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很好的人,為什麼往往繪畫也很厲害?

醉墨客林世偉


中國書畫,講究書畫同源,彼此不分開。分開了,也就不叫書畫了,這與西方對於繪畫美術的理解有很大區別。

中國古代的讀書人,最早進私塾學堂,第一件事便是拿著毛筆寫字。因此古代讀書人一般寫的毛筆字都很好,而讀書人除了寫字,也常愛畫畫,很多讀書人並沒有經過專業化訓練,但畫畫一樣很精彩,這主要來源於書法的用筆用墨上的功夫。

中國畫不管是山水,花卉,宮廷建築,或人物仕女等題材,都深深打上了書法線條與用筆上的烙印,尤其是寫意山水畫,很多線條筆墨,都是用草書,篆書的筆意來畫。若是從來沒有學過書法的人,他拿著毛筆畫畫,很難表現出那種筆意。這就是,大凡學習中國畫,老師都會讓學生學習書法的原因。

既然,你提到了“書法很好的人,為什麼往往繪畫也很厲害?”這個繪畫沒有特指“中國畫”。那麼,這個繪畫,也可以將水粉,水彩,油畫等包括進來了。筆者認為,書法很好的人,不僅在學中國畫方面佔有很大優勢,在學習西方繪畫方面,也有優勢。

書法表現的豐富性,從某種意義上說,要比繪畫更加高級。用一句比較不合理的話講,那就是沒有深厚學養的人,想要看懂書法藝術,根本不可能。書法的楷書,隸書,篆書,草書,章草,表現出來的線條,做到精細了,運用到繪畫上,可以解決油畫上的構圖線條的剛與柔。書法藝術的虛實陰陽向北,運用到繪畫上,可以解決繪畫畫面的陰與暗,晦澀與明晰。書法藝術的墨色分了枯,燥,溼,幹,潤等,運用到繪畫上,將解決繪畫上的墨色搭配問題,並且可以提供給繪畫者很大的發揮空間……

總之,中國書法藝術,天生就帶有繪畫的元素。書法厲害的書法家,很多都能畫畫,水平還不低,對繪畫的理解,並不弱於專業畫家。


愚石的書畫與文字


作為一個山水畫家,我覺得這種說法不對,書法和繪畫是兩類藝術,各歸各好,就如同我畫的好山水,不一定畫的好花鳥、人物一樣,世間的全才少啊。

書法寫的很好,是書法功力,繪畫不一定好。繪畫功力好,不一定書法好,如果真要兩方面都好,也得把順序倒一下,應該是繪畫好,書法還行。


簡單說,書法家字寫得好,不可否認,但書法家不一定會畫畫哦,更不用說厲害,除非學過畫。反過來,繪畫好,書法就是不好,字也不懶,因為畫畫用的是毛筆,和書法用的是同一種工具,況且每一張畫還得題字落款,畫畫的人時時刻刻在練書法呀。


畫畫的人書法能寫,不一定好,是共識。翻開當今畫家的作品,真正書法寫得好的人真還沒幾個。畫要畫好,書法也重要,如果一張完美的繪畫作品,被畫面上幾個不上眼的字給破壞掉,且不可惜?

書法家有閒心可以學習繪畫,畫家練好書法卻是天經地義、本分內的事。


陳會衡山水畫家


中國字是象形字,中國的書法和繪畫二者的創造工具相同,都講究藝術結構造型、乾溼濃淡、線條線質,都是主要基於線條的形象藝術。區別在於繪畫色彩豐富、表現力更強。

我個人體會是書法著重臨摹、線條錘鍊、筆墨工具應用,需要做很多枯燥的基本功訓練。道理雖如此,但對我來說太乏味,至今沒有下過功夫。而繪畫除了線條還有色彩、花鳥魚蟲、山水人物,有更大的創造空間,更容易表達作品意境,隨意塗塗畫畫更有趣,但沒有書法功底已成為我創造一幅好畫的障礙。

書法好的人基本功好,更能臨摹出對線條要求高的中國畫,畫中的題詞也能給一幅畫增光添彩,這就是書法好的人,繪畫也很厲害的原因。配圖是我的畫,有沒覺得好好的畫被我的字毀了……








悠樂樂悠樂樂


是的,這點深有感觸。往往人們都會說書畫同源,什麼是同源?

當代能稱為書畫都是高水平的就是範笑歌老師的書畫。範笑歌書法從技巧到意韻都在畫中體現,反之也是。

因為當今藝術分科很細,越來越專一化,所以今後很難再看到書畫雙贏的大家了,能夠書畫俱佳者將會越來越少。

同時範笑歌繪畫的韻律和爛漫又都融入書法中,這種融會貫通的集大成方式是一般人很難做到的。

書畫不是工具相同那麼簡單,同時在審美觀方面有天然的一致。因為其哲學美學觀是一樣的。

因此當書法(也就是筆墨的精髓)達到一定高度時,繪畫的方法會不攻自破。

網上找到範笑歌老師的繪畫圖片,都可以看到書法的影子,反之也是一樣。

書意與畫意俱融本是古代書畫家的天然本事,現在已經是稀罕物了。因為傳統中的“文人”階層沒有了,能繼承這種能力的人物就少了。


格納尼爾莊園


書法與繪畫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很多書法高手也是繪畫高手,反過來,很多繪畫高手同樣是書法高手,原因在於“書畫同源”,書法與繪畫乃姊妹藝術,二者最大的共同點是主要基於線條的藝術構造,區別是線條組合出來的所能識別的符號不同,當然繪畫在色彩方面的豐富性是書法不具備的,本文不展開說。再回過頭來看,書法對繪畫的促進作用:一、書法對線條的錘鍊要求相當之高,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線質”,如果有較強線質的書法基本功,那麼用在繪畫上將事半功倍,最為突出的就是小楷水平高的畫工筆畫就很到位;二、書法對結字的錘鍊培養了造型能力,同樣促進了繪畫的造型能力;三、書法的章法要求也可以借鑑在繪畫的章法之中,最突出的就是留白、墨法、疏密等。


市隱書法工作室


首先說中國畫與書法是你不可分的姊妹藝術,其主要的創作工具都離不開毛筆和紙墨;其中的共同特點就是運用筆墨的線條和墨色的濃淡手法進行創作。書法也是一種造型藝術,無論什麼書體,都有對結構的要求。對於初學書法的人而言,要先鍛鍊自己的眼睛能把握所臨寫對象的造型特點,並通過訓練做到得心應手的結果。在書法方面有較高造詣的作者,在造型的把握和筆墨線條的運用上,已經是胸有成竹,所以在進入繪畫方面,尤其是中國畫的學習和理解上就有了很好基礎,自然上手就較常人快很多……因此,書畫同源之語,想必也定不會是空無虛來。


福盛隆愛


我覺得這個觀點有點像會騎自行車就會開大貨車了?根本就不能相提並論,兩種不同的分類,和不統一叫一個名字,書法有書法的規矩,有自己的規範,畫畫有自己的規範,可以相同相互借鑑,但是不能說會了這個就會那個,我會畫畫但是讓我不瞭解任何字體規範讓我寫字還是寫的不太好,雖然筆沒有美術基礎的強一點,但是畢竟不專業,天賦是不用學就可以會,但會的程度有限,但是有名師指點,加上悟性高,比沒有美術天賦的快很多,這個是可以理解的,如果說書法厲害的人繪畫很厲害,這個我也不認同,....只是這兩個會畫畫的人都比較容易學會並上手,繪畫是書法的基礎,會繪畫書法也就不難了,但是會書法繪畫不一定就遊刃有餘,...


姬手億肖像剪影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回答卻很難,雖然也屬於研究領域,也還是結合自身所學、所寫、所畫琢磨了半天,才敢回答,不展開回答,簡單回答如下:

一、說道這個問題首先就要講到我國書法和繪畫的形成了:

將“書畫”二字理解為中國的書法和國畫,這隻能視為一種特指。事實上,並沒有人就“書畫”二字定義為書就是書法,畫就是國畫,只是大家根據我們中國文化而共同約定的。發現的這兩個字最早都是在甲骨文上,書字為上“聿”下“口”,“聿”即是筆,其形象作手執筆狀,“口”可引申為語言,如此組合,其義一目瞭然;畫字上部也作“聿”,而下部,應釋為“乂”合起來形象為用筆劃線。所以說,書畫在我國起始就有一種書其意、寫其形的用意在裡面。

甲骨文(書)

甲骨文(畫)


二、接下來我們談談歷代書畫的關係:

中國的書與畫有著自己獨特的歷史淵源,二者從起源起就一直保持著密切的聯繫。首先,文字和繪畫在起源上有著其歷史淵源,這在“書”與“畫”二字的古文寫法上可見一端,再者在漢代及之後的書畫審美自覺時期,有不少學者論述到了書畫關係,並將書畫並置起來談論.

(一)唐代的張彥遠在其著作《歷代名畫記》中提出“書畫同體”與“書畫用筆同法”。張彥遠在論述時,其論述是有一個限制話語的,那就是時代。他在首次言及“書畫同體”時,其原文為:“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之前有“是時也”一語作了時間限定,其後接“而未分”三字作了實際情況描述(即“未分”)並作了預設會“分”,“未分”的一個原因是“象制肇創而猶略”,而會“分”的一個依據是:書是用來傳意的,而畫是用來存形的。

在他論述的過程中舉了三個例子,這三個例子對我們本題的回答很關鍵,所以我單獨拿出來說一下:

1、王獻之的“一筆書”和陸探微的“一筆畫”。講的是王獻之深明張芝草書“氣脈通連,隔行不斷”之道,於是取法張芝再加以變化,一行下來,或筆連,或意連,字字相連,氣脈貫通,自成一體,這便是有名的“一筆書”(如《中秋帖》)。後來,陸探微又深明王獻之之法,創作出連綿不斷的“一筆畫”,聞名一時。

王獻之《中秋貼》


2、第二個例子是張僧繇學衛鑠《筆陣圖》的方法。講的是張僧繇在作畫時的點、曳、斫、拂等筆畫都依照衛鑠的《筆陣圖》來用筆,別具一格。衛鑠《筆陣圖》本來是書法的用筆方法,張僧繇卻從中得到啟發,用作書法的方法來作畫,這也看出畫法同於書法。

衛夫人《筆陣圖》


3、第三個例子是吳道玄傳授筆法於張旭。吳道玄即吳道子,是唐代著名畫家,被譽為“畫聖”,但沒有書法的名氣,而張旭則是唐代著名書法家,特別能寫草書,被稱為“草聖”,但沒有畫畫的名氣,吳道子能傳筆法於張旭,這又說明書與畫有著相同的用筆方法。

吳道子《天王送子圖》

張旭狂草


(二)宋代的畫論中,有書畫同法、書畫同出、書畫揆一和書畫一事等補充和拓展性的論斷。郭熙認為畫家不能倒被筆墨所驅使,而是要像書法一樣,轉腕用筆,靈活而不僵滯。而在畫論中談繪畫與書法用筆的一致性,可見他很認可書法和繪畫的這種緊密聯繫。而他在《山水訓》一篇中又提出: 人之學畫,無異學書。旨在說明人學畫要像學書一樣,不拘於一家一派,博採眾長而能自成一家,此中的“書畫同法”其實說的是學習的方式相同。

郭熙《早春圖》


(三)到了元代,最負盛名的是趙孟頫的題畫詩,《秀石疏林圖》捲上原文為:“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於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子昂重題。 ”

詩中的“書畫本來同”一語被不少學者誤以為是“書畫同源”論的源頭。趙孟頫提倡以書入畫,並一直致力於實踐和推廣,其書畫俱有突出成就。

趙孟頫《秀石疏林圖》


(四)為世所重真正的“書畫同源”論則應該追溯到明代,明代戲曲理論家何良俊,其在《四友齋叢說》中明文提出: “夫書畫本同出一源,蓋畫即六書之一,所謂象形者是也,虞書所云彰施物採即畫之”實際上,後面三句只是重複張彥遠的老調子而已,何良俊真正值得討論的是前面那句“夫書畫本同出一源”,這是“書畫同源”命題在字面上最直接的來源。同時期沈周、文徵明、董其昌、唐寅等畫家都是詩書畫絕。

文徵明《古柏圖》


(五)最後到清代,“書畫同源”成為一種固定話語。

鄭板橋《墨竹四屏》


(六)近現代的吳昌碩、黃賓虹,其書法更有其獨到之處。吳昌碩的書法上溯先秦石鼓文,反覆研究,在篆書上獨樹一幟,他將大篆運用於花鳥畫,使其畫中的花鳥,雄渾厚重又靈氣逼人。任伯年當年就說到,吳昌碩的花鳥畫與時下皆不同,他日必成大器。黃賓虹一生始終奉信畫畫當如作字法,筆筆宜分明。在書法上下的功夫和取得的成就不低於其繪畫成就,只不過其書名被畫名所掩。

吳昌碩《菊花圖》

而黃賓虹,多數摹仿者僅得形似,而不知黃賓虹先生繪畫的內在奧妙。真正要了解黃賓虹的繪畫藝術,必須要研究他的書法以及“以書入畫”的途徑。黃賓虹的書法,尤其晚年的書法,在墨法上有很大的創造。他將繪畫中的“濃淡枯潤”之墨運用於書法創作之中,蒼中含潤,潤中有蒼,是真正的“渾厚華滋”。

黃賓虹《山居圖》


三、 最後想談下當代書法和國畫:

書法與中國畫的特殊關係,表現在審美上成為西洋畫所沒有的一項特別的內容,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項重要的遺產。遺憾的是這麼重要的內在關係在我們當代中國文化教育的基礎培養上,至今沒有被真正的重視起來。中國畫在二十世紀逐漸西方化的發展過程中,伴隨著書法在當代失去公眾性的整體走向,也逐漸脫離了書法的基礎,而建立起一種與當代審美相適應的造型的基礎。

其中原因還有:一、畫家已經不太注重書法在畫裡的重要性;二、以西方繪畫構圖模式的畫面中已經不容書法的加入;三、不求或少求意境的當代中國畫審美也不需要“畫之不足,題以補之”。

東坡《木石圖》


作為我個人,早期學的是所謂學院派,過分強調造型和寫實,字寫得一般,沒有真正領悟國畫精髓,而是盲目的臨摹,強調造型的創意,基本忽略意境,提煉不出好的線條,現在的我每日認真臨寫揣摩書法的筆義,所以,個人覺得想畫好中國畫,還是要勤練書法。不知道大家覺得如何。


風神俱醉


鄭板橋說過:自古書畫本相同。書畫同源即是如此,中國從象形字演變而來,象形就是畫,畫與字有好多共同之處。畫和字都是通過線條來表達的,有長線,有短線,有直線,有曲線等等,都講濃淡枯澀,都講黑白布局,都講互映,結構,佈局。字是用毛筆表達內心世界變化,畫是通過毛筆的勾皺點染來完成的,不但講型,還要講意,型意完美的結合才能叫作品。我有個朋友問:為什麼有些畫家不會寫字呢?我說那不是畫家,充其量是畫匠。畫家必須有高深的修養,從寫生臨摹到創作是有一定過程的,因此有相當的書法功底。如唐代的王維的詩書畫具佳,宋四家,趙孟頫,明四才子,清傅山,鄭燮等都是全才。現在為什麼畫畫落款都寫XX寫,畫就寫,寫即是畫。有位名人說過畫到高處即寫,寫到高處便成畫。不知對否?請指正


好人老孟


所謂書中有畫,畫中有書,書畫同源,本是一家,書法好的人,繪畫是一定好的,因為書法是繪畫的基礎,書法是要滿腹經綸的,飽讀詩書的,練好線條,筆法的,把基礎打好了,才能有一定的提升,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一樣的道理,繪畫是由線條構成的,點,線,面,佈局,章法,結構,還有落款,落款更需要書法功底,也是很能顯示一幅畫的好壞的,大師級的藝術家,如齊白石,張大千,無一不是書法好的人,繪畫方面更是創作了很多傳世名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