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春天》丨我们希望在青春片里看到什么?

作者丨陈炳丞 廖文钰

排版丨曾雯怡

“我希望,香港落雪。”

《过春天》丨我们希望在青春片里看到什么?

去年平遥电影节的时候,大家意外地发现了一部优秀的国产青春片,《过春天》,直接拿到了最佳影片和最佳女主角。水货iPhone6,跨境就学,深港两城的对比,这些话题毫不费力地在电影中将远离那个时代的我拉进现实。影片将青春和犯罪题材相结合,在如何拍摄一部议题纵深足够,思想不单薄的青春片这个问题上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其实本片的故事情节并没有跳出青春题材常见的元素设定。十六岁的佩佩身处在一个深圳的离异家庭,有着香港的身份,但是每天要跨过口岸到河的那面去上学。父亲是香港人,做着不算体面的工作,她则跟随着工作不稳定的母亲生活。家庭的破碎加上对母亲的不认可使得她在一开始就以一种孤独的形象出现。她在学校有一个闺蜜Jo,总在盼望着和佩佩一起到日本看雪、泡温泉。佩佩羡慕她将来能出国读书,还有一个帅气且神秘的男友阿豪,却不得不为了成全阿Jo的旅行计划而想办法攒钱。因为钱,她又有了另一重身份,小批量带iPhone过关口的“水客”,孤独的青春开始了冒险与成长。

导演的人物框架其实构造的并不复杂,甚至当阿豪出场的时候你就能猜到接下来三个人的戏不会朝第二个方向发展。但《过春天》好就好在,摄影,人物塑造,剧情这些环节都足够好的前提下,将足够多的现实议题融入了进去,让我们或多或少都能在电影中找到感兴趣的方面去思考。

《过春天》丨我们希望在青春片里看到什么?

一部电影的镜头运用是否对我胃口直接决定了下一步是否可以欣赏它所讲述的故事。这也是哪怕前半段中我并没有代入感,却仍然专注于其画面的原因。佩佩身边几乎所有人都没有与她建立良好的连接,大概因此她会特别注重与Jo的友情,哪怕自己没钱也要努力争取陪她去日本。因此导演在香港给到佩佩的镜头总是手持的,哪怕只有一河之隔,除了母亲的所有社会关系都在这里,佩佩在香港也很难得到自我的身份认同。与在深圳时稳定的画面对比,似乎展现的就不止是佩佩一个人的心态,而是一座城市。

新人导演在镜头语言上勇于尝试的心态总会让人耳目一新:这一次导演在三个佩佩出现心理转折的地方让镜头突然停下几秒,配合上比片中佩佩游荡在香港的灯红酒绿时情感浓郁的多电子乐,这样难免跳脱到昆汀的电影中却在现在看来十分新颖的视听语言搭配实在独特。

当我还在对佩佩与父亲看起来不亲不远的关系到底怎样而犹疑时,导演就让父亲走出店门,在玻璃窗的里面佩佩还在一声不吭地大口吃饭,窗外父亲吸烟的身影反射在窗户上,比《出租车司机》里落地窗框将男女主一分为二的镜头语言含蓄,却同样表现着两人的关系已经越走越远。

同样精妙的镜头在电影中不断出现,通关口岸,过街天桥,山顶。最触动人的一场则是佩佩和阿豪在暗房里互相绑iPhone6的画面。暗红的灯光,粗重的呼吸声,微微冒汗的肌肤,青春期少男少女的情欲在这场戏里得到了无比克制,同时无比扩张的表达。这真的是我记忆最深刻的一场戏,相信也有很多人因为这个长镜头就可以记住这个电影,记住导演了。

《过春天》丨我们希望在青春片里看到什么?

这是父亲第二次出场的构图,用了相同的手法

《过春天》丨我们希望在青春片里看到什么?

见到父亲和他新的家庭在一起,佩佩独自离开

佩佩的选角在电影立项初期就是一个大难题,最终导演坚持敲定了同时会说粤语和普通话的黄尧。至少在我的观感中这是一个不错的决定:当我看着佩佩眼里的光,她心里的倔犟,卑微的自尊,无所适从,乃至各种细小的复杂情感都在一瞬间传达出来。

一个立体的人物在画面中树立起来至少保证了故事一部分的真实性,当配角同样不局限于其功能时,大概就能沉浸于导演塑造的世界了。难能可贵的是,每个角色有限的出场时间中导演将每个人物尽量多的层面展现了出来。佩佩的妈妈从出场开始就是懒散,没有责任心和不顾家的形象,整夜的麻将局就在隐隐指向她的身份,但导演却在不断暗示母亲对佩佩真心的爱护。在最后母女两人爆发矛盾的一场戏之前,我甚至有些担心佩佩会走向《第一炉香》中葛薇龙一般堕落的结局。不过这场爆发,佩佩赶走了曾经母亲的希望,如今的骗子郭叔叔,哪怕有对母亲再多的不满,也意味着终归要和解。

阿豪的形象则让我联想到许多佩佩的特点,一个不再是耍帅使坏的青春片男主,在大排档里当起了伙计,希望自己有朝一日成为 King of HongKong,在老大花姐面前帮衬着佩佩。(再加上孙阳一张帅脸),真的会觉得佩佩没有理由不希望依靠着他,只是要小心,暗房那场戏别太酸了。

《过春天》丨我们希望在青春片里看到什么?

所以最后佩佩怎么样了呢?我倾向于认为她与母亲的和解代表着一种成长,和解往往意味着故事的结束。不管这是出于什么样的缘由。我们对港货新款iPhone的追求已经没有电影中那样的狂热了,佩佩也应该至少知道一些成年人世界的真面目。

纵使我没有过佩佩那样支离破碎惊心动魄却终于面对春天的青春,这部电影仍然让我感受到真实,这是一种与现实经历若即若离的联系带来的微妙感受。《过春天》套的壳是一部青春电影,它完成了青春片该有的任务,我们看到了佩佩的青春面临的烦恼、困境和最后的成长。故事情节中加入了“水客”这个元素,和前年大火的《天才枪手》一样富有创意,用这种法律的灰色地带的身份使得主题的讨论可以更加深入。“过春天”也不再仅仅是过了口岸,到达“春天”,深圳,的一句暗指,更是佩佩的青春跨过了一道口岸,面对着春天。

而其真正设立的议题框架,就像我之前说的,涵盖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如果不是我过度拔高的话,开头就是佩佩赶上城际交通去往香港上学的镜头,从她身上几乎漫出来的孤独感和不适感难道不可以是不独属于她一个人的么。她接触到倒腾手机的所有人,花姐,逼仄小屋里的形形色色,到收货的东北大哥,追着要佩佩最新款iPhone的华强北生意人,群像的刻画不可以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两个城市的气质么?

也许iPhone的出现让我注意到是那一段时期才会有的故事,但两座城市的连结仍然是在的。这种微妙的关系体现在佩佩的父母身上,体现在佩佩和阿Jo,阿豪身上,更存在于现实的深圳、香港,和连接着两座城市的出入境口岸。也许将《过春天》看成导演为深圳,这座国产电影并不关注的城市拍摄的纪念更加合适。

“青春片”这样一个近年来被炒得火热的题材其实有个共同的特点:勾起观影人相联系或者类似的经历来更好地达到共情或者传递感受的目的。其实但从这个角度讲有些讨巧的意味,大众被用来回味和消费的青春没有第二次,如果争相用一样的框架来讲故事,未免落入俗套,最后市场反应也趋于平淡。这也就是我觉得《过青春》在同类型题材中优秀的地方喽,当然也是对日后,对看到的同类型其它电影的一个期待方向了。它讨论的是一段时间,一座城市的话题,包罗了许多主流不太重视的社会现象。不再限于青春这个仅仅面向个人,指向内心的范围,扩散开来,让观众在看电影时有了更深层次的代入感,结合不同的亲身经历总会有一些私人的真切的体会。青春只是青春片的故事背景而已,加入了作者的思考,关怀与足够丰富的层次才能有吸引力。

大家晚上好,这里是京师学人文艺专栏,新学期我们将继续推出活动推荐、影评、书评等文艺内容,感谢大家的关注,如果你有什么想看的或者希望我们改进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啊,当然你有喜欢的作者也可以pick他。今天的《过春天》影评是我们的作者看点映后用心为大家奉上的,如果你喜欢的话,请为我们点一个“在看”吧,当然,转发到朋友圈也是对我们的写作最大的肯定。

一则致歉:

今晚九点本文首次发送时,因操作失误,在原作者于个人公众号首发文章后未开白名单直接二次修改推送,造成系统查重后转为分享模式,未能呈现编辑后的文章。我们因此删除链接,重新推出。由此造成的困扰,我们表示十分抱歉!

编辑部今后一定严格推送流程,同时我们也倡导大家共同保护原创著作权,规范转载流程,尊重每一位内容创作者,避免相同错误再次发生。

2019.3.19

《过春天》丨我们希望在青春片里看到什么?

百态丨强迫症丨未知的下一站丨小朋友丨手的故事丨理发店丨敬老院姐妹花丨买粉接机丨新租房时代丨便利店丨广场舞丨北三环舞厅丨流浪动物城丨古风歌词丨校园丨校媒狂人丨师大宿舍丨校园施工丨免费师范生丨睡眠调查丨大学生联谊丨闲笔丨人生密密缝丨茶杯头丨流言终结者丨罗曼蒂克发胖史丨初识话剧丨粤语歌丨踏雪寻梅丨广西三月三丨视野丨鬼畜丨塞尔达丨对准高楼丨艺术面前丨行走丨寂寞日本丨老城志丨历史丨乌鸦丨民国老试题丨食记丨北师大周边的糕点丨糖果测评丨在这颗行星的所有酒馆丨

《过春天》丨我们希望在青春片里看到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