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孫權不追封孫策為帝也不重用其後人,背後隱藏著如此機密

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後,孫策26歲死於刺客之手。孫策死前,把權力交給了他18歲的二弟孫權。作為孫策的長兄,孫權繼承孫策似乎是有道理的,但並非孫策唯一的選擇。

孫策還有一個弟弟,叫孫毅,16歲。他和孫策非常相似。孫策非常喜歡他。許多人認為他們應該把位置讓給孫毅。同時,孫策有個兒子叫孫紹。根據當時的傳統,孫策應立孫紹為接班人。

為何孫權不追封孫策為帝也不重用其後人,背後隱藏著如此機密

但孫策最終選擇了孫權。他認為孫毅的性格太強,不能團結一切力量。孫紹的兒子還太小。於是孫策把權力交給了他18歲的弟弟孫權。事實證明,這個選擇是正確的。孫權一路走過。最後,建立了孫武政權。

但無論如何,孫權的權力地位是哥哥孫策給的,沒有孫策的選擇,孫權的一生只怕會默默無聞,沒有孫策打下的基礎,孫權也不可能順利接班並逐漸掌握江東。

但孫權在稱帝后,只追求父親孫健為武帝,而不追求孫策為皇帝。孫權的力量直接來自他的兄弟孫策。實際上,孫權是孫權集團的“第三代”。第一代孫健受到尊敬。第二代的孫策也應該享有這個榮譽。理性地說,如果沒有孫策,以後也沒有孫權,第二代孫策也應該受到尊重。孫權只追作為長沙桓王的孫策。王和皇帝有著本質的區別。孫權的做法自然受到一些人的質疑。

為何孫權不追封孫策為帝也不重用其後人,背後隱藏著如此機密

事實上,孫權這樣做沒有問題。古代祠堂祭祀實行昭母制,寺院制度規定皇帝建七座寺院,王公建五座寺院,大夫建三座寺院,文人建一座寺院,百姓沒有寺院,以區別親人與貴人與下人。”周禮《史記》:區別昭母寺。鄭軒評論說:“既然先祖是趙,父是穆。”這意味著先祖都在廟的中間,後人排成兩行,左趙和右穆。具體情況是:祖上是穆,祖上的兒子是趙,祖上的孫子是穆,祖上的兒子是趙,祖上的孫子是穆。在昭牧安排中,通常採用下行單線安排,以確保父子之間總是不一樣,避免“並排站立”的尷尬,而孫兒們總是保持一致。此時,如果中間有一代人,就會擾亂昭穆的秩序。

以孫健為例,孫權為畝,孫權為趙,孫權的兒子為畝,孫權的孫子為趙,這是正常的順序。如果在前面插入一個孫策,情況將會改變。孫健是穆,孫健是趙,孫權又是穆,孫權是穆和他父親,這不符合慣例。

為何孫權不追封孫策為帝也不重用其後人,背後隱藏著如此機密

這不僅是一個儀式問題,而且是一個更現實的考慮。如果哥哥被公認為皇帝,那麼哥哥的兒子也有繼承皇位的權利。至於孫策,他的兒子孫紹和孫權的幾個兒子也可以合法地獲得王位,這很容易導致內部分裂。因此,無論從目前的制度還是現實來看,孫權的做法都是正確的。

為何孫權不追封孫策為帝也不重用其後人,背後隱藏著如此機密

孫紹後期的史料不多,吳祿提到:“趙、孫紹、滕旭、鄭歷等,採用周、漢,並編纂朝禮。”也就是說,在公元222年,孫權稱他為吳王。孫權命令孫紹、張昭、滕旭、鄧莉等按照周漢的舊禮儀為皇帝舉行祭祀。《三國志》還提到一篇文章:“權力的頭銜是可敬的。他以鄭澤的名字給長沙環旺打電話。他叫邵子為吳侯,然後改為上虞侯。也就是說,在公元229年,孫權成為皇帝,孫紹被命名為吳侯,然後改為上虞侯。他死後,兒子孫峰繼承了這個頭銜。

在這裡,吳侯,指的是吳縣不是吳縣,說明孫紹被任命為侯縣,不高也不低,史書中沒有提到孫紹在孫武所處的位置,說明他遠離了權力的核心,即使有任何職位,也應該是養老性質。

這是否也表明孫權的忘恩負義?事實上,我們不能從孫權的角度看,我們應該更多地考慮孫武政權的安全問題。家庭感情和感激是次要的。孫紹的特殊身份很容易被利用,即使他不知道,也可能被利用。為了孫武政權的穩定和孫紹自身的利益,他“遊手好閒”。

為何孫權不追封孫策為帝也不重用其後人,背後隱藏著如此機密

這不是鬧著玩的事。孫峰,孫紹的兒子,後來被剝削。孫紹死後,孫峰作為孫策唯一的孫子,繼承了孫紹上虞侯爵的稱號。他過著幸福的生活,但建恆二年(270年)發生了一些事情。當時,孫權已不在人世。孫武的最後一個皇帝是孫浩。他太傷心了,因為他的妻子王石去世了。他被關了幾個月,外面的世界聽不到皇帝的消息。人們開始傳言孫浩已經死了,他可能接替皇帝成為孫權的第五個孫子。

社會上也有傳言說孫風可能繼承王位。一些政治投機者開始愚蠢地行事。一個叫張軍的縣太守也趕來清掃孫奮母親的墓中集。

孫浩沒有死。後來,他聽到了社會上的謠言,很生氣。”車立軍,彝族,賈芬和他的五個兒子,郭備”。史書中沒有提到孫風,但是孫風今年死了,大概是因為和孫芬一樣的原因。孫紹是孫策的獨子,孫峰是孫紹的獨子。孫峰死後,孫思義也“辭家”。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說史,期待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