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想買個房,卻幾乎研究了全部國情

一切始於中介小哥的一條微信,他說:“姐,新出來一個房源,是景觀房,你要不要看看?我這兒有鑰匙。”那是很普通的三居室。我穿過客廳,來到陽臺上,忽見巨型水墨畫一般的景緻撲面而來——近的是橋,遠的是山,橋與山之間,是水霧浮動的湖面。不時有車穿過橋樑、穿過樹叢掩映的道路,因為距離邈遠,不覺得喧囂,反而生出雲端裡看人世的孤絕感。

我有點出神,人們總嚮往詩與遠方,站在這裡,就一點兒也不羨慕遠方,甚至也不懷念過去。與這一片山水靜默相對,很容易忘記自己已經變成百事纏身的中年人,彷彿還是年輕時,只是一不小心站久了一點。就衝著這種錯覺,是不是也應該買下它?

我現在住的房子是單位宿舍,在心情好、世界觀穩定的時候,我便覺得它的樓層不高,出入方便,鄰居大多是同事,抬頭低頭都是熟臉。物管雖一般,但物業費便宜啊……心情不好、世界觀不穩定的時候,這些優點就全變成了讓我氣急敗壞的缺點——這房子也太接地氣了。

理想中的房子是什麼樣?我並沒有清晰的概念,此刻卻明白了——不管它是幾室幾廳,首先要有一種疏離的氣質,即使它只是無數單元房中的一套,也可以假裝它是一座島嶼。

當天晚上和老友聚餐,我忍不住說起這件事。這種事像談戀愛,自己說得滿眼放光,別人並不能聽懂其間曲折,對你所言的學區方位等也是一頭霧水,所以都不過說些湊趣的話而已。

唯有一個老大哥,非常認真地聽我說完之後,說:“你有沒有研究過那一帶的規劃?據我所知,那個××路,將來可能會修,你家孩子上學會很麻煩。”××路並不是從學校到“島嶼”之間的路。“但是它和孩子們上學的那條路平行,”老大哥說,“一旦修路,它被封堵起來,車流都湧到孩子們上學的路上,沒半個小時都過不去。”他繼續說,“初中不比小學,上學、放學都沒準點兒,當初我兒子的班主任,規定學生必須早上七點到校,再算上堵車的時間,你想想,孩子要幾點鐘起床?本來作業就多,經常寫到晚上十一點,長身體的年齡,睡眠缺太多可不行。放學就更沒譜了,可能是晚上七點,也可能是七點半,你總不能等孩子打了電話再去接吧?我那時都是六點半就到了,坐車裡等。經常一等就是一個多小時,趕上下雨下雪的,大人孩子都受罪。”他的話讓我冷靜下來,我的心曠神怡不能以娃的負重前行為代價。

可是我們把小房子都賣了啊。“賣掉是對的,我現在就後悔當時沒有在離學校較近的地方買個房子。”他說。

方向驟轉,我舍“島嶼”去看離學校較近的房子。這是截然不同的體驗。也許是仰仗著學區的金光,那些房子無不有著自以為蓬頭垢面也不掩天香國色的傲慢。

現實很骨感,但你還得擁抱它,幾經選擇之後,我看中了一套性價比還算可以的兩居室,步行五分鐘到學校。單價不便宜,好在總價不高,不用賣現在住的房子了。我想象將來我聽到放學鈴聲就可以站在陽臺上等娃出現,再把這個場景設置為大雪紛飛的夜晚,幸福感頓時翻倍。

在這種暖洋洋的幸福感中,我打電話跟一個朋友說這件事,她並不替我感到高興。她的嚴厲使我隔著電話也能感覺得到:“那麼你是打算三年之後再這麼折騰一回嗎?”此話怎講?她細細道來:“初中只有三年啊,三年之後你再去高中旁邊買個房子?就算你娃成績好,達到一、六、八中這三所重點高中的分數線,具體上哪一所還要電腦排位決定。你能在每個學校旁邊都買一套房子嗎?有的學校高一和高二在南校區,高三在北校區,像你這樣,就得買四套房子了。”“哦,那怎麼辦呢?”“租啊。你買了房還得裝修吧?哪怕是簡裝,也夠三年的房租了。”“租房沒有學區啊!”“交擇校費!擇校費不過三五萬,一套房子一兩百萬,你怎麼沒算過這個賬?”

我只是想買個房,卻幾乎研究了全部國情

思路一變,豁然開朗,接連多日的霧霾天都似放晴了。再也不用去看那些“老破小”了,要看就看能住一輩子的豪宅。周邊還真有豪宅,售樓員就曾經扛著易拉寶在我們小區做過推廣,我當時覺得旁邊沒有名校,就沒什麼興趣。

“風物長宜放眼量”,活人豈能被學區憋死。我駕車向豪宅所在的區域馳去,一路是大建設時的塵土飛揚,但我眼前已然浮現出三五年後的光明大道。

看豪宅的體驗就是愉快一點,售樓處不僅“高大上”,還異香撲鼻,像高檔酒店。尤其讓我生出敬畏之心的,是那些售樓員,個個是俊男靚女,臉上一水兒專業、禮貌、矜持的表情,特別有高級感。房子也高級,精裝修,到處光澤閃耀,我像劉姥姥來到怡紅院,根本分不清哪兒是哪兒,走路都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撞上什麼器物。

接待我的是個小夥子,看年齡當是“90後”,但瘦削、沉著,神似韓國電視劇裡的都教授,聲調恰到好處地放低,讓你不得不凝神傾聽。

他將中央空調、地暖和新風換氣系統一一指給我看;鏡子是帶微加熱的,不會被水汽覆蓋;櫥櫃的上櫃有機關,按一下,裡面的格子就能下降。

不過,他說,這個樓盤真正的亮點是下面有個極大的共享社區。裡面有咖啡館、瑜伽室、香道館等等。“我們的房子不但致力於提高居住品質,更講究提高圈層品質。這個共享社區,能夠加強業主們的聯繫。

後期我們賣的都是上千萬的洋房,所以,女士,你雖然買的是高層,但也和花上千萬的業主共享一個社區,身處同一圈層。”他說得很含蓄,但我也聽出來了,他的意思是,我買了這套房子,就能和住價值上千萬房子的人親密接觸,就有了和他們搭訕的機會。

其妙處,可能跟傳說中的某些妙齡女郎上商學院差不多。但我既非妙齡,也看不出跟有錢人打交道有什麼好處。張愛玲曾經說過,下雨天,沒帶傘的人想擠到人家的傘下,卻被傘沿的雨淋著了。沒有資源者想去佔有資源者的便宜,通常只有吃虧的份。

我忍不住問他附近有什麼學校,他溫和而剋制地笑了一下,說:“這個還在規劃中,不過對於我們的業主來說,這不是問題,將來下一代拼的是圈層。”我不是很明白他的話。出了門,被裹著沙子的寒風一吹,才醒悟過來,是啊,能住得起價值上千萬房子的人,哪用為學區苦惱呢?人家有人脈,擇校不在話下;有司機,接送也不是問題。我想起一種說法,底層夠不上精英教育,上層可以安享精英教育,就數千方百計買學區房的中產最焦慮。

不焦慮行嗎?娃上小學前,我也是個不信邪的人,也想把他送進附近的普通小學,一個熟人勸住了我。她說她當年就是這麼想的,等娃上學後她才發現,班主任的素質太差了,罵小孩能罵一節課。忍耐了六年,小孩上初中時,她堅決花大價錢買了個“老破小”的學區房,舉家遷入。這話讓我悚然,我的小學老師給我留下的諸多陰影再次在腦中閃過。有一次我沒有完成作業,老師把我鎖在教室裡,隔著窗戶說:“你今天晚上就在這裡了,你爸媽來磕頭都不行。”我站在窗前號啕大哭,恨不得把五臟六腑都哭壞,以這樣的自殘求得她的寬赦。她後來笑著把我放了。

那天夜裡,我幾次從噩夢裡驚醒,大哭大叫,我媽問我怎麼了,我不敢說,我怕她知道我沒有完成作業的事。到現在我依然時常擔心自己被厭惡和否定,這病根兒應該是那時坐下的。

總之,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學區不是萬能的,沒有學區是萬萬不能的。“既然是中產,就別去上流社會湊熱鬧。”我這麼跟某人說。他看著我,笑了,說:“中產?你也許自以為是中產的底層。”

底層就底層,底層也是可以有夢想的。

就在這當口,另一箇中介小哥告訴我,有一套離學校很近的“品質房”降價了,快過年了,房東急賣,降價二十萬。他帶我去看那房子。房子還真不錯,離學校較近,樓層適中,採光極佳,雖然不及那豪宅“高大上”,但是大堂、電梯和走廊都整齊乾淨,品質確實說得過去。

看房回來的那晚,我拿著計算器廢寢忘食地算賬,算上積蓄、賣房款,若不夠,就再跟支付寶、微信借點,且我的手裡有三部書稿在修訂,去問問有意向的那些出版社,誰先給錢就給誰出……如此砸鍋賣鐵地,似乎也有點接近目標了。腦子裡是轟轟響的興奮,卻有個小聲音冒出來:好端端地,房東為啥要降價?

我被這個聲音嚇得一激靈。我開始翻各個新聞手機應用程序的房產欄目,赫然發現,曾幾何時,喊漲聲一片的頁面上,都在看空,某房產專家鐵齒銅牙,連房價的下行月份都說得一清二楚。當然,我也知道,這麼多年,看空者源源不斷,最後的結果是,信他們的人都傻了眼,看空者自己卻偷偷買了房。

但是,房價下行的信號不止於這些說法,環京房價近乎腰斬,上海房市的成交量也“褪到了腿肚子”,房住不炒的聲音越來越響,房產稅雖然是個老話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也越來越近了。我再一激靈,想起這段時間房源確實很多,大房子尤其多;在我決定放棄之後,那位“都教授”也沒那麼高冷了,打來過好幾個電話,雖然是以善意提醒的名義。這在房價高漲的去年是不可想象的。會不會有一天,大把的房子賣不出去,窮得只剩下房子不再是個笑話?雖說房住不炒,但在別人開始退場之時,我嘔心瀝血地敲出來的那點錢,有必要這樣孤注一擲地投進去嗎?

我不得不琢磨各種信息,看漲的消息也有。有人說,疑似一些城市已經放開限購,我就去搜索本地的相關政策;又有人說,本地限價已經部分打開,物價局說很正常,我按圖索驥,找那原文;最後,我連央視新聞都回顧了,住建部部長王蒙徽說,2018年國家要滿足首套剛需、支持改善需求、遏制投機炒房。庫存仍然較多的部分三四線城市和縣城要繼續做好去庫存工作。這話怎麼理解?說漲也行,說不漲也行,“天意自古高難測”,但不測也不行啊。就那點小錢,買房,可能會在崩盤時融化;不買房,可能會在通貨膨脹中融化。活在這個急劇變化的時代,個人已經不被允許像上一代人那樣,勤勤懇懇地專注於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了。

我繼續給那個朋友打電話,詳細地說明我的情況,她也不再像開始時那麼嚴厲。沉吟了半晌,她說:“要麼你找個你眼中的有福之人,就是事業、家庭、兒女都特別順的那類人,讓人家幫你決定吧。”她的話讓我失笑,這不科學,但貌似合理。當憑我們的理性千轉百折也解決不了問題時,只好走向非理性。而且,更加荒誕的是:我的買房決心,原本始於激情,始於一次宏大的浪漫,卻在不覺中變成了這樣!一路走來,我研究了市政,聽說了圈層,弄明白名校的分佈,並且自不量力地想把房價走勢搞懂,我只是想買個房,卻幾乎研究了全部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