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李商隱的詩大都無題?

Kimi-Dan


這個問題其實不太對。根據《李商隱詩歌集解》裡所收詩歌的統計,李商隱的詩歌流傳下來的約600首,基本可以確認詩人寫作時即以《無題》命名的共有15首:《無題》(八歲初照鏡)、《無題》(照梁初有情)、《無題二首》(昨夜星辰;聞道閶門)、《無題四首》(來是空言;颯颯東南;含情春畹晚;何處哀箏)、《無題》(相見時難)、《無題》(紫府仙人) 、《無題二首》(鳳尾香羅;重帷深下)、《無題》(近知名阿侯)、《無題》(白道縈迴)、《無題》(萬里風波)。另有5首在通行的詩集中經常被標為"無題"的(五律"幽人不倦賞"、七絕"長眉畫了"、"壽陽公主"、"待得郎來"、"戶外重陰"),經馮浩、紀昀等人考訂,認為多半是由於版本問題而產生的原題丟失情況,並非真正的無題詩。有些研究者(如楊柳)認為李商隱詩集中部分有題目的詩也應該屬於無題詩一類,理由是這些詩的題目往往是從詩的首句中取前幾字為題(如《昨日》、《日射》等),或者詩題與內容本身毫無聯繫(如《為有》、《一片》等)。但如果以這樣的標準來看,李商隱詩集中可以歸入無題詩的就有近百首之多。所以此說並沒有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因此,李商隱的無題詩僅僅只佔他所有詩歌的一小部分,因李商隱"無題詩"的名氣就斷言其詩大都"無題"是不嚴謹的。


一、何為無題詩

無題詩是李商隱獨具一格的創造。它們大多以男女愛情相思為題材,意境要眇,情思宛轉,辭藻精麗,聲調和美且能疏密相間,讀來令人迴腸蕩氣。李商隱以無題為名的愛情詩,最為人所傳誦,他的無題詩具有"朦朧"的特點,旨意隱秘。筆者認為無題詩包括以《無題》為題的十五首,和一部分以句首二字為題的"準無題"詩(如《瑤池》《丹丘》)。這些詩有的有所寄託,但大部分屬於純粹的情詩。李商隱的"準無題"詩也寫得相當出色。如《錦瑟》此詩貌似詠物,實則詠懷。它隱去了平生所歷具體之事,以錦瑟起興,充分運用了比興、象徵、典故等多種手法,將自己滿腔的憂傷、鬱憤之情,形象而又婉曲地表達出來。

二、無題詩特色

李商隱的無題詩深情綿邈、綺麗精工,但也往往被認為難懂晦澀,好像謎語一樣,從前元好問《論詩絕句》這樣寫:"望帝春心託杜鵑,佳人錦瑟怨華年。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做鄭箋。"為何如此,大致有一下幾點原因:

一是表現對象。李商隱的無題詩致力於情思意緒的體驗、把我與再現,他表現的往往是黯淡迷惘難以寫實的情緒,許多詩所寫不只一詩一事,乃是整個心境,李商隱把心靈世界作為表現對象;二是表達方式。詩歌中用以狀其情緒的多是精美之物,而在表達上往往採取幽微曲折的方式,一重情思套著一重情思。三是恍惚迷離的詩境和意象。李商隱善於把心靈中的朦朧圖像化為恍惚迷離的詩的意象,分明有某種象徵意義,但究竟要象徵什麼又難以猜測,遂形成朦朧的詩境。四是詩歌內涵的多義性。境界和情思的朦朧,在內涵上往往具有多義性,給讀者提供多種解讀的可能。無題詩不僅意象獨特,而且這些意象不受現實生活中時空與因果順序限制,錯綜跳躍。另外詩中也大量用典,且往往不用原典事理,著眼於原典所傳達或喻示的情思韻味。

三、詩風形成的現實原因

李商隱生活在晚唐,在其短短46年的生命里程中,目睹了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的更替。這正是唐代的多事之秋,外有藩鎮割據、內有宦官專權,大臣之間更是朋黨之爭不斷。而詩人自己身世又極為不幸,他少小孤寒,十歲喪父,十二歲作為長子擔負起養家的責任。李商隱早年的貧苦生活對他性格和觀念的形成影響很大。一方面他刻苦讀書,渴望早日做官,以光宗耀祖。事實上,他也確實努力承擔起家族的責任。另一方面,早年的經歷使他養成憂鬱、敏感、清高的性格,這些特徵既大量地從他的詩文中流露出來,也表現在他曲折坎坷的仕途生涯。但他科考不順,兩次應考皆未登第。直到他26歲那一年,才因令狐楚、令狐綯父子的推薦考中進士。就在這一年的冬天,他寫下《行次西郊作一百韻》的著名長詩,詩中描繪了民間的衰敗荒涼景象,指出政綱紊亂的弊端,最後陳述自己深摯強烈的救國救民之願望,他也是一個關懷國家民生、有理想、有見解的有志之士。次年,他應博學鴻詞科本已被錄取卻被除名。這其中有兩種可能,首先是他既受知令狐氏(牛黨),又娶了王茂元(李黨)之女為妻的事實,這被當時朋黨交爭、各執一見的官場視為背恩之舉;更為重要的可能在於李商隱的這首長詩觸犯了當權者的忌諱。此後他多次入幕未有作為。

李商隱一生既要追求"欲迴天地入偏舟"的理想,又想保持"一生不復沒階趨"的高尚氣節。他既不能忘懷令狐父子的知遇之恩而無法與之斷絕來往,又不忍傷害與愛妻、岳父之間的親情關係;再加上他寫的那些政治詩所招來的許多麻煩,這一切都註定了他在感情上將終身陷在進退兩難的矛盾漩渦中難以自拔。

崔鈺在李商隱去世後作下兩首《哭李商隱》,其二雲:"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鳥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哭鳳不來。良馬足因無主碗,舊交心為絕弦哀。九泉莫嘆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臺。"李商隱一生坎坷艱辛。從小生活悽苦,在政治上也從未有過施展才智的機會,一輩子都浪費在寫無聊的應酬文章上,令人遺憾悲哀。正是他"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的終身遺恨與他"古來才命兩相仿"的種種遭遇,使得他的詩風悵惘哀傷、悽迷晦澀。

四、李詩地位

在清代孫洙編選的《唐詩三百首》中,收入李商隱的詩作32首,數量僅次於杜甫(38首),居第二位,而王維入選29首、李白入選27首。這個唐詩選本在中國家喻戶曉,由此也可以看出李商隱在普通民眾中的巨大影響。施蜇存在《唐詩百話》中提到:"李商隱的詩的社會意義雖然不及李白、杜甫、白居易,但是李商隱是對後世最有影響力的詩人,因為愛好李商隱詩的人比愛好李、杜、白詩的人更多。"

李商隱的詩歌,尤其是他的愛情詩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從晚唐的韓偓等人,宋初的西昆詩人,直到清代的黃景仁、龔自珍,在詩風上均受其影響。此外,唐宋的婉約派詞人,明清的許多愛情劇作家,也都不斷地向他學習。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李商隱那些以"無題詩"為代表的表現傷感情調的詩歌,於悽豔哀婉之中融人身世時世之感,追求一種細美幽約的美,將詩歌的藝術表現力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另外這些詩詞化的特徵比較顯著,如題材的細小化,情思的深微化,意境的婉麗纖柔等,這也在詩與詞之間搭起了一座過渡性的橋樑。


一往文學


人們時常犯這麼一種認知錯誤,容易把自己有限的知見,盲目擴大範圍,繼而生出一些困惑,推導出一些“問題”。事實上,這些所謂困惑或者問題的前提,本身就值得推敲,或者乾脆就是錯的。

李商隱的三類詩歌尤其出名,一是詠史詩,二是愛情詩,三是傷身悲時之作。這三類詩歌,又常以無題詩的形式出現。於是,有人便據以認為李商隱的詩大多是無題之作,併為此感到困惑。事實上,李商隱的絕大多數詩歌是有題的,來看下具體數據:

[劉學鍇、餘恕誠《李商隱詩歌集解》,李詩最佳註解本,豆瓣評分達到逆天的9.4分!]


據北京大學開發的《全唐詩分析系統》,李商隱共存詩616首,其中題作《無題》者僅16首,佔李商隱詩歌總量比例,不足2.6%。如果再加上以詩歌開頭數字為題的10首準《無題》詩(《錦瑟》《如有》《海客》《為有》《一片》《東南》《鏡檻》《龍池》《日日》等),無題詩佔其詩歌總量比例升到4.22%。這個比例,顯然不能算是“大多數”。故而,認為李商隱的詩大都無題,是錯的。


儘管如此,李商隱無題詩數量,還是不小,所佔個人詩歌總量的比例也偏大,那麼,他為何愛寫無題詩呢?


首先,受詠史等題材的限制,須避尊者諱,不能直接點明,便以無題的方式呈現了。

比如諷刺本朝帝王亂倫醜行的《龍池》:

龍池賜酒敞雲屏,羯鼓聲高眾樂停。夜半宴歸宮漏永,薛王沉醉壽王醒。

壽王,唐玄宗之子李瑁,楊玉環本為壽王妃,被玄宗看中,乃奪去。該詩諷刺本朝已故皇帝唐玄宗奪取兒媳的醜行,自然不好直白諷刺,便以詩歌開篇的兩字作詩題,成了無題詩,而此無題詩實則有題,因須避尊者諱,便以無題的方式呈現了。

與之相類的還有《東南》等。


其次,李商隱心靈敏感多思,內心極度豐富,深沉纏綿,惝恍唯美的精神體驗,難以簡明傳達,只能以無題詩的方式呈現。

最具有代表性的,恐怕要數《錦瑟》了: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飄渺華美,非人世所有景象,悠遠難尋,空生悵惘之情,又似有詩人自身情事隱約其中,撲所迷離,惝恍難解。金代大詩人元好問忍不住感嘆“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大家都知道李義山無題詩特別唯美感人,就是不知道他在說什麼。

[本文圖片皆自網絡,侵刪]


這類詩歌寫的或許是愛情,或是自傷身世,或是感嘆世事,或是歌詠歷代傳說典故。可以確定的是,詩人所描寫的生命體驗獨特深沉,難以簡要明白表達出來。


第三,和李白類似,李商隱亦問道求仙,燒汞煉丹,他有些神秘的宗教體驗,部分無題詩也能便是其宗教體驗的記錄。

道教誕生之前,傳說周穆王和秦始皇等人長生不老,羽化成仙。道教誕生之後,特別是經過東晉的葛洪和梁代的陶弘景這兩位大煉丹家的實驗和總結,燒丹服藥成仙具有了一系列可操作的一套程序,逐漸吸引大批士人參與其中。現實政治中不得志,而年與時馳,歲與日去,李商隱便越發迷戀煉丹成仙之事了,他的詩歌中,有關道教神話傳說的內容特別多,其中的一部分,很可能是其自身修道服藥期間的宗教體驗,或者稱為精神體驗。且看《玉山》:

玉山高與閬風齊,玉水清流不貯泥。何處更求回日馭,此中兼有上天梯。珠容百斛龍休睡,桐拂千尋鳳要棲。聞道神仙有才子,赤簫吹罷好相攜。

這顯然是遊仙詩了,這種遊仙詩也算是無題之作,描寫的是詩人的宗教想象或者精神體驗。《無題》 (紫府仙人號寶燈)則是此類的典型。

而《嫦娥》雲: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沈。常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這可能是詩人對成仙幻想的反思。縱然成仙,得以永生,而孤棲月宮,不能享受百般歡愉,夜夜孤眠,成了仙人,又能怎樣呢?未必會喜樂圓滿吧。


最後,詩人一生沉淪下僚,為生計奔波四方,多情善感的他,可能有不少無法成就的感情經歷。這些表面上看似波瀾不驚的“露水情緣”,卻在他的心靈上留下深刻的印記,《無題》隱約其詞的方式,更適合抒發這些情懷。

且看《無題》: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斷蓬。

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四目相接,沉默不語,芳心暗許,她不擔心被人看破,隔座送鉤春酒暖。可惜“我”身不由己,聽鼓則去,像轉蓬一樣,不能自主。這段尚未真正開始的感情,便夭折了。

李商隱的這種受挫心理特別強烈,以致他有些害怕親密關係了,警告深情者,“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深情未必總是能夠得到多情的回顧,“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

李商隱無題詩,最動人的大概就是抒發其愛情挫折的失意之作,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而兩情相悅、心心相印,又能長相廝守、白頭偕老的美滿理想,人世中罕能見之,故而,人們從李商隱的無題詩中,獲得了極大的共鳴。因為愛情,也不全因為愛情,還因人生的真相,恐怕即是如此。


更多人文精彩解讀,敬請關注:風雅人文觀察。



風雅正


首先,有書君要糾正下題主,無題詩其實只佔李商隱詩作的一小部分,但也比其他詩人的無題詩要多。

因為他的無題詩很出名,現代人接觸更多,才產生了他的詩大都無題的誤解。

作為晚唐最傑出的詩人之一,李商隱可謂高產,他的詩現存世近600首,其中直接以“無題”命名的有20餘首。還有數首詩以首句或首詞為題,譬如《錦瑟》、《昨日》等,整體風格與意蘊同無題詩系列類似,也有學者主張將這些詩歸為無題詩。

李商隱的無題詩具有獨特而鮮明的藝術風格,名篇很多,與其他詩人相比,他為何如此鍾愛給詩作取名《無題》?

眾所周知,李商隱終其一生,也沒有走近政治核心。

他滿腔熱血,卻在牛李黨爭的夾縫中求生存,輾轉於各藩鎮當幕僚,從未獲得晉升機會,鬱郁不得志,潦倒終身。

所以,他把懷才不遇的憤懣,壯志難酬的心傷寫在詩裡,“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除開仕途失意,他的愛情也幾多坎坷。與女道士宋華陽兩情相悅,卻被修行的公主發現,心上人卻被遣返深宮,李商隱被驅逐下山。

之後好不容易遇到妻子王氏,紅袖添香,琴瑟和鳴,無奈妻子病逝,留他一人。

相思成疾的他寫道:“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愛情與前途都不順意的情況下,友情也堪憂。

據說李商隱到長安後曾想進翰林院,向昔日好友令狐綯說明此事。

不料令狐陶升官之後,為了避嫌謝絕見客,致使李商隱處境尷尬,滯留長安無所事事。

彼時,他已不再年輕,所以他感慨道:“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既說愛情,表達分離之苦,也說年華不再,卻抱負難成……

種種情感,他都傾訴在詩裡,內涵豐富,耐人咀嚼,無法用簡短的題目來表達,故直接用無題。

另一方面,李商隱的無題詩含蓄朦朧,經常引用典故,但典故本身的意義,往往並不是李商隱在詩中所要表達的意義。

比如“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有人直觀地認為是詠嫦娥之作,有人認為是悼亡之作,有人認為是寫女道士,甚至還有人認為是詩人在自述,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這樣引經據典寫出朦朧的詩作,可以引申出太多的深意,明王士楨也以玩笑的口吻說:“獺祭曾驚博奧殫,一篇錦瑟解人難。”

從詩歌意義上說,李商隱的詩很複雜高深,用普通題目無法匹配這樣的詩,索性直接用《無題》,以“無”

包含所有。

有書君認為,無論從情感表達,還是深意的昇華,李商隱的無題詩都很出挑,無法一言以蔽之,用《無題》反而顯得高明。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有道"無題”不是詩題目,"佚名"亦非作者名,李商隱的詩有六百餘首,其中無題有二十多首,這是為什麼呢?


在著名詩人中算是最多的了,而且還有最動人的幾首,後世讀者紛紛猜測,也沒有說出個子醜寅卯來。

都說詩言志,高端大氣上檔次。但是古人寫詩既有命題作文,"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也有劍氣沖天時的豪情,"但使龍城飛將再,不叫胡馬度陰山"’

更有李白酒後吐真言,"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春花秋月,落葉初雪,樣樣美景悽情,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登高苦旅,讀史憶親,更有相思別離,愛恨哀愁,失意人的一聲長嘆,無數詩人有感而發的情緒,總能訴於筆尖化作文字,流傳千年。

所以詩詞對於古代文人來說,算是生活的一部份,才女薛濤的情書,是桃花箋上的詩詞,陸游的遺囑《示兒》,也贏得後人"亙古男兒一放翁",……

好了,說了這麼多,作為敏感多情,又才華橫溢的晚唐大詩人李商隱,多愁善感,擅將己幽微情緒化為詩句於紙,就像寫日記,記錄點點滴滴。

那時詞不如詩流行,詞有詞牌名,不用動腦筋。可能日記詩皆無題,想著了就寫,有誰見寫日記要寫題目啊?

林妹妹收了寶哥哥舊帕,心緒萬千忍不住要寫上幾首,橫也絲來豎也絲,一方素帕寄相思,只有其一,其二,其三,亦是無題相思日記體。

很多詩都如日記,本無題的,後來整理再添上。但是李商隱的詩很獨特,心緒又捉摸不定,過了幾日,或天明那種感覺就不在了。



也許只得一句,"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其實原感嘆友人冷落,舊情難熾。後來又琢磨湊上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完全又有情詩,又有人生之嘆,擬個題目總不達意,只得罷了。

又比如《錦瑟》原本無題,後人取的,晦澀難懂,詩人心境又堪與誰人訴?


情不知所起,亦不知所終,最後無人知所云了。

一花🌸一世界,金沙江的小閒魚🐠元元,期待你的關注點評。

元元的天下


李商隱,作為晚唐時期最著名的詩人之一,與杜牧並稱“小李杜”。李商隱一生無論是感情、事業,整個人生都不太順利。他所作的600多首詩裡,有15首是用《無題》命名的,我們來感受一首其中的經典: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這是一首抒發愛情的詩,其中對離別之情、相思之苦,以及人生感悟都作了闡述。像是發了一場沒有主題的牢騷,又像是傾倒了一肚子苦水。李商隱自幼家道中落,但憑藉聰明才智,經過與門閥世家的激烈比拼,最終踏入仕途。但是,由於性情直率,所以在昏暗的晚唐官場中很不順利。


所以,李商隱的生活其實十分痛苦,他要想在官場立足,就要學會規則,無端陷入黨爭,為人內向單純的他十分壓抑。這時,李商隱心裡有一種強烈的委屈感,心想賺錢真難!所以只能借詩發揮。

《無題》的意思是還沒想好題目,其實,是他不願意為這種沒有明確主題的詩想一個題目,牢騷發完,便沒有心情和雅興了,但一看詩句寫的還不錯,留著吧,萬一後人喜歡呢。《無題》其實就是因為李商隱一肚子委屈,用另一種方式告訴大家:“啥也別說了,寶寶心裡苦,但寶寶不說!”


歷史密探


一世傷隱者,乃無題。

李商隱詩常無題,或以詩開頭為題,多因環境和經歷等,寄託著難言的傷楚、情思和情懷。




李商隱早年無法承受之重

李商隱年少喪父,後受令狐楚賞識提攜,令狐楚可謂李之恩師。不久令狐過世,李商隱又做了王茂元家女婿。晚唐朋黨之爭激烈,令狐家屬牛黨,岳父屬李黨。李商隱夾在中間難做人。

令狐楚過世,家勢衰,老岳家得勢。但此時李母又過世,李商隱守孝三年,錯失岳父得勢時的大好光景。李商隱守孝歸來,岳父卻過世,令狐家又得勢,並斷然拒絕了李商隱。

李商隱先後經父親、恩師、母親和岳父過世,又加朋黨之爭兩次風向轉換“玩弄”,此時李商隱才不過弱冠之年……這是年輕李商隱無法承受的折磨。




李商隱後期的辛酸

父親沒了,恩師沒了,娘沒了,岳父沒了,孤獨無助的李商隱屈尊巴結令狐綯,以求個官做。“商隱背恩,尤惡其行”,被令狐家多次奚落侮辱,李商隱一片茫然無助。

公元851年,婚後不到12年,妻子王氏病故。至此,李商隱終於落得個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李商隱終究是弱書生,時世艱,家庭不幸,仕途坎坷,情感多舛,遊歷在外夾縫求生……人生百味,冷暖自知,想來太多無法排解的心酸無奈。失落,孤獨,無奈,不安,傷楚…只有“無題”相伴。




李商隱詩多曲折、幽深、悽婉、深情而晦澀,很多無題,有個人原因,也有政治原因。

所以,有些無題詩,李商隱是不能寫題目;有些是他不願寫;有些無題詩,或許李商隱不知道如何點出自己內心的酸楚……

寫詩不點睛,且詩多缺具體敘事對象,又好用典,所以商隱詩多晦澀難懂,自古以來多分歧。不過,這恰恰也是李商隱獨特的藝術魅力,我們只要感受詩人的情懷就夠了。


上弦月A


李商隱生在唐朝憲宗時代,是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李商隱在二十一歲和二十三歲時參加過兩次科舉考試,都沒有考上。李商隱在少年時非常的刻苦求學,他的古文、詩歌都寫得非常好。當時有一個人非常欣賞他的才能,這個人就是做過天平軍節度使的令狐楚。後來李商隱就成了令狐楚的幕府。在二十六歲的時候考上了進士。

李商隱地一些詩的題目都叫做《無題》,他在這些無題的詩中表現的是他潛在內心深處的意識和感情活動。但是又很難用顯意識明確表達。而且,李商隱有時還寫一些雖然有題卻等於無題的詩,《錦瑟》就是其中的一首;還有“瑤池阿母綺窗開”題目就叫《瑤池》;“丹丘萬里無消息”題目同樣也叫《丹丘》,只是把詩句中的兩個字拿出來做題目,它不一定是顯意識中的主題。比如,“錦瑟”就是他這首詩中第一句開端的兩個字。

李商隱的一生都是在幕府中給人家做書記、寫應酬文字。他的詩歌可以引起讀者的聯想。也許無題詩是用理性的結構來組織非理性的形象,他能夠讓你似解非解的效果。因此他的詩往往能給讀者一種雖然難於指說,但卻又極為強烈的感動,而他所表現的情感,在本質方面則多屬於對國家的憤慨和對自己之一理想志意的追尋嚮往,和追尋而不得的悵惘哀傷。


許飛揚說茶葉


《無題》李商隱你說他作了很多其實也不是,總共也就20來首無題,不過為什麼李商隱偏愛《無題》呢?

一、概述

李商隱的詩歌中出了直接表明《無題》的才20來首,其實還有很多有題但是也基本和無題差不多的,比如《錦瑟》、《碧城》等。

《錦瑟》開篇第一句就是“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取自開頭的兩個字,《碧城》開篇第一句“碧城十二曲闌干,犀闢塵埃玉闢寒”,也是取自前兩個字。



這讓我想起了《詩經》,《詩經》中很多都是取自前面的兩個字或者取第一句中有意義的兩個字。

其實,我們應該知道詩詞從民歌過渡來的,對於詩歌的題目有兩種情況。顧炎武曾說 :“古人之詩,有詩而後有題;今人之詩,有題而後有詩。有詩而後有題者,其詩本乎情;有題而後有詩者,其詩徇乎物。”《詩經》是表達當時勞動者的一種情感,所以沒有必要強加題目或者沒有考慮確切的題目。

但是,李商隱的《無題》更像是李商隱自己獨創的一種抒情詩體。



他的《無題》詩,大多數都是意境朦朧,聲調和美,語言精麗,而且非常難解。再加上本身,他喜歡用典故和比興手法,所以他的詩很多都特別的隱晦曲折。因為李商隱字自身並沒有表達過創作意圖、動機和背景。

不過他的詩隱晦難懂應該和他的一生漂泊,前途不定有關,理解他的詩除了從詩本身去理解更多的應該結合他自自身的經歷和生平去理解。



二、充滿悲劇色彩的無題詩

他的無題詩充滿悲劇色彩,其實這很正常,因為他的機遇本是如此的悲劇。

李商隱是皇族,這點他自己在詩中多次表明,可惜的是這個皇族並沒有給他帶來半點的實際利益,估計他這個皇族是皇帝遠方親戚的遠方親戚。李商隱祖輩也沒有什麼官位顯赫之人,所以從小都很窮,小時候還做過為古代士人所鄙視的“傭書販舂”,也是替別人抄書賺錢。

生活的窮苦激發了他無窮的戰鬥力,他苦讀書終於考取了進士。但是後來卻因為取了王茂元的女兒為妻,被捲入了牛李黨爭。導致他半生漂泊,只能在幕僚生涯中度過。



再加上,安史之亂後的唐朝日薄西山,風雨飄搖。作為一個有抱負的詩人,國家動盪不安,個人前途未卜,也只能有彷徨和痛苦,有的也只有悲觀情緒,這些都導致了李商隱無題詩的感傷悲情的基礎。

三、李商隱的無題詩猶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

晚唐時代是頹廢的,宦官、朋黨、邊患各種社會危機,那時候的晚唐只是一個被蛀蟲蛀空的大樹一般,空有一副架子。



身處如此朝代的文人們也開始頹廢起來,整天紙醉金迷,追求感官刺激,寫出來的詩也多是格調庸俗之作。

但是李商隱的無題詩歌與他們不同,比如他寫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像“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無不是想象力豐富,飽含生活氣息。不過,無題詩中所反映的感傷情懷也終究沒有逃離士大夫的愛情範圍,不過就算如此也與當時那些豔體詩風好不止幾百倍。



四、無題的發展和創造

其實,李商隱寫的詩是利用言情的形式抒情懷抱,以及深化比興寄託的藝術手法。這點很有容易讓我們聯想到的就是屈原的《離騷》,也是用靈脩背約比喻懷王,而用“求女”比喻理想。

之後很多詩人都模仿過屈原,但是效果都沒有李商隱那麼好,李商隱可以說是集大成者。李商隱在無題詩中描寫愛情是相思的過程可謂是爐火純青。



比如在無題中的“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很形象的寫出了被阻隔的愛情的相思之苦以及越阻隔越默契的可貴和悲喜交加的矛盾心理。

所以無題詩算是李商隱自己獨特的創造抒情詩體。

參考文獻:

《李商隱藝術研究》 冉雪芹

《李商隱詩歌分析》孫廣霞


非說不凡


諸葛小村姑來說說:提出這個問題的人,基本不懂詩。無題並不是詩人的疏忽。謝謝!


詩詞有:命題詩和非命題詩,命題詩大多數都是應和之作,比如幾個文人互相展示自己的文采,酒喝多了,找個題目,大家抓耳撓腮,搜腸刮肚一番,勉強擬就。而非命題詩就很難了,因人、因時、因地都不一樣,我們讀詩或者寫過詩詞的人,大多都是由感而發,根本不會事先給它列個什麼題目,有時候,平仄、對仗、格律都不一定完備,很多詩詞都是在事後自己整理的時候,才勉強加上一個題目的。《全唐詩》裡面90%都是後來才加上題目的。


當然,像詩仙、詩聖、詩鬼這樣的天才,他們對當時的詩詞格律瞭然於胸,信手拈來,隨時隨地,口占一絕什麼的,也是不怎麼加題目的,等到自己或者後人給他們整理詩集的時候,為了區分,才給加了題目或者序

臨場非命題作詩和命題作詩,沒什麼高低之分,都是自己文采的抒發,當然,詩以明志,歌以詠懷,不能夠強求,很多絕妙的詩詞,都是不經意間吟誦出來的。然後記下來,擬個題目。有時候,自己都忘記了,或者壓根就覺沒什麼題目可以恰當描述,乾脆就:無題了。


謝謝閱讀!


諸葛小村姑


提起李商隱,不知為何,一種憂愁重視油然而生,《夜雨寄北》,《錦瑟》還有一眾的無題,總是讓人難以割捨,又朦朦朧朧,似乎他的委婉只在他自己。如果說陳子昂,四傑是初唐,李杜是盛唐,那麼我願意說李商隱就是晚唐,他以細膩的筆觸,用詩文寫過每一個閱讀者的心頭,你覺得墨過輕柔,留下的確是濃密而難以抹去的情愁。

無題詩句雖然不在李商隱的筆下誕生,無題詩確是在李商隱的詩中盪漾開來。前輩盧綸的無題或許許多人根本不知,然而李商隱的無題詩確是很多情中人朝聖的地方。




或許無題其中有寄託,或許無題其中有秘密不想讓他人分享,只願你我相知,或許義山還想借無題抒發一下自己的報復,又或者他在單純的陳述這什麼,又或許他真的就是不知如何時,乾脆一個無題便罷了。或許……,人們都許多的猜測,我們也有許多的思考,面對不一樣無題詩或許我們不能等同而視。

“裙釵芙蓉小,釵茸翡翠輕。 錦書長鄭重,眉細恨分明。”遙寄錦書,他與妻子情深意濃。“長眉畫了繡簾開,碧玉行收白玉臺”李商隱也曾流連舞榭歌臺,溫柔鄉里。

“風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誰教桂葉香。”前人評價義山自嘆資質柔弱,又被風波摧殘。他似乎在苦苦痛痛,深深淺淺中有一種明瞭,“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讀來讀去讀著男女純情,卻總會體會到他似乎又在藉此抒發著什麼。因為在他的這些詩句中總是找不到那個傾訴者,讀到只有李義山一個人苦悶彷徨,寄託暢想。

李商隱是難懂的,卻又是讓人愛不釋手的。無題的別具一格,空靈的寄託,深微的筆調,讓很多人在他的繾綣中陶醉,或許這就是李商隱,這就是無題,李商隱似乎就是錦瑟中莊生的蝴蝶,讓人浮想。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谿)生,又號樊南生,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焦作沁陽),出生於鄭州滎陽(今河南鄭州滎陽市),晚唐著名詩人,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 李商隱是晚唐乃至整個唐代,為數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以《錦瑟》為代表)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