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由一千個不一樣的字組成,四字為句,兩句一韻,你知道哪些關於《千字文》的故事?

易經與道德經關係解讀


我是文開石,我有好的答案。

《千字文》的來龍去脈我就不多說了,大家的回答都有涉及。

我就從其他方面聊聊和《千字文》有關的事情。

為什麼《千字文》中有七個字重複了?

我們知道這一千個字是特地從書聖的書法裡挑出來的,一千個字不重樣。但是我們閱讀的時候發現還是有重複字的。為什麼呢?

其實這是漢字簡體化的結果。

發。“周發殷湯”的“發”,“蓋此身發”的“發”就是同一個字。原始繁體字版本中,“周發殷湯”的“發”是周武王姬發,發是名,本來寫作“發”;“蓋此身發”的“發”,指的是毛髮、頭髮,本來寫作“髪”,確實是不同的字。推廣簡化字時歸併異體字,就把“發”、“髪”統一為“發”。

這種情況還涉及巨(巨、鉅)、昆(昆、崑)、雲(雲、雲)、戚(慼、戚)、並(併、並)、潔(絜、潔)六個字。

各大版本的區別原因。

《千字文》流傳廣遠,也有歷代書法大家摹寫臨摹。

但是,從這些大家之作中,我們發現有個別字的區別,究竟是流傳過程中的錯誤還是書寫者的手誤?

其實,《千字文》篇幅不長,成文時間作者清晰,流傳廣元也沒被燒、禁過,造成各版本的區別主要是古代的”避諱”原則。

“天地玄黃”與“天地元黃”

避宋朝皇帝遠祖趙玄朗的名諱(如果是清本,則是避康熙皇帝玄燁的名諱);

“周發殷湯”與“周發商湯”

避宋太祖父親趙弘殷的名諱;

“鳴鳳在樹”與“鳴鳳在竹”

避宋英宗趙曙的名諱;

“嶽宗恆岱”與“嶽宗泰岱”

避宋真宗趙恆的名諱。

命周興嗣編寫《千字文》的梁武帝蕭衍,究竟普通不普通?

梁武帝蕭衍(464年-549年6月12日 ),南北朝時期梁朝的建立者(502年-549年在位)。

蕭衍一生文治武功,幹了不少的事情。雖然最後結果慘了點被囚死於建康臺城。

蕭衍一輩子用了七個年號,最不普通的年號就是“普通”。


文開石


《千字文》被公認為我國使用時間最長、影響最廣的兒童啟蒙識字課本,是千餘年來我國最暢銷、讀者最廣泛的讀物之一。

《千字文》四言長詩,首尾連貫,音韻諧美。全文共250句,每四字一句,句句押韻,前後貫通,內容有條不紊地介紹了天文、自然、修身養性、人倫道德、為人處世丶地理、歷史、農耕、祭祀、園藝、飲食起居等各個方面。三字經就是借鑑了千字文而創作出來的。

千字文問世以後就慢慢的變成歷代書法家必寫的書法作品。關於千字文的故事,相傳王羲之七世孫智永為了千字文能更好的流傳與傳播,花了30年時間,寫了800本真草千字文書法作品,放到各寺廟供廣大信民百姓觀看臨摹。通過智永和尚的影響力,慢慢的在群眾中流傳下來,成為我國曆代優秀的兒童啟蒙讀物,在書法界丶在民間都有很高的普及率與認知率。

只是現在由於信息丶科技的高速發展,很少有兒童會背千字文了,經濟為中心的當今社會,確實流失了很多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痛心。


關淇科技專營廣西特產


這事從南朝梁開始說起來。

梁武帝蕭衍一生戎馬,篤信佛教不說,還特別熱愛文化。

為了教育後代,他讓文學侍從殷鐵石從王羲之書法裡蒐集出來一千個字,用來教授孩子,認字的同時,還領略書聖的書法之美,殷鐵石就機械性的從王羲之書法裡蒐集出來一千個不同的字,然後一張一張教學。

字是有了,但是孤立的字沒有靈魂啊,領略不到語言的美。

怎麼辦?梁武帝就給自己的散騎侍郎周興嗣說了,周侍郎當時和蕭衍都是竟陵八友中的人物,八友當然是八個人,皇帝蕭衍其其中之一,估計是組織的倡導者,其中這裡面著名的還有謝朓、沈約。

謝朓是誰——李白一生的偶像“解道澄江淨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說的就是他。

沈約就更不用提了,他精通聲律,首倡四聲八病,後來唐詩的格律那麼美,發端就在與他。

周興嗣和他們齊名才華可見一斑。

蕭衍就把這項工作交給了他。

周興嗣苦思冥想一夜,終於將這一千個字編撰成文,正所謂“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文風慷慨大氣,內容又樸實易懂,非常適合啟蒙閱讀。

現在小孩讀起來朗朗上口,但都忘了最開始,這可是用王羲之的字拼湊起來的,這是啟蒙的文章,更是書法作品啊。

到了陳、隋之際,王羲之的七世孫智永和尚在雲門寺苦練書法三十餘年,寫了八百本《千字文》,送給各處寺廟,名噪一時。

當時許多人來到寺中求取書法,以至於門檻都被踏破,無奈用鐵皮包裹,所以人稱“鐵門檻”,同時將一生所用筆頭埋葬,並累土為墳,命名為“退筆冢”。

這一個鐵門檻,一個土墳頭。

巧的是(下面是主觀想象,沒有依據):

唐朝有個王梵志,專門寫詩說這鐵門檻:

世無百年人,強作千年調。打鐵作門檻,鬼見拍手笑。

他還有一首是

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裡。一人吃一個,莫嫌沒滋味。

以至於宋朝的范成大寫詩:

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

這兩句詩被曹雪芹用到了紅樓夢裡,更是意境無限。


錦翼


梁武帝之死竟然是因為自己學識太淵博,是很搞笑的吧?

列位客官和題主聽我跟你說說幾個理由。

梁武帝雄才大略,文武雙全,學識淵博,可謂是人間少有的奇才。

他的雄才大略和文武雙全可以很快的掃平豬猴,鞏固了自己的政權和加強了國力,讓老百姓有了好一段好日子過。這是他自負的一個理由。於是他就想著江山萬代能夠永續自己的帝國。接班人的問題就被他提上了日程和規劃,這個問題首要的就是教育和培養問題。於是太子人選就是他的一個解決的第一問題。

梁武帝對書法的造詣是很精深的,尤其崇拜王羲之。他和王羲之都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他們都是修真者。他能夠深刻的體會到王羲之書法那種超然脫俗,恍若仙境的境界。也因為修真得到的本事能夠很快取得勝利,因此相信學習王羲之的書法能夠獲得靈性,從而開啟智障之門。

千字文就這樣產生了。他下令蒐集王羲之所有的字跡,交由周興嗣編寫成文。並明確告訴他是用來培養未來的皇帝的,必須讓孩子能夠很快的學富五車,擁有過人的本事。周興嗣也是一個修真的高人。在梁武帝的嚴令之下,一夜之間就成了千字韻文。為此他一夜之間頭髮全白。這是心血和靈性消耗太多的緣故。據說他寫成千字文以後就藉故逃跑了。對,是逃跑。他的後代世系也不太詳細了。

這一個事情是說明梁武帝是如何的了不得。

後面的故事,我就一筆帶過。

梁武帝,後來又研究學習佛家,儒家。說他學富五車,那是小看他了。他基本上囊括了當時所有的知識,可以說他什麼都懂,什麼都會。

因此他就陷入了自己的怪圈,他找不到自己了,也找不到了出路。就好像牛頓等一些西方科學家一樣,最後都迷茫了,去相信和研究什麼神學去了。

梁武帝因為修真學得了一身的本事,因此成就了自己的輝煌,因此迷失了自己,對修真產生了懷疑,最後的時間是篤信佛教,最後是自己燒死了自己和餓死了自己。

梁武帝就是不專注,沒有一條路走到黑,因此搞死了自己。

不過他留下的《千字文》,是一部濃縮版的百科全書,包括了他那個時代之前所有的知識。

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音樂美感,又有王羲之書法的陪襯和支持,確實是培養帝王的不二之選。

《千字文》是人間瑰寶,是人類最早的培養帝王教科書。後來從了民間的啟蒙讀物,經歷千年而不衰。


guihuxuan1


對於千字文理解,可分四部分看。分別為天地初期形成,這裡面參雜許多神力怪力等,比如鯤鵬展翅,伏羲與龍馬,神農種五穀。然後便是人文,這部分非常適合當代青少年研讀,大多數講的是忠孝,人的言談舉止,保真,交友等,以各種故事形式教育世人,代表有苦心勸父,曾子殺豬。接著便是統治,帝國盛貌等等,代表有明帝夢佛,蕭規曹隨,一鳴驚人。最後的是迴歸田園,嚮往人民初始人情風貌。每部分的故事都能隱射當時社會風情,代表有孫亮斷案,門可羅雀,君無戲言,罰人吃肉。對於這些故事,之所以認為第二部分值得青少年學習,是因為,這裡面傳統美德都需要這樣的年紀的少年從小繼承學習發揚光大。講一個苦心勸父

講的是一個少年叫孫元覺,從小懂事,然而其父親對其祖父非常不孝。

一天,其父將其祖父放進揹簍,背上,往山上走去,孫元覺覺得奇怪,便一直跟著父親。來到離家稍遠山上,其父放下揹簍,把其祖父一人丟在山上,自己準備回家。孫元覺見狀哭著跪在父親面前,懇求父親不要這樣做。

父親哄騙他兒子“爺爺年紀大了,如果不死,在家裡要變成妖怪,會很可怕”。孫元覺想了想說:“好吧,那把爺爺抱出來放地上,揹簍拿回家”。父親不解,一個揹簍有什麼用。孫元覺接著說:“等你老了,我好用它揹著你上山扔掉啊”。父親吃了一驚 ,想到自己以後也會老,於是改變主意,把爺爺重新揹回家。

一個小小的典故,卻以一個小孩視角勸人向善,勸人行孝。人的一生很短,每個人都會有經歷由年輕到年老。忠孝人文美德便是這樣一代代傳承下來。


小拍拍子



青林223646642


一開始千字文是天地玄黃,到了清朝有位皇帝叫炫燁,所以把天地玄黃改成了天地元黃


vke888



劉彥魁


《錦翼》等諸君已講……


長河日圓1


慢慢了解,畢竟千字文天下奇文值得吾輩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