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章如何解释,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给我们什么启示?

圣哲同学


《道德经》第三十章是老子“议兵”的内容,整部《道德经》八十一章中,老子“议兵”的内容只有四个章节,本章便是其中之一。

老子是反对战争的。在整个春秋战国的500多年里,有记载的有规模的战争就达到500次,也就是说,平均每年都有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春秋战国成为中国历史上战争最频繁的历史阶段。老子身在其中,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亲眼目睹了战争笼罩下百姓的疾苦。所以老子反对战争。

本章老子言明了两个核心观点:第一,不要以兵强得天下,要以道得天下,强调穷兵黩武,必遭报应;第二,万不得已要发动战争,达到战争的目的即可,不要以杀人为目的,不要以战争自持。

今天的我们处在和平时代,所以如果说本章能给我们带来启示的话,那么就是做人不要逞强,能动嘴解决的就别动手。反映在商业竞争活动中就是不要搞恶性竞争,不要做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蠢事,因为“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如果逼不得已要与人竞争,达到竞争的目的即可,不要以打垮对手为目的。


屯元国学文化


《道德经》第三十章主张的是战争之道,意思是以大道之行辅佐国君这种事,不要以为武力雄厚而强占天下,这是违背天理,迟早会遭到报应的。



解释:战争片大家没少看吧,每一场战争过后,血流成河,横尸遍野,非常血腥。荆棘丛生,一片荒凉。此后天下必定饥荒不断,人祸不断。所以,有道者会巧用计谋去取胜而不是靠武力去强取豪夺。即使用武力的战争也只是迫不得已,胜利者也不要因胜利而自大、自夸、自满,再用武力去强霸天下,这是逆道而行,迟早要衰亡。

道理: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中,有人的地方必有江湖,有江湖必有争斗。有争斗就有流血和流泪,而后果就是伤害与死亡。争与斗,是文明与野蛮的兄弟联手,争是思想,斗是行动。在动物界,争斗是完成优胜劣汰游戏规则最直接,最有效的选择方式。而人是高级动物,争斗更有其智慧与文明、伪装等多样特性。

因此,生命不息,争斗不止。文明与野蛮也就在一念之间。

启示:自认强者不可好争强好斗,天外有天,人上有人,大道无行,此谓之:“一物降一物”。

(感谢阅读!我是诗蓦1,欢迎您来关注与评论!)


诗蓦1


作为一个命师,谈到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还原到阴阳五行论来进行理解,更为浅显。

“战”为阳,代表积极强势,锐气,攻势“休养生息”为阴,代表生育,包容,和谐,团结。

阳胜阴衰,则只有攻势,没有修养生息,所以有云,独阳不长,发起战争的目的在于侵略,占有,维护权威跟自身利益,自身的发言权,以及自身理论,所以一旦过了平衡这个界限,有阳无阴,强横如秦始皇,也很难维系很久。

所以曹操在“蒿里行”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所谓独阳不“长”,长代表生长,但是也代表长久,

国由民为单位,生产靠民,财富靠民,快乐之源也在民,如果没有民的崇拜跟养育,哪里有王的尊严跟鹤立鸡群的感受,万众瞩目的快乐,所以命理书上写到,戴天履地人为贵。无论是疆域占领,还是资源占有,最终还是还原在人口资源占领上。所以八卦图上,阴阳两方是平衡的,项羽资源占有多,出身正统,个性强横,有阳无阴,终为“独阴不长”,乌江自刎。刘邦流氓出身,但深通人性,知包容为上,强横在下,所以约法三章,阴阳协调,以草芥之身成九五之尊。观楚汉传奇电视剧,在造型上,刘邦面相也主和谐,包容,但项羽却戾气太重,攻势太强,面相上眉压其眼,山根势重,空有力拔山兮气盖世却无容人之心。

中医认为,火气上升,水气下降,火气上升于口,出言不逊,在鼻,口舌生疮,于顶怒发冲冠,睚眦必报,卦象成火水未济,身体受损,诸事不成。

火气下降,水气上升,包容心,肝胆脾胃均受滋养,水在上火在下,成水火既济卦象,诸事可成,风调雨顺,身体康健。

所以韩国国旗也以水火,地天,阴阳和谐图构成。

这个章节表面讲的是战争,但是应用上无所不到,特别是在做人上告诉我们,不以强自恃,达到目的及时收手,不要过,道既是平衡。

戴天履地人为贵,顺则吉兮,逆则悖。


LILKILLER


《道德经》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之道,不道早已。”

老子告诉了我们,古时善用大道辅佐君主的人,都不会凭恃武力威逼天下。因为他们清楚懂得,动用武力往往会造成一还一报,循环不已。军队驻扎的地方,荆棘丛生,战乱之后,必有荒年。因此,善用兵的人,成功之后立即休兵,不能博取强盛的名声,更不要自恃、夸耀和骄傲。因为靠武力达到目的,是迫不得已的事,不能继续一直呈强,事物发展到了顶点就要衰老,这是大道,若违反大道,就会过早地结束生命。

老子反对诸侯之间的征伐兼并,提倡“俭武”、“慎武”,主张以“大道”治理天下,“顺天任道,敌人自服”。告诫人们,战争是一把双刃剑,是一种毁灭性的东西,战争在毁灭敌人的同时,也在毁灭自己。因为物极必反,若不节制用兵,最终导至战胜者往往自取灭亡,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物壮则老”,这一条规律永远在等待着那些穷兵黩武的人。





陈文宗易经协会副会长


一、原文解释


1.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以天道法则来辅佐人主的人,从来不以兵强霸天下,如果用兵强霸天下,那么恶果也就随之而来。比如上帝之鞭阿提拉、亚历山大大帝、项羽、蒙古帝国,都是用兵强霸天下并随之灭亡的先例!

2.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说文解字:师,二千五百人爲師。军队征伐之地,荆棘丛生。因为战争耗费人力物力,战争一起,无人耕种,自然荆棘丛生。

3.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俗话说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场战争下来人死了,物耗了,没有粮食吃,饿殍遍地,横尸千里,自然是凶年!

4.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所以顺应天道(为善)而达到的结果,都是不用强(人道)而取之,而是顺应自然而为之。

5.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应该是得到好的结果不应该自以为功劳巨大(矜)、不应该自大自满(伐)、不应该骄傲,这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不要以人道之法强取而要顺应自然自然结果。

6.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万事万物到了极致就会走向反面,这不是天道法则(天道法则是生生不息延绵不绝的),违背天道法则就会早亡。

二、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给我们什么启示

道德经是一本百科全书,这一章似乎在讲军事,但又没有具体论及如何打仗,只是从理论上告诉我们战争给我们带来的危害(荆棘丛生、必有凶年),要我们谨慎用兵,不得已而为之!所以后一章老子接着说: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推而广之,人间万事万物,用强(兵)非根本之道,这违背天道自然,不是上善之法。老子说的善,通常是指顺应天道之法,而不是善良的意思。上善之法即可永存,绵延不绝。一个家族兴旺发达上百年不熄,我们会说这家人有德(这里的德是天道在万物上的体现)。我们也会常说某些人家富不过三代,是暴发户,为何?因为他们无道无德,违背天道自然。


圣哲同学


《道德经》弟三十章作何解释?先看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译文(大意):

用“道”辅佐人主的人,不靠武力争霸天下,用武力争霸天下,不会带来好处。军队经过的地方,必然荒芜,荆棘丛生,大战之后,必然会发生饥荒。以“道”为原则达到目的人,不会动用武力去强取。即使达了到目的,也不自夸,更不会自尊自大,而且认为是不得已而为之,并非逞强。一切事物过于强大,就会走向衰败,这就是所说的不“道”,不“道”就会早亡。

如何理解这一章的内容呢?

老子提出“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是对用武力争霸天下的各个诸侯的忠告。靠武力争霸天下,师旅频发,其结果是战马不足,母马入阵,“戎马生于郊”,军队经过的地方,必然遭到破坏,荆棘丛生;大战过后,必然发生饥荒,天下苦不堪言;而战争的胜败必然导致诸侯国的盛衰兴亡。“以兵强天下”,不但得不到任何好处,反而会遭到报应,甚至亡国。所以要“以道佐人主”,而不是用武力,是“善有果而已”,即以“道”达到目的。“善有果”,也要“勿矜”、“勿伐”、“勿骄”,勿逞强。老子最后指出“物壮则老”,“不道早已”,进一步告诫各个诸侯,一定要明白:事物过于强大,就会走向反面,违反“道”,就一定会过早地走向死亡。

这里要注意的是,尽管在老子的军事、政治思想中具有不少辩证法思想,在认识论上具有一定的价值,但他把残酷的军事、政治斗争的规律归纳到虚无缥缈的“道”里面,是不可取的。


布衣闲人10


本章老子原文为: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衿,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莫兮君释义:

真正有能力的国家领导人是不会全以兵强马壮来稳定江山的,并且兵强马壮也不一定能够稳定江山,但并不代表就不保留不搞军事了。凡事大军挺进的地方,人多嘈杂,容易生事端。比如说二战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日本鬼子美国大佬的飞机大炮加坦克为啥最后却以失败收场……

有智慧的领导人都知道战争是会对国民产生阴影的,这样以来日后交往困难,你记恨我我记恨你的,容易导致因果轮回。但是既然战事已经发生了那谁也没有办法一下阻止,那就顺其自然,任其发展,既然强取别人失败了那就不要再去攻打了,既然被打了,只要对方不再野心勃勃还来攻打那也就没必要去报仇了,当做一种教训,提高领导及全民的各种意识,严格加以防范即可。

赢了也不要骄傲,因为骄傲的下场是没有好果子吃的;输了更重要的是在于吸取教训与经验,也不要是因为输了然后过于自责或不满,全面的大规模的单纯发展军事,这样都是不对不理智的。一个正真强大的国家是军事文化经济相互能够滋配;你军事虽然是比较强了,但忽略了的事物那就大打折扣甚至止步不前了。比如说俄罗斯国家军事实力还是比较强的但其他方面就不行了这个人人都知道……





莫兮一君


《道德经》三十章,我读到原文是: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疋,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了么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骑,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对这段话,用现代文说,我的理解就是:按照规律去帮助君主的人,是不靠武力逞强于天下的。用兵的事很快就会得到报应:军队驻扎过的地方,荆棘丛生;大战之后,必是荒年。善于用兵者,只要很地取得胜利就罢手,不敢靠武力逞强。胜利了而不自大,胜利了而不夸耀,胜利了而不骄傲,胜利是出于不得已,这就叫做胜利不逞强。事物强盛了就会走向衰败,求强求壮的做法是不太符合规律的,不符合规律的很快就会灭亡。

有人认为《道德经》是一部兵书,特别读到这一章,更有这种想法,其实不是,老子是反对战争的。老生生于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动荡不安,大小战争此伏彼起,给国家带来破坏,给老百姓带来灾难,老子是看到了的。老子的反战,是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及愿望的。在这一章里,老子认为战争是人类最愚昧,敢残酷的行为。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这就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严重后果。老子主张反对战争的思想,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后世,都有其积极的意义。

老子的军事哲学思想值得学习和推崇!





树德汉硕


《道德经》第三十章

[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①,其事好还②——师之所处,荆棘生焉③;大军之后,必有凶年④。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⑤。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⑥;果而不得已⑦,果而勿强⑧——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⑨。

[通释]

按道辅佐君主的,不靠使用武力在天下表现强悍,这样做事好回旋——经过战争的地方,杂草野树在那里生长起来;战争过后,一定会出现荒年。取得好的战果就停止,不能凭借它选择强势。有战果不要自大,有战果不要自夸,有战果不要骄傲;战果如果不能达到,对取得战果不要勉强——事物强盛了就会走向衰败,这就叫背离了道,背离了道就会加速灭亡。

[注释]

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按道辅佐君主的,不靠使用武力在天下表现强大。佐,辅佐,辅助。人主,统治阶层的首领。当时在“民”与“主”之间还有“人”,食禄阶层,是可以参与国家政治的阶层。以兵强天下,靠武力逞强于天下。兵,兵器,引申为发动战争。强,强大,强悍,作动词,逞强,表现强大。

②其事好还:那样行事好回旋。其事,指“不以兵强天下”的做法,好,有利于。还,同“旋”,回旋,周旋。

③师之所处,荆棘生焉:经过战争的地方,杂草野树在那里生长起来。师之所处,部队驻扎过的地方,实指打过仗的地方。荆棘,原指楚地的野草杂树,这里泛指杂草野树。焉,兼词,于是,于之,在那里。

④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战争过后,一定会出现荒年。大军,这里指大战。凶年,灾荒年。

⑤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取得好的战果就停止,不敢凭它选择强势。果,结果,战果。而,连词,相当于“就”。已,停止,罢手。不敢,不要。以,凭。“以”后省略了“之”。取,选取,选择。强,强势。

⑥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有战果不要自大,有战果不要自夸,有战果不要骄傲。果,用作动词,有战果。而,顺承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矜、伐,参见第二十二章注释⑩和⑪。

⑦果而不得已:战果如果不能达到。果,名词,取胜的结果。而,连词,如果。不得已,达不到目的,不能取胜。得,能。已,止,完成,有战果,达到目的。参见第二十九章注释①。

⑧果而勿强:对好战果不要勉强。果,对战果的追求。强,音qiǎng,勉强。

⑨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事物强盛了就会走向衰败,这就叫背离了道,背离了道就会加速灭亡。壮,强盛,强壮。老,衰老,衰败。不道,不合道,背离道。早,过早。已,终止,灭亡。

[意义归纳]

本章强调的是,为国者要慎用战争,不得已用战争时,有果要适可而止,无果也不要蛮干。本章谈了两层意思。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为第一层,谈战争的危害。强调循道而行,不以兵强天下,因为战争危害太大。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为第二层,谈对战争应取的态度。退一步讲,战争有果即止,无果勿强,因为物壮不道。

[考辨]

“其事好还”的“还”,同“旋”,释作“回旋”,“周旋”,可惜以往研究者多未这样解释,曲解了本意。

“荆棘生焉”的“焉”是兼词,第十八章关于“焉”的讨论,这就是一例。

对“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这部分内容,以往学者几乎一致认为五个“果”字一律是“得到”果,其实不然。我在解释中注意了“不得已”的含义,以此对这部分内容作了复句分析。

还需要强调关于“不得已”的处理。“不得已”非“勿得已”,不能与“勿矜”“勿伐”“勿骄”并列,也不能与“勿强”并列,显然是“另一组”。

[解读与点评]

统治者如果按道行事,就不会靠武力在天下表现强悍,因为这样做事好回旋——经过战争,杂草野树就会在废墟上生长起来;战争过后,一定会出现灾荒之年。

本章实际告诫的对象是“人主”,但开篇却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未直接说“人主”,却拐了个弯称“佐人主者”,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回避的表达方式。注意到这里使用“人主”来称呼最高统治者,既不称“民主”,也不称“君主”,而称“人主”,是因为“主”与“民”之间还隔着一层“人”。在当时的称谓中,民,普通百姓,草民;人,食禄阶层,是可以参与国家政治的阶层;“君”是由“君子”变化而来的。当然,老子生活的时代已经出现了国家大事由公卿说了算的情况,“君”只是听命执政大臣的辅助角色,但无论是谁决策,都涉及是否“以兵强天下”的问题。“其事好还”的“还”同“旋”,回旋、周旋之意,言为己方留有回旋的空间。一旦诉诸武力,一旦发动战争,想全身而退,难!遗憾的是学者多未这样处理。

本章反映了老子的战争观。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各诸侯国间战争不断,甚至还有诸侯国向王室兴师。

为什么要“不以兵强天下”呢?穷兵黩武发动战争的结果必然是“荆棘生焉”“必有凶年”。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这只是农耕社会战争带来的危害,现代战争的破坏作用更大:二战结束时美国在日本投下的两颗原子弹不仅仅是震慑,更大的问题是制造灾难,恢复重建,疗治创伤谈何容易!明道的“人主”不轻易诉诸武力,这样才能有回旋余地。这是相当科学的判断和结论。

所以说,取得战果就罢手,不能凭借胜利选择强势。“不敢以取强”,取强,选择强势。什么叫强势?赶尽杀绝,这样做太甚,这就是强势,所以“不敢”为之。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的意思就是:“有果时要勿矜、勿伐、勿骄,无果时要勿强。”有了战果不要自大,不要自夸,不要骄傲;如果不能取得战果,不要勉强。为什么“果而不得已”要“果而勿强”呢?因为强战必将损兵折将,必将付出更加惨重的代价;因为强战必将有更大的杀戮。

本章有成语“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因本章曾出现一个成语“天道好还”,被释为“天道主持公道,善恶终有报应”,失去了本义。本章还产生成语“物壮则老”“不道早已”。


陈广逵


《道德经》第三十章的意思是:依照“道”的原则辅佐君主的人,不以兵力逞强于天下。穷兵黔武这种事必然会得到报应。军队所到的地方,荆棘横生,大战之后,一定会出现荒年。善于用兵的人只要达到用兵的目的就可以了,并不以兵力强大而争强好斗。达到目的而不自我矜持,达到目的也不去夸耀骄傲达到目的了也不自以为是,达到目的却出于不得已,达到目的却不逞强。事物过去强大就会走向衰朽,这就说明它不符合于“道”,不符合于“道”的,就会很快灭亡。

此章可为高论,展示出老子的反战思想。不以兵力强大而逞强好斗是为君之道,也是大臣辅君之道。战争只能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灾难,使强大变为衰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