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孙权不追封孙策为帝也不重用其后人,背后隐藏着如此机密

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后,孙策26岁死于刺客之手。孙策死前,把权力交给了他18岁的二弟孙权。作为孙策的长兄,孙权继承孙策似乎是有道理的,但并非孙策唯一的选择。

孙策还有一个弟弟,叫孙毅,16岁。他和孙策非常相似。孙策非常喜欢他。许多人认为他们应该把位置让给孙毅。同时,孙策有个儿子叫孙绍。根据当时的传统,孙策应立孙绍为接班人。

为何孙权不追封孙策为帝也不重用其后人,背后隐藏着如此机密

但孙策最终选择了孙权。他认为孙毅的性格太强,不能团结一切力量。孙绍的儿子还太小。于是孙策把权力交给了他18岁的弟弟孙权。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孙权一路走过。最后,建立了孙武政权。

但无论如何,孙权的权力地位是哥哥孙策给的,没有孙策的选择,孙权的一生只怕会默默无闻,没有孙策打下的基础,孙权也不可能顺利接班并逐渐掌握江东。

但孙权在称帝后,只追求父亲孙健为武帝,而不追求孙策为皇帝。孙权的力量直接来自他的兄弟孙策。实际上,孙权是孙权集团的“第三代”。第一代孙健受到尊敬。第二代的孙策也应该享有这个荣誉。理性地说,如果没有孙策,以后也没有孙权,第二代孙策也应该受到尊重。孙权只追作为长沙桓王的孙策。王和皇帝有着本质的区别。孙权的做法自然受到一些人的质疑。

为何孙权不追封孙策为帝也不重用其后人,背后隐藏着如此机密

事实上,孙权这样做没有问题。古代祠堂祭祀实行昭母制,寺院制度规定皇帝建七座寺院,王公建五座寺院,大夫建三座寺院,文人建一座寺院,百姓没有寺院,以区别亲人与贵人与下人。”周礼《史记》:区别昭母寺。郑轩评论说:“既然先祖是赵,父是穆。”这意味着先祖都在庙的中间,后人排成两行,左赵和右穆。具体情况是:祖上是穆,祖上的儿子是赵,祖上的孙子是穆,祖上的儿子是赵,祖上的孙子是穆。在昭牧安排中,通常采用下行单线安排,以确保父子之间总是不一样,避免“并排站立”的尴尬,而孙儿们总是保持一致。此时,如果中间有一代人,就会扰乱昭穆的秩序。

以孙健为例,孙权为亩,孙权为赵,孙权的儿子为亩,孙权的孙子为赵,这是正常的顺序。如果在前面插入一个孙策,情况将会改变。孙健是穆,孙健是赵,孙权又是穆,孙权是穆和他父亲,这不符合惯例。

为何孙权不追封孙策为帝也不重用其后人,背后隐藏着如此机密

这不仅是一个仪式问题,而且是一个更现实的考虑。如果哥哥被公认为皇帝,那么哥哥的儿子也有继承皇位的权利。至于孙策,他的儿子孙绍和孙权的几个儿子也可以合法地获得王位,这很容易导致内部分裂。因此,无论从目前的制度还是现实来看,孙权的做法都是正确的。

为何孙权不追封孙策为帝也不重用其后人,背后隐藏着如此机密

孙绍后期的史料不多,吴禄提到:“赵、孙绍、滕旭、郑历等,采用周、汉,并编纂朝礼。”也就是说,在公元222年,孙权称他为吴王。孙权命令孙绍、张昭、滕旭、邓莉等按照周汉的旧礼仪为皇帝举行祭祀。《三国志》还提到一篇文章:“权力的头衔是可敬的。他以郑泽的名字给长沙环旺打电话。他叫邵子为吴侯,然后改为上虞侯。也就是说,在公元229年,孙权成为皇帝,孙绍被命名为吴侯,然后改为上虞侯。他死后,儿子孙峰继承了这个头衔。

在这里,吴侯,指的是吴县不是吴县,说明孙绍被任命为侯县,不高也不低,史书中没有提到孙绍在孙武所处的位置,说明他远离了权力的核心,即使有任何职位,也应该是养老性质。

这是否也表明孙权的忘恩负义?事实上,我们不能从孙权的角度看,我们应该更多地考虑孙武政权的安全问题。家庭感情和感激是次要的。孙绍的特殊身份很容易被利用,即使他不知道,也可能被利用。为了孙武政权的稳定和孙绍自身的利益,他“游手好闲”。

为何孙权不追封孙策为帝也不重用其后人,背后隐藏着如此机密

这不是闹着玩的事。孙峰,孙绍的儿子,后来被剥削。孙绍死后,孙峰作为孙策唯一的孙子,继承了孙绍上虞侯爵的称号。他过着幸福的生活,但建恒二年(270年)发生了一些事情。当时,孙权已不在人世。孙武的最后一个皇帝是孙浩。他太伤心了,因为他的妻子王石去世了。他被关了几个月,外面的世界听不到皇帝的消息。人们开始传言孙浩已经死了,他可能接替皇帝成为孙权的第五个孙子。

社会上也有传言说孙风可能继承王位。一些政治投机者开始愚蠢地行事。一个叫张军的县太守也赶来清扫孙奋母亲的墓中集。

孙浩没有死。后来,他听到了社会上的谣言,很生气。”车立军,彝族,贾芬和他的五个儿子,郭备”。史书中没有提到孙风,但是孙风今年死了,大概是因为和孙芬一样的原因。孙绍是孙策的独子,孙峰是孙绍的独子。孙峰死后,孙思义也“辞家”。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说史,期待您的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