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三十章如何解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給我們什麼啟示?

聖哲同學


《道德經》第三十章是老子“議兵”的內容,整部《道德經》八十一章中,老子“議兵”的內容只有四個章節,本章便是其中之一。

老子是反對戰爭的。在整個春秋戰國的500多年裡,有記載的有規模的戰爭就達到500次,也就是說,平均每年都有一次大規模的戰爭,春秋戰國成為中國歷史上戰爭最頻繁的歷史階段。老子身在其中,親眼目睹了戰爭的殘酷,親眼目睹了戰爭籠罩下百姓的疾苦。所以老子反對戰爭。

本章老子言明瞭兩個核心觀點:第一,不要以兵強得天下,要以道得天下,強調窮兵黷武,必遭報應;第二,萬不得已要發動戰爭,達到戰爭的目的即可,不要以殺人為目的,不要以戰爭自持。

今天的我們處在和平時代,所以如果說本章能給我們帶來啟示的話,那麼就是做人不要逞強,能動嘴解決的就別動手。反映在商業競爭活動中就是不要搞惡性競爭,不要做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蠢事,因為“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如果逼不得已要與人競爭,達到競爭的目的即可,不要以打垮對手為目的。


屯元國學文化


《道德經》第三十章主張的是戰爭之道,意思是以大道之行輔佐國君這種事,不要以為武力雄厚而強佔天下,這是違背天理,遲早會遭到報應的。



解釋:戰爭片大家沒少看吧,每一場戰爭過後,血流成河,橫屍遍野,非常血腥。荊棘叢生,一片荒涼。此後天下必定饑荒不斷,人禍不斷。所以,有道者會巧用計謀去取勝而不是靠武力去強取豪奪。即使用武力的戰爭也只是迫不得已,勝利者也不要因勝利而自大、自誇、自滿,再用武力去強霸天下,這是逆道而行,遲早要衰亡。

道理:在這個現實的社會中,有人的地方必有江湖,有江湖必有爭鬥。有爭鬥就有流血和流淚,而後果就是傷害與死亡。爭與鬥,是文明與野蠻的兄弟聯手,爭是思想,鬥是行動。在動物界,爭鬥是完成優勝劣汰遊戲規則最直接,最有效的選擇方式。而人是高級動物,爭鬥更有其智慧與文明、偽裝等多樣特性。

因此,生命不息,爭鬥不止。文明與野蠻也就在一念之間。

啟示:自認強者不可好爭強好鬥,天外有天,人上有人,大道無行,此謂之:“一物降一物”。

(感謝閱讀!我是詩驀1,歡迎您來關注與評論!)


詩驀1


作為一個命師,談到這個問題,我們應該還原到陰陽五行論來進行理解,更為淺顯。

“戰”為陽,代表積極強勢,銳氣,攻勢“休養生息”為陰,代表生育,包容,和諧,團結。

陽勝陰衰,則只有攻勢,沒有修養生息,所以有云,獨陽不長,發起戰爭的目的在於侵略,佔有,維護權威跟自身利益,自身的發言權,以及自身理論,所以一旦過了平衡這個界限,有陽無陰,強橫如秦始皇,也很難維繫很久。

所以曹操在“蒿里行”寫道:“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所謂獨陽不“長”,長代表生長,但是也代表長久,

國由民為單位,生產靠民,財富靠民,快樂之源也在民,如果沒有民的崇拜跟養育,哪裡有王的尊嚴跟鶴立雞群的感受,萬眾矚目的快樂,所以命理書上寫到,戴天履地人為貴。無論是疆域佔領,還是資源佔有,最終還是還原在人口資源佔領上。所以八卦圖上,陰陽兩方是平衡的,項羽資源佔有多,出身正統,個性強橫,有陽無陰,終為“獨陰不長”,烏江自刎。劉邦流氓出身,但深通人性,知包容為上,強橫在下,所以約法三章,陰陽協調,以草芥之身成九五之尊。觀楚漢傳奇電視劇,在造型上,劉邦面相也主和諧,包容,但項羽卻戾氣太重,攻勢太強,面相上眉壓其眼,山根勢重,空有力拔山兮氣蓋世卻無容人之心。

中醫認為,火氣上升,水氣下降,火氣上升於口,出言不遜,在鼻,口舌生瘡,於頂怒髮衝冠,睚眥必報,卦象成火水未濟,身體受損,諸事不成。

火氣下降,水氣上升,包容心,肝膽脾胃均受滋養,水在上火在下,成水火既濟卦象,諸事可成,風調雨順,身體康健。

所以韓國國旗也以水火,地天,陰陽和諧圖構成。

這個章節表面講的是戰爭,但是應用上無所不到,特別是在做人上告訴我們,不以強自恃,達到目的及時收手,不要過,道既是平衡。

戴天履地人為貴,順則吉兮,逆則悖。


LILKILLER


《道德經》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之道,不道早已。”

老子告訴了我們,古時善用大道輔佐君主的人,都不會憑恃武力威逼天下。因為他們清楚懂得,動用武力往往會造成一還一報,循環不已。軍隊駐紮的地方,荊棘叢生,戰亂之後,必有荒年。因此,善用兵的人,成功之後立即休兵,不能博取強盛的名聲,更不要自恃、誇耀和驕傲。因為靠武力達到目的,是迫不得已的事,不能繼續一直呈強,事物發展到了頂點就要衰老,這是大道,若違反大道,就會過早地結束生命。

老子反對諸侯之間的征伐兼併,提倡“儉武”、“慎武”,主張以“大道”治理天下,“順天任道,敵人自服”。告誡人們,戰爭是一把雙刃劍,是一種毀滅性的東西,戰爭在毀滅敵人的同時,也在毀滅自己。因為物極必反,若不節制用兵,最終導至戰勝者往往自取滅亡,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物壯則老”,這一條規律永遠在等待著那些窮兵黷武的人。





陳文宗易經協會副會長


一、原文解釋


1.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

以天道法則來輔佐人主的人,從來不以兵強霸天下,如果用兵強霸天下,那麼惡果也就隨之而來。比如上帝之鞭阿提拉、亞歷山大大帝、項羽、蒙古帝國,都是用兵強霸天下並隨之滅亡的先例!

2.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說文解字:師,二千五百人為師。軍隊征伐之地,荊棘叢生。因為戰爭耗費人力物力,戰爭一起,無人耕種,自然荊棘叢生。

3.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俗話說一將功成萬骨枯,一場戰爭下來人死了,物耗了,沒有糧食吃,餓殍遍地,橫屍千里,自然是凶年!

4.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

所以順應天道(為善)而達到的結果,都是不用強(人道)而取之,而是順應自然而為之。

5.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應該是得到好的結果不應該自以為功勞巨大(矜)、不應該自大自滿(伐)、不應該驕傲,這都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不要以人道之法強取而要順應自然自然結果。

6.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萬事萬物到了極致就會走向反面,這不是天道法則(天道法則是生生不息延綿不絕的),違背天道法則就會早亡。

二、告訴我們什麼道理,給我們什麼啟示

道德經是一本百科全書,這一章似乎在講軍事,但又沒有具體論及如何打仗,只是從理論上告訴我們戰爭給我們帶來的危害(荊棘叢生、必有凶年),要我們謹慎用兵,不得已而為之!所以後一章老子接著說: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推而廣之,人間萬事萬物,用強(兵)非根本之道,這違背天道自然,不是上善之法。老子說的善,通常是指順應天道之法,而不是善良的意思。上善之法即可永存,綿延不絕。一個家族興旺發達上百年不熄,我們會說這家人有德(這裡的德是天道在萬物上的體現)。我們也會常說某些人家富不過三代,是暴發戶,為何?因為他們無道無德,違背天道自然。


聖哲同學


《道德經》弟三十章作何解釋?先看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譯文(大意):

用“道”輔佐人主的人,不靠武力爭霸天下,用武力爭霸天下,不會帶來好處。軍隊經過的地方,必然荒蕪,荊棘叢生,大戰之後,必然會發生饑荒。以“道”為原則達到目的人,不會動用武力去強取。即使達了到目的,也不自誇,更不會自尊自大,而且認為是不得已而為之,並非逞強。一切事物過於強大,就會走向衰敗,這就是所說的不“道”,不“道”就會早亡。

如何理解這一章的內容呢?

老子提出“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是對用武力爭霸天下的各個諸侯的忠告。靠武力爭霸天下,師旅頻發,其結果是戰馬不足,母馬入陣,“戎馬生於郊”,軍隊經過的地方,必然遭到破壞,荊棘叢生;大戰過後,必然發生饑荒,天下苦不堪言;而戰爭的勝敗必然導致諸侯國的盛衰興亡。“以兵強天下”,不但得不到任何好處,反而會遭到報應,甚至亡國。所以要“以道佐人主”,而不是用武力,是“善有果而已”,即以“道”達到目的。“善有果”,也要“勿矜”、“勿伐”、“勿驕”,勿逞強。老子最後指出“物壯則老”,“不道早已”,進一步告誡各個諸侯,一定要明白:事物過於強大,就會走向反面,違反“道”,就一定會過早地走向死亡。

這裡要注意的是,儘管在老子的軍事、政治思想中具有不少辯證法思想,在認識論上具有一定的價值,但他把殘酷的軍事、政治鬥爭的規律歸納到虛無縹緲的“道”裡面,是不可取的。


布衣閒人10


本章老子原文為: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衿,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莫兮君釋義:

真正有能力的國家領導人是不會全以兵強馬壯來穩定江山的,並且兵強馬壯也不一定能夠穩定江山,但並不代表就不保留不搞軍事了。凡事大軍挺進的地方,人多嘈雜,容易生事端。比如說二戰就是個很典型的例子,日本鬼子美國大佬的飛機大炮加坦克為啥最後卻以失敗收場……

有智慧的領導人都知道戰爭是會對國民產生陰影的,這樣以來日後交往困難,你記恨我我記恨你的,容易導致因果輪迴。但是既然戰事已經發生了那誰也沒有辦法一下阻止,那就順其自然,任其發展,既然強取別人失敗了那就不要再去攻打了,既然被打了,只要對方不再野心勃勃還來攻打那也就沒必要去報仇了,當做一種教訓,提高領導及全民的各種意識,嚴格加以防範即可。

贏了也不要驕傲,因為驕傲的下場是沒有好果子吃的;輸了更重要的是在於吸取教訓與經驗,也不要是因為輸了然後過於自責或不滿,全面的大規模的單純發展軍事,這樣都是不對不理智的。一個正真強大的國家是軍事文化經濟相互能夠滋配;你軍事雖然是比較強了,但忽略了的事物那就大打折扣甚至止步不前了。比如說俄羅斯國家軍事實力還是比較強的但其他方面就不行了這個人人都知道……





莫兮一君


《道德經》三十章,我讀到原文是: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疋,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了麼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騎,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對這段話,用現代文說,我的理解就是:按照規律去幫助君主的人,是不靠武力逞強於天下的。用兵的事很快就會得到報應:軍隊駐紮過的地方,荊棘叢生;大戰之後,必是荒年。善於用兵者,只要很地取得勝利就罷手,不敢靠武力逞強。勝利了而不自大,勝利了而不誇耀,勝利了而不驕傲,勝利是出於不得已,這就叫做勝利不逞強。事物強盛了就會走向衰敗,求強求壯的做法是不太符合規律的,不符合規律的很快就會滅亡。

有人認為《道德經》是一部兵書,特別讀到這一章,更有這種想法,其實不是,老子是反對戰爭的。老生生於春秋戰國時代,社會動盪不安,大小戰爭此伏彼起,給國家帶來破壞,給老百姓帶來災難,老子是看到了的。老子的反戰,是符合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及願望的。在這一章裡,老子認為戰爭是人類最愚昧,敢殘酷的行為。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這就揭示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嚴重後果。老子主張反對戰爭的思想,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後世,都有其積極的意義。

老子的軍事哲學思想值得學習和推崇!





樹德漢碩


《道德經》第三十章

[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①,其事好還②——師之所處,荊棘生焉③;大軍之後,必有凶年④。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⑤。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⑥;果而不得已⑦,果而勿強⑧——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⑨。

[通釋]

按道輔佐君主的,不靠使用武力在天下表現強悍,這樣做事好迴旋——經過戰爭的地方,雜草野樹在那裡生長起來;戰爭過後,一定會出現荒年。取得好的戰果就停止,不能憑藉它選擇強勢。有戰果不要自大,有戰果不要自誇,有戰果不要驕傲;戰果如果不能達到,對取得戰果不要勉強——事物強盛了就會走向衰敗,這就叫背離了道,背離了道就會加速滅亡。

[註釋]

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按道輔佐君主的,不靠使用武力在天下表現強大。佐,輔佐,輔助。人主,統治階層的首領。當時在“民”與“主”之間還有“人”,食祿階層,是可以參與國家政治的階層。以兵強天下,靠武力逞強於天下。兵,兵器,引申為發動戰爭。強,強大,強悍,作動詞,逞強,表現強大。

②其事好還:那樣行事好迴旋。其事,指“不以兵強天下”的做法,好,有利於。還,同“旋”,迴旋,周旋。

③師之所處,荊棘生焉:經過戰爭的地方,雜草野樹在那裡生長起來。師之所處,部隊駐紮過的地方,實指打過仗的地方。荊棘,原指楚地的野草雜樹,這裡泛指雜草野樹。焉,兼詞,於是,於之,在那裡。

④大軍之後,必有凶年:戰爭過後,一定會出現荒年。大軍,這裡指大戰。凶年,災荒年。

⑤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取得好的戰果就停止,不敢憑它選擇強勢。果,結果,戰果。而,連詞,相當於“就”。已,停止,罷手。不敢,不要。以,憑。“以”後省略了“之”。取,選取,選擇。強,強勢。

⑥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有戰果不要自大,有戰果不要自誇,有戰果不要驕傲。果,用作動詞,有戰果。而,順承連詞,連接兩個動詞。矜、伐,參見第二十二章註釋⑩和⑪。

⑦果而不得已:戰果如果不能達到。果,名詞,取勝的結果。而,連詞,如果。不得已,達不到目的,不能取勝。得,能。已,止,完成,有戰果,達到目的。參見第二十九章註釋①。

⑧果而勿強:對好戰果不要勉強。果,對戰果的追求。強,音qiǎng,勉強。

⑨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事物強盛了就會走向衰敗,這就叫背離了道,背離了道就會加速滅亡。壯,強盛,強壯。老,衰老,衰敗。不道,不合道,背離道。早,過早。已,終止,滅亡。

[意義歸納]

本章強調的是,為國者要慎用戰爭,不得已用戰爭時,有果要適可而止,無果也不要蠻幹。本章談了兩層意思。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為第一層,談戰爭的危害。強調循道而行,不以兵強天下,因為戰爭危害太大。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為第二層,談對戰爭應取的態度。退一步講,戰爭有果即止,無果勿強,因為物壯不道。

[考辨]

“其事好還”的“還”,同“旋”,釋作“迴旋”,“周旋”,可惜以往研究者多未這樣解釋,曲解了本意。

“荊棘生焉”的“焉”是兼詞,第十八章關於“焉”的討論,這就是一例。

對“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這部分內容,以往學者幾乎一致認為五個“果”字一律是“得到”果,其實不然。我在解釋中注意了“不得已”的含義,以此對這部分內容作了複句分析。

還需要強調關於“不得已”的處理。“不得已”非“勿得已”,不能與“勿矜”“勿伐”“勿驕”並列,也不能與“勿強”並列,顯然是“另一組”。

[解讀與點評]

統治者如果按道行事,就不會靠武力在天下表現強悍,因為這樣做事好迴旋——經過戰爭,雜草野樹就會在廢墟上生長起來;戰爭過後,一定會出現災荒之年。

本章實際告誡的對象是“人主”,但開篇卻說“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未直接說“人主”,卻拐了個彎稱“佐人主者”,這是古人常用的一種迴避的表達方式。注意到這裡使用“人主”來稱呼最高統治者,既不稱“民主”,也不稱“君主”,而稱“人主”,是因為“主”與“民”之間還隔著一層“人”。在當時的稱謂中,民,普通百姓,草民;人,食祿階層,是可以參與國家政治的階層;“君”是由“君子”變化而來的。當然,老子生活的時代已經出現了國家大事由公卿說了算的情況,“君”只是聽命執政大臣的輔助角色,但無論是誰決策,都涉及是否“以兵強天下”的問題。“其事好還”的“還”同“旋”,迴旋、周旋之意,言為己方留有迴旋的空間。一旦訴諸武力,一旦發動戰爭,想全身而退,難!遺憾的是學者多未這樣處理。

本章反映了老子的戰爭觀。春秋時期社會動盪,各諸侯國間戰爭不斷,甚至還有諸侯國向王室興師。

為什麼要“不以兵強天下”呢?窮兵黷武發動戰爭的結果必然是“荊棘生焉”“必有凶年”。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這只是農耕社會戰爭帶來的危害,現代戰爭的破壞作用更大:二戰結束時美國在日本投下的兩顆原子彈不僅僅是震懾,更大的問題是製造災難,恢復重建,療治創傷談何容易!明道的“人主”不輕易訴諸武力,這樣才能有迴旋餘地。這是相當科學的判斷和結論。

所以說,取得戰果就罷手,不能憑藉勝利選擇強勢。“不敢以取強”,取強,選擇強勢。什麼叫強勢?趕盡殺絕,這樣做太甚,這就是強勢,所以“不敢”為之。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的意思就是:“有果時要勿矜、勿伐、勿驕,無果時要勿強。”有了戰果不要自大,不要自誇,不要驕傲;如果不能取得戰果,不要勉強。為什麼“果而不得已”要“果而勿強”呢?因為強戰必將損兵折將,必將付出更加慘重的代價;因為強戰必將有更大的殺戮。

本章有成語“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因本章曾出現一個成語“天道好還”,被釋為“天道主持公道,善惡終有報應”,失去了本義。本章還產生成語“物壯則老”“不道早已”。


陳廣逵


《道德經》第三十章的意思是:依照“道”的原則輔佐君主的人,不以兵力逞強於天下。窮兵黔武這種事必然會得到報應。軍隊所到的地方,荊棘橫生,大戰之後,一定會出現荒年。善於用兵的人只要達到用兵的目的就可以了,並不以兵力強大而爭強好鬥。達到目的而不自我矜持,達到目的也不去誇耀驕傲達到目的了也不自以為是,達到目的卻出於不得已,達到目的卻不逞強。事物過去強大就會走向衰朽,這就說明它不符合於“道”,不符合於“道”的,就會很快滅亡。

此章可為高論,展示出老子的反戰思想。不以兵力強大而逞強好鬥是為君之道,也是大臣輔君之道。戰爭只能給國家和人民造成災難,使強大變為衰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