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一詞的出處

唐代時,有個名叫賈島的書生赴京(長安)趕考。有一天,他騎在驢上,邊行走邊吟詩,偶然得了個佳句:“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 開始時自我感覺良好。後來又覺得有改進的餘地。比如下句“推”字也可以改成“敲”字。“推門”、“敲門”都是可以的。但是究竟用哪一個字,一時心裡拿不定主意。心裡反覆琢磨著,嘴裡也就不自覺地念叨著:“僧推……門”、“僧敲……門”,忘情處,他的手還不知不覺地做起動作來:一會兒比劃伸手推,一會兒又舉手作敲門的姿勢。

“推敲”一詞的出處

這時,前呼後擁地過來了一隊人馬。儀仗、隨從眾多,派頭十足。原來是“京兆尹”兼“吏部侍郎”大人出行。大人名叫韓愈,是當時名滿天下的詩文大家。恰巧從這兒經過。

“推敲”一詞的出處

按當時規矩,高官經過,路人必須遠遠迴避讓路,否則就要犯衝撞法駕之罪。可是,這個賈島這時正迷醉在他的那句詩裡,全然沒有察覺。等到近身時已經迴避不及了。當即被差役們扭住,帶到韓愈馬前。韓愈問明原委,不但沒有責怪賈島。還很稱讚他創作態度的認真嚴謹。對於“推”、“敲”兩字,韓愈沉吟了一下,說:“還是‘敲’字好。” 並解釋說,既是月下的夜晚,門或許已由內鎖上,推,不一定合情理。不如改“推”為“敲”。況且,在靜靜的夜晚,“敲”字更有一種聲音傳遞的特殊效果,能增加詩意的意境和美感……。兩人邊交談,邊並騎而行,交談一些詩文雅事。並從此成了朋友。

“推敲”一詞的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