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中東戰爭,多國圍剿以色列,為何會被以色列打的慘敗?

雙人一橫


1、阿拉伯軍隊只是一開始佔據數量優勢(外約旦號稱一萬,實際約8000;黎巴嫩1000,敘利亞6000,埃及5500,伊拉克4500,沙特和也門數量不詳,加上巴勒斯坦當地武裝和“阿拉伯軍團”約2000-3000人,總數約3萬多;以色列開戰當日即5月14日總兵力29677)和軍事裝備優勢(阿拉伯方面坦克40,突擊炮200,裝甲車200多,火炮140,軍機131,艦艇12;以色列分別為1,2,120,5,28,3),但開戰後以方動員速度快得多(以色列5月26日成立統一的國防軍,到6月4日正規軍兵力膨脹至40825,到年底已至108300,而阿拉伯聯軍的數量則幾乎沒有什麼變化,武器方面,以色列利用戰後歐洲處理剩餘物資,從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弄來很多便宜的二手武器武裝自己,很快逆轉了劣勢),第一次中東戰爭是四次中東戰爭中唯一的持久戰(打了10個月),持久戰的勝負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動員力,阿拉伯方面在這個問題上輸得底朝天。

巴勒斯坦大穆夫提侯賽尼Amin al-Husayni的人馬。他原本以為本方有幾萬各國聯軍,打起來才發現其實和自己一條心的不過手下這2000民兵而已


2、以色列開戰之初連正規軍都沒有,但組成國防軍的各支猶太民兵,大多由經歷過二戰的猶太人老兵組成,此後迅速擴軍的骨幹也仍然是各國移民來以色列的退伍猶太老兵,戰鬥經驗豐富且各級軍官齊全,稍加整頓就可以投入戰鬥;相反,阿拉伯各國軍隊未經歷過大規模現代戰爭,武器雖然更新換代,編制也近代化了,但戰略戰術素養和頭腦,卻仍然停留在古老的奧斯曼馬木留克兵時代,當時就有人諷刺埃及兵“拿轟炸機當駱駝用”,而埃及兵其實還是幾支阿拉伯軍隊中戰術素養最好的一支。正因如此,除了少數據點攻防戰,阿拉伯軍隊每戰要麼大敗要麼慘勝,這麼折騰大半年,結果自然如此。

以色列軍佔領西耶路撒冷郊外一個據點


3、阿拉伯各國戰略目標不一,互相不配合甚至拆臺。參戰主力外約旦意在保住自己在約旦河西岸及耶路撒冷的主權,伊拉克和敘利亞當時都是王國,且和外約旦是親戚(王室都屬於哈希姆家族),因此派兵助戰,但對幫這位“堂兄”擴大地盤並不熱心;埃及當時屬於法魯克王朝,和哈希姆王朝關係泛泛,出兵的目的是把加沙弄進埃及版圖,順便把外約旦擋在自己禁臠之外;沙特和也門和哈希姆家族是世仇(原本麥加守護家族是哈希姆家族,被沙特的阿爾沙特家族趕走),出兵是不想讓後者獨佔風頭,順便拆個臺。實戰中阿拉伯參戰各方一旦覺得達到自己的“小目標”就停下來不打,結果幾次貽誤戰機,令三面受敵的以色列一再絕處逢生,利用幾次停火贏得喘息之機,又利用阿拉伯各方的互不關照各個擊破。簡單說,以色列並沒有真的和一個統一的“阿拉伯聯軍”作戰,而是分別和埃及人、外約旦人、沙特人……作戰,這每一路敵軍都只有一萬多甚至幾千人馬,又如何能抵擋住半年就從不到三萬膨脹到10萬以上的以色列軍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