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提升期待的水位

《流浪地球》提升期待的水位

《流浪地球》提升期待的水位

“我們是否有勇氣,帶著地球去流浪?”


影片簡介:

《流浪地球》是由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西文化旅遊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登峰國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郭帆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出品的科幻片,由郭帆執導,吳京特別出演,屈楚蕭、李光潔、吳孟達、趙今麥領銜主演。

該片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在不久的將來太陽即將毀滅,太陽系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而面對絕境,人類將開啟“流浪地球”計劃,試圖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人類新家園的故事。該片於2月5日(大年初一)上映。

春節假期裡,一部電影引發觀影熱潮。《流浪地球》以超過22億的票房,成為春節電影票房冠軍。

電影一開場,就開啟了一個宏大的敘事:人類在地球表面上裝滿發動機,推動這個星球在太陽氦閃引發爆炸之前,去往比鄰的星系。而離家出走的叛逆少年,最終在父輩的感召之下成長,成為讓地球從木星引力中掙脫出來的英雄。以宇宙為背景的宏大設定,配上太空場景、災難景觀、工業風格、熱血少年,讓電影頗具觀賞性。

然而,在小說原著中,電影講述的故事,只是地球路過木星時的幾小段文字而已。這樣一部小說,也給了“中國科幻”一個宏闊的背景。人類帶著地球在宇宙流浪,距離將以4.3光年為計、時間將以2500年為計,其間該有多少驚心動魄的故事。也就是說,這是一個有著無限可能性的故事,更是一個能夠不斷拓展想象力邊界的舞臺。《星球大戰》已經拍了10部,《異形》系列也已經有8部,從這個角度看,《流浪地球》開啟的,也可能將是一個新的電影世界。

而在這個電影世界中,我們還能看到許多熟悉的中國元素。不僅是地下的北京、冰封的上海,甚至是對“流浪”與“回家”這一組關係的理解,都充滿了中國式的對家的嚮往、對故土的眷戀——面對危機的人類,竟然帶著地球這個家園一起去往遠方。這或許也是很多人對這樣一部電影開啟的世界更為期待的原因。我們期待能看到更多中國價值、東方理念,在人類想象力的疆域裡延伸,在更為極端與特殊的情況下處理人類面臨的永恆拷問。

一部成熟的電影,不是偶然出現的,而是源於強大文化體系的支撐。劉慈欣的《全頻帶阻塞干擾》《三體》三部曲等作品屢獲國際大獎,帶熱了中國科幻文學;從《戰狼Ⅱ》到《無名之輩》等風格各異的電影作品,在抬高電影創作水位的同時,也一次次抬高中國電影票房——剛剛過去的春節檔期,電影總票房已接近60億。這些,同樣是觀眾對中國科幻電影充滿期待的文化與心理背景。

更重要的是,就像劉慈欣所說,今天的中國有著強烈的“未來感”。科技創新的“中國浪潮”讓世界側目,也打開了中國人對於科學的認知。在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貴州山區的“中國天眼”,成為一個旅遊熱點,人們渴望在這裡瞭解未知、聆聽未來。這與一部“硬核科幻電影”成為熱點話題一樣,都可以說是當代中國科學熱情高漲的縮影。而中國科協的調查顯示,2018年,我國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達8.47%。其中,上海、北京兩地的比例超過20%。可以說,今天的中國科幻文藝創作,既有改革開放40年科技巨大進步這一“巨人的肩膀”,又有著公眾不斷增強的科學嚮往這一“深厚的土壤”,中國的科幻人、電影人有能力也有責任抓住機遇,為世界的科幻文藝創作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國經驗、中國故事,拓展人類對於未來的想象空間。

應該說,相對影視經典、科幻大片,《流浪地球》都還有一些差距。但一部電影能成為公共話題、激發公共討論,也意味著這部影片有討論的價值,更意味著觀眾對中國科幻有著進一步的期待。對於觀眾而言,對電影的評價,或許可以少一些譁眾取寵、意氣之爭,多一些中肯建議、理性之言,既看到長處也看到短板,既不棒殺也不捧殺,才能激勵文化產品質量的進一步提升。指出電影甚至原著的不足,也給予足夠的支持和鼓勵,才能讓我們的想象力跟著小說、跟著電影一起激盪,迎接中國科幻真正的春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