定從陸地、海上和空中立體奪取制海權。

1954年7月,解放軍海岸炮兵就秘密把4門蘇制130毫米海岸炮部署在東磯列島的頭門山島上,陣地距離一江山島僅9公里,“以岸制海”,完全控制了附近海域。11月3日,國民黨海軍的“永春”號炮艦在頭門山和一江山之間巡邏,被這幾門岸炮擊傷。4日,國民黨海軍出動“永定”號和“永嘉”號炮艦對頭門山進行火力偵察;5日,“永定”號逼近到距離頭門山1500米處偵查時,岸炮突然開火,擊傷“永定”號的主桅杆和艦橋。

從此國民黨海軍艦艇再也不敢白天進入一江山島附近,只能在夜間運輸物資。

一江山岛战役为何对解放军如此重要?

從岸炮到現在的反艦導彈,解放軍“以岸制海”的思路延續至今

與此同時,解放軍在頭門山附近的田岙島上秘密架設了一座美製對海監視雷達,使這片戰場“單向透明”——我軍“看得見”敵人,敵軍“看不見”我方。11月14日,在雷達的引導下,人民海軍出動4艘魚雷艇,利用魚雷艇目標小,不容易被發現的特點,成功突襲並擊沉國民黨海軍“太平”號護航驅逐艦。在“單向透明”的戰場上,以小搏大不再是冒險,而是明眼人打瞎子。

一江山岛战役为何对解放军如此重要?

人民海軍的魚雷艇編隊

一江山岛战役为何对解放军如此重要?

正在下沉的“太平”號

解放軍空軍在爭奪制海權中也功不可沒。

從1954年12月21日至次年1月10日,解放軍航空兵5次轟炸大陳島。特別是1月10日,海上正颳大風,平時白天出海、晚上回港的國民黨軍艦隻能停泊在港內。解放軍航空兵趁此機會猛烈轟炸,當天炸沉“中權”號坦克登陸艦,並炸傷1艘護航驅逐艦、1艘修理艦和2艘坦克登陸艦。

當晚,解放軍海軍的魚雷艇又在大陳島西南擊沉國民黨海軍的炮艦“洞庭”號。國民黨海軍的軍艦從此不敢再進入大陳島,被迫讓出了制海權。

現代戰爭中,沒有制空權就沒有制海權。雖然國民黨海軍利用當時解放軍航空兵缺乏夜間作戰能力這一條件,勉強維持在大陳島的存在,但是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最終還是在解放軍陸海空立體打擊下遭受重創並徹底失去制海權。

一江山岛战役为何对解放军如此重要?

近期“遼寧艦”夜間艦載機起降訓練,反映如今的解放軍海軍航空兵已格外重視夜間作戰能力的培養

5

萬事俱備,三軍奪島大獲全勝

前期準備一切妥當,1月18日12時15分,138艘登陸艦艇搭載著解放軍登陸部隊,在護衛艦艇和飛機的掩護下,浩浩蕩蕩開向一江山島。

13時,解放軍又以轟炸機和強擊機各3個大隊對一江山島實施第二輪轟炸。護衛艦和炮艦也逼近到離岸3500米處,直接轟擊島上的陣地和碉堡。

注:此後的戰局發生了一個小插曲。13時55分,大陳島炮兵突然向解放軍登陸部隊開火,解放軍海岸炮兵發起還擊,空軍也從已經飛向一江山島的機群中抽調9架轟炸機、8架強擊機改為轟炸大陳島的炮兵陣地。14時12分,大陳島炮兵停止射擊,空軍浙東指揮所命令還沒有抵達大陳島的飛機改為轟炸一江山島。由於信號不好,只有3架轟炸機執行了後一道命令。這也說明現代戰爭複雜的電磁環境下,保障通信暢通的重要性。

一江山岛战役为何对解放军如此重要?

解放一江山島要圖,主攻方向是樂清礁和海門礁

14時至14時10分,登陸部隊第一梯隊先後抵達各自的登陸點,開始靠岸。島上的碉堡此時也開始猛烈射擊,彈如雨下。在部分海岸陡峭的登陸點,國民黨軍居高臨下向登陸部隊投擲大量手榴彈,用反坦克炮向登陸艇射擊,給登陸部隊造成很大傷亡。

一江山岛战役为何对解放军如此重要?

登陸一江山島,可見海岸之陡峭

一江山岛战役为何对解放军如此重要?

表現一江山島登陸戰的油畫

登陸部隊請求火力支援。張愛萍指示:“命令強擊機繼續對敵人進行衝擊。只要油料夠,即使沒有炸彈、炮彈也應該對敵人陣地再次進行俯衝攻擊,從精神上打擊敵人。”遵照這一命令,空11師的伊爾-10強擊機在一江山島上空的活動時間延長了17分鐘,直到14時35分才返航。此時第一梯隊已經上島,開始向一江山島的四座高地突擊。

主要登陸點之一樂清礁距離守敵指揮部所在地、一江山島主峰——203高地只有400米,坡度可達40度。另一個主要登陸點海門礁的坡度更高,達到了70度!登陸部隊用炸藥包和日製、美製火焰噴射器艱難開路,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價。

直指敵指揮部,從樂清礁向203高地的推進格外艱難。這種情況下,人民海軍“瀋陽”號護衛艦逼近樂清礁,用艦炮直射守敵的碉堡,支援登陸部隊。而從海門礁向190高地推進進程較為順利。攻下190高地後,登陸部隊沿北一江的山脊向東進攻,夾擊203高地的側面。

15時5分,作為第二梯隊投入戰鬥的178團3營5連把紅旗插上了203高地。15時48分,南一江的180高地也被奪取。17時30分,一江山島上有組織的抵抗已經消失,地面戰鬥基本結束。小規模的戰鬥繼續進行著。次日凌晨2時,肅清全部殘敵。

據戰後統計,一江山島戰役解放軍俘虜國民黨守軍567人,擊斃519人,敵守島司令王生明也被擊斃。

一江山岛战役为何对解放军如此重要?

把紅旗插上一江山島主峰203高地

一江山島戰役是解放軍第一次進行三軍協同登陸作戰。對解放軍來說具有里程碑的意義,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反映出解放軍進行現代化戰爭的水平已經大為提高。

斗轉星移,科技的發展改變了戰爭的形態,但解放軍仍在從一江山島戰役中總結經驗和教訓,不斷革新。

時至今日,當年的英雄部隊再次成為解放軍軍改的先鋒,這可以稱得上是一種傳承。

一江山島解放後,浙東前指為了實現解放大陳等浙東沿海島嶼的既定計劃,於1月30日下達準備攻佔大陳島的預令。臺灣當局被迫於2月5日決定將國民黨軍撤離以大陳島為中心的台州列島。至2月25日,在美國海、空軍掩護下,國民黨軍全部撤離。至此浙東沿海島嶼全部解放。

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這才是戰爭 微信ID:xiaoxiongchumo123

總監製:蘇會志

監製:夏宇

編務:謝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