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真的臥冰了嗎?那麼鯉魚哪兒來的?《世說新語》筆記 6

王祥真的臥冰了嗎?那麼鯉魚哪兒來的?《世說新語》筆記 6

《世說新語·德行》

14、王祥事後母朱夫人甚謹。家有一李樹,結子殊好。母恆使守之。時風雨忽至,祥抱樹而泣。祥嘗在別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還,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請死。母於是感悟,愛之如己子。

王祥侍奉後母朱夫人非常恭敬。他家有棵李樹,結的果子很好吃,他後媽就叫他去守著(不要被蟲鼠鳥雀給吃了)。有天風雨突至,王祥也不敢離開,只好抱著樹哭。又有一次,王祥睡在床上,後媽悄悄拿刀去砍他,結果正巧王祥起來上廁所,後媽砍空了。王祥回來後,知道後媽遺憾沒砍到他,就跪到後媽面前自請一死。後媽於是感動了,以後待他像親生兒子一般。(這可能嗎?)

王祥字休徴,琅邪臨沂人。

我們知道王祥是以“臥冰求鯉”的事蹟登上過二十四孝故事的。大意是他後媽喜歡吃鯉魚,大冬天河都結冰了,沒有鯉魚。王祥就解開衣服,用身體的熱度把冰面融化了,撈出鯉魚給後媽吃。

我承認我還是腦子不夠好使。小時候聽到這個故事只覺得瘮人、不可理遇,並沒有想到其它可能性。

《箋疏》裡考證了各類文獻,基本可以證實,王祥只是跑到河面上,用斧頭把冰面鑿開個口子,然後釣出鯉魚。

衣服是脫了,不過只是因為冬天穿太多,不方便掄斧子。

也是,這辦法足以獲得鯉魚了,哪需要“臥冰”那麼誇張?

但是“臥冰求鯉”的事蹟還是流傳了這幾百上千年。究竟廣大人民群眾太無知太好騙了?還是這事正好迎合了大部分人的需求,假也可以當真?還是反正二十四孝故事沒一個正常的,管它真真假假,都不關我的事?

關於王祥的孝,不只是這裡提到的臥冰、抱樹、請死。他還為了照顧後媽,數次推官辭爵,在廬江隱居二十年(也有說三十年的)。直到四十多歲的時候(也有說六十歲的)在弟弟王覽的勸說下出任徐州別駕。別看他出仕晚,但是他活得長啊!(八十九歲薨,也有說八十五的)所以曹魏時累遷大司農、司空、太尉、封睢陵侯。晉以後又官至太保。

所以也被稱作王太保。

下面又有另一則:

19、王戎雲:“太保居在正始中,不在能言之流。及與之言,理中清遠,將無以德掩其言!”

王戎說:“王太保在正始年間,不算擅清談的人物。但與他談論事情的時候,發現他說的話清雅深遠,恰到好處。難道是因為他德行過高而掩蓋了擅清談的才能嗎?“

王戎字濬衝,琅邪臨沂人。竹林七賢之一。西亞時封安豐縣侯,所以又稱王安豐。他和王祥同族不同輩,算王祥的族孫。

正始雖然只是曹魏第三任君主曹芳的年號,雖然只是從240年至249年4月不到十年的時間,但是在文學史上卻有特別的意義,就象不久前的建安一樣。

通常認為由於當時的時局動盪,政治環境殘酷,正始文人或者為求自保,或者真的對政治失去興趣,總之不同於建安時期的寫實與慷慨,開始盛行玄學和清談之風。也正如建安時期有曹氏三父子和建安七子。正始年間也有何晏、王弼、夏侯玄和竹林七賢。

這裡說王祥“不在能言之流“,那麼”在能言之流“的就是何晏、王弼等人了。

接著,《箋疏》的小型翻車現場又來了。

先引胡三省注《通鑑》,大意是:正始年間所謂擅清談的,也就是何晏等人了。然而由魏轉晉,這些人於國家又有什麼用呢?王祥的所謂德行,也不過是孝敬後母和不拜晉王,於國亦無益。所謂清談誤國,從那個時候就開始了。

這裡的“不拜晉王”,和“臥冰求鯉”一樣,也是王祥的主要事蹟,指魏元帝曹奐鹹熙二年,司馬昭受封晉王(鹹熙二年就受禪了),當時位列三公的荀顗和何曾都向司馬昭行跪拜大禮,而王祥堅持不拜,只做長揖。被認為是有節義。

但餘嘉錫認為,“不拜晉王”實在不應該作為王祥尚有節義的證據。

當時三公之中,荀顗和何曾都是司馬昭的同黨,而王祥只是憑藉虛名得以上位。如果王祥也一同下拜,司馬昭反而會輕視他。只做長揖,不屈跪拜,正是和漢武帝時舉朝拜衛青,而汲黯獨不拜,衛青反而更敬重他一樣。結果也果然是司馬昭不僅不生王祥的氣,還升了他的官。可以王祥這個人,多麼老於世故,根據不值得推崇。(所以多讀史書是可以避禍的。再想到王祥在後母面前自請一死,也是棋高一著啊!)

五代時,郭威起兵謀反,殺了後漢隱帝,大肆燒殺搶掠。但見到前朝宰相馮道,還是先行拜禮。馮道也受之如往常,平靜地說:“侍中這趟不容易啊!”馮道的行為,不是比王祥更難做到嗎?然而後人不僅不稱讚馮道此舉,卻直到今天還在罵他。這都是因為歐陽修寫的《新五代史》裡極盡責罵馮道之無恥。(對於有話語權的人來說,引導輿論是一件多麼容易的事啊!)

魏晉之間的王祥等人,其實皆為馮道之流,卻不被人笑罵,他們其實都應該慶幸自己沒有遇到歐陽修來寫史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