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過物種滅絕,可是很少聽說過新物種誕生,地球上的物種究竟從何而來?

秋水飲馬


先聊聊物種是怎麼誕生的,首先地球如果要誕生一個全新的物種,這個物種一定是在原有物種的基礎上,一步一步分化出來的,例如說我們常見的狗。

狗的祖先實際上是狼,在原始的人類社會當中,有一些狼為了獲取食物,就開始慢慢的接近人類,於是經過數萬年的發展之後,狼的後代就逐步變成親近人的狗。

那麼這個由狼到狗的過程告訴我們,新物種誕生的基礎是舊物種,而舊物種發展出新物種的關鍵,肯定和環境的影響脫不開關係。

例如在白堊紀晚期的時候,地球的環境突然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一些恐龍為了生存下去,最後進化成了原始的鳥類,而鳥類就是一個全新的物種,但這個新物種並不是憑空而來的。

另外生命的演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往往需要無數次的迭代才能完成,所以一個新物種的誕生,往往需要成千上萬年才能分化出來。

那麼由於這個時間的尺度跨度太大,人類肯定感覺不到的,但毫無疑問在如今的自然界當中,肯定有一些新物種在孕育當中,只是我們這代人看不見了而已。

最後還有我們人類,人類這個物種也是在舊物種的基礎上誕生出來的,大概在1200萬年之前,地球上有一種叫做森林古猿的物種,這個物種由於環境等因素的影響,逐步分化出類人猿以及人類。

但這個分化的時間非常的漫長,科學家認為大概花了五六百萬年的時候,人類才從森林古猿的基礎上演化出來,所以進化不僅難,而且慢.....


種植恆星


現今地球上的物種都是地球已有的物種進化來的,每天都有新物種產生,只是人類不知道而已。至於最初的生命怎麼來的,主流觀點認為來自於海底熱泉系統。

自然界的物種已經被人類記錄的多達1000萬種左右,數量非常龐大,然而地球上的叢林、海洋、岩石圈還有大量區域人類並未涉足,20千米的高空大氣中、海底岩層下1400米等處都發現了生命,它們都和以往記錄到的生物不同,是被人類記載到的“新生物”,至於它們存在了多久,因為資料少,很難分析。地球的物種據估計可能有3000萬種之多,人類不可能全部找到,並且觀測。

新物種只有在產生之後才能被人類觀測到,這是個時間的先後順序,但是即便人類觀測到了它們,也難以知道它們到底是剛產生的還是很久前就產生的“新物種”。反過來已經被人類記載到的生物,如果多年未再次在野外發現,就可以認定已經滅絕。這又是個時間順序,先是發現了某種已經存在的物種,然後人類投入時間去研究它們,過了一段時間後,人類再也不能在自然環境中找到它們,於是就認定它們滅絕。

所以並不是沒有新物種產生,而是人類目前的觀測能力無法在新物種產生的那一刻就立馬知道,並捉一些拿來研究。地球3000萬物種,基因數量很大並且複雜,只要生物繁衍就會出現基因突變,而基因突變是產生新物種的基礎之一。

進化論的觀點是正確的,達爾文當年就曾根據一種蘭花的形狀預言存在一種人類還沒有發現的蛾類昆蟲,果不其然在幾十年後這種物種真的被找到了。而現在更是被應用於農作物育種、藥物生產等領域,再次證明進化論的正確。


來看世界呀


所有物種都一直在進化,即使變化不明顯。進化的變化一般用“代”來表達,由於人類的代際時間是20-30年,即使2百年裡只經歷了6-10代,所以變化非常緩慢,無法直接觀察。所以當想到一個新物種的誕生,通常會想象一個難以置信的緩慢,超過數百萬年的過程。但對於有的物種來說,進化速度非常快,特別是對於繁殖週期快的物種或者經歷劇烈變化環境選擇的種群,進化導致新物種誕生有時只需要幾十年。

新物種進化誕生的經典方式被稱為異源性,即一個物種的種群進化成兩個不同的物種。進化是等位基因頻率隨世代的變化,如果屬於同一物種的不同群體之間被各種因素隔離不能自由繁殖,那麼不同群體就會朝著不同的方向進化,以不同的方式適應或利用不同的環境或資源。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種群可能會變得非常不同,以至於即使把它們放在一起,也無法交配繁殖,這就形成了新的獨立物種。

以下是近些年發現的一些新物種誕生過程的例子

大約500年前葡萄牙人帶到馬德拉島上生活的少量歐洲鼠已經進化成至少6種不同的物種。馬德拉島是一個崎嶇的火山島,島上有很多岩石和懸崖相互孤立,如下圖,由於葡萄牙人在島上建立了許多不同小定居點,每個定居點都留有小群老鼠,老鼠被隔離在不同的區域,最初的物種歐洲鼠有40條染色體。1999年科學家捕獲的老鼠雖然看起來相似,但染色體數目從22-30條不等,它們都沒有丟失染色體DNA,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染色體融合在一起,所以現在這些老鼠只能與染色體數量相同的老鼠交配,使每一群老鼠成為一個獨立的物種。

人類活動也會導致物種的快速進化,並創造出新的物種,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倫敦地下蚊。這種蚊子在19世紀中葉倫敦地鐵被挖掘的時候從地上的庫蚊種群中分離出來的,後來適應了這個人為創造的倫敦地鐵系統的溫暖地下氣候環境,形成了一個地下種群。倫敦地下蚊子不能再與地面上的同類蚊子交配,當這兩個品種雜交時,卵子是不育的,表明存在生殖隔離,實際上已經成為一種新物種。倫敦地下蚊一年四季都繁殖,不耐寒,會咬老鼠和人類,而地面上的蚊子耐寒,冬天冬眠,主要叮咬鳥類。

2017年science有文章報道,普林斯頓大學的科學家們第一次能夠在野外實時觀察到一個全新物種的進化,只花了兩代。一隻外來達爾文雀與一種本地物種的兩隻雌性交配,交配產生了後代。這些後代鳥和本地物種有不同的叫聲,喙和體型,這些都是雀用來吸引配偶的特徵,因此在繁殖方面,新雜交雀完全被隔離,為了生存必須與同類交配。

新物種的形成大部分情況下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但是由於人類活動,在過去的幾百年裡,物種滅絕的速度明顯加快,有科學家認為地球上的生物正開始經歷歷史上的第六次大滅絕事件。


科學閏土


道聽途說不好,但眼見也不一定為實!地球上物種滅絕和誕生一樣都是尋常無比。

地質年代劃分是物種大量滅絕和誕生的最好證明


具有考古和地質學背景的同學,應該很容易明白,地球與其說善於創造生命,不如說地球善於毀滅生命。每一個地質考古年代的發現,其實都是大規模滅絕的見證。但是,反過來看也會發現,地球是是一個神奇的地方,一代生物逝去,立馬就有大量新的物種誕生填補這個空檔。因為很明顯,地質考古發現,大滅絕的年代有5-6個那麼多呢。沒有大量新物種的補充,哪來重複的毀滅呢。

人類文明誕生,在地球歷史上不過驚鴻一瞥

如果把地球歷史比做一天,那麼我們人類誕生至今,在時刻表上,不過是23點59分59秒的事情。而作為人類個體的你,區區百年壽命,於人類文明歷史相比,也不過是微不足道。用我們這點兒時間,窮極一生,所聽所見,當然十分有限啦。

人類文明視覺的侷限性所致

而且,隨著大家文明程度的提高,環保意識得到極大的改善,對於生物界的重視程度空前提高。而環境的改變,給地球其他物種帶來的影響,滅絕某類物種,實乃平常,也更容易進入我們的視線報道而已。

至於生物的誕生,如果不是科學界人士,做長期觀察研究,一般不會有所察覺。但並不代表不存在於地球現時的時間內。

物種誕生起源

隨著時間的推移,物種以其固有的規律和速度,在地球的每一個角落裡進行。正如我開始提到的情況,物種自然的滅絕和誕生,都需要極大的地質時間,這不是人類生命週期所能親見和輕易發現的。

但通過地質考古學,我們就很容易發現其規律和脈絡了。


貓先生內涵科普


地球上的新物種都是從原有的物種演化而來的。人類能見證物種滅絕,卻很少見證新物種誕生,這是因為相對物種滅絕,新物種誕生要困難得多,是在一個很大的時間尺度內發生的。

物種滅絕

造成物種滅絕的原因,要麼是天災,要麼是人禍,無論是那種,都是在一個比較小的時間尺度內發生的。距今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大滅絕導致了當時75%的生物滅絕,而這些動物絕大多數都是在一千年的時間之內消亡的。人類活動更是極大地加快了物種滅絕速度,北極大海雀從被發現到滅絕只有不到500年,而人類消滅渡渡鳥僅用了200年,消滅巨儒艮更是隻有27年。這個時間尺度是幾代人甚至一代人就可以見證的。

北極大海雀,1844年滅絕

巨儒艮,1768年滅絕

自然演化下的新物種誕生

自然演化下新物種誕生的過程極其漫長。先是同一遺傳群體中出現種內分異;然後種內分異經常長時間的積累,最終產生新物種,母種與新種以生殖隔離為標誌徹底分道揚鑣。由於這種的種形成方式是分兩步走的,因此叫做“兩階段的種形成”。

例如,距今258萬年前,地球進入極寒的更新世,我們稱之為冰河世紀,北方的古代棕熊走上了適應海冰生活的演化之路,到大約60萬年前,真正意義的北極熊誕生。北極熊這個新物種的形成用了足足200萬年的時間,而人只有區區六七十年壽命,相較之下不值一提。

北極熊

生物演化是一個漸變的過程,每個新物種都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隻個體。我們把今天的北極熊和棕熊對比,發現性狀差異很大而且能各自穩定遺傳,證明一個新物種已經誕生了。化石證據和DNA證據告訴我們,這個新物種出現於大約60萬年前。然而,在古代棕熊向北極熊演化的過程中,任意幾百年、幾千年甚至上萬年的時間裡,這個物種都不會有很明顯的變化。因此,人的一生乃至幾代人、幾十代人都察覺不到生物演化,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棕熊

現代智人於7萬年前走出非洲,到今天演化成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和棕種人。全世界的人都是當年走出非洲的那一撥人的後代,而7萬年的時間僅僅使我們的膚色和外貌有些細微區別,連亞種一級的分異都還沒有達到。由此我們也可以知道,大自然這個造物主創造一個新物種是多麼的漫長,一個新物種的誕生有多麼不容易。

人類也可以是造物主

少數情況下,新種可以通過基因突變或者染色體變異,在很短時間內與母群產生生殖隔離,從而阻斷基因交流,不經過種內分異而一步達到生殖隔離。這樣的物種形成方式我們稱之為“一步跳躍式的種形成”,最典型的就是多倍體。

雙倍體西瓜和四倍體西瓜的基因組是完全相同的,但同樣的遺傳物質前者有兩套,後者卻有四套。它們交配產生的子一代是不可育的三倍體西瓜,因此它們有生殖隔離,是不同物種。我們用低溫或秋水仙素誘導西瓜幼苗,抑制其有絲分裂,就可以使其染色體加倍,得到多倍體西瓜,這樣就能在很短時間內得到一個新物種。

三倍體西瓜就是我們平時吃的無籽西瓜

多倍體植物很常見,有天然形成的,也有人工培育的。我們現在吃的小麥就是野麥經過與山羊草的兩次雜交、兩次低溫誘導染色體加倍形成的。

我們今天吃的小麥是八倍體

多倍體在動物中極為罕見,只有少數幾種低等動物存在多倍體現象。多倍體動物最早是比利時生物學家凡·納登發現的,他發現馬蛔蟲有雙倍體和四倍體兩種。

通過多倍體雖然能在短時間內創制一個新物種,但多倍體只有人工育種用途,對增加生物遺傳多樣性作用不大。通常情況下,人類要毀滅一個物種很容易,大自然創造一個新物種卻很漫長。目前,人類活動已經使物種滅絕速度比自然滅絕快了1000倍,有1.6萬種生物瀕臨滅絕,若再不採取有力措施進行保護,還會有大量物種走向滅絕,而生態系統一旦崩潰,要重建往往需要幾百甚至上千萬年時間。因此,保護好現有的生物和環境就顯得尤為重要。

渡渡鳥,1681年滅絕

瞭解動物知識,關注動物博覽。


動物博覽


聽說往往不靠譜,自己不知道並不代表不存在。一般對生物不感興趣的,很少有人會關注這個,新聞上也不會報道。全球每年都會發現新物種,當某個物種比較奇特時,比較引人關注,新聞上才會報道一下。

生物物種是人類根據地理隔離,生殖隔離,基因及形態特徵,親緣關係等人為劃分的。除了生物大滅絕等特殊時期,在地球上物種的滅絕與誕生都在持續不斷的發生。人類沒有發現,並不代表沒有新物種誕生,不然哪來的生物多樣性。

目前人類已經發現的生物物種大約有上百萬種,還有很多物種因為數量稀少、地理分佈範圍小,並沒有被人類發現,加上地球歷史上已經滅絕的生物物種,估計地球上累計物種數量可能高達上億。


化石證據顯示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誕生於35億年前,地球上的生命起源於同一個祖先。起初地球上的生物物種並不多,經過幾十億年的進化,又經歷了5次生物大滅絕,才形成了如今的生物多樣性。

地球上每時每刻都存在物種滅絕與誕生,不過由於人類的生存擴張,地球上的生物物種正在加速滅絕。比如著名的渡渡鳥,就是因為人類的濫捕濫殺才滅絕的。這其實很好理解,地球上每天都有人死亡及出生,本身就是一個自然循環的過程。

相對於新物種的誕生,物種的滅絕相對來說更容易一些。新物種的誕生往往要經歷幾十上百萬年才能形成,而滅絕往往是一瞬間的,經常是因為環境突然變化造成的。曾經統治地球1.6億年之久的恐龍,就是由於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地球環境惡劣,因此才會滅絕。

生物的物種的誕生,除了自然形成外,現在還多了一種,也就是人工育種。現在科學家已經可以通過基因技術在已有物種的基礎上,通過改造基因,直接創造新物種。


科學探索菌


答:地球上的物種,由於地理環境的原因,每時每刻都在醞釀著生殖隔離,但是要分化出新的物種,一般需要數萬年甚至百萬年的時間。


生物進化以物種為單位,不同物種之間會存在生殖隔離,在大自然中,地理隔離是加速生殖隔離的重要因素,形成生殖隔離的時間是很漫長的。

一個物種因為地理因素導致基因交流中斷,在一邊的物種中,如果某個個體發生了基因突變,這個基因又具有優勢,就有可能在它的後代中保留下來。

當地理隔離的同一物種,在基因差異上達到一定閾值,就有可能產生生殖隔離,當形成整個物種的生殖隔離時,我們就說新的物種產生了。然而在大自然中,新物種的產生是非常緩慢的,一般需要數萬年以上的時間。


比如白犀牛是非洲的特有物種,又分為北部白犀和南部白犀,兩者外貌較為相似,但是在細節上有區別,比如南部白犀體型更長一些,體色要深一些;北部白犀和南部白犀的基因有很大區別,導致它們之間存在生殖隔離。

目前南部白犀有近2萬頭,但是世界上最後一頭北部白犀“蘇丹”,於2018年3月19日死去,也宣佈北部白犀這個物種徹底滅絕。


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一個物種的滅絕,可能只需要幾十年幾百年的時間,比如生活在毛里求斯的渡渡鳥,在人類發現後200年間,就被人類捕殺殆盡。

目前每年都有動物被宣佈滅絕,滅絕速度超自然滅絕速度的百倍,而新物種的產生又是非常緩慢的,所以說地球生物圈正在經歷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事件。

以人類目前掌握的生物技術,是可以加速產生一些新物種的,這樣的物種只能在人類的庇佑下生存和繁殖,種群非常脆弱,比如一些特殊的寵物,還有人工利用基因突變技術選育的鴿子等等。


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艾伯史密斯


物種的滅絕和誕生與生存環境息息相關。在非洲大草原,環境單一而穩定,物種同樣稀少而穩定。在熱帶雨林中,環境複雜易變,物種也豐富易變。

在非洲大草原,幾乎都是吃草的或者吃肉的,大部分動物都棲息在草地上。熱帶雨林就不一樣了,吃草的,吃果實的,吃樹葉的,吃花蜜的以及它們的天敵,可以進化出很多物種。棲息在地上的,在樹幹上的,在樹冠上的動物也可以進化出不同的物種。



其中的道理很簡單,世界上很少有全能冠軍,為水而生的物種競爭不過陸地物種,只能待在水裡。有些物種進化出了在樹葉上生存的本領,它們也只能在樹葉上“獨霸一方”,離開樹葉就競爭不過其它物種。有新的生存環境,才能進化出新的物種填補空缺。


物種的誕生在不同的環境中同時進行,雖然進化速度很慢,但是地球上有多少個相對獨立的種群,就有多少物種在同時進化。比如老虎,華南虎、東北虎、孟加拉虎都在同時進化,都在適應各自的環境,如果不是人類的影響,若干年後,這些老虎亞種就可以變成真正的物種。因此生物進化的速度並不慢,一個物種分佈到N個不同的生存環境中,它就可以分化出N個獨立的物種。

物種誕生的速度和滅絕的速度可以這麼概括:環境變得複雜了,原來的單一的物種滅絕,孕育出更豐富的新物種,就像草原變成雨林。環境變得簡單了,豐富的物種滅絕,孕育出單一的新物種,就像雨林變成草原。



不過人類的出現是個例外,人類到森林幹老虎,到樹上打豹子,去草原獵獅子,開飛機抓老鷹,劃帆船捕鯨魚。人類是海陸空全能的,征服了森林和草原,踏遍了南極和深海,甚至可以改變環境,把森林變成沙漠。那麼問題來了,人類嚴重影響了其它物種的生存空間,物種再也不能“一個蘿蔔一個坑”的霸佔自己的生態位置,於是大量物種快速滅絕了。


飛魚科普


正如題主提到的是“聽說”。所以我們的知識積累往往跟我們“聽說”的來源有關。媒體大多會報道物種的滅絕作為警醒世人的事實,而不大會大張旗鼓的報道新物種的產生,於是給我們留下了滅絕的狀況很嚴重,而新物種很少誕生這樣的印象。

新物種的出現有人擇因素

此外,新物種的提出,以及對原有物種的滅絕的判定實際上都是某種“人擇”的過程,也就是按人的標準(大多時間是按研究者的標準)來界定的,因此如果沒有研究者對新物種進行發現、歸類和命名,或對滅絕物種進行搜尋、鑑別,我們如何能夠知道這些物種的存在呢?所以我們聽說的東西,可能跟世界上真實的情況有一定的差別。這一點值得注意。[頭條·小宇堂——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新物種的名稱會在正式發表的科學文章中提出。一旦科學家進行了必要的研究並確定所發現的生物體代表一種新物種,科研結果就會在科學文稿中進行描述,或以書籍的形式出版,或以論文的形式提交給科學期刊。於是學界通常會沿用相關文章的名字來指代該新物種。

例如:今年慕尼黑盧馬大學(LMU)和巴伐利亞州動物學收藏研究院的科學家們在馬達加斯加島上發現了五種新的青蛙。其中最大的可以放在你的大拇指上,而最小的可能只有一粒米大。

上圖:不到手指大小的馬達加斯加蛙類新品種(2019年命名)

物種滅絕的消息受到排除困難的影響

在生物學中,滅絕是生物體或其群體的消失。滅絕的最後時刻通常被認為是該物種最後一個個體的死亡,即便此物種在此之前可能已經失去了繁殖和恢復種群的能力。由於物種的潛在範圍可能非常大,因此確定這一時刻很困難,所以對滅絕的判定通常是回溯性的,也就是通過一些跡象來確定滅絕的歷史事件。這種判定滅絕的困難導致了諸如拉撒路物種的現象——在一段明顯的缺席之後,一種被認為已經滅絕的物種突然“重新出現”(通常是在化石記錄中)。

現今仍然存活的典型的拉薩路物種就包括鸚鵡螺和腔棘魚。

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物種?

曾經在地球上生存過的所用物種當中超過99%的物種——相當於超過50億的物種已經滅絕了。關於地球現今物種數量的範圍保守的估計大約是在1000萬到1400萬之間,其中只有大約120萬種被人類發現並記錄,而其餘超過86%的物種根本未被描述過。2016年,有科學家稱,目前估計有約1萬億種物種在地球上生活,但只有千分之一的物種被描述。

物種的產生源於特化

物種通過進化過程中的“特化”過程而產生——當新的個體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變得與原物種不同,並能夠找到和佔據一個生態位時,就成為了一個新的物種。新物種若能夠適應新的環境和生態位,它們就會興起並茁壯成長,而物種在不斷變化的條件下或在激烈的生態競爭下無法繼續生存時,就會滅絕。一個物種可能在其首次出現的1000萬年內就滅絕了(或許只留下了化石),而另一些物種在數億年內在幾乎沒有形態變化的情況下仍然活得好好的,這種物種可能就會被稱為“活化石”。

查爾斯·達爾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中首次描述自然選擇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他曾將性選擇視為進化和物種形成的可能的機制,但後來發現這存在問題。

種群隔離造成的特化

根據特定種群彼此隔離的程度,有四種地理相關的物種形成模式:異域、邊域、鄰域和同域。 物種形成也可以通過畜牧業、農業或實驗室人工誘導。此外,遺傳漂移是否是物種形成的次要或主要因素也是許多當前研究的主題。

上圖:物種形成過程的四種地理模式,從左到右:異域、邊域、鄰域和同域。從上到下四個階段分別為:

  • 原種群

  • 特化的初始階段

  • 生殖隔離的進化

  • 在新範圍均衡之後的新獨特物種

基因因素造成的特化

多倍體是快速形成同域物種的重要原因,例如染色體數量加倍; 結果是其後代立即從親本群體中生殖分離,玉米就是典型(下圖)。 如果通過自然選擇,通過繁殖隔離來支持雜交,則也可以通過雜交產生新物種。有學者指出,許多現有的植物和大多數動物物種在其進化歷史中都經歷過多倍化的事件。但動物很少有多倍體,因為多倍體動物大多在胚胎期死亡(這可能跟動物基因組的穩態特徵有關)。雖然具體原因不明,但研究發現,很多無性繁殖的生物都是多倍體,它們通過孤雌生殖或非融合生殖來產生後代並延續種群。[頭條·小宇堂——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上圖:上:野生墨西哥類蜀黍(也稱大芻草); 中:玉米與大芻草雜交種; 下:玉米

人工創造的新物種

實際上人類的發展也促使了不少新物種的誕生,快速的例子就包括花卉市場的那些分繁複雜的花卉品種,此外還有各種各樣的寵物,以及在農業上選育雜交而培育出來的各種層出不窮的農作物新品種。

實驗室中創造新物種的最成功的一個例子便是20世紀80年代後期有科學家使用迷宮來選育果蠅的實驗。該迷宮的不同出口有不同的棲息地選擇,如淺色/深色和溼/乾的環境,果蠅可以根據空氣中的化學信號來選擇偏好的出口飛出(迷宮確保了果蠅不是偶然碰到某個出口而飛出)。每一代果蠅都會被放入迷宮中,從迷宮的兩個不同出口飛出的果蠅個體會被分開繁殖。在繁殖三十五代之後,由於棲息地的強烈偏好差異,這兩個果蠅種群在生殖上被成功隔離:它們只在它們喜歡的區域內交配,且不與喜歡其他區域的蒼蠅交配。另有科學家通過將向果蠅提供不同的食物,例如澱粉或麥芽糖,來進行選育,展示了經過幾代繁殖後果蠅發生了生殖隔離,這似乎導致了新的果蠅品種的產生。[頭條·小宇堂——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下面是典型的人工培育的新物種:

上圖:左,野生鯉魚,右,金魚。

上圖:左,野生甘藍,右,花椰菜。


更多的人造新物種的例子,讀者可以自行腦補(注意不包括蜘蛛人、蟻人、XMen之類哦)。


小宇堂


一個新物種的出現可能需要數萬年數十萬年的基因突變的積累,量變引起質變直到有一天原本屬於同一物種的兩個群體發生了生殖隔離,這意味著新物種的誕生。


但是沒有人會準確的知道這個時間點,即使現在發現的一些新物種,它們也未必是最近才進化為新物種的。很可能它們已經存在了幾十萬年幾百萬年,但是人類都未曾發現。當然了人類的歷史太短了,一切好像都是最近幾百年開始出現的。抬頭仰望天空開始航天探索,開始深海探索等等,這樣的時間對於生物進化來看太短了。

只能說人類發展到現在為止,可能之前百分之九十五的時間都是在東躲西藏、每天都在為填飽肚子發愁,而剩下的百分之五的時間肚子填飽了就願意去思考一些事情,吃飽了穿暖了就要去仰望天空了。


地球上的生物都是從幾十億年前的簡單細胞開始發展進化,變成多細胞變得越來越複雜,為了不斷的適應環境或者說被環境選擇,從地理隔離開始有了新的環境,最終導致生殖隔離的出現意味著新物種的誕生。

物種滅絕和新物種的出現也許在自然條件的影響發生的並不會那麼快,但是有了人類的“參與”,讓物種滅絕的速度加快,這些很可能在幾十年內就可以完成。但是新物種的出現人類是影響不了的,它的時間基數也是非常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