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春天》丨我們希望在青春片裡看到什麼?

作者丨陳炳丞 廖文鈺

排版丨曾雯怡

“我希望,香港落雪。”

《过春天》丨我们希望在青春片里看到什么?

去年平遙電影節的時候,大家意外地發現了一部優秀的國產青春片,《過春天》,直接拿到了最佳影片和最佳女主角。水貨iPhone6,跨境就學,深港兩城的對比,這些話題毫不費力地在電影中將遠離那個時代的我拉進現實。影片將青春和犯罪題材相結合,在如何拍攝一部議題縱深足夠,思想不單薄的青春片這個問題上給出了自己的回答。

其實本片的故事情節並沒有跳出青春題材常見的元素設定。十六歲的佩佩身處在一個深圳的離異家庭,有著香港的身份,但是每天要跨過口岸到河的那面去上學。父親是香港人,做著不算體面的工作,她則跟隨著工作不穩定的母親生活。家庭的破碎加上對母親的不認可使得她在一開始就以一種孤獨的形象出現。她在學校有一個閨蜜Jo,總在盼望著和佩佩一起到日本看雪、泡溫泉。佩佩羨慕她將來能出國讀書,還有一個帥氣且神秘的男友阿豪,卻不得不為了成全阿Jo的旅行計劃而想辦法攢錢。因為錢,她又有了另一重身份,小批量帶iPhone過關口的“水客”,孤獨的青春開始了冒險與成長。

導演的人物框架其實構造的並不複雜,甚至當阿豪出場的時候你就能猜到接下來三個人的戲不會朝第二個方向發展。但《過春天》好就好在,攝影,人物塑造,劇情這些環節都足夠好的前提下,將足夠多的現實議題融入了進去,讓我們或多或少都能在電影中找到感興趣的方面去思考。

《过春天》丨我们希望在青春片里看到什么?

一部電影的鏡頭運用是否對我胃口直接決定了下一步是否可以欣賞它所講述的故事。這也是哪怕前半段中我並沒有代入感,卻仍然專注於其畫面的原因。佩佩身邊幾乎所有人都沒有與她建立良好的連接,大概因此她會特別注重與Jo的友情,哪怕自己沒錢也要努力爭取陪她去日本。因此導演在香港給到佩佩的鏡頭總是手持的,哪怕只有一河之隔,除了母親的所有社會關係都在這裡,佩佩在香港也很難得到自我的身份認同。與在深圳時穩定的畫面對比,似乎展現的就不止是佩佩一個人的心態,而是一座城市。

新人導演在鏡頭語言上勇於嘗試的心態總會讓人耳目一新:這一次導演在三個佩佩出現心理轉折的地方讓鏡頭突然停下幾秒,配合上比片中佩佩遊蕩在香港的燈紅酒綠時情感濃郁的多電子樂,這樣難免跳脫到昆汀的電影中卻在現在看來十分新穎的視聽語言搭配實在獨特。

當我還在對佩佩與父親看起來不親不遠的關係到底怎樣而猶疑時,導演就讓父親走出店門,在玻璃窗的裡面佩佩還在一聲不吭地大口吃飯,窗外父親吸菸的身影反射在窗戶上,比《出租車司機》裡落地窗框將男女主一分為二的鏡頭語言含蓄,卻同樣表現著兩人的關係已經越走越遠。

同樣精妙的鏡頭在電影中不斷出現,通關口岸,過街天橋,山頂。最觸動人的一場則是佩佩和阿豪在暗房裡互相綁iPhone6的畫面。暗紅的燈光,粗重的呼吸聲,微微冒汗的肌膚,青春期少男少女的情慾在這場戲裡得到了無比剋制,同時無比擴張的表達。這真的是我記憶最深刻的一場戲,相信也有很多人因為這個長鏡頭就可以記住這個電影,記住導演了。

《过春天》丨我们希望在青春片里看到什么?

這是父親第二次出場的構圖,用了相同的手法

《过春天》丨我们希望在青春片里看到什么?

見到父親和他新的家庭在一起,佩佩獨自離開

佩佩的選角在電影立項初期就是一個大難題,最終導演堅持敲定了同時會說粵語和普通話的黃堯。至少在我的觀感中這是一個不錯的決定:當我看著佩佩眼裡的光,她心裡的倔犟,卑微的自尊,無所適從,乃至各種細小的複雜情感都在一瞬間傳達出來。

一個立體的人物在畫面中樹立起來至少保證了故事一部分的真實性,當配角同樣不侷限於其功能時,大概就能沉浸於導演塑造的世界了。難能可貴的是,每個角色有限的出場時間中導演將每個人物儘量多的層面展現了出來。佩佩的媽媽從出場開始就是懶散,沒有責任心和不顧家的形象,整夜的麻將局就在隱隱指向她的身份,但導演卻在不斷暗示母親對佩佩真心的愛護。在最後母女兩人爆發矛盾的一場戲之前,我甚至有些擔心佩佩會走向《第一爐香》中葛薇龍一般墮落的結局。不過這場爆發,佩佩趕走了曾經母親的希望,如今的騙子郭叔叔,哪怕有對母親再多的不滿,也意味著終歸要和解。

阿豪的形象則讓我聯想到許多佩佩的特點,一個不再是耍帥使壞的青春片男主,在大排檔裡當起了夥計,希望自己有朝一日成為 King of HongKong,在老大花姐面前幫襯著佩佩。(再加上孫陽一張帥臉),真的會覺得佩佩沒有理由不希望依靠著他,只是要小心,暗房那場戲別太酸了。

《过春天》丨我们希望在青春片里看到什么?

所以最後佩佩怎麼樣了呢?我傾向於認為她與母親的和解代表著一種成長,和解往往意味著故事的結束。不管這是出於什麼樣的緣由。我們對港貨新款iPhone的追求已經沒有電影中那樣的狂熱了,佩佩也應該至少知道一些成年人世界的真面目。

縱使我沒有過佩佩那樣支離破碎驚心動魄卻終於面對春天的青春,這部電影仍然讓我感受到真實,這是一種與現實經歷若即若離的聯繫帶來的微妙感受。《過春天》套的殼是一部青春電影,它完成了青春片該有的任務,我們看到了佩佩的青春面臨的煩惱、困境和最後的成長。故事情節中加入了“水客”這個元素,和前年大火的《天才槍手》一樣富有創意,用這種法律的灰色地帶的身份使得主題的討論可以更加深入。“過春天”也不再僅僅是過了口岸,到達“春天”,深圳,的一句暗指,更是佩佩的青春跨過了一道口岸,面對著春天。

而其真正設立的議題框架,就像我之前說的,涵蓋了更加豐富的內容。如果不是我過度拔高的話,開頭就是佩佩趕上城際交通去往香港上學的鏡頭,從她身上幾乎漫出來的孤獨感和不適感難道不可以是不獨屬於她一個人的麼。她接觸到倒騰手機的所有人,花姐,逼仄小屋裡的形形色色,到收貨的東北大哥,追著要佩佩最新款iPhone的華強北生意人,群像的刻畫不可以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兩個城市的氣質麼?

也許iPhone的出現讓我注意到是那一段時期才會有的故事,但兩座城市的連結仍然是在的。這種微妙的關係體現在佩佩的父母身上,體現在佩佩和阿Jo,阿豪身上,更存在於現實的深圳、香港,和連接著兩座城市的出入境口岸。也許將《過春天》看成導演為深圳,這座國產電影並不關注的城市拍攝的紀念更加合適。

“青春片”這樣一個近年來被炒得火熱的題材其實有個共同的特點:勾起觀影人相聯繫或者類似的經歷來更好地達到共情或者傳遞感受的目的。其實但從這個角度講有些討巧的意味,大眾被用來回味和消費的青春沒有第二次,如果爭相用一樣的框架來講故事,未免落入俗套,最後市場反應也趨於平淡。這也就是我覺得《過青春》在同類型題材中優秀的地方嘍,當然也是對日後,對看到的同類型其它電影的一個期待方向了。它討論的是一段時間,一座城市的話題,包羅了許多主流不太重視的社會現象。不再限於青春這個僅僅面向個人,指向內心的範圍,擴散開來,讓觀眾在看電影時有了更深層次的代入感,結合不同的親身經歷總會有一些私人的真切的體會。青春只是青春片的故事背景而已,加入了作者的思考,關懷與足夠豐富的層次才能有吸引力。

大家晚上好,這裡是京師學人文藝專欄,新學期我們將繼續推出活動推薦、影評、書評等文藝內容,感謝大家的關注,如果你有什麼想看的或者希望我們改進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啊,當然你有喜歡的作者也可以pick他。今天的《過春天》影評是我們的作者看點映後用心為大家奉上的,如果你喜歡的話,請為我們點一個“在看”吧,當然,轉發到朋友圈也是對我們的寫作最大的肯定。

一則致歉:

今晚九點本文首次發送時,因操作失誤,在原作者於個人公眾號首發文章後未開白名單直接二次修改推送,造成系統查重後轉為分享模式,未能呈現編輯後的文章。我們因此刪除鏈接,重新推出。由此造成的困擾,我們表示十分抱歉!

編輯部今後一定嚴格推送流程,同時我們也倡導大家共同保護原創著作權,規範轉載流程,尊重每一位內容創作者,避免相同錯誤再次發生。

2019.3.19

《过春天》丨我们希望在青春片里看到什么?

百態丨強迫症丨未知的下一站丨小朋友丨手的故事丨理髮店丨敬老院姐妹花丨買粉接機丨新租房時代丨便利店丨廣場舞丨北三環舞廳丨流浪動物城丨古風歌詞丨校園丨校媒狂人丨師大宿舍丨校園施工丨免費師範生丨睡眠調查丨大學生聯誼丨閒筆丨人生密密縫丨茶杯頭丨流言終結者丨羅曼蒂克發胖史丨初識話劇丨粵語歌丨踏雪尋梅丨廣西三月三丨視野丨鬼畜丨塞爾達丨對準高樓丨藝術面前丨行走丨寂寞日本丨老城志丨歷史丨烏鴉丨民國老試題丨食記丨北師大周邊的糕點丨糖果測評丨在這顆行星的所有酒館丨

《过春天》丨我们希望在青春片里看到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