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文化史上,哲學思潮、繪畫、音樂等藝術怎麼相互影響?

以前我唱過歌給禰聽

如果要研習西方古典藝術,那麼其中的宗教思想是繞不開的一層底色。而自文藝復興以來,西方的文化史,更是與其哲學、科學以及其他藝術形式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繫,並互為因果。這方面實例不勝枚舉。我本人比較感興趣是西方現代藝術與西方現代哲學之間的關係。所謂現代化,也是西方本身對資本主義不斷進行批判、糾錯的過程,從哲學層面進行反思的過程。

比如達達主義,就緣起於無政府主義。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無論是戰勝國英、法、俄等國,還是戰敗國德、奧等國,都不可避免受到了創傷。整個歐洲,經濟蕭條、世態炎涼,人民生活困苦,社會瀰漫著強烈的厭世、悲觀的情緒。此種形勢之下,人們(藝術家們)開始否定一切,開始逃避現實,追求不存在的夢幻,以脫離現實的悲哀與殘酷。戰爭的創傷使人們在思想上和情感上產生更多共鳴。在美國紐約,達達的風雲人物是杜尚;在德國柏林,達達的核心是理查德·胡森貝克;而在巴黎,達達則以文學界力量為主,法國作家布勒東(André Breton)和蘇波、路易·阿拉貢號被稱“三劍客”,1919年3月他們在巴黎辦了一份名為《文學》的雜誌,雖然取名為“文學”,但這份雜誌的宗旨是反對一切文學傳統。

在查拉於1919年到達巴黎後,以安德列·布勒東為首的巴黎“三劍客”攜帶他們創辦的《文學》雜誌集體加入了達達主義陣營,這本雜誌也成為達達主義團體的機關刊物,成為他們表達自己主張的喉舌。由此,巴黎便成為達達主義運動的活動基地。

然而影響範圍波及全球的達達團體本身,卻是一個鬆散的組織。達達主義者們展示的是雜亂無章和驚世駭俗,它產生於混亂,又致力於創造混亂。在破壞一切的同時,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打破現成品與藝術品、創造者與欣賞者、藝術與生活之間的界限,但是在打破之後,如何重建新的審美秩序?達達主義並沒有提出自己的系統理論或者成熟的藝術作品。

這些綜合因素導致這一運動走向了死衚衕,在1921年,巴黎的一些大學生抬著象徵“達達”的紙人,把它扔進塞納河“淹死”,以表示對達達主義的憎恨。1923年,達達主義流派的成員舉行最後一次集合而宣告崩潰,它的許多成員隨即轉向,參加到超現實主義藝術家的行列。


船長讀畫

西方文化是從宗教文化向科學文化發展的,早期的西方繪畫,音樂,哲學都是建立在宗教的基礎上的,在文藝復興之前,教會主宰著法律,科學,政治,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特別是思想領域,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這就導致了當時的繪畫作品都是宗教題材的,音樂作品也都與宗教有關,哲學體系是唯心主義,科學家大多都是修道的,這個階段的普通百姓處於矇昧狀態,思想上也是緊跟著宗教的。


文藝復興是西方科學興起的里程碑,這個時期出現了伽利略 ,達芬奇,巴赫,高斯,牛頓,黑格爾,莎士比亞等各個方面的巨匠,在文化,思想,科學的各個領域,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在此之後,西方以宗教主宰一切的時代結束了,在繪畫方面,出現了以現實主義繪畫為主的局面,魯本斯,安格爾等現實主義大師的出現,結束了以宗教題材為主的畫風。在音樂方面,莫扎特,貝多芬,李斯特等人對古典音樂的進步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一大批優秀的音樂作品至今仍然廣為傳頌。文學方面,現實主義小說,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取得很大成功,出現了雨果,契科夫,巴爾扎克等大文豪。科學方面的進步更大,現代科學的基礎就是在那個時代形成的,近三四百年科學的進步是有目共睹的,沒有牛頓的力學理論基礎,物理學就無從談起。在哲學方面,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論戰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思想的進步,讓人們眼界提高了,哲學家的思維方式也就開闊了,於是各種各樣的學派相繼出現,論戰還在進行中。


進入近現代,由於思想的解放,意識形態已經不能主宰人們的思想了,宗教也不能凌駕於其它一切制度,法律之上了,科學,文化,音樂,美術就進入一種百花齊放的狀態,科學在二十世紀以後爆發性增長,這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世界突然變小了,宇宙突然變大了,需要探索的東西越來越多了。美術領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畫派,諸如抽象派,立體派,野獸派,超現實派等等,音樂也不再是古典音樂一統天下,爵士,搖滾,重金屬,藍調,鄉村等各種風格齊頭並進,好不熱鬧。文學也是如此,各種風格的東西都有自己的市場,人們有著無盡的選擇。現在的世界,是一個高速發展的世界,也是一個高度包容的世界,各種文化相互影響著,新生事物不停地出現,這就是現在和未來的一種大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