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一生最應該感謝三個人,沒有熟讀演義絕對猜不出

趙雲一生最應該感謝三個人,沒有熟讀演義絕對猜不出

許多讀者在看《三國演義》的時候,總是忽略一個細節。那就是每個將領的心態和情感問題,就好比說華雄、顏良、文丑的實力都是被世人公認,卻太輕易的被關羽斬殺,並非實力差距巨大,而就是我所說的心態問題,華雄和顏良同樣是連勝之後自大,而文丑是在被伏擊之後,先後應戰徐晃張遼,明顯慌亂,所以心態無疑是提升武將實力的重要因素。

而誰的心態最好?我想便是趙雲了,無論是漢水還是長坂坡,千萬人吾往矣,膽氣十足,且保護黃忠、阿斗一老一少便是心細如針了,我想膽大心細也就是心態的最佳狀態了吧。而為何他有這樣的心態呢?實際上他要感謝三個人?大部分人絕對難以想到。

趙雲一生最應該感謝三個人,沒有熟讀演義絕對猜不出

  • 文丑

孫策、馬超年少就能斬將立功,兩個人也都是諸侯之子,可以說有許多相似之處,好比一樣悍勇,而兩人本質的區別就在於年輕時的戰鬥。孫策過於一帆風順,所以輕而無備,被仇家門客暗箭射死,而馬超卻始終活躍,就連身陷韓遂大營之中,都能冷靜分析,搶佔先機全身而退。

而文丑對於趙雲的意義也正是如此,界橋一戰。趙雲殺出與文丑大戰,最後不分勝負,這一戰是趙雲初出茅廬第一戰,碰到旗鼓相當的對手是他的幸運,不至於像華雄一樣滑鐵盧,並且也能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所以在之後的每一戰,都能獅子博兔,不至於陰溝裡翻船。

趙雲一生最應該感謝三個人,沒有熟讀演義絕對猜不出

  • 公孫瓚

這個人物,爭議太多。畢竟他死時的表現有些讓人不解,一味的築高牆防守,最後甚至殺妻殺子,形象過於醜陋。

不過我們不能忽略,“白馬義從”便是他一手帶出,曾經的白馬將軍就連被官方認可的漢室宗親劉虞都敢叫板斬殺,一句“非吾族類,其心必異”堅決與外族勢不兩立,也宣示著他的民族氣概和英雄氣節。

而趙雲,在他麾下,在“白馬義從”之中也難免受到薰陶,所以他的一生榮耀始終貫徹了那句“義之所指,兵鋒所向,生死相隨”

趙雲一生最應該感謝三個人,沒有熟讀演義絕對猜不出

  • 典韋

這裡,許多讀者多少會有疑惑之處。畢竟趙雲與典韋八竿子打不到一塊去,趙雲剛嶄露頭角之時,典韋早已身死化作一杯黃土。

仔細想想,趙雲嚴格意義上的成名戰是長坂坡。而當時為何他能夠全身而退,他本身的實力自然是主要因素,但最重要的一點是曹操不放箭的命令,有人會說他想生擒招攬,招攬失敗之後,漢水一戰曹操怎麼還會犯相同的錯誤呢?對於“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大奸雄,怎麼可能一錯再錯,有人還會說是因為憐憫之心,我只能呵呵一笑,要知道傷其一指,不如斷其一臂這麼淺顯的道理曹某人怎可能會不知。

我想唯一的解釋就是因為典韋,看到趙雲他就不免想起典韋,同樣的武勇,同樣的忠義,同樣的悍不畏死,但是典韋最終被亂箭射死,他實在不忍看到又一位忠義之士死在自己面前。

故,我認為,文丑讓趙雲冷靜,公孫瓚讓趙雲有了良好的人生觀,將生死置之度外,而因為典韋,曹操給了趙雲成名的機會,間接的等於欠了典韋兩條人命,所以趙雲一生應該感謝這三人,若有不同意見評論區討論。

原創不易,且行且珍惜,點個關注,願與君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